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程文娟  薛琳  周坤  吴景文 《实用预防医学》2020,27(11):1379-1380
目的 分析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为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的方法。 结果 本次事件共报告病例596例,临床表现主要以腹泻(98.32%)、发热(87.75%)、腹痛(74.16%)为主,发病潜伏期中位数为13 h( 1~53 h)。所有病例均表示发病前食用过某食品公司制售的糕点“爆浆松松”和/或“流心泡芙”。43份病例标本及7份剩余食品标本中均检出肠炎沙门氏菌,抽取11株不同来源标本中分离到的沙门氏菌菌株经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检测具有完全相同的PFGE图谱。 结论 该起事件是一起因食用被肠炎沙门氏菌污染的糕点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核实疫情、了解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波及范围、查明致病原因,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并搜索病例,对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病例对照研究,开展食品卫生学调查,采集病例粪便标本、剩余食物样品等进行实验室检测并对阳性标本菌株做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同源分析。 结果 发现73例病例,罹患率26.4%(73/276)。临床症状以腹泻100.0%(72/72)、发热68.1%(49/72)和腹痛66.7%(48/72)为主,平均潜伏期30 h左右。病例对照结果显示,食用9月20日晚餐中的烤鸭(OR=3.5,95%CI:1.6~7.6)增加了发病的风险。7份肛拭子、3份便样、2份环境样本(蔬菜和生肉案板)以及2份食物样本(9月21日早餐鸡蛋和小菜)中检出肠炎沙门菌阳性,对14株菌株采用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显示100.0%同源。 结论 本次事件是一起由肠炎沙门菌污染食物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建议规范食堂卫生操作流程,提高卫生意识,预防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一起由多种致病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为预防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采集病人和从业人员生物样本、环境和食品样本进行致病菌、血清分型及分子分型检测。 结果 本次暴发罹患率为10.00%(7/70),临床表现以腹泻(100.00%)、腹痛(100.00%)、呕吐(42.86%)为主。6份病人肛拭样中,4份同时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2份伦敦沙门氏菌、2份鼠伤寒沙门氏菌),2份仅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份从业人员肛拭样中检出鼠伤寒沙门氏菌;1份食品原料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病人的6株副溶血性弧菌呈现两种带型,相似度分别为93.10%和87.50%~100.00%,但是和食品样本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带型均不相同;病人的2株鼠伤寒沙门氏菌为同一带型,但与从业人员生物样本检出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带型相似度较低,仅为28.00%;病人的2株伦敦沙门氏菌为同一带型。 结论 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和两种血清型沙门氏菌共同引起,食品加工过程的交叉污染是此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一起高考期间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为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并为食源性疾病事件调查溯源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特征,采集标本进行实验室相关检测,综合分析判定疫情原因。结果 该起事件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6月6日,持续4 d,罹患率为10.77%(155/1 436);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发热为主;病例均有在学校2层食堂的就餐史,调查到一楼食堂就餐的5例病例均食用了6日中餐鸡蛋香干和(或)卤牛肉,在三楼食堂就餐的86例病例食用了6日中餐卤牛肉和(或)7日晚餐卤鸡腿的占95.35%。同时发现食堂食品加工用具和盛装容器存在生熟混用的情况。从一楼食堂就餐的5份病例生物标本、3份食堂从业人员肛拭子、留样食物(鸡蛋香干)中检出肠炎沙门氏菌,且PFGE图谱一致;从三楼食堂就餐的8份病例生物标本、留样食物(卤牛肉、卤鸡腿)中检出鼠伤寒沙门氏菌,且PFGE图谱一致。结论 该事件为一起因食品加工用具和容器生熟不分所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致病因子为肠炎和鼠伤寒两种不同血清型沙门氏菌。建议规范和落实学校餐饮卫生监管,确保加工用具和容器生熟分开,加强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培训,制定定期体检制度,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新晃侗族自治县某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暴发的流行特征,查找学校群体性感染性腹泻的原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14年8月31日-9月5日新晃县某学校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腹泻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用SPSS17.0对罹患率进行检验,并对采集的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结果 此次疫情累计报告病例63人,罹患率9.14%;住校生与非住校生(χ2=8.765,P=0.003)、男生与女生(χ2= 5.344,P=0.021)、饮用学校自备水与未饮用者(χ2=101.861,P<0.001)之间罹患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共采集病例粪便标本12份, 4份标本诺如病毒核酸阳性, 其中2份为诺如病毒GⅠ型,2份为诺如病毒GⅡ型。 结论 本次事件是学校水源水受污染引起的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  相似文献   

6.
王秋  潘莉 《中国校医》2021,35(7):505-508
目的 查明昆明市滇池旅游度假区某寄宿高中1 起聚集性呕吐事件的原因,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方法,对该高中学生出现呕吐暴发疫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现场排查51人,符合病例定义者23人,其中1 人为厨房员工,主要症状以呕吐并伴有腹泻为主,占48%(11/23),病例在班级及宿舍分布较散,罹患率1.83% (23/1 257) ,仅在14岁组和15岁组有女性病例,首末例病例发病间隔5天,流行曲线提示为同源连续暴露。采集7份标本,检测3份为GⅡ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阳性率42.86% (3/7)。结论 本次疫情为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呕吐腹泻事件,发病期间,昆明市区内气温急剧下降,学生未做好防寒保暖措施,通过密切接触和近距离接触呕吐物,造成疫情的扩散。  相似文献   

7.
马颖 《中国校医》2021,35(8):589-592
目的 对一起校园内流行性感冒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从而明确诊断,有效防控流感疫情。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核实搜索病例,分析疫情特征;采集咽拭子标本,运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累计报告流感样病例63例,罹患率为1.53%。63例病例分布于10个班级,其中1(9)班病例数最多14例,有明显的聚集性。采集11例病例的咽拭子标本病毒核酸检测显示,8份样本乙型B-Victoria流感病毒阳性,2份样本甲型H3流感病毒阳性,1份阴性。结论 本次疫情暴发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提高学生防病意识,加大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力度,可有效控制流感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1起学校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方法 对该学校暴发疫情的急性胃肠炎病例、厨房工作人员及病例对照采集肛拭子标本,提取核酸RNA,应用实时荧光RT-PCR试剂盒进行诺如病毒、札如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检测,对阳性标本进行核衣壳编码区RT-PCR扩增、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21份患者肛拭样本中有16份GII型诺如病毒实时荧光RT-PCR阳性;所有标本的札如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检测阴性。14份诺如病毒核酸阳性标本获得321bp目标片段序列,彼此间核苷酸相似性100%,提示同一来源;GenBank的BLAST结果显示,本次诺如病毒疫情毒株与GⅡ.2的参考株AY134748(Snowmoutain/1976/US)、X81879 (Melksham/1989)同源性最高,进化树上处于同一进化分支,属于GⅡ.2群。结论 该起学校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是由诺如病毒GⅡ.2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一起学校菌痢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置分析,了解疫情暴发的原因和特点,查找传染来源和传播方式,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积累类似事件处置经验。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采集相关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结果 2014年9月2-6日,该校发病235例,罹患率40.38%,教师、各年级学生均有发病,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在食堂就餐是发病主要危险因素,34份肛拭子标本中检出宋内志贺菌13份,检出率38.24%。 结论 该起疫情是由宋内志贺菌引起的菌痢暴发,暴发的原因可能是该学校生活用水被粪便污染后导致食堂的餐具和食物被污染所致。  相似文献   

10.
胡喜梅  宋现  聂宇涛 《中国校医》2021,35(8):585-588
目的 调查分析某小学诺如病毒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PCR实验室检测方法查明原因,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疫情危险因素。结果 本次疫情出现病例12例,其中实验室诊断病例2例,班级罹患率25.00%(12/48)。2份肛试子诺如病毒GⅡ型核酸检测阳性。首发病例可能为食源性感染,续发病例呈点源暴发特征,发病曲线有一明显单峰。主要危险因素为近距离(1 m内)暴露呕吐物(OR=15.00,P<0.01))和参与呕吐物清理(OR=15.40,P<0.05)。结论 该事件为一起诺如病毒GⅡ型感染引起的聚集性疫情,发生原因可能是首发病例发生食源性诺如病毒感染,其呕吐物污染教室环境,引起诺如病毒气溶胶或接触传播的点源暴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查明某企业食源性疾病暴发的致病因子、可疑食品和风险来源,提供类似事件调查处置和预防的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开展回顾性队列和病例对照研究,确定可疑餐次及食品,采集病例和厨工肛拭子、留样食品、餐饮具外表面及环境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对沙门菌阳性株开展同源性分析。结果 共发现53例病例,罹患率为13.02%(53/407),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100.00%)、发热(90.57%)、腹痛(66.04%)等,部分伴有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流行曲线为单次暴露后点源单峰分布模式。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7月30日午餐就餐者的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8.87,95%CI:1.25~62.90),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7月30日午餐的“原味烤鸭”为可疑食物(OR=435.00,95%CI:37.38~5 061.97),剂量-反应关系提示原味烤鸭进食越多,发病风险越高(χ2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自贡市2007-2010年分离到的沙门菌菌株,评估分子分型技术在食源性传染病暴发识别和处置中的价值。 方法 对自贡市2007-2010年从食品和腹泻患者中分离的沙门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实验,用 BioNumerics软件分析菌株之间的相似度。 结果 55株沙门菌中,来源于2007-2008年的10个腹泻患者粪便和2008年的15个皮蛋中的25株鼠伤寒沙门菌菌株PFGE带型相似度为100%,均为P9带型。 结论 感染鼠伤寒沙门菌的皮蛋是导致自贡市2007-2008年10名患者腹泻暴发的污染源,为快速准确识别食源性疾病暴发并及时溯源、控制,应在食品安全监测中普及PFGE等分子分型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湖南省食源性沙门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沙门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湖南省10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的沙门菌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信息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5—2019年共收集到7 506例食源性疾病病例和生物标本,沙门菌检出率为9.75%,以鼠伤寒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占68.17%),进食场所86.61%为家庭,18岁以下人群沙门菌检出率(占58.41%)较高,随着年龄增加,沙门菌检出率有下降趋势(χ2=126.700,P<0.001); 发热、脱水病例的沙门菌检出率高于未发热(χ2=309.088, P<0.001)、未脱水病例(χ2=28.291, P<0.001);食用水果及其制品(χ2=19.798,P<0.001)、婴幼儿食品(χ2=14.344,P=0.038)、混合食品(χ2=5.125,P<0.001)、蔬菜及其制品(χ2=4.316,P<0.001)、豆及豆制品(χ2=11.146,P=0.001)的病例检出率高于未食用病例;不同季度沙门菌检出率存在差异,二、三季度较一、四季度检出率高(χ2=88.926,P<0.001)。 结论 家庭是湖南省沙门菌感染的主要场所,沙门菌确诊病例的暴露食品主要为乳与乳制品、粮食及其制品、水果及其制品,提示应加强家庭食品安全知识科普宣传,提高防病意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菏泽市食源性疾病暴发进行动态分析,为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有效的防治对策。方法 采用Excel及SPSS 16.0统计软件对2016年—2020年菏泽市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情况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20年菏泽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年平均罹患率分别是14.71%,25.59%,18.33%,34.34%,5.34%。该五年的年平均罹患率17.14%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5.10,P<0.001);年份作为有序变量资料进行秩和检验(Z=-8.95,P<0.001)。菏泽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以7—9月份暴发起数最多,暴发起数128起(占比51.20%),植物类食品在报告起数方面(73起)及罹患率方面(80.00%)均较高;污染物类别方面,不同污染物类别平均罹患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70,P<0.001),致病微生物及毒素、化学污染物所占构成比较高;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是食品加工储存不当,误食误用等;不同发生场所平均罹患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70,P<0.001),家庭、宾馆饭店、街头摊点是高发场所。结论 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应针对家庭、宾馆饭店、街头摊点重点场所,尽可能查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各部门应加强配合、监管及宣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长沙市食源性疾病沙门菌的血清分型和PFGE分子分型情况,为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按《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收集长沙市4所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粪便标本,从中分离沙门菌,并对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和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通过Bionumerics 7.6 软件对电泳图谱进行分析。 结果 全年共监测528份标本,检出沙门菌50株,检出率为9.47%,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5岁及以下年龄段,占74.00%(37/50),发病主要在夏秋5—9月,占全年的76.00%(38/50)。血清型共有12种,主要血清型是鼠伤寒沙门菌占60.00%(30/50),其次为斯坦利沙门菌4株占8.00%,肠炎沙门菌3株占6.00%。 50株沙门菌PFGE分型为41种带型,相似度为55.7%~100%,呈现多态性,主要分成两个簇,有8组相似度 100% 的菌株,共17株(占34.00%,17/50),主要是鼠伤寒沙门菌;有10簇相似度90%以上的克隆系,包含32株沙门菌。 结论 长沙市2021年食源性疾病沙门菌感染的优势血清型是鼠伤寒沙门菌,沙门菌PFGE分子分型带型呈多态化,PFGE分型可识别共同感染来源的病例,可用于暴发疫情识别和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徐州市2018—2020年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结果,了解该地区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2018—2020年徐州市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的病例信息,并对部分病例的粪便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3年共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7 548例,其中25~45岁年龄组占比最高(26.81%);6—9月为发病高峰;肉与肉制品(20.72%)为主要的可疑暴露食品;可疑食物进食场所主要为家庭(80.49%);农民(26.75%)和散居儿童(24.95%)病例构成比较高。共采集1 835份腹泻病例粪便样本,其中诺如病毒检出率最高为(4.69%)。结论 徐州市食源性疾病高发期为6—9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好发于家庭,肉与肉制品为主要暴露食品,感染患者集中在>25~45岁年龄组,诺如病毒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状况及食源性疾病中沙门氏菌的发病率,探讨食品与食源性疾病的相关性,为更好的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离培养方法及生化实验进行沙门氏菌检测鉴定,并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玻片凝集法进行血清学试验及PFGE方法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80件生禽肉中检出沙门氏菌21株,阳性率为26.3%;60件生畜肉中检出4株,阳性率为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85,P=0.002)。采集1 230件腹泻患者肛拭子,检出沙门氏菌80株,阳性率为6.5%,沙门氏菌血清型以鼠伤寒和肠炎沙门氏菌为主,药敏结果显示食品和患者肛拭子中检出的沙门氏菌都对AMP、NAL、SUL、STR耐药比较严重,而对CAZ、CFX、GEN、IMI、AZI、CT、PB、AMI、MEM、KAN都比较敏感,PFGE分子分型结果显示食品与患者中检出的部分沙门氏菌有100%同源性。结论 上海市松江区生禽肉中沙门氏菌污染严重,食品和患者中部分菌株具有同源性,结果提示食品与食源性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滨州市2016—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发现食源性疾病的预警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2016—2020年滨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并对监测到的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16—2020年滨州市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34起,共暴露11 299人,发病1 276人,无死亡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每年的发生高峰期均为第三季度,占总起数的55.13% (129/234);家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发生场所,占总起数的50.43% (118/234)。报告明确或可疑致病因素的55起事件中由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类引起的占43.64%(24/55);在查明原因食品的221起事件中,可以明确的暴露食品主要归为动物类食品87起(39.37%)。导致暴发的污染环节多是由两种或三种以上因素混合引起的,单纯引发因素以加工不当为主。结论 滨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集中在夏秋季节,高发场所为家庭,重点防控因素为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类。针对本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针对性地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工作,提高监测预警能力,降低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云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 方法 收集2010—2020年云南省各地报告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10—2020年共发生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260起,发病6 600人,死亡2人,总体呈下降趋势。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为第二、四季度,占总起数的66.54%(173/260);暴发场所多发生在小学,占总起数的58.08%(151/260)。报告明确或可疑致病因子的185起事件中由微生物或可疑微生物引起的占40.00%(74/185),毒素引起的占46.49%(86/185);明确致病因子的118起暴发事件中,60.17%(71/118)是由4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其中蓖麻毒素导致的最多,达22起(18.64%),发病人数428人,其次是蜡样芽孢杆菌20起(16.95%),原因食品被归因为一类食品植物类,主要是大米、三明治、面包。导致暴发污染环节最多的是生产加工环节(50.77%,132/260)。 结论 关注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在学生开学季时,加强对小学食堂植物类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管理和监督。微生物、毒素感染是学校食源性疾病主要的致病因素,且原因查明率低,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微生物、毒素检测能力,提高原因查明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学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Intake of a small dose of foodborne pathogens can cause infection. In this study, an estimation of the infectious dose of the pathogens was obtained by conducting microbiological risk assessments. The contamination levels of foodborne pathogens were analysed in 17 outbreaks of Salmonella, Escherichia coli O157, enterotoxigenic E. coli,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and Campylobacter jejuni occurring in Japan between 2004 and 2006. The infectious dose was estimated in 14 of the 17 outbreaks utilizing existing data. In three outbreaks of Salmonella infection in which the infection rate was 89-100%, the dose of the ingested pathogens was estimated to be 259,000-14,000,000,000 c.f.u. In other outbreaks of Salmonella infection, the infection rate and dose of the ingested pathogens were 10-66·4% and 81-1560 c.f.u. or most probable number (MPN), respectively. The ingested Salmonella dose is likely to be related to the infection rate; however, storage condition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making this determination. In an outbreak of E. coli O157 infection, the infection rate and ingestion dose were 100% and 2 to <9 c.f.u., respectively, while in an outbreak of enterotoxigenic E. coli infection, they were 93% and 25-1000 c.f.u., respectively. Finally, in an outbreak of C. jejuni infection, the infection rate and ingestion dose were 37·5% and 360 MPN,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will be particularly valuable for risk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