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直肠息肉是儿童消化道常见疾病之一,内镜检查及内镜下息肉切除是目前主要诊断及治疗方式。针对息肉分类选择适宜的切除方式对减少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该文主要围绕儿童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方法的选择原则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小儿结、直肠广基息肉的内镜下套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结、直肠带蒂息肉可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方法进行治疗 ,但对于广基息肉 ,高频电凝切除受到限制。我们从 1998年 4月开始采用内镜结扎方法治疗结、直肠无蒂息肉 ,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临床资料  1998年 4月~ 2 0 0 2年 4月本院经结肠镜检查的患儿中 ,发现结、直肠无蒂或亚蒂息肉 43例 ,男 3 2例 ,女 11例 ,年龄 4~ 12岁。主要表现为大便带血。直肠息肉 3 5例 ( 47枚 ) ,乙状结肠息肉 5例 ( 5枚 ) ,降结肠息肉 3例( 3枚 ) ,息肉直径 0 .7~ 2 .0cm。所有息肉在治疗前均取活检送病理排除恶性病变。二、治疗器械 能安装多连…  相似文献   

3.
儿童结直肠息肉的治疗主要包括内镜微创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内镜微创治疗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式。诊疗全流程的有效护理配合可明显提高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的治疗效果,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该文就儿童结直肠息肉内镜微创治疗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随访等内容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息肉是儿童常见病,是儿童无痛性便血的常见病因。随着儿童结肠镜检查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结直肠息肉患儿得到了诊断和治疗。结直肠息肉多在幼儿期、学龄前期出现症状,通过结肠镜检查,能够确认息肉的部位、大小、数量,能够进行病理检查确定其性质。儿童结直肠息肉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多种类型。儿科医生需要提高认识,对有症状或有相关家族史的患儿积极进行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5.
儿童结直肠息肉是临床中无痛性便血、腹痛和肛门肿物突出最主要的就诊原因。根据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结构上的差异分类,早期诊治不影响生长发育及营养吸收。发现息肉应行内镜下息肉切除,若幼年性息肉合并腺瘤或为腺瘤性息肉,需定期行结肠镜复查。目前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联合金属钛夹是治疗儿童结直肠息肉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息肉是儿童消化道常见的疾病之一,消化内镜对其的诊治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随着儿童内镜设备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儿童结直肠息肉的内镜诊断和治疗变得更加安全、简便、有效。文章主要介绍儿童结直肠息肉内镜诊断和治疗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B超诊断结直肠息肉的价值。方法 对因便血怀疑结肠息肉的婴幼儿73例,均先进行B超检查看能否发现结肠息肉,随后均行电子结肠镜检查,以证实结直肠息肉的存在。结果 患儿73例行B超检查发现结直肠息肉患儿37例,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后发现73例便血患儿39例存在息肉,B超发现37例均被证实为结直肠息肉。结论 B超是诊断婴幼儿结直肠息肉的一种简便、无创的方法,可应用于结直肠息肉的筛查。  相似文献   

8.
小儿胃肠道肿瘤及瘤样病变126例内镜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内镜检查对小儿胃肠道肿瘤及瘤样病变诊治的临床意义。方法:近10年应用小儿内镜对357例患儿进行检查。结果:小儿胃肠道息肉122例,血管瘤2例,直肠癌1例,贲门癌1例。内镜下切除息肉274颗(息肉残蒂3颗)。结论:内镜检查是诊断胃肠道肿瘤及瘤样病变最直观、有效及安全的方法,部分良性病变可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儿童结肠息肉的内镜、病理特点及内镜治疗进行探讨总结。方法收集2002年11月至2009年9月肠镜检出并肠镜下切除的儿童结肠息肉121例临床资料,患儿采用Olympus PCF240I电子肠镜行全结肠检查,Olympus UES-30高频电凝电切摘除结肠息肉治疗。结果121例结肠息肉患儿皆因便血就诊,部分伴有黏液便,病程1周~8年。其中单发息肉94例(77.7%),2枚息肉6例(5.0%),多发性息肉21例(17.3%)。其中结肠息肉病5例,息肉直径0.3~4cm,形态山田Ⅰ型~Ⅳ型,病理为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息肉样形成和管状腺瘤。121例以山田Ⅳ型、幼年性息肉为主,其中结肠息肉中幼年性息肉共107例(占88.4%)。5例结肠息肉病中发现1例息肉恶变。115例在全身麻醉下行内镜高频电凝、电切治疗,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结肠息肉是儿童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儿童中若出现便血、贫血或直肠息肉脱垂、肠套叠等表现时,应及时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应行内镜下息肉切除。若幼年性息肉合并腺瘤或为腺瘤性息肉,需定期结肠镜复查,或有便血应随时复查。结肠息肉病者在内镜下切除有困难时,建议行外科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息肉是儿童便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按病理类型可分为错构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和锯齿状息肉。儿童结直肠息肉绝大部分为良性病变,但部分息肉体积大、数目多、生长快,甚至可癌变,引起肠梗阻、营养不良、贫血和消化道肿瘤等,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治疗除积极进行内镜下息肉切除外,根据不同息肉类型采取系统科学的随访对于改善预后非常重要,该文根据病理类型对儿童结直肠息肉进行系统归纳,并总结了相应的个体化、精准化随访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特点以及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EMR)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至2017年收治的确诊为结直肠息肉后立即行EMR的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670例患儿中,男423例、女237例,平均确诊年龄(4.50±2.69)岁,高发于3~6岁(43.4%)。临床表现以便血(90.3%)为主。息肉以单发(92.5%)为主,多发于直肠(49.0%)及乙状结肠(35.2%);直径多2 cm(78.9%)。息肉≥2 cm者需钛夹夹闭创面,而息肉直径2 cm者钛夹对术后出血无影响。术后并发出血主要发生在术后第1天。术后病理回报提示以幼年性息肉为主。结论结直肠息肉高发于学龄前男童,以幼年性息肉为主;EMR辅以金属钛夹可减少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12.
对于疑似因结直肠息肉而造成下消化道出血的患儿,使用结肠镜诊断及治疗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手段。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有:出血、电凝综合征和穿孔。与成人相比,儿童肠壁肌层薄、黏膜嫩、肠道屏障功能差,但合并症以及抗凝药使用少,这些特点决定了儿科内镜手术后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及发生率与成人存在差别。儿科内镜医生需要根据患儿息肉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该文介绍了儿童结直肠息肉内镜治疗后出血、电凝综合征和穿孔的相关风险因素、预防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肠息肉的临床特征及继发肠套叠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669例肠息肉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继发肠套叠,分为肠套叠组(n=346)和非肠套叠组(n=2323)。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肠息肉继发肠套叠的危险因素。结果62.42%肠息肉患儿为学龄前儿童,男女比例2.08∶1,92.66%以便血起病,94.34%为左半结肠及直肠息肉。继发肠套叠346例,发生率为12.96%(346/2669)。息肉越大、多发息肉(≥2个)、分叶形息肉是继发肠套叠的危险因素(分别OR=1.644、6.034、93.801,P<0.001)。结论儿童肠息肉好发于学龄前,男性多见,多数以便血起病,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及直肠;息肉越大、多发息肉、息肉形态为分叶形,继发肠套叠的风险越高,需尽早内镜干预,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儿童遗传性息肉多属于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疾病,与肠内外良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有关。基于临床及内镜下表现,儿童遗传性息肉大多可以确诊,在某些情况下,需进行基因检测协助诊断。该病一经确诊大多需要切除,术前影像学检查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指导如何选择治疗方式,而且可减少漏诊和误诊。切除方法因息肉形态、大小及部位不同而不同。一旦影像学及内镜检查发现遗传性息肉,应每2~3年重复检查1次,有临床症状出现时应及时复查胃肠镜。  相似文献   

15.
内镜夹子结扎术与高频电切术治疗结肠大息肉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比较内镜夹子结扎术与高频电切术治疗儿童结肠大息肉应用价值及其影响治疗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内镜治疗儿童结肠大息肉68例临床资料,其中应用Olympus金属夹闭器,选用MH-858钛合金夹子,内镜下夹子结扎术治疗35例;运用Olympus PSD-10型高频电发生器,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33例。结果内镜夹子结扎术治疗结肠息肉35例,术后内镜复诊均临床治愈,仅3例术后少量便血,无术后大出血或肠穿孔。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患儿33例,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失败中转剖腹手术治疗1例,术后大出血10例,术后并息肉切除后综合征8例。结论内镜夹子结扎术治疗儿童结肠大肉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内镜夹子结扎术为治疗小儿结肠大息肉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和简便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JC病毒感染与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免疫组化PV-9000法检测35例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和23例儿童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JC病毒DNA片段及T-Ag蛋白。结果JC病毒DNA片段在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中的检出率为31.4%(11/35),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中的检出率[8.7%(2/23)];T-Ag蛋白在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2.9%(8/35),在正常结直肠黏膜中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结直肠幼年性息肉患儿的息肉组织中,JC病毒DNA片段检出率和T-Ag蛋白阳性率与患儿年龄、性别及息肉数量、部位、大小无明显关系(P均0.05)。结论 JC病毒感染可能与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有关,JC病毒感染可能是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结直肠息肉是儿童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以幼年性息肉最常见,绝大部分为良性病变,但也存在恶变可能。肠道微生物群与结直肠息肉密切相关,遗传因素在结直肠息肉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多种环境因素如高脂饮食、肥胖、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可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而影响其发病。结直肠息肉患儿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且不同类型、不同位置的息肉患儿其肠道微生态结构也存在差异,通过饮食干预、补充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及某些药物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可能成为防治儿童结直肠息肉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8.
幼年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病回顾性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我国幼年性息肉病(JPS)不典型增生改变的存在,比较单发结、直肠幼年性息肉(JP)和JPS的不同病理特点。方法 32例单发结、直肠JP标本和5例JPS(共35枚息肉)标本经常规切片,HE染色后进行病理检查,观察不典型增生改变情况并进行分级。结果 32枚单发结、直肠JP未见不典型增生改变。5例JPS的35枚息肉中4例24枚息肉(68.6%)局部有不典型增生改变,其中轻度16枚,中工7枚,重度1枚。结论 JPS和单发结、直肠JP病理改变不完全相同。前才由于息肉是多发的,个别息肉局部可出现不典型增生改变,因而多认为是癌前病变,后者多为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19.
杨洪彬  方莹 《临床儿科杂志》2023,(11):808-810+845
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在儿童时期的危害主要是息肉相关并发症,消化道反复生长的、多发的、巨大息肉引起肠套叠或肠梗阻,往往需要多次外科开腹手术治疗。随着儿童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预防性切除胃肠道息肉,极大地降低了PJS患者在儿童时期的开腹率。文章对儿童PJS患者内镜术前诊断、检查时机、术前评估、治疗原则、治疗技巧及术后管理等进行概述,以期为儿童PJS内镜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结直肠幼年性息肉是儿童最常见的肠息肉类型,以间歇性无痛性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诊断首选结肠镜检查,一旦发现立即切除.目前该病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一般认为该病变为良性错构瘤,组织学上以黏膜固有层间质的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及腺体的囊性扩张为特点.该文对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点、生物学特性、诊疗方法、病因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