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 ,心率变异性 (HRV)已成为测定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的一种定量指标 ,自主神经逐渐被认识到是心律失常发生和持续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10 0例的HRV变化规律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观察本院从 1996~ 1998年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10 0例 ,男 58例 ,女4 2例 ,年龄 6 5 4 8± 7 12岁。室性心律失常按Lown氏分级分为频发室早组 6 0例 ,VPBS≥ 30次 /小时。非持续性室速组 4 0例 ,心室异位搏动≥ 3次 ,频率≥10 0次 /分 ,30秒内自行终止。病因包括…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 (Holter)中Lown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简称恶性心律失常 )与心率变异性 (HRV)的关系。【方法】 16 3例研究对象AMI发病后第 2周末作Holter检查和HRV分析 ,按Holter中有无恶性心律失常分为 2组 :①恶性心律失常组 ( 42例 ) ;②对照组 ( 12 1例 )。【结果】①恶性心律失常组第 2周末HRV时域分析指标SDNN、SDANN、SD、rMSSD、PNN50 及频域分析指标TF、LF、HF较对照组小 ,频域分析指标LF/HF比值较对照组大 ,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②第 2周末HRV指标总体标准差 (SDNN)≥ 5 0ms的研究对象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SDNN <5 0ms者 ,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HRV值减小有关 ,提示HRV减小可作为预测AMI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脉压(PP)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EH患者110例同时监测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按照PP分为3组:A组35例(PP〈5.33kPa),B组38例(5.33kPa≤PP≤8.00kPa),C组37例(PP〉8.00kPa),3组均测定时域指标HRV的SDNN(24h全部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ANN(每5min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rMSSD(正常相邻心动周期差值的均方的平方根)、PNN50(相邻R—R间期差值超过50ms的心搏数占总心搏数的百分比)。并进行3组间时域指标比较瞍相关性分析,统计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B组与A组比较SDNN、SDANN明显降低(P〈0.01),rMSSD降低(P〈0.05);C组与A组比较HRV各时域值均显著降低(P〈0.01);B、C两组比较中HRV各时域值存在差异(P〈0.05)。恶性率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随PP增大而增加。HRV时域指标SDNN、SDANN与PP呈负相关。结论:EH患者PP增宽可能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易发基础,PP增宽与HRV下降存在相关性。因此,临床治疗要注意缩小PP,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35例非慢乙肝患者为对照组,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数目,将54例慢乙肝患者分为Ⅰ组31例和Ⅱ组23例,进行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HBⅠ组HRV时域指标测值PNN50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CHB Ⅱ组各项测值均降低.其中SDANN(P<0.02)、rMSSD(P<0.05)、PNN50(P<0.01)有非常显著意义.SDNN阳性率指标:CHBⅠ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意义(P>0.05),而CHB Ⅱ组与对照组较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在慢乙肝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HRV减低可作为慢乙肝患者中高危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从长期的心电图记录分析心率变异性是一种新方法,用于研究神经系统对心血管调节上的动态变化。新近的临床观察提示,在持续性的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开始以前,心率变异性动态变化是不同的,这些发现支持实验研究的结论:心脏自主功能与时间有关的变化在触发室性心律失常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109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心率变异性检查,了解患病毒性心肌炎伴室性心律失常孕妇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方法:以动态心电图中SDNN、SDANN、SDNNIndex,RMSSD,PNN50 5项指标对18例患病毒性心肌炎伴室性心律失常的孕妇及2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作室性心律失常的孕妇24小时心率变异性作对照分析。结果:病毒性心肌炎伴室性心律失常孕妇24小时时域指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病毒性心肌炎伴室性律失常孕妇存在着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心率变异性检查对于妊娠期室性心律失常的良、恶性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左室肥大(LVH)、室性心律失常(VA)与心率变异性(HRV)在冠心病(CAD)中的相关性。方法:98例CAD患者分为伴LVH组和无LVH组,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LVH组室性早搏(VP)(Lown级别)、室性心动过速(VT)发生率明显增高,SDNN、SDANNIndex、PNN50、RNSSD等线性地时域指标均降低。提示:CAD LIVE患者较不伴LVH者更易发恶性心律失常;HRV下降也较后者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率变异性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 所有病例均于AMI后4周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HRV检查指标包括mRR,SDNN,SDANN,rmSSD,PNN50指数.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HRV明显降低.18例发生室性心动过速与正常对照组对比,HRV降低非常显著(P<0.001),与未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相比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HRV降低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明显关系,HRV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或门诊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并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资料,根据有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分为A组(n=37)与B组(n=72),另设正常对照组C组(n=53)。分析各组的基本临床资料及HRV时域和频域指标。结果A组与B组HRV各项指标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HRV降低较B组更为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RV降低与D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是一项重要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窦性心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特点及其与心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用动态心电图仪测定8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和79例健康对照组患者的HRV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不同程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HRV的差异。结果慢性心力衰竭组HRV指标中反映心脏交感和迷走神经平衡状况的LF/HF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随着心脏功能损害级别的上升,心力衰竭患者的HRV各指标进一步降低,其中低频功率较敏感。结论心力衰竭患者HRV的变化可反映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情况,同时为心力衰竭程度的判断提供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张辉  梁婷  冯婧  薛莉 《宁夏医学杂志》2014,36(10):895-896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97例CHF患者,其中扩张型心肌病51例,缺血性心肌病46例。按心功能分级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LVEF≥30%组及LVEF〈30%组,同时选择26例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收集上述研究对象的HRV时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包括SDNN、SDANN、RMSSD、PNN50。结果心衰组与对照组比较SDNN、SDANN、PNN50、RMSSD降低(P〈0.05);随着心衰程度加重,SDNN、SDANN、PNN50、RMSSD下降越明显(P〈0.05)。LVEF〈30%组与LVEF≥30%组比较,SDNN、SDANN、PNN50、RMSSD降低(P〈0.05)。结论 CHF患者HRV降低,HRV的变化与CHF患者严重程度及心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频发室性早搏与心率变异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频发室性早搏患者记录其24h心电图,选择频发室早和无室早两个时段(各60min)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指标包括以下6项:RR、SDNN、SDANN、LF、HF、L/H。结果 频发室早时患者RR,SDNN及SDANN显著降低,P〈0.05,P〈0.01;而LF,L/H有升高的趋势,HF有下降的趋势。这种改变,主要发生在伴有器质性心血管病的患者。结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9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缬沙坦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160mg/d;对照组常规治疗。两组治疗前、治疗后8周检测HRV的变化。结果:缬沙坦组和对照组治疗后HR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缬沙坦组治疗后SDNN、SDANN、SDNN index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可能对CHF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产生有益作用而提高HRV,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农华斌 《右江医学》2000,28(2):77-79
通过心率变异性 (HRV)时域和频域分析法 ,研究 30例正常人、36例不同病因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变异特性。结果表明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时域指标 ,明显低于正常人。频域分析显示正常人心率变异功率谱密度 (PSD) ,日间以低频成分占优势 ,夜间睡眠时则高频成分占主导 ,低频成分昼夜变化不明显。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心率变异性PSD与正常人相比 ,显示低频和高频成分均明显降低 ,且高频成分的下降尤其显著 ,这表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支配心脏的迷走与交感神经均受损 ,且以迷走神经受损更为严重。这可能意味着患者日后发生心脏猝死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传统治疗基础上联合伊伐布雷定治疗对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入选2016年2月—2018年10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心内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113例,按信封随机分组模式分为伊伐布雷定组(n=56)和常规治疗组(n=57)。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伊伐布雷定组给予伊伐布雷定,观察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8周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率变异性(SDNN、SDANN和RMSSD)水平,记录心率和6 min步行距离。结果治疗8周后,伊伐布雷定组和常规治疗组心率、LVEF、NT-proBNP水平及6 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伊伐布雷定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t=-19.344、6.105、8.697、-13.790,P<0.001)。治疗8周后,常规治疗组患者SDNN、SDANN及RMSSD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伊伐布雷定组患者SDNN、SDANN及RMSSD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1),且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14、18.293、14.807,P均<0.001)。结论伊伐布雷定可进一步改善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心率变异性,且具有改善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短时非线性的心率变异性指标在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5 min动态心电图分析8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非线性指标包括滑动窗口测度熵(MwEn)、中心边缘比(CER)、累积能量(CE),线性指标包括极低频功率(VLF)、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高频功率(LF/HF)、总功率(TP)、低频功率的标化值(LFn)、高频功率的标化值(HFn);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心率变异性指标与41例健康者进行比较,并分析非线性指标的影响因素。结果短时非线性心率变异性指标在不同心功能分级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心率及LVEF三项指标中,LVEF是影响MwEn(r=0.50,P<0.001)、CER(r=-0.27,P=0.007)、CE(r=-0.30,P=0.003)的主要因素。结论短时非线性心率变异性分析可用来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状态,且与线性指标相比,具有较强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的价值。方法:遵从“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将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19年1-12月100例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胺碘酮常规治疗)和观察组(50例,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心功能[包括6min步行试验距离(6MWT)、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心脏指数(C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0%(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2.23±12.23)%,高于对照组的(44.25±10.23)%,观察组LVEDD、LVESD为(50.23±5.23)mm、(45.23±6.56)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56±7.52)mm、(53.23±5.56)mm;观察组的6MWT为(362.98±24.50)m,比对照组的(312.65±25.14)m更长;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I、NT-pro BNP水平分别为(3.00±0.12)L/(min·m^(2))、(433.23±45.23)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1±0.55)L/(min·m^(2))、(599.56±44.12)pg/ml(P<0.05)。两组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衰伴室性心律失常开展药物治疗,建议采纳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方案,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并改善心功能,用药安全性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联合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再入院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79例CHF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心功能分级分组,入院均检测NT-proBNP水平,住院期间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出院后1、3、6个月随访并收集再入院率,分析各组HRV各指标联合NT-proBNP水平对再入院率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级别心功能病人NT-proBNP、SDNN、RMSSD、PNN50和HRV三角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心功能Ⅲ级与Ⅳ级CHF病人的NT-proBNP及HRV指标均显著高于心功能Ⅱ级(P < 0.01),心功能Ⅳ级显著高于心功能Ⅲ级者(P < 0.01)。心功能Ⅱ、Ⅲ和Ⅳ级CHF病人出院后1、3、6个月再入院率随着时间增加明显升高(P < 0.01),出院后同一时间再入院率随着心功能级别上升而显著增加(P < 0.01)。结论HRV各项时域指标联合NT-proBNP水平均对CHF患者再入院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前言:采用常规技术评价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前心率变异性(HRV)变化的研究显示出矛盾的结果。传统上采用短期傅立叶变换(STFT)进行关于HRV的时频分析。而小波变换(WT)可能更适于分析不固定的信号,如心率记录。方法和结果:对有心肌梗死病史并植入扩展内存除颤器的患者进行研究。获取室性事件(需要接受电治疗)前51min期间的RR间期资料,采用WT和STFr研究HRV。41例患者(男性38例,年龄64±8岁)中,共记录到111次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在心律失常前心率显著增加。对整个组进行观察,低频/高频成分(LF/HF)无显著变异,可能是由个体间的高度非均一性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