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治疗药物监测主要是通过实现临床药物治疗个体化,提高药物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在我国,治疗药物监测工作开展已经历30余年的历程,可查阅有关治疗药物监测的概念,其表述却不尽相同,各有侧重点。而一个学科概念或定义对该学科发展至关重要。为了促进治疗药物监测发展,本文查阅国内外有关治疗药物监测相关的历史文献,总结其发展过程,以期为规范治疗药物监测概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原环境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使得药动学参数、药物代谢酶及转运体的表达及功能均会发生变化。随着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治疗药物监测(TDM)作为个体化用药的依据被广泛的关注,高原环境对监测药物有何影响?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监测药物种类、治疗窗以及检测血样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分析高原低氧环境对临床常用监测药物代谢的影响。为高原临床治疗药物监测提供参考,更好的保证高原人群合理用药,也为后期课题组开展高原治疗药物监测以及研究药物的遴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瑶  洪琳  李骏飞 《海峡药学》2010,22(8):10-12
皮肤抗衰老相关研究是近年来科研研究热点之一。随着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皮肤抗衰老的实验研究由整体水平、组织水平向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不断深入。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皮肤抗衰老实验研究中皮肤衰老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和检测指标的选定.为抗皮肤衰老药物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临床开展治疗药物监测药物种类的变化、分析监测方法技术和交叉学科的发展等多个方面阐述了近年来治疗药物监测学科的研究进展。液质联用和免疫检测法是临床常用方法,准确、快速、经济的检测方法是未来技术发展的重点,药物基因组学、游离药物浓度监测技术和群体药动学(PPK)将成为未来治疗药物监测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两种扩散池在透皮实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典的药物给药方式以口服给药、血管内给药为主,皮肤给药只是用于治疗皮肤局部的病变及炎症、烧伤、烫伤、冻伤以及局部的皮肤黏膜的保护,其靶组织为皮肤、黏膜,而不是透过皮肤来发挥全身治疗作用。近10年来应用皮肤给药达到全身治疗作用的新剂型不断出现,皮肤作为一个新的药物全身治疗给药途径逐渐受到重视,除了传统的软膏剂、硬膏剂外,日前外用凝胶剂、贮库型经皮给药系统(TTS)、离子导入制剂也正在兴起,有关药物透皮吸收的实验研究也不断增多,实验技术及手段不断完善,为研究皮肤用药的吸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为透皮促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以微透析法(microdialysis,MD)为采样技术的肿瘤化疗药物在体检测方法,并进行药动学研究。方法:以吉西他滨(GEM)为研究对象,大鼠为实验动物,采用尾静脉注射为给药方式,通过微透析技术进行血管内取样,对血药浓度进行在线、实时、连续监测,求算相关药动学参数。结果:GEM在大鼠体内血液中的探针回收率为(11.9±2.0)%,经大鼠尾静脉给药后GEM体内过程为二室模型,其消除和分布为一级动力学过程。实验过程中大鼠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微透析技术可用于活体动物体内GEM浓度的连续监测,提示微透析技术可用于抗肿瘤药物的局部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下治疗药物监测(TDM)的临床应用与实验室防控策略。方法归纳TDM在COVID-19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结合新型冠状病毒的特点总结相关实验室防控策略。结果TDM的临床应用有利于安全合理用药,制订更精准的药物治疗方案,有效控制患者病情。TDM实验人员需接触相关的样本,操作过程中存在职业暴露风险,需要做好感染防控。结论TDM工作安全有效地开展,能为COVID-19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帮助,同时降低实验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8.
周红  黄潇  张鹏  刘丽  陈荷芬  宫竹君  韩勇 《医药导报》2023,(8):1098-1103
靶向药物在胃肠间质瘤(GIST)治疗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而且有望使GIST逐步进入“慢性病”范畴。然而,靶向药物常以固定剂量给药,药动学个体差异大,导致部分患者耐药或疾病进展,而部分患者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研究表明,GIST靶向治疗药物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相关,可通过治疗药物监测(TDM)优化剂量调整。因此,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委会和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委会于2021年联合发布《胃肠间质瘤靶向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对GIST靶向药物治疗药物监测的必要性、目标人群、技术方法、结果解读以及个体化剂量调整五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并给出推荐意见。该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共识内容进行具体论证分析,以加深临床医生、药师等对GIST靶向药物TDM的认识和理解,推动GIST靶向药物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医药工业的迅猛发展,药物非临床研究(GLP)工作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带动了实验动物科学和动物试验的迅速发展,实验动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熟悉并掌握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动物伦理福利的实验动物兽医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实验动物兽医在药物安全性评价实验室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下面结合本中心在实验动物兽医培养等方面的心得,探讨一下药物非临床研究体系下实验动物兽医的培养及职责。  相似文献   

10.
动物模型是药物疗效评价的良好实验载体,动物实验研究可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因此,建立一个适宜的实验性急、慢性咽炎动物模型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对近年来实验性急、慢性咽炎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以期为广大研究者探索研究药物作用机制及各种治疗方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心血管病治疗过程中的实际联合用药情况进行研究。方法对某医院心血管病患者的实际用药状况进行监测,并分析其相关统计数据。结果实验研究显示,其中400例心血管病患者中有390例药物使用合理,存在10例不合理配伍的情况。结论临床实验研究表明,在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中应当提高对药物用量的重视程度,并加强监测,进而在明确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制定安全高效的用药方案,以促进心血管病的治疗效果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综述抗癫痫药物拉莫三嗪在临床治疗中药物浓度监测的进展。方法:查阅近期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拉莫三嗪的药动学特征已证实治疗药物监测在临床药物治疗中的必要性;高效液相色谱是拉莫三嗪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有效手段;有效浓度范围尚未确立;群体药动学研究尚需进一步完善。结论: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对拉莫三嗪的监测,使拉莫三嗪的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正>药物治疗需要医师、药师、护士、患方的密切配合。完整的药物治疗过程包括在患者用药前整理其相关信息、确定药物治疗相关问题的存在、确定药物治疗目标、设计药物治疗方案和监测计划;启动药物治疗方案、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以决定继续、调整或终止治疗方案[1,2]。一个不恰当的药物治疗过程,可能导致用药失误,造成医患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我院治疗药物监测工作的经验,为中小型医院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思路。方法:汇总分析我院1998-2012年治疗药物监测的品种、方法学及监测数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我院治疗药物监测工作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监测方法学不断完善,监测数量逐步增加,治疗药物监测工作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发挥了较大作用。结论:认识治疗药物监测工作对提高临床治疗水平的价值,结合各单位实际情况来配备仪器设备和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按照"监测方法因地制宜、监测品种逐步增加、监测数量由少到多、监测方式循序渐进"的发展思路,治疗药物监测工作也一定能在中小型医院蓬勃开展。  相似文献   

15.
<正>微透析技术是一种活体细胞外液生化物质采样分析技术因其独有的微创伤性和取样的连续性,现已被广泛应用于脑组织各种生物代谢方面的探索性实验、神经生物化学的监测和药物代谢研究。脑内微透析技术最早是由Bito等[1]于1966年首次提出,近年来已应用于颅脑创伤及神经外科手术过程的监测,它能对局部脑组织细胞间液的生化代谢进行直接、动态地监测,并及时提供病情变化的信息。为临床医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2]。  相似文献   

16.
左乙拉西坦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介绍新型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LEV)基础动物实验研究方面的进展。方法 通过查阅近年来的报道,概括了LEV作用于癫痫动物模型的机制、以及与癫痫耐药相关蛋白、脑保护的关系。结果 LEV具有与既往抗癫痫药物不同的作用机制,不仅有抗癫痫作用,还具有抑制癫痫源产生和发展的作用。多数报道LEV不是常见耐药蛋白如P-gp和MRP1/2,MDR1的底物,在难治性癫痫的治疗中具有理论基础,同时LEV在神经保护方面急性期多具积极作用,而在慢性期效果不明显。结论 大量动物实验证明LEV具有全新的作用机制,对于临床癫痫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在不同癫痫模型及组织中结果不尽相同,值得进一步探讨,为开发新的抗癫痫药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药物性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的相关现象,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相关症状患者的原发疾病、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出现时间,临床表现,治疗和结局等。结果 1相关原发疾病主要为甲亢、病菌感染性疾病、精神病和炎症。导致白细胞减少症的药物主要为甲亢治疗药物,抗菌药物,精神病治疗药物,此外降糖药物,抗雌激素药物和中成药制剂已占据一定比例;导致粒细胞缺乏症的药物主要为甲亢治疗药物,抗痛风药物也占据一定比例。不良反应发生主要集中在两个时间段:1个月内和3个月后,其中精神病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较迟。2临床表现有疲惫、骨髓造血功能停滞、高热、皮肤损害、继发感染等。治疗:严密监测,病情较轻者调整用药剂量和频率,换药或酌情加用中药治疗;病情较重者换药,注意抗感染,加用集落刺激因子、维生素B6、维生素B4、肌苷、丙种球蛋白等治疗。结局: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白细胞和粒细胞均恢复到正常水平,无患者死亡。结论患者用药前要做药敏试验,用药期间要严密监测。对于发生相关不良反应者,若有明确的药物诱因,要立即换用其他药物;若没有明确的药物诱因,要进一步做药敏试验,找出导致不良反应的药物。可酌情减少药物剂量和频率并加用中药治疗,病情严重者要给予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8.
吉迪  李发庆  平其能 《中国医药》2010,5(2):175-177
目的为乍得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构建做初步的探究。方法主要通过描述性研究手段,分析乍得药品使用现状,并以国际药物警戒系统为参考,找出自身不足,明确本次研究重点。结果目前乍得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尚不完善。结论应设置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管理机构和专业技术机构,通过立法来确保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和不良反应救助制度的有效运作,搞好宣传工作,积极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临床药师参与1例高眼压合并血液透析的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过程.药师根据患者情况,运用药学知识、通过检索相关文献,从透析时药物选择、给药剂量优化、药物对手术的影响等角度,为医师提供治疗方案调整意见,关注潜在用药风险点,提醒相关指标监测等,最终患者病情平稳、顺利出院.同时指出临床药师参与多重疾病患者药物治疗方案的制...  相似文献   

20.
临床药物个体化治疗是精准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现代医学的最新发展趋势,旨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和经济.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进步,临床药物个体化治疗已开始利用药物基因组学、治疗药物监测等技术获得一些良好的治疗效果,新兴的类器官技术也在肿瘤药物治疗领域崭露头角.综述临床药物个体化治疗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