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卓  孔祥朋  杨敏之  郭人文  宋平  吴东  陈继营  柴伟 《骨科》2020,11(4):269-273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于我科采用MAKO机器人系统辅助植入臼杯行THA手术治疗的79例(100髋)病人的临床资料,纳入机器人辅助组,并选择同一手术医师施行的80例(100髋)徒手THA病人纳入对照组,均采用标准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收集比较两组病人的围手术期相关信息,如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髋臼杯位置、术后下肢长度差异(limb length discrepancy, LLD)、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hip Harris score, HHS)。结果 病人术后均得到3个月以上随访,两组均未发生髋关节脱位、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感染或翻修。机器人辅助组的手术时间为(95.92±15.64) min,明显长于对照组的(83.12±18.22)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9,P=0.001)。两组的术后HHS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辅助组的前倾角、外展角、LLD和偏心距差异分别为19.05°±5.03°、41.14°±3.66°、(2.87±3.75) mm、(3.34±1.79) mm,对照组分别为16.91°±5.48°、40.35°±6.57°、(4.23±3.12) mm、(3.98±2.04) mm;两组的前倾角和LL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间的外展角和偏心距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辅助组的手术假体位于Lewinnek安全区内的比例更高(91% vs. 82%),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68,P=0.063)。结论 机器人辅助THA能够优化髋臼杯假体植入的精确性,不增加手术的并发症,但其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护理配合要点,探讨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的护理模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完成的110例机器人辅助下单侧、初次TH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室护理流程,并与同期100例传统单侧THA手术进行对比,比较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机器人辅助THA平均手术时间为(115.5±28.2)min,显著长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70.4±11.6)min(t=14.89,P<0.001),平均住院日及术中出血量两组间没有差异。 结论机器人辅助THA需重视护理配合,不断总结经验,形成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进一步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和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效果的差异,以明确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是否可提供更好的假体下肢力线及临床预后。方法: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18年11月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查找比较机器人辅助和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效果差异的临床对照研究。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后,应用Revman 5.3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临床对照研究,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组253例,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组231例。Meta分析结果:机器人辅助TKA组在下肢冠状位力线角度[WMD=-1.00,95%CI(-1.66,-0.35),P=0.003],下肢冠状位力线内翻或外翻>3°发生率[RR=0.04,95%CI(0.01,0.13),P=0.000 01]方面优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组;但两组膝关节活动范围[WMD=0.06,95%CI(-5.43,5.55),P=0.98],正位片胫骨角[WMD=-0.19,95%CI(-0.81,0.43),P=0.55]与侧位片胫骨角[WMD=-1.37,95%CI(-3.73,0.99),P=0.25],正位片股骨角[WMD=0.30,95%CI(-1.37,1.96),P=0.72]与侧位片股骨角[WMD=-0.93,95%CI(-1.98,0.12),P=0.08],并发症发生率[RR=0.84,95%CI(0.45,1.58),P=0.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器人辅助TKA组手术时间长于传统TKA组[WMD=14.28,95%CI(0.79,27.77),P=0.04]。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机器人辅助系统可明显提高假体固定精度,更好地重建下肢力线,并有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潜在优势。受纳入文献数量与质量的限制,未来仍需长期随访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对本文结论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国内外有关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英语类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评价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能。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和Ovid等数据库,检索从2001—2007年有关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文献资料。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疼痛、脱位、感染、皮肤坏死、关节功能等并发症和近期疗效。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并与传统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进行比较,用Meta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估计其综合总体的比值比(OR)值和95%置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27篇相关的文献,以微创与传统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相比较的文献共18篇。研究结果提示Q值=13.93,P=0.53,不存在异质性,OR值为0.84,95%CI(0.58,1.20),P=0.34。微创全髋置换术后总体并发症与传统髋关节置换术相当。微创髋关节置换术的血肿、皮肤坏死、假体周围骨折和假体松动的发生率高于传统的髋关节置换术;而以疼痛、脱位、感染、深静脉血栓低于后者,微创髋关节置换术的功能更佳。结论微创髋关节置换术较传统的髋关节置换术的出血和输血少,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更短,而术后髋关节的功能恢复得更好,疼痛更少。但是应当重视较传统髋关节置换术新增的并发症,比如假体周围骨折、血肿等。  相似文献   

5.
7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对72例(74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问题进行随访和分析。结果49例(50髋)获得8-89(38.8±18.6)个月的随访,23例失访。49例随访期内3例死亡,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人工髋关节脱位3例,假体无菌性松动3例,髋臼磨损2例。无术后感染病例。按照Harris髋评分系统对未翻修的45例(46髋)进行评分:优25髋,良12髋,中6髋,差3髋。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确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完善术后康复,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Meta分析系统总结评价单切口微创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1年5月间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Elsevier、Springer、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并手工补充检索相关领域的杂志,纳入单切口微创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项随机对照研究,共计1415位患者,1490侧关节。其中,微创组为742侧,传统组为748侧。结果显示:单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切口较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短约6.61cm(WMD=-6.61,95%CI:-8.05~-5.16,P〈0.01),而手术时间(WMD=-0.74,95%CI:-7.76~6.27,P=0.84)、术后3年内Harris评分(WMD=1.26,95%CI:-2.34~4.85,P〉0.05)、术后6周时WOMAC评分(WMD=-0.55,95%CI:-3.54~2.44,P〉0.05)及术后3年内并发症发生率(WMD=1.00,95%CI:0.70~1.44,P〉0.05)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短期临床疗效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相似,其远期疗效是否优于后者仍有待观察、总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arris评分和X线表现在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患者疗效中的相关性。方法从本组行THA手术的患者中随机抽取74例进行随访,进行Harris评分和X线片评估,比较两种方法在评价临床疗效中的差异。结果在33例Harris评分〉90分的患者中,27例X线评价良好,6例X线评价差。16例Harris评分80~90分的患者中,10例X线评价优良而6例差;13例Harris评分70~79分的患者中,X线评价优6例,差7例;12例Harris评分〈70分的患者中,其中X线评价4例优,8例差。在x线评价优与差的不同等级间,患者的功能评分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9,P〈0.05)。Pearson列联系数r=0.388,P〈0.05,显示两评价方式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结论X线评价结果与Harris评分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相关密切度一般(r〈0.5)。单纯用Harris评分并不能够全面评估关节的真实状况,同时采用X线片和Harris评分来综合评估显得更为客观、全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全髋表面置换术(HRA)和传统全髋置换术(THA)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探讨两种术式不同的失血机制及其对手术创伤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选择67例髋关节骨病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施行HRA和THA,HRA组34例(34髋),THA组33例(33髋)THA,两组均为初次单侧关节置换。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变化差值算出所有患者的总失血量,记录显性失血量(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推算出隐性失血量。记录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将以上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HRA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都与THA组有统计学差异。总失血量HRA组和THA组分别为(1048.0±134.2)ml和(1466.0±167.4)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42.0±68.9)ml和(625.0±86.3)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P〈0.05);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66.0±93.9)ml和(379.0±162.7)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P〈0.05);平均隐性失血量分别为(240.0±43.4)ml和(462.0±71.5)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P〈0.05);平均术后住院时间HRA组也明显缩短,HRA为(4.6±0.9)d,THA为(6.1±0.9)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P〈0.05);平均手术时间HRA组则比HA组延长,HRA组为(114±13.9)min,THA组为(87±18.5)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P〈0.01)。结论尽管HRA比THA手术时间和手术切口都有延长,但总出血量明显降低,尤其是隐形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也缩短,说明HRA出血相对偏少,创伤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arris评分和X线表现在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患者疗效中的相关性。方法从本组行THA手术的患者中随机抽取74例进行随访,进行Harris评分和X线片评估,比较两种方法在评价临床疗效中的差异。结果在33例Harris评分〉90分的患者中,27例X线评价良好,6例X线评价差。16例Harris评分80—90分的患者中,10例X线评价优良而6例差;13例Harris评分70~79分的患者中,X线评价优6例,差7例;12例Harris评分〈70分的患者中,其中X线评价4例优,8例差。在X线评价优与差的不同等级间,患者的功能评分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9,P〈0.05)。Pearson列联系数r=0.388,P〈0.05,显示两评价方式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结论X线评价结果与Harris评分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相关密切度一般(r〈0.5)。单纯用Harris评分并不能够全面评估关节的真实状况,同时采用X线片和Harris评分来综合评估显得更为客观、全面。  相似文献   

10.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后脱位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正>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脱位是全髋置换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可以使患者对手术治疗及手术医师失去信心,同时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也会明显降低。关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脱位率,报道不尽相同。复习近年的文献报道,初次全髋置换术后的脱位率一般认为在2%~3%,全髋翻修手术的脱位率则较初次置换高3~4倍,达9%~10%,而第2次或更多次翻修手术后脱位率可高达26.17%[1]。按时间一般分为早期脱位(术后6周内)和晚期脱位(术后6周后),肖德常等[2]  相似文献   

11.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不稳的处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康一凡  高玉镭 《中国骨伤》2016,29(2):99-101
正对于晚期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可明显减少疼痛,提高患者的功能,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和较低的手术并发症[1-2]。全髋关节置换的目标是无痛,活动时关节稳定,获得最大限度的活动范围,没有撞击和下肢长度尽量相等[3]。术后一个重要的并发症就是关节不稳,这是引起关节翻修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病例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评价全髋翻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33例34髋。初次关节置换类型:全髋置换21例,双杯髋关节置换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1例。翻修原因:无菌性松动23例24髋,髋臼位置不良1例1髋,股骨头置换后髋臼磨损5例5髋,感染4例4髋。翻修距初次手术时间:1年以内5髋,1~2年1髋,5~10年18髋,10~13年10髋。翻修假体类型:非骨水泥型假体20髋,混合型假体7髋,骨水泥型假体7髋。结果平均随访3.5年。1例术后半年发生股骨柄松动进行再翻修,其余病例假体保留,优良率为82.4%。结论翻修的最常见原因为无菌性松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时髋臼磨损也是翻修原因之一,对较年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如行假体置换,最好采用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治疗的并于术中、术后出现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排除初次手术前已经出现骨折的患者,共纳入男5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68±19)岁(34~93岁),初次置换病因:股骨颈骨折6例;股骨头缺血坏死5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初次置换时股骨假体固定方式:骨水泥固定5例,其余8例病人为生物型假体。假体周围骨折病因包括7例有明确外伤史(不慎跌伤或车祸)、6例为翻修术中骨折。根据Vancouver分型,AG型3例,AL型1例,B2型4例,B3型3例,C型2例。翻修时骨折固定方式:5例采用大粗隆再结合装置加钢缆固定,7例使用钢板钢缆固定,1例病人使用异体皮质骨板加钢丝固定。在各类分型中,2例C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使用钢板钢缆固定骨折端,其余11例股骨假体均不稳定,仅1例使用骨水泥重新固定初次置换假体,余10例使用全涂层假体。通过Harris评分对患髋进行功能评价,X线或CT观察骨折愈合。采用Mann-Whitney检验对比术前、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 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9±19)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4.5±1.1)月。Harris评分由术前13.0(4.0,25.0)提高至末次87.0(82.3,93.3)分,(Z =-4.34,P <0.05)。异体皮质骨板病例在末次随访时显示与宿主骨融合,所有病人末次随访均未见假体松动、脱位及感染。 结论根据不同分型选择相应的骨折复位与固定方式,钢板钢缆组合有效提高了稳定性;对于骨量不足病人可以考虑使用异体皮质骨固定以增加患者骨量。  相似文献   

14.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并发症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雷  赵建宁 《中国骨伤》2018,31(12):1081-1085
正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20世纪最成熟的外科手术之一,国外起于40年代;50年代由我科范国声教授开展全国首例Judet股骨头置换术~([1]),开创了我国的髋关节置换术先河~([2])。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全髋关节置换术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有了长足的发展,2015年据不完全资料统计我国全髋关节置换术45~55万,且以每年25%~30%的速度递增~([3])。目前全髋  相似文献   

15.
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共11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男6例,女5例,平均63岁(54~71岁)。术前Harris评分25~40分,平均33分。术前血沉均有升高,平均61mm/h(34~80mm/h)。所有患者术前、术中均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11例中一期翻修6例,二期翻修5例,术后均置引流管引流并根据药敏试验应用抗生素。11例患者早期感染2例,晚期感染9例。术前穿刺及窦道脓液培养阳性8例,其中5例为表皮葡萄球菌,2例为大肠埃希氏菌,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果术后11例患者随访12~31个月,平均17个月,感染均未复发,血沉、血常规检查正常,术后Harris评分为79~92分,平均84.2分,较术前平均提高51.2分(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只要诊断明确,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抗生素骨水泥,一期翻修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一期和二期翻修术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感染的感染复发率。 方法在Pubmed、EMBase和Medline(1988年1月到2017年1月)3个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THA术后感染行一期和二期翻修的文章。筛选符合预先设定标准(一期翻修与二期翻修对照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排除非对照研究)的文章,提取手术例数及感染复发例数进行Meta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统计分析感染复发率。 结果初检1 084篇,最终纳入10篇。THA术后感染总共1 116例,其中一期翻修480例,二期翻修636例;一期和二期的感染复发率对比结果为[OR = 1.40,95%CI(0.92,2.15),P =0.12]。如果将软组织情况良好、骨缺损少、致病菌明确且对药物敏感作为一期翻修的选择条件,一期和二期翻修的感染复发率相似,结果无统计学意义[OR=0.44,95%CI(0.13,1.41),P =0.17];对于THA术后感染,如果不考虑软组织、骨缺损、致病菌的情况下行翻修手术,二期翻修的感染复发率比一期低,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OR =1.79,95%CI(1.11,2.88),P =0.02]。 结论对于THA术后感染的治疗,局部条件良好与否会影响一期和二期翻修术后感染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全髋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溶解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祖罡  毕大卫  费骏 《中国骨伤》2008,21(3):240-242
假体置换术后周围骨溶解是关节置换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全髋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溶解一旦发生,会严重影响髋关节的功能与稳定性,因此需要对全髋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机制有充分的认识,在诊断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必要对术后的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二磷酸盐在防治全髋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溶解方面有积极意义,但仍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以髋关节置换为切入点,对假体周围骨溶解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