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安阳地区鼠体肝毛细线虫、旋毛虫的感染情况,为肝毛细线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市区老城区和城郊农村,用鼠夹捕鼠,将捕获鼠编号带回实验室进行鼠种和鼠生理年龄鉴定、解剖,取其全肝和部分鼠后腿肌肉压片镜检肝毛细线虫及旋毛虫。结果解剖的199只动物中感染肝毛细线虫的有29只,感染率14.57%;其中褐家鼠感染率最高为20.83%,其次是小家鼠为17.05%,黄胸鼠最低为4.65%,解剖3只鼩鼱未检出;城市居民区捕获的18只小家鼠镜检全部阴性。在镜检的199只动物腿肌肉中均未发现旋毛虫感染。结论郊区农村是肝毛细线虫重感染区,通过阳性鼠家庭的流行病学调查,目前尚无人感染现象,但存在人感染肝毛细线虫的隐患。市区老城区和城郊农村未监测到鼠类感染旋毛虫。  相似文献   

2.
廉江地区某镇鼠类及其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广东省廉江地区农村鼠类广州管圆线虫、带状链尾蚴、肝毛细线虫和旋毛虫感染的情况。方法在室内、外采用电捕鼠器、鼠笼和粘鼠板等方法捕鼠,鉴定种类后,取其心肺组织、肝脏和膈肌检查广州管圆线虫、带状链尾蚴、肝毛细线虫和旋毛虫的感染情况。结果共捕获鼠类236只,有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臭衲腈、施氏屋顶鼠和社鼠6种,其中黄胸鼠为优势种,占58.5%,其次为褐家鼠,占22.5%。上述鼠寄生虫的总感染率约为3559%。其中,广州管圆线虫和带状链尾蚴的感染率较高,分别为17.37%和16.95%;肝毛细线虫感染率较低,为127%;旋毛虫的感染率为0。不同鼠种中褐家鼠的寄生虫感染率最高(66.00%).感染的寄生虫种数亦最多.黄胸鼠次之(35.50%)。广州管圆线虫在野栖鼠中感染率很高,在家栖鼠中感染率很低;带状链尾蚴在野栖与家栖鼠中均可找到,只是在野栖鼠中感染率较高;肝毛细线虫仅在家栖的褐家鼠中检出。结论广东省廉江地区农村鼠类广州管圆线虫与带状链尾蚴感染情况相当普遍和严重;肝毛细线虫亦有一定程度的感染。  相似文献   

3.
福州市广州管圆线虫终末宿主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福州市广州管圆线虫终末宿主的分布与感染状况。方法在9个县(市、区)以笼捕法将捕获鼠类鉴定后逐一解剖,查找寄生在鼠心、肺血管内的广州管圆线虫。结果共解剖鼠类1965只,广州管圆线虫平均感染率为13.69%(269/1965),除平潭县未查到感染鼠外,其他县(市、区)捕获的4种鼠类均感染广州管圆线虫,以褐家鼠的感染率最高为22.44%,黄胸鼠次之为11.76%。结论福州市除平潭县外均为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褐家鼠为主要终末宿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茂名市广州管圆线虫终末宿主鼠类的感染情况。方法在茂名市用鼠夹、鼠笼捕捉鼠类,鉴定鼠种,处死后检查寄生于鼠心、肺血管内的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果共检查鼠类196只,其广州管圆线虫自然感染率为10.71%。其中褐家鼠感染率为11.93%(21/176),小家鼠感染率为0(0/20)。结论茂名市褐家鼠存在一定程度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是该虫的重要终末宿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深圳市广州管圆线虫宿主淡水螺和鼠类动物自然感染情况。方法分层随机抽样采集深圳4个行政区域的淡水螺类和鼠类,人工消化法分离检查螺内的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结合心肺病原学检查和血清抗体法检测,调查鼠类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状况。结果共调查深圳市4个行政区螺类358只、鼠类331只,检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阳性螺76只、阳性鼠50只。捕获的阳性螺种为亚马逊瓶螺和褐云玛瑙螺,阳性鼠均为褐家鼠。两种阳性螺的总阳性率为39.79%,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0.788),但大螺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小螺(χ2=10.06,P=0.002)。针对鼠类的血清学抗体检查法具有与病原学心肺解剖法相当的诊断价值,褐家鼠的广州管圆线虫IgG抗体阳性率为15.38%,未成年鼠的感染率明显低于成年鼠(P<0.001),雌鼠和雄鼠的感染率分别为22.22%和9.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9,P=0.002)。结论深圳市广州管圆线虫的主要淡水螺中间宿主为亚马逊瓶螺和褐云玛瑙螺,主要终宿主为优势鼠种褐家鼠。媒介宿主的感染率较高,是深圳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病重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调查及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深圳市散发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和疫源地分布,及其主要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方法 在深圳市12个不同生态环境地点调查广州管圆线虫不同宿主分布和感染情况,采用匀浆沉淀镜检法对各调查点捕获的中间宿主进行解剖,以确定中间宿主的感染率和感染度.用鼠笼捕获鼠类,解剖鼠体,在鼠心脏和肺动脉血管寻找广州管圆线虫成虫,从野生螺体内分离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进行实验室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的循环,完成实验室生活史的循环证实现场调查的结论.结果 在12个调查点中有4个区域发现褐云玛瑙螺阳性,分布在深圳市西南部,感染率平均为31%,螺的感染度与其体重相关,螺体重≥55 g的个体平均感染度显著性高于<55 g的个体(P<0.05);阳性螺区域终末宿主褐家鼠和黄胸鼠均有感染,感染率平均为12%,雌鼠的感染率显著高于雄鼠(P<0.01).结论 深圳市存在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疫源地内广州管圆线虫在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之间广泛传播,自然疫源地是深圳市散发广州管圆线虫患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江门市鼠类中广州管圆线虫和带状链尾蚴自然感染情况.[方法]2007年7~9月,在江门市农村室内和室外采用电捕鼠器、鼠笼等捕鼠,取心肺组织检查广州管圆线虫,取肝脏检查带状链尾蚴.[结果]检查鼠类229只,10只有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寄生,感染率为4.37%;24只有带状链尾蚴寄生,感染率为10.48%.感染鼠均为褐家鼠,12只板齿鼠与10只黄胸鼠均为阴性.[结论]江门市鼠类存在一定程度的广州管圆线虫和带状链尾蚴的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厦门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出血热),出血热宿主动物及其自然感染汉坦病毒状况,明确主要传染源种类,为预防和控制出血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笼夜法捕鼠,计算鼠密度及鼠种构成,对鼠肺检测出血热病毒抗原,血清检测抗体。结果 2008-2009年厦门市鼠形动物总捕获率为8.02%,属于2目2科6种,以褐家鼠(45.14%)为优势种。宿主动物血清阳性率为13.45%,褐家鼠血清阳性率为21.52%;宿主动物带毒率为2.52%,带毒指数为0.037 77。宿主动物带毒率调查阳性均为褐家鼠,全市褐家鼠带毒率为2.63%,此次监测结果与厦门市20世纪80年代宿主动物调查结果无差别(P>0.05)。结论厦门市存在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出血热疫源地,提示应根据褐家鼠的生态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以褐家鼠为主的鼠密度,降低出血热发生和流行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广东省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分布情况,为制定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不同地理位置分层抽样方法,分别抽取粤东、粤西、粤北、珠江三角洲共17个县(市),每县(市)随机抽取1 2个行政村(区)作为调查点.在野外现场采集不同品种的淡水螺和陆生螺,用匀浆法和肺检查法解剖调查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捕捉老鼠,解剖心肺组织检查其成虫;以及采集新鲜鼠粪用清水沉淀法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 17个调查县(市)中,各地均有福寿螺分布,且数量众多;广宁县没有开展褐云玛瑙螺的调查,除河源和平县和韶关曲江区没有采集到褐云玛瑙螺外,其余地方都有褐云玛瑙螺分布.17个点共采集福寿螺、褐云玛瑙螺3 329只,除徐闻县外罗镇未发现有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螺外,其余16个点采集的螺中均发现有自然感染的广州管圆线虫,平均感染率为6.64%(221/3 329).福寿螺感染率南澳县最高,为17.58%(29/165),褐云玛瑙螺感染率花都区最高,为43.75%(7/16);梅县受检螺平均感染率最高,为17.45%(41/235).各地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和感染度远高于福寿螺.在5个调查点的农贸市场购买圆田螺89只和石螺252只中,仅有罗定县的1只石螺检测到阳性,阳性率为1.43%(1/70).在6个调查点捕捉到褐家鼠(27只)、鼩鼱(5只)、小家鼠(2只)、黄胸鼠(3只)和田鼠(3只)共40只,其中和平县、雷州市和中山市捕捉到的褐家鼠中各有1只检出广州管圆线虫成虫,阳性率为11.11%(3/27).在7个调查点采集到新鲜鼠粪34份,阳性率为44.12%(15/34). 结论 广东省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分布广泛,除粤北部分山区未发现有褐云玛瑙螺分布以外,其余地区均有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分布,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有不同程度感染.  相似文献   

10.
福清鼠类感染肝毛细线虫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毛细线虫是人兽共患的寄生虫,鼠类及其他哺乳类动物均可感染,并成为重要的保虫宿主。福清市广大农村居民住房和粮食、饲料贮存方式,为鼠类生长繁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为了解我市鼠类感染肝毛细线虫情况,特进行了调查。1内容与方法1.l地点包括海口、阳下、音西、宏路、镜洋、渔溪、城头等7个乡镇23个行政村。1.2内容包括调查各乡镇的不同鼠种、性别、鼠龄感染率。1.3方法家鼠以鼠笼捕捉。野外鼠类的捕捉,则采用挖鼠洞和搬动田间稻草堆引鼠出洞,当场击毙的作法。对捕获的各种鼠类在解剖前先确定鼠种、鼠龄和性别后[‘],剖腹取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州管圆线虫在广西边远山区的螺类及鼠类自然感染状况,为当地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天峨县境内不同地理位置及不同孳生环境的活体福寿螺、石螺、蚌和诱捕野外鼠,采用酶消化法逐个检查各类软体动物感染阳性率及幼虫数,并解剖检查野外鼠了解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结果交通方便山区福寿螺的感染率为18.15%,石螺为5.0%,而交通不便的山区乡螺类未发现感染,但鼠类在交通方便、离县城近的乡镇或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乡均发现感染阳性鼠。所调查的蚌类未发现感染。结论该县存在广州管园线虫自然疫源地且感染率高,感染度重。同时发现石螺也是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中间宿主。对当地人群容易造成感染,应引起高度关注并加强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海南省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感染情况,为今后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方位结合水系分布随机抽取5个调查点,采用"肺检法",结合"匀浆法",检测中间宿主以查找广州管圆线虫三期幼虫,终末宿主鼠类剖检取心、肺直接撕碎查找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果]5个调查点共检测中间宿主1652只,平均感染率为21.09%(347/1652)。其中福寿螺感染率最高为琼中17.7%(20/113),最低为海口市6.48%(7/108)。各调查点间感染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5.64,P﹥0.05)。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较高为琼中30.00%(36/120)。最低为三亚市13.46%(14/104)。各调查点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7,0.01﹤P﹤0.05)。琼海市蛞蝓的感染率最高为65.45%,三亚市最低为3%(3/100)。各调查点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64,P﹤0.01)。共捕获鼠类3种124只,经解剖检查,褐家鼠和黄胸鼠感染率分别为12.79%(11/86)和8.82%(3/34),小家鼠未发现阳性。[结论]海南省为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是主要的中间宿主,褐家鼠是主要的终末宿主,应加强健康教育和对中间宿主的监测,防止局部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首次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局部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一起外来民工集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疫情的流行因素。方法对广宁县文坑村疑似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云南白族民工、其他民工和当地居民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疑似病人和部分民工血清检测广州管圆线虫抗体;在疫点及周围捕捉老鼠,采集福寿螺、东风螺和新鲜鼠粪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2007年3月24日17名云南白族民工共同进食在居住地附近的田地里采集的福寿螺,其中先后有6人发病,罹患率为35.29%(6/17),全部患者均进食过生螺肉。仅捕获黄胸鼠1只,未发现广州管圆线虫感染;采集新鲜鼠粪8份,其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75%(6/8)。检查福寿螺189只,平均感染率为2.12%(4/189),感染度为平均每只螺含37条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其中大福寿螺的感染率较高,为21.43%(3/14);未采集到东风螺。采集5份患者和2份无症状民工的血清,其中2份患者血清的广州管圆线虫抗体呈弱阳性。结论广宁县横山镇文坑村是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重要自然疫源地。外来民工同吃生福寿螺是引起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局部暴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在广州黄埔港开展流行性出血热(EHF)的调查情况。在黄埔港捕鼠检查,鼠肺 EHF 抗原检测,带毒率为7.92%,褐家鼠为9.2%;鼠血清 EHF 抗体检测,阳性率8.22%,褐家鼠为9.1%;黄埔港的鼠类 EHF 总感染率为12.87%,褐家鼠的总感染率为14.7%。港区人群血清 EHF 抗体检测,阳性率1.94%(4/206)。黄埔港在1984年和1987年均发现有散发病例,为此,可以认为黄埔港已存在 EHF 自然疫源地,褐家鼠是本港 EHF 的主要传染源。鉴于黄埔港鼠类密度高(1.26%),有必要加强防鼠灭鼠工作,防止本病在黄埔港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珠三角和广东沿海地区广州管圆线虫宿主、中间宿主的分布及感染情况.[方法]在珠三角和粤东、粤中、粤西沿海地区按地理位置各抽3~4个县进行采集活福寿螺、褐云玛瑙螺和新鲜鼠粪、捕集老鼠解剖检查病原体.[结果]2006~2008年在珠三角地区、粤东、粤中和粤西沿海共12个县(市、区)进行调查,均发现有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孳生,广州管圆线虫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6.83%和16.89%.后者明显高干前者(X2=65.44,P<0.01).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均以珠三角的最高,粤东沿海的次之、粤西的较低.幼虫感染密度最高的福寿螺是110条/只,褐云玛瑙螺的12 000条/只.感染率与螺的孳生环境、螺体大小有关,褐云玛瑙螺大的(≥70 g)和中等(<70 g)的感染率分别为40%和13.64%(x2=8.20,P<0.005).福寿螺大的(≥30 g)和中、小(<30 g)的感染率分别为17.50%和4.08%(x2=3.88,P<0.05).水沟里采集的福寿螺和灌木丛采集的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最高,分别为8.14%(18/221)和31.58%(18/57).终宿主以褐家鼠的感染率(14.79%,21/142)较高,其他鼠中也发现有广州管圆线虫寄生.[结论]广东省珠三角和沿海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终宿主鼠类和中间宿主福寿螺及褐云玛瑙螺等分布广泛,感染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海淀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源地啮齿类动物中汉坦病毒(HV)的自然感染情况,为HFRS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夹夜法在海淀区捕鼠,捕获的啮齿动物进行分类鉴定并解剖取肺脏,同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V。结果在辖区内共捕获啮齿类动物2属3种225只,褐家鼠为优势鼠种。该区HV自然感染率范围为4.60%-20.00%,平均6.22%。其中不同鼠种自然感染率褐家鼠为6.96%,小家鼠为6.06%,黑线姬鼠为0。结论海淀区啮齿类动物自然感染HV普遍,主要存在以家鼠属为宿主的HV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青阳县山区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概况。方法 分析基础资料 ,同时调查鼠密度和鼠种构成 ,用IFA法检测健康人群隐性感染情况和鼠血EHF·VIg、鼠肺组织中EHF·V抗原以及EHF·V分离。结果 山区野外鼠密度为 1 3 .6 % ,居民区鼠密度为 1 0 .7% ,山顶野外中华姬鼠为优势种 ,居民区黄胸鼠为优势种 ;山脚野外黑线姬鼠为绝对优势种 ,居民区褐家鼠为优势种。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为 3 .7%。山顶野外鼠带毒率为 2 .3 % ,总感染率为 9.3 % ,山脚野外鼠带毒率为 7.4% ,总感染率为 7.4% ,居民区鼠带毒率为 6 .3 % ,总感染率为 8.3 % ,并在大足鼠阳性鼠肺中分离出一株EHF·V。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证实青阳县山区存在EHF疫源地 ,黑线姬鼠、社鼠、褐家鼠是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18.
综述目前国内关于黄鳝感染寄生虫的相关报道,我国水资源和水产丰富的南方和中原地区感染率较高,且感染寄生虫有种类差异。江苏、四川的感染率最高,其中江苏蟮锥体虫感染率86.00%,隐藏新棘虫感染率97.00%。四川隐藏新棘虫感染率57.40%,胃瘤线虫感染率41.20%。黄鳝感染寄生虫的情况在我国大陆四川、江苏等地区较为多见。四川地区黄鳝主要被隐藏新棘虫、胃瘤线虫、锯缘叶形吸虫等感染;而江苏地区黄鳝感染寄生虫的种类多、感染率高、感染强度高,种类主要有隐藏新棘虫、蟮锥体虫、毛细线虫等,颚口线虫等黄鳝寄生虫可以对人体致病。加强人群健康教育工作,逐步改变人群生食与半生食动物肉的不良饮食习惯,杜绝病从口入的感染途径,改善黄鳝养殖卫生环境是防治的根本措施与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福建与湖北两省福寿螺分布和自然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情况。方法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县(市)区镇村为调查点,以网兜捕捞或直接采集福寿螺,挑选出活螺,用匀浆法或肺检法镜检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感染情况并计算感染率。结果福建省调查8地市17县(市)区共45个点,共采集福寿螺3 244只;检测1 318只,感染率为2.3%(30/1 318),7个县(市)区检出福寿螺阳性;湖北省调查7地市11个县(市)区共39个点,共采集福寿螺379只,检测150只,感染率为5.3%(8/150),2个县(市)区检出福寿螺阳性;福建、湖北两省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7.1%(30/423)和8.9%(8/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省均为水沟的螺感染率最高;感染率随螺的重量增加而升高。结论福建、湖北两省的福寿螺均有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应加强监测,以防止广州管圆线虫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茂名口岸鼠形动物及其体外寄生虫的种群和消长情况,对相关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风险进行预测。方法 采用一般的病媒生物调查方法和血清学检测方法。结 果鼠形动物有2目2科4属7种,蚤有1种,革螨有2科5属6种,恙螨有2科5属12种,硬蜱有1科1属1种。年度动物染蚤、革螨、恙螨、硬蜱感染事分别为8.8%、39.2%、31.1%、4.0%,感染率最高的动物分别为褐家鼠、黄毛鼠、海南屋顶鼠、黄毛鼠。年度动物染蚤、革螨、蒜蠕、硬蜂感染指数分别为0.2、3.5、36.3、0.1,感染指数最高的分别为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海南屋顶鼠、板齿鼠。血清学检测发现斑疹伤寒阳性22份,感染率10.00%;恙虫病阳性16份,感染率7.27%;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阳性7份,感染率3.18%;钩端螺旋体阳性1份,感染率0.45%。结论 茂名口岸地区存在恙虫病、HFRS发生和流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