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US-FNAB)在甲状腺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并对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36例甲状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US-FNAB检查,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学结果比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结果:US-FNAB对甲状腺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均高于超声检查(P<0.05)。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发病灶数、双侧病灶部位、肿瘤直径≥1 cm、肿瘤侵犯被膜为影响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US-FNAB检测甲状腺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较高,多发病灶数、双侧病灶部位、肿瘤直径≥1 cm、肿瘤侵犯被膜为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临床可根据危险因素对患者采取及时的诊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初次行甲状腺手术的855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超声特征,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筛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建立危险评分数学模型并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P<0.001)、年龄45~55岁(P=0.004),≥55岁(P=0.003)、结节最大径1~2 cm(P<0.001)、最大径>2 cm(P=0.008)、结节多灶性(P=0.029)、合并微钙化(P=0.019)、微钙化呈弥漫性分布(P=0.001)和血流分级2~3级(P=0.002)均为建立模型的最强预测因素。在建模组中评估模型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AUC)为0.78(95%CI:0.74~0.82),在验证组中AUC为0.70(95%CI:0.67~0.76),模型预测效能良好。结论 基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建立了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量化模型,根据模型对评分高的PTC患者可推荐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桥本甲状腺炎伴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与伴单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的差异,探讨桥本甲状腺炎伴甲状腺乳头状癌多灶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10月在笔者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病理结果证实为甲状腺恶性肿瘤,且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患者。根据肿瘤病灶数量将患者分为桥本甲状腺炎分别合并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单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两个组,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特征、甲状腺功能和病理等观察指标,并分析多灶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386例,其中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156例,单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23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BRAF基因突变、颈部淋巴结转移、中央淋巴结转移、被膜侵犯、肿瘤最大直径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RAF基因突变、被膜侵犯是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多灶性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桥本甲状腺炎合并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可能的影响因素有BRAF基因突变、颈部淋巴结转移、中央淋巴结转移、被膜侵犯、肿瘤最大直径,其中BRAF基因突变、被膜侵犯是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多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丁金旺  潘钢  项洋锋  张煜  彭友  时晶晶  周力 《浙江医学》2021,43(15):1643-1646,165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数学模型评估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73例PTC合并HT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患者发生患侧CLNM的危险因素,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数学模型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173例PTC合并HT患者共211侧中央区淋巴结纳入研究,患侧CLNM71侧,转移比例33.6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患侧病灶数目、患侧病灶最大径、被膜侵犯和患侧侧颈淋巴结转移与患侧CLNM密切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38岁、患侧病灶数目多发、患侧病灶最大径>5mm和患侧侧颈淋巴结转移是患侧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这4个临床特征构建的数学模型(Y=-1.872+0.841×患者年龄+0.863×患侧病灶数目+0.756×患侧病灶最大径+1.892×患侧侧颈淋巴结转移)对预测PTC合并HT患者患侧CLNM的AUC为0.713,预测的灵敏度为0.6338,特异度为0.7571。结论年龄<38岁、患侧多发病灶、患侧病灶最大径>5mm和患侧侧颈淋巴结转移是PTC合并HT患者患侧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 H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2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甲状腺外科5 17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将PTC患者按照是否合并HT,分为HT组(n=1 276)和非HT组(n=3 896)。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HT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55岁,全部肿瘤直径和>1 cm,被膜侵袭,无结甲,高TNM分期(P<0.05)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全部肿瘤直径和>1 cm, TNM分期,中央区转移,中央区转移数量大于3枚(P<0.05)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合并HT的PTC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降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量明显减少,合并HT的PTC肿瘤进展期更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发生右侧喉返神经深层(ⅥⅥb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方法收集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175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PTC患者右侧喉返神经浅层(Ⅵa区)及Ⅵb区发生淋巴结转移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差异性。结果 175例PTC患者中,发生Ⅵa区淋巴结转移67例,Ⅵb区淋巴结转移29例,兼有Ⅵa、Ⅵb区淋巴结转移23例。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癌灶最大径、癌灶多发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是Ⅵa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癌灶最大径、右侧癌灶、LLNM、Ⅵa区淋巴结转移是Ⅵb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显示,癌灶最大径和癌灶位置对Ⅵb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最大,年龄、LLNM和Ⅵa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次之,癌灶多发性的影响最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Ⅵb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中癌灶最大径的诊断截断值为0.75 cm。结论 PTC患者癌灶最大径、右侧癌灶、LLNM或Ⅵa区淋巴结转移为Ⅵb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可以根据列线图计算出PTC患者发生Ⅵb区淋巴结转移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原发灶超声特征及临床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62例PTC患者的超声特征,根据有无颈侧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分为跳跃组与非跳跃组,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TC颈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该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肿瘤最大径≤1 cm、肿瘤位于腺体上极及包膜侵犯是PTC颈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显示AUC为0.807。结论 患者年龄(≥55岁)、肿瘤大小(最大径≤1 cm)、肿瘤位置(位于上极)及包膜侵犯是发生颈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跳跃性转移常为颈部多区受累(多为III、IV区)。因此当超声发现甲状腺可疑恶性病灶并伴有以上超声征象及临床特征时,应仔细扫查颈侧区淋巴结,尤其是III、IV区。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痛的临床因素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首治的117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例,探讨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灶大小、有无完整包膜、是否为多发病灶、有无被膜外侵犯等临床因素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共42例(35.9%),平均年龄为(40±9)岁,癌灶最大径中位数为0.75 cm;无转移的患者平均年龄为(45±10)岁,癌灶最大径中位数为0.70 cm;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年龄及癌灶最大径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分类树检验提示年龄≤43岁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年龄>43岁者.性别、有无完整包膜、是否为多发病灶、有无被膜外侵犯等临床因素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 年龄≤43岁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易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且随着癌灶增大转移的概率增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以规范临床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1年3月笔者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458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单灶及多灶临床病理学的差别,并分析多灶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灶PTMC患者与单灶PTMC患者在性别、年龄、癌灶最大径及是否合并HT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多灶PTMC更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P=0.008)及包膜侵犯(P=0.015);多灶PTMC患者中,癌灶个数≥3个、具有包膜侵犯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癌灶个数为2个(P=0.002)、无包膜侵犯的患者(P=0.000);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癌灶个数增加(OR=4.869,95%CI:1.720~13.781,P=0.003)及包膜侵犯(OR=4.869,95%CI:2.596~20.952,P=0.000)为多灶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多灶PTMC较单灶PTMC侵袭性更强,更易发生包膜侵犯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建议对多灶PTMC患者行甲状腺切除的同时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0.
杜镇鸿  邱红艳 《河北医学》2022,(12):2038-2043
目的: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可疑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114例,统计颈侧区淋巴结数量分布情况、转移分布情况和跳跃性转移累及颈侧区情况,分析PTC患者临床特征与其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14例可疑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最终确诊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者95例,其中11例患者为跳跃性转移。95例颈侧区淋巴结阳性患者中共检出1983个淋巴结,Ⅲ区淋巴结分布最多,占73.68%,其次是IV区,占64.21%,再次为Ⅱ区,占54.74%,Ⅴ区淋巴结分布最多少,仅为12.63%。95例PTC患者中单区累及32例,占33.68%,双区累及41例,占43.16%,三区累及13例,占13.69%,四区累及9例,占9.47%。PTC病灶位于上极时,单区受累3例,双区受累1例,三区受累0例;PTC病灶位于中极时,单区受累2例,双区受累2例,三区受累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C颈侧区淋巴结在多发病灶、双侧、侵及被膜、肿瘤直径越大和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的患者中转移率更高(P<...  相似文献   

11.
郭斌  陈蕊  王圣应  彭梅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2):195-198,262
目的 探寻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决策的拟定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6-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头颈乳腺外科收治的208例接受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为PTC首发病例的超声、病理及临床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持续/复发性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尤其是外侵型持续/复发性DTC患者综合治疗后的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21年6月于江苏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进行再次手术的525例DT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持续/复发性DTC尤其是外侵型持续/复发性DTC综合治疗后总生存时间和无复发生存时间的相关预后因素。结果: 525例患者中,行甲状腺区手术318例,行颈部中央淋巴结清扫359例,行颈外侧淋巴结清扫409例。493例随访患者的5年总存活率和无复发存活率分别为95.10%和89.60%,8年总存活率和无复发存活率分别为91.80%和81.30%。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复发后再次手术时55岁及以上、男性和远处转移是影响持续/复发性DTC患者综合治疗后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甲状腺和淋巴结同时外侵、多器官外侵和既往手术次数2次及以上是影响持续/复发性DTC患者综合治疗后无复发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复发后再次手术时55岁及以上和男性是影响外侵型持续/复发性DTC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多器官外侵和既往手术次数2次及以上是影响外侵型持续/复发性DTC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复发后再次手术时55岁及以上、男性和远处转移的持续/复发性DTC患者死亡风险较高,甲状腺和淋巴结同时外侵、多器官外侵以及既往手术次数2次及以上的患者更易复发。复发后再次手术时55岁及以上和男性外侵型持续/复发性DTC患者死亡风险较高,多器官外侵和既往手术次数2次及以上的外侵型持续/复发性DTC患者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 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 (hashimoto’s thyroiditis, HT) 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334例PTC患者以及其中合并HT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单纯PTC组 (252例) , PTC合并HT组 (82例) ,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分别行腺叶+峡部切除、全切或近全切除以及不同范围的颈淋巴结清扫术, 术后病理证实为PTC.与单纯PTC组比较, PTC合并HT组中女性所占比、单叶受累、颈淋巴结阴性比率均明显增加, 而病灶最大径明显减小 (P<0.05) .发现单纯PTC组较PTC+HT组有更高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 (P=0.001) , HT合并PTC组发生术后低钙的比率明显增高.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 (PTC) 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以女性多见, HT可能对PTC原发灶的外侵、腺体内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合并HT的甲状腺癌手术术后并发症增加, 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1YrE)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6例门C原发灶及其中40例颈部淋巴结转移性癌灶中MMP2、TIMP2的表达。结果: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盯C原发灶中MMP2的表达强度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而前者TIMP2的表达强度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原发灶中MMP2的表达强度高于转移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IMP2在原发灶与转移灶中表达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PTC原发灶和转移灶中表达强度的自身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C癌组织中的MMP2/TIMP2表达比例失衡,MMP2起着主导作用,这可能是导致PTC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之一,高MMP2/TIMP2比例蛋白组成的PTC癌细胞亚克隆在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为合理、规范的外科手术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病理科接收的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934例病理资料。统计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患者不同临床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934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颈部淋巴结(中央区和/或颈侧区)转移率50.64%(473/934),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47.86%(447/934),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20.77%(194/934)。447例中央区转移患者中168例(37.58%)合并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而中央区无转移率2.78%(26/934)。卡方检验分析显示,男性、肿瘤直径>0.55cm、包膜侵犯、双侧、多灶的PTMC患者颈部淋巴结、颈部中央区淋巴结、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高(P<0.05),不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PTMC患者颈部及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P<0.05),特殊病理类型的PTMC患者颈部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高(P&l...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原发灶切除术及化疗对转移性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癌(CRNEC)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录的转移性CRNEC患者的资料,通过倾向评分匹配法1∶1匹配均衡组间差异,用Kaplan-Meier、Log-rank等方法比较不同治疗方式患者生存差异,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生存的因素。选取2001年1月至2021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符合相同筛选条件的转移性CRNEC病例进行结果验证。结果:SEER数据库提取393例符合选择标准的转移性CRNEC患者,其中接受原发灶切除术172例,未行手术221例,倾向评分匹配后纳入的原发灶切除术患者和未手术患者各172例。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与未手术患者比较,原发灶切除术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更长(P<0.05);而与术中阳性淋巴结数8枚及以下的患者比较,术中阳性淋巴结数8枚以上的患者预后较差(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原发肿瘤部位及治疗方式是影响转移性CRNEC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对于接...  相似文献   

17.
张磊  汤铜  史加宁  李佳  郑璐  贾文俊  刘永鹏  方晶 《安徽医学》2018,39(9):1085-1087
目的 探讨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6例CLT合并PT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患者中,有22例(61.1%)存在多发结节,21例(58.3%)位于双侧;9例(25.0%)存在多发癌灶,4例(11.1%)位于双侧。32例患者行中央区或联合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17例(53.1%)存在中央区转移淋巴结。结论 CLT合并的PTC有多灶性特点,手术方式建议行甲状腺全/近全切除术,少数患者可行单侧腺叶+峡部切除;建议常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慎重选择清扫颈侧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喉前淋巴结(DLN)转移与颈部其他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33例行手术治疗且有DLN检出的PTC患者,分为DLN-阳性组(139例)和DLN-阴性组(39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在533例PTC患者中,DLN的转移率为26.08%(139/533),16例仅发生DLN转移而无其他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 cm(P<0.001),多灶(P=0.002),位于中上1/3(P=0.047),临近被膜(P=0.011),中央区(P<0.001)及侧颈淋巴结转移(P<0.001),淋巴脉管浸润(P=0.014),甲状腺外侵犯(P<0.001),高侵袭性病理亚型(P=0.013)与DLN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 cm(OR=0.466,P=0.001),位于中上1/3(OR=1.748,P=0.024),中央区(OR=0.180,P<0.001)及侧颈淋巴结转移(OR=0.468,P=0.003)和淋巴脉管浸润(OR=0.294,P=0.005)是D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DLN阳性患者同侧及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和侧颈淋巴结转移率更高(P<0.05),且有更多的淋巴结转移数目(P<0.05)。结论:PTC术中应规范清扫喉前及锥状叶周围的淋巴及软组织,对于DLN转移,尤其高侵袭亚型者,建议行全甲状腺切除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必要时选择性侧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样病变良恶性的MDCT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经手术病理及穿刺活检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样病变患者的临床及MD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恶性病变16例,良性病变20例。二者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者多表现为单发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甲状腺包膜不完整,邻近结构的侵犯和颈部淋巴结的增大,与良性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灶钙化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钙化的形态及部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甲状腺包膜不完整、病灶内细颗粒状钙化、邻近结构侵犯和颈部淋巴结增大对恶性诊断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8.8%、70.6%、75.0%、77.8%、100.0%、76.9%,敏感性分别为68.8%、75.0%、75.0%、43.8%、56.3%、62.5%,特异性分别为75.0%、75.0%、80.0%、90.0%、100.0%、85.0%。结论 MDCT能全面观察甲状腺结节样病变的大小、形态、数量、边缘、强化、钙化、有无囊变、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及颈部淋巴结情等况,对这些征象进行综合分析,对良恶性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徐余兴  帅剑锋  汪会  汪晓明  鲁长文  高翔  孙康 《安徽医学》2020,41(12):1375-1378
目的 探讨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76例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分为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组(32例),中央区淋巴结阴性组(44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影像学资料(肿瘤位置、边界形态、是否钙化、纵横比)、病理资料(病灶数目、包膜侵犯、周围肌肉侵犯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数据[术前促甲状腺激素(TSH)、抗-甲状腺过氧物酶抗体(ANTI-TPO)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G)水平]等指标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危险因素预测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年龄、肿瘤位置、术前TSH值以及是否多灶是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年龄、术前TSH值预测患者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689、0.672、0.700,截点分别为0.85 cm、41.5岁、1.35 mIU/L。结论 患者肿瘤最大径、术前TSH值、年龄、肿瘤位置、是否多灶是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年龄、术前TSH值可用于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