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了解江苏省2012年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地区-张家港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水平。方法 按照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的方法对2012-2013年全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进行监测。结果 共监测894人,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344 mSv·a-1,其中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约1.457 mSv·a-1,放射治疗学为1.268 mSv·a-1,诊断放射学、工业探伤等岗位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约0.300 mSv·a-1左右。结论 介入放射学和放射治疗学放射工作人员平均年有效剂量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诊断放射学、工业探伤等岗位人员平均年有效剂量接近,均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2011年江西省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不同工种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方法 依据GBZ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要求,采用热释光剂量方法对个人外照射剂量进行监测。结果 江西省2011年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的周期依从性合格率仅为77.05%;总集体年有效剂量为1.061人·Sv,人均年有效剂量值为0.534 mSv,99.35%的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低于5 mSv。结论 江西省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的周期依从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年有效剂量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符合安全标准[1]。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18—2020年杨浦区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和分布情况,为预防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依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对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 2018—2020年共监测2082人,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0 mSv·a-1;2020年人均年有效剂量低于2018年和201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有4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超过5 mSv·a-1;诊断放射学人均年有效剂量0.20 mSv·a-1,高于牙科放射学、医学应用其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核医学人均年有效剂量0.34 mSv·a-1,高于其他工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未定级医疗机构人均年有效剂量0.14 mSv·a-1,低于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杨浦区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总体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应加强核医学及二、三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将职业性外照射剂量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沈青  崔茜 《中国辐射卫生》2013,22(3):287-288
目的 分析近五年本区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剂量水平,评价放射防护状况。方法 汇总各工种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各工种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及其变化情况。结果 医用X射线诊断、临床核医学、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和科研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945 mSv· a-1、2.619 mSv· a-1、3.074 mSv·a-1、0.653 mSv·a-1和0.527 mSv·a-1,介入放射学和临床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高于其他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五年间各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近五年来,徐汇区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剂量水平基本保持稳定、均远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工作人员的防护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14—2017年南通市放射单位不同年份和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的剂量水平及分布情况,为放射防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预防放射性职业病的发生。方法 按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每季度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剂量监测,职业类别包括诊断放射学(2A)、介入放射学(2E)、核医学(2C)、牙科放射学(2B)、放射治疗(2D)、工业辐照(3A)、工业探伤(3B)等,使用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个人监测管理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统计。结果 4年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6 465人次,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8 mSv/a,年有效剂量低于探测下限MDL组的有654人次,占10.12%;年有效剂量位于MDL~1mSv组的有5 619人次,占86.91%;4年集体有效剂量共为1.83 Sv,其中MDL~1mSv组集体有效剂量共为1.46 Sv。核医学人均年有效剂量0.56 mSv /a,高于其他职业类别监测结果,介入放射学0.44 mSv/a,放射治疗最低,为0.21 mSv/a,诊断放射学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7 mSv /a,对集体有效剂量贡献最大。结论 根据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所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剂量均远低于剂量限值20 mSv,放射工作人员工作环境处于安全、稳定状态,辐射防护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和防护现状,为加强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与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方法监测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当量Hp(10),利用X、γ散漏射线巡测仪451P检测DSA设备透视防护区空气比释动能率。结果[HT5"SS]2016年共监测介入放射工作职业性外照射757人,有效监测536人,有效监测率为70.81%,人均年剂量当量为1.29 mSv;2017年共监测1 123人,有效监测309人,有效监测率为27.52%,人均年剂量当量为1.47 mSv;2017年不同岗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12,P<0.01);第二术者位总体空气比释动能率要高于第一术者位,且头部空气比释动能值均高于其他部位。结论 2016—2017年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处于较低剂量照射水平但有效监测率偏低;放射防护工作仍需不断完善,重点应加强对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及其管理人员的辐射防护培训。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某医院2007—2017年不同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保障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医院行政部门的放射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卫生标准,采用热释光法测量,评价从事诊断放射学、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其他医学类的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用SPSS22.0统计分析。结果 该医院2007—2017年共监测666人次,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62 mSv·a-1,集体剂量为34.51 man·mSv。2010年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为1.08 mSv·a-1;2011年大剂量值占比最高,为18.87%。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大剂量占全部工作人员的53.49%。监测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最多,共263人次,且人均年有效剂量的平均值最高,为0.82 mSv·a-1,不同工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该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满足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较低且逐年下降。介入放射学仍是高风险辐射岗位,且个人防护意识有待提高。放射技师及护理人员岗位流动性大,需加强此类人群的放射防护培训。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了解不同放射工作人员接受外照射剂量水平及动态变化,正确评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效果。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方法。结果 4年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6 042人次。集体剂量当量为11.90(人.Sv.a-1);人均年剂量当量为1.98mSv.a-1;其中从事X射线诊断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最高为2.14 mSv.a-1;从事其他射线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为1.95 mSv.a-1;最低的为从事放射治疗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为1.21mSv.a-1结论 全区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水平除从事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人员中的四人年剂量当量超过国50mSv.a-1外,其他各类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均小于国家限值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江苏省省管单位3000多名放射工作人员2009-2011年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及分布情况。方法 以2009-2011年我所检测的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值为研究对象,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02的要求,采用热释光方法监测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当量Hp(10)。结果 2009-2011年我所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均低于5 mSv,其中超过95%的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低于1 mSv;2009-2011年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平均有效剂量分别为0.192 mSv,0.241mSv和0.180 mSv。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南通市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的剂量水平及分布情况,评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效果,为放射防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RGD-3D热释光剂量仪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外照射个人剂量当量HP(10)监测,职业类别包括诊断放射学、介入放射学、核医学、牙科放射学、放射治疗、工业应用等,采用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个人监测管理系统进行数据汇总统计。结果 南通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73 mSv/a,所有监测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均小于年剂量限值20 mSv,集体有效剂量为0.570人·Sv,人均年有效剂量以介入放射学(0.375 mSv/a)稍高,其次为核医学(0.316 mSv/a),人数最多的诊断放射学为0.271 mSv/a,其余职业类别年有效剂量值均在较低水平;不同地区放射工作人员平均年有效剂量相差不大,人均年有效剂量海安县(0.418 mSv/a)较其他地区稍高;二甲医院以下医疗单位监测剂量值(0.361 mSv/a)要高于二甲医院及以上医疗单位(0.182 mSv/a)和工业企业(0.143 mSv/a)。结论 2016年南通市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均处于较低水平,我市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工作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辽宁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更好的开展辐射防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 GBZ 128—2016《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采用热释光法测量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铅衣内剂量(HW)、铅衣外剂量(HN),运用 Mann-Whitney U 检验和 Kruskal-Wallis H 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9 年共采集307 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双剂量监测数据,人均年有效剂量为 0.81 mSv,最大年有效剂量为 7.03 mSv,72.96% 监测对象年有效剂量小于 1 mSv;三级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0.95 mSv)高于二级医院(0.65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科室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介入放射科人均年有效剂量(0.92 mSv)高于其他科室 (0.64 mSv),心血管科人均年有效剂量(0.78 mSv)和脑血管科(0.78 mSv)剂量水平相当。结论 辽宁省307 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剂量水平满足国家法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河北省某医院2015—2019年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剂量水平及动态变化情况,从而评价放射性工作防护情况及放射管理措施的效果,为加强放射人员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现行GBZ 128标准,采集2015—2019年所有放射工作人员连续五年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数据,比较不同年份及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岗位)间人均年有效剂量的动态变化和差异水平。结果 2015—2019年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16 mSv/a、0.08 mSv/a、1.25 mSv/a、0.72 mSv/a和0.37 mSv/a,均小于5 mSv/a,低于医院的管理目标值和国家标准的要求;不同年份间比较2017年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岗位间比较介入放射(2E)和核医学(2C)人均年有效剂量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院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处于较低水平,应继续保持现有的放射防护管理和措施;介入放射与核医学放射人员个人剂量较高,是放射防护管理的重点监护对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整理2015—2017年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的青岛市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Hp(10)数据结果,对放射工作人员射线暴露和防护情况进行评估,为更好的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健康,预防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仪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分类整理数据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7年共对2861人进行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医疗机构2015—2017年人均年有效剂量依次为0.52、0.25和0.17 mSv/a,人均年有效剂量逐年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工业企业2015—2017年人均年有效剂量依次为0.17、0.16和0.14 mSv/a,人均年有效剂量逐年降低,不同年份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5—2017年各职业类别的放射工作人员间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诊断和介入工作人员分别有3人和2人年有效剂量超出20 mSv/a。结论 青岛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人均年有效剂量逐年降低,各职业类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应加强诊断和介入工作人员放射防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滦南县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及放射诊疗设备现状,为评价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现状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16)的要求,采用热释光剂量法对滦南县所有医疗卫生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进行监测。结果 滦南县共有放射诊疗单位30家,放射工作人员146人,实际监测人员131人,监测率89.73%。131人的集体年剂量当量为51.97 mSv人,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40 mSv。其中128人年剂量当量低于2 mSv,3人年剂量当量在2~5 mSv之间,占2.29%,年剂量当量值均无超过5 mSv。县级医院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36 mSv,乡镇级医院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44 mSv,牙科门诊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34 mSv,个体诊所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31 mSv。放射工作人员中以普通放射工作人员为主,共计97人,占74.05%,人均年剂量当量0.38 mSv;从事CT人员19人,人均年剂量当量0.50 mSv;从事介入人员9人,人均年剂量当量0.24 mSv;专职牙科人员4人,人均年剂量当量0.34 mSv;放射治疗2人,人均年剂量当量1.04 mSv。经比较,放射治疗与其他放射工种的人均年剂量当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县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表明放射职业环境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了解武汉市2009—2013年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及其动态变化情况,评价不同工种、不同类型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的电离辐射危害程度及防护效果。方法采用热释光剂量方法监测。结果武汉市放射工作人员5年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76mSv·a-1,并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同工种的个人剂量水平以核医学、介入诊疗的年剂量当量相对较高分别为1.77mSv·a-1、1.30mSv·a-1;乡镇卫生院个人剂量水平较高为1.12mSv·a-1。结论武汉市放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年受照剂量较低且逐年下降,放射防护条件逐年得到改善,放射工作场所基本能满足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但放射防护的监督管理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掌握介入、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水平,评价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效果,为放射卫生防护与监督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GBZ 207-2008《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要求,对铅衣内、外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的受照剂量进行监测。结果 2015年累计监测放射工作者324名,其中介入人员287人,核医学人员37人。不同级别医院(三甲、三级(未定等)、二甲)工作人员铅衣内人均年剂量当量中位值分别为0.9 mSv、1.14 mSv和0.86 mSv;铅衣外分别为1.96 mSv、5.86 mSv和1.37 mSv。各级医院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各级医院工作人员铅衣内、外差别也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次调查的324名介入、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年剂量水平,均在国家标准限值内;但铅衣内外、不同级别医院以及不同工种之间个人剂量受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降低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在放射防护实践中应加强重点工种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与防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8—2020年北京某三甲综合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为保障工作人员健康和医院放射防护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北京市某医院321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2018—2020年介入工作类型、岗位、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等信息,用SPSS 22.0对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0年每年有效监测率分别为78.82%、81.65%和96.85%,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6.134,P <0.001);人均年剂量当量分别为0.142 mSv、0.142 mSv和0.265 mSv,2020年人均年有效剂量高于2018年(H=24.562,P <0.001)和2019年(H=39.378,P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20年人均年有效剂量介入临床医生组>介入护理人员>技师组(H=10.699、6.562,P <0.01);2020年心内科介入医生个人年剂量监测结果高于综合介入、神经介入、血管外科3个科室(H=35.530、37.614、35.496,P <0.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