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制备针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衣壳蛋白(N)的单克隆抗体(mAbs)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重组SARS-CoV-2 N蛋白,通过杂交瘤技术将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与经重组蛋白免疫的BALB/c小鼠的脾细胞进行融合,采用间接ELISA法和有限稀释法筛选出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并鉴定其亚型,腹水法制备mAbs, Protein G亲和柱纯化后通过SDS-PAGE、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其纯度、效价及特异性。结果 获得5株能稳定分泌抗SARS-CoV-2 N蛋白mAbs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N1~5。通过腹水法制备获得5个mAbs,亚型鉴定结果显示1个为IgG2a*κ型、4个为IgG1*κ型,其效价均达到2×104以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5个mAbs都能与重组SARS-CoV-2 N蛋白结合。结论通过杂交瘤技术成功制备了5个能特异性识别重组SARS-CoV-2 N蛋白的mAbs,为开发免疫诊断试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3.
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所引起 的2019 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在全球大暴发。SARS-CoV-2 感染除了可累及呼吸系统 外,还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研究表明SARS-CoV-2 可通过血行和跨神经元途径入侵神经系统,并可能通过抑 制细胞免疫、低氧血症及炎症作用,诱导神经元变性与细胞凋亡,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机制造成COVID-19 患者的神经系统损害,导致患者颅内感染、中毒性脑病、急性脑血管疾病、肌 肉损害、周围神经系统损伤、急性脊髓炎、脱髓鞘疾病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人类历史上所面临的第一次冠状病毒全球性大流行.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各国应联合抗疫,共克时艰.目前,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宿主溯源工作仍在进行中,现阶段研究认为,蝙蝠、穿山甲可能是潜在的自然宿主,而非人灵长类动物、猫、雪貂、仓鼠等多种哺乳动物可能作为其潜在中间宿主,它们...  相似文献   

5.
黄伟健  曾达通  黄素宁 《海南医学》2023,(13):1963-1966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6亿4 000万的确诊病例,其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作为SARS-CoV-2入侵宿主细胞的最重要受体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ACE2在乳腺癌和乳腺炎中异常表达,并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炎症作用发挥作用。本文将对SARS-CoV-2造成的ACE2减少在乳腺癌和乳腺炎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预防SARS-CoV-2对乳腺的损害及ACE2与乳腺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杨海珍  何鑫  胡克 《疑难病杂志》2022,(10):1109-1112+1116
二肽基肽酶-4(DPP-4)在多种免疫细胞中表达并参与免疫功能的调节,且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的刺突受体结合区高度亲和,因此,SARS-CoV-2可通过DPP-4作为功能性受体而进入宿主体内。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is)具有抗炎作用,可减轻细胞因子风暴和减缓病情进展而有益于机体。DPP-4is因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对感染SARS-CoV-2的糖尿病患者使用DPP-4is与临床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 了解SARS病毒的组织嗜性和宿主趋向性。②方法 分别将具有明确致病性的22种冠状病毒(包括6株SARS病毒)S蛋白编码序列和22种冠状病毒全基因序列(包括11株SARS病毒)进行对排并绘制系统发生树,观察具有不同组织嗜性和宿主范围的冠状病毒所处的位置,预测SARS病毒的组织嗜性和宿主趋向性。③结果 在依据编码S蛋白序列和全基因序列所绘制的系统发生树中各冠状病毒的分支明确,与其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CBI)中的分类相一致。④结论 SARS病毒县需特病毒的一个新的变种,具有呼吸道上皮嗜性。  相似文献   

8.
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主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引起。近10年对HIV-1编码基因的功能研究结果促进了抗病毒药物的发展,如能直接抑制HIV-1基因编码的酶(逆转录酶和蛋白酶)的药物。但由于病毒突变所导致的耐药性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使这些药物不能很好的控制AIDS的发展。若没有合适的宿主因素,病毒将不能进行复制及引起疾病,通过调控宿主因素有可能防治病毒引起的疾病。本文对近年宿主与HIV-1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9.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发病过程中机体的过度免疫反应与干扰素(IFN)的异常表达有关。查阅相关文献,从SARS-CoV-2的病原学特征、机体抗SARS-CoV-2感染的免疫机制、IFN抗SARS-CoV-2的调控机制、IFN抗SARS-CoV-2的疗效分析及异质性评估等方面,探讨COVID-19免疫病理损害的复杂性以及IFN在COVID-19治疗过程中的免疫异质性,从而为临床合理选择IFN抗SARS-CoV-2的治疗时机和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是目前已知的三种人类高致病性冠状病毒,由非结构蛋白、结构蛋白、附属蛋白和核糖核酸组成。病毒粒子通过冠状病毒的刺突糖蛋白(S蛋白)识别宿主受体,以膜融合方式进入宿主细胞,通过大型复制转录复合体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通过干扰和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来促进增殖。人类高致病性冠状病毒的宿主是人和脊椎动物,病毒粒子通过飞沫、接触、气溶胶等途径感染肺部细胞,也可能通过消化道、尿液、眼部等其他途径传播。本文基于现有研究结果讨论人类高致病性冠状病毒的增殖和传播机制,以期为阻断其传播和致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感染能触发机体一系列的反应,从而导致血液凝固。多数情况下,血液凝固可限制病原体入侵,许多天性免疫应答在对抗感染的同时触发凝血。事实上,细胞和蛋白的调节系统常常同时参与抗感染和凝血两个过程,提示了凝血是先天免疫应答的组成部分之一。为了限制由感染引起的过度的凝血应答,天然的抗凝因子可限制由先天免疫应答引起的宿主机体损伤,这种功能是通过下调天然抗凝因子对感染的应答来实现的,本文重点讨论这些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1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在感染的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特异性RNA干扰对于天然免疫的上调作用。方法:分别分离WHV感染的土拨鼠和WHV转基因小鼠原代肝细胞,转染针对WHV、小鼠β-actin和GAPDH的siRNA。Northern blot和Real-time RT-PCR分别检测原代肝细胞中WHV、MxA、MHCⅠ、β-actin、GAPDH、IFN-β和IP-10的mRNA水平。结果:针对WHV、小鼠β-actin和GAPDH的siRNA抑制靶基因mRNA伴随MxA、MHCⅠ、IP-10等干扰素刺激基因的上调表达。这种干扰素刺激基因的上调表达只有在靶基因被特异siRNA降解时出现,呈剂量和沉寂效应依赖性,而且可以被siRNA特异性抑制剂所阻断。结论:RNAi上调天然免疫可能增强siRNA的抗病毒效应,有可能在抗病毒RNAi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大多学者认为肠黏膜免疫调节异常,持续肠道感染,肠黏膜屏障缺损,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共同参与了疾病发生过程[1~3].CD主要病理学表现为整个肠壁黏膜组织肉芽肿性炎症,多发生在回肠末端和升结肠段,也可发生在口腔、食管、胃和肛门区;而UC仅限于结肠,少部分患者可累及回肠末端,主要表现为结肠壁浅表黏膜组织炎症,可出现溃疡和急性脓性白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4.
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时,阴道上皮细胞先天免疫开始发挥作用。多型核中性粒细胞出现迁移和募集,与S100警惕素和Toll样受体一同参与临床症状反应。T淋巴辅助细胞17产生白细胞介素(IL)17和22。IL-22和NOD样受体中的吲哚胺2,3二氧酶1共同作用达到防御和容受间的平衡,而C型凝集素受体又可介导Th17活化,调节IL-22的产生。此外,人β-防御素和甘露糖凝集素分别通过广谱抗菌活性及激活补体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晓迎  张丹 《医学综述》2013,(20):3667-3669
各种遗传变异独立或协同地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脓毒症是感染因素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和死亡.基因多态性对脓毒症发病机制的影响作用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影响脓毒症发生和预后的重要因素.脓毒症时发生免疫状态紊乱,天然免疫组分损害自身细胞组织,密切影响着脓毒症的转归.近年来有关脓毒症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机制的各个环节.该文就天然免疫中模式识别受体和细胞因子的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肠道菌群的宏基因组、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迅速,但与肠道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尚不十分清楚.固有淋巴细胞3群(ILC3)是一类富集于肠黏膜的固有免疫细胞,是抵御肠道微生物感染的重要防线.一方面,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ILC3的发育、增殖及功能,在不同的微生物信号的作用下,ILC3表型可以发生转变,其作用亦具有两面性;另一方面,ILC3维护了肠道菌群的共生平衡,并调节了其他免疫细胞对共生菌的反应.本文就ILC3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表面活性蛋白A(SP-A)对大肠杆菌凝集、生长的作用及单核巨噬细胞对大肠杆菌摄取的影响,探讨SP-A在固有免疫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①SP-A对大肠杆菌凝集的影响:培养大肠杆菌至稳定期,进行分组:空白对照组、BSA组(BSA 25mg/L)、SP-A组(SP-A 25mg/L)。37℃,200r/min培养,观察大肠杆菌形态。②SP-A对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分离单核巨噬细胞。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SP-A组(SP-A 25mg/L)。快速瑞氏-姬姆萨复合染液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单核巨噬细胞对大肠杆菌的吞噬并摄像。③SP-A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培养大肠杆菌至稳定期,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BSA组(BSA 25mg/L)、SP-A组(SP-A 25mg/L)。37℃,200r/min培养6h,每1h末于600nm波长分光光度计进行光密度值(OD)测定,绘制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结果:①空白对照组、BSA组大肠杆菌未发生凝集,SP-A组大肠杆菌发生凝集。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加入SP-A后单核巨噬细胞对大肠杆菌摄取明显增加。③加入BSA后,大肠杆菌生长无明显变化(P>0.05);加入SP-A后,大肠杆菌生长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SP-A通过促进大肠杆菌凝集发生,一方面直接抑制大肠杆菌生长;另一方面增加单核巨噬细胞对大肠杆菌的摄取,从而在固有免疫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葡萄球菌造成的生物膜相关性感染易于慢性化和顽固化,究其原因与生物膜形成后葡萄球菌抗生素耐药性增加和逃避宿主免疫防御有关。目前生物膜引起的耐药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关于生物膜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机体免疫反应可分为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固有免疫主要包括一些免疫屏障、免疫分子及免疫细胞对微生物进行防御,获得性免疫则主要通过免疫细胞对微生物识别产生相应的抗体。  相似文献   

19.
报道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用二棘血啤叮咬家兔诱导其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结果表示:叮咬组家兔经ELISA法测定其体内抗(OD值0.54),较对照组(OD值0.09)有显升高(P<0.01),叮咬家兔后其^3H-TdR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的PHA刺激指数为67.11±35.16,较对照组15.49±14.53,有显升高(P<0.01),另外,两组的皮肤试验也有极显差异。(P<0.001),表明家兔对二棘血蜱咬所产生的获得性免疫力不仅与宿主的体液免疫有关,同时也与宿主的细胞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的应用对早产儿先天性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2011年6月-2012年1月于本院住院应用PS治疗的早产儿共15人,测定其应用前、应用后3d血清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活性,并以健康足月儿6名为对照组.结果早产儿应用PS前,血清CD3+、CD4+、NK细胞数量及CD4+/CD8+比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CD8+T细胞高于对照组;早产儿应用PS后3天CD3+、CD4+、NK细胞数量及CD4+/CD8+比值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8+T细胞减少.结论应用外源性PS可有效提高早产儿先天性免疫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