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消化内镜新进展--胶囊内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楼杰  陈春晓  厉有名 《浙江医学》2003,25(8):512-512,F003
消化内镜包括胃镜、结肠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等,其发展可追溯150年的历史 ,主要经历了硬式内镜(1868~1932年) ,半曲式内镜(1932~1957年) ,光导纤维内镜(1957年至今) ,电子内镜(1983至今)4个阶段 ,其中光导纤维内镜和电子内镜的临床应用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由于小肠远离口腔和肛门 ,长度约3.35~7.85m ,游离于腹腔内并被肠系膜束缚形成多发复合肠襻 ,传统的检查技术受到很大的限制 ,现使用的小肠疾病诊断方法如X线小肠钡餐检查、小肠镜、核素扫描、动脉造影等均存在诊断阳性率低、定位和定性欠准确 ,检查…  相似文献   

2.
胶囊内镜:新世纪消化内镜发展的里程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1年 1 1月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消化系疾病学术周 ( 2ndDDW-China)以及 2 0 0 2年 2月曼谷世界胃肠病和第 1 0届世界内镜大会消化内镜领域的专题讨论 ,其中胶囊内镜 (Capsulendoscope)推出和介绍无疑是两次大会最引人关注的热门话题。消化道内镜技术的发展可追溯有 1 50多年的历史。主要经历了硬式内镜 ( 1 868年—1 93 2年 )、半曲式内镜 ( 1 93 2年— 1 957年 )、光导纤维内镜 ( 1 957年至今 )、电子内镜 ( 1 983年至今 ) 4个阶段。其中光导纤维内镜和电子内镜的临床应用 ,对消化系疾病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窄带成像技术(NBI)放大内镜、染色内镜及白光内镜在结直肠微小息肉中的诊断差异。方法选择结直肠微小息肉患者126例,分别行NBI放大内镜(46例)、染色内镜(40例)和白光内镜(40例)。比较各组结直肠微小息肉检出率、病理结果、微小息肉的诊断效能。结果NBI组对微小息肉的检出显著高于染色内镜组和白光内镜组(P=0.031);各组微小息肉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NBI放大内镜对于微小息肉的诊断灵敏度和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诊断方法。结论NBI放大内镜在结直肠微小息肉中的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染色内镜和白光内镜,便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模拟内镜教学和模拟-真实内镜交替教学这两种模式的教学效果。方法:对我院消化内镜中心的进修医生、研究生16人随机分为模拟内镜训练组(A组)和模拟-真实内镜交替组(B组)进行4周的训练。A组训练模式为连续2周的模拟内镜学习+2周真实内镜操作。B组的训练模式为1周模拟+1周真实+1周模拟+1周真实内镜操作。设立评分标准,训练完成后按独立完成内镜操作的时间、操作中患者的不适程度、诊断的正确性等分别进行考核评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和B组的平均分分别为(7.82±0.49)和(8.95±0.38),B组在内镜操作的掌握程度、患者舒适度上均高于A组(P<0.05)。结论:模拟内镜训练和真实内镜训练交替进行,更有助于提高学员的内镜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术加放大内镜(NBI-ME)及内镜活检在早期诊断胃癌的价值。方法采用NBIME对可疑病变(胃黏膜形态、颜色改变)进行观察,所有患者均行内镜下活检,术后进行病理检查确诊。计算NBIME、内镜活检诊断早期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NBI-ME诊断早期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与内镜活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I-ME对早期胃癌诊断有较高的价值,若符合NBI-ME早期胃癌诊断的患者建议行内镜活检,并术后进行病理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6.
王孝华 《四川医学》1990,11(1):40-42
一、概论(一)概念与发展。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qson-Qgrapby,EUS)是超声从体外扫查向体腔内扫查的进展。基本结构是利用内镜在体腔内一定的灵活性,于内镜先端装置超声探头,使体腔内回声信号通过镜身及导线在 B 超仪荧光屏上显像,达到诊断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内镜(endoscopy)意为经体表插入器械,窥视有关脏器的变化.纤维内镜、电子内镜、超声内镜及胶囊内镜在诊断上的应用是20世纪消化病学上的重大进展,消化内镜已成为消化系统疾病诊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张钢志  戴宁 《医学综述》2008,14(7):1009-1011
在早期胃癌(EGC)的诊断中,内镜检查是最直接、准确、可靠的诊断方法。目前,有多种内镜检查方法用于临床:普通电子内镜、放大内镜、染色内镜、超声内镜、荧光内镜、近红外线电子内镜、窄谱成像技术、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各种方法在EGC的诊断中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在临床中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制定相应的筛查方案,以提高EGC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色素内镜(Chrom oendoscopy)、放大内镜(Magnification endoscopy)、窄波成像(Narrow-band imaging)等新型内镜,与普通内镜相比,这些新型内镜的分辨率明显提高,对于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准确性也明显提  相似文献   

10.
胶囊内镜的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远园  何欣 《医学综述》2005,11(1):89-90
消化道内镜技术的发展有150多年的历史,在2000年以前,经历了硬式内镜(1868~1932年)、半曲式内镜(1932~1957年)、光导纤维内镜(1957年至今)、电子内镜(1983年2000)4个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后,胶囊内镜的出现标志着消化内镜技术发展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之诞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及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ME-NBI)对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诊断准确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3年3月至2017年10月术前诊断为早期食管癌并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比较术前EUS和ME-NBI对病变浸润深度的判断与术后病理浸润深度的一致率。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33例患者(392处病灶),其中轻中度不典型增生83处,重度不典型增生72处,鳞状细胞癌235处,腺鳞癌2处。308处病灶仅经过EUS检查,7处病灶仅经过ME-NBI检查,77处病灶同时经过两种方式检查。385处病灶经EUS评估,对病变浸润深度的诊断准确率为43.9%(169/385),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差(Kappa=0.1)。对局限于黏膜层的病变EUS准确率为40.8%(139/341),黏膜下层病变准确率为68.2%(30/44)(P=0.001)。84处病灶经ME-NBI评估,对病变浸润深度的诊断准确率为72.6%(61/84),与病理诊断具有中等一致性(Kappa=0.4),对局限于黏膜层的病变其准确率为91.0%(71/78),对于达黏膜下层的病变其准确率为16.7%(1/6)。同时行EUS及ME-NBI检查的77处病灶,EUS诊断准确率为42.9%(33/77),ME-NBI对浸润深度的诊断准确率为84.3%(67/77)(P=0.001)。结论 ME-NBI对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评估优于EU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准确价值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治且资料完整的14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直径、大体形态、浸润深度、分化类型,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判断金标准,比较超声内镜与术后病理学判断肿瘤浸润深度的一致性,分析影响超声内镜判断准确性的相关因素。率的比较和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率为73.38%,病变直径与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诊断准确性相关,而病变部位、大体形态及分化类型则与诊断准确性无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变直径是影响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检查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浸润深度准确性的因素,随着病灶的增大,准确性降低。结论 超声内镜检查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病变最大径会影响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梁松  江频  李靖  方心安  杨力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7):1084-1086,1149
目的 研究中老年早期胃癌浸润深度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探讨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2月,六安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10例中老年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  相似文献   

14.
超声内镜诊治胃癌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EUS)诊断术前胃癌浸润深度(T分期)的准确性,为胃癌手术和内镜下粘墨切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术前使用线阵型超声内镜对业经病理证实的胃癌52例进行检查,行TNM分期,将术前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2例均行手术治疗。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EUS的T分期总准确率为65.4%,T1、T2、T3、T4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4/5、7/12、7/19和16/16,其中EUS准确诊断早期胃癌4例,但1例胃黏膜下层癌,被诊断为固有肌层癌。EUS对手术可切除的预测为75.0%,但T4期胃癌手术切除率仅为25.0%(4/16)。结论EUS能准确判断胃癌浸润深度和早期胃癌,对指导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有很大帮助。对T4期胃癌患者,虽然诊断准确性较高,但对指导根治性手术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VI-RADS评分在术前对膀胱癌侵袭性预测的价值。方法 采用VI-RADS评分对320例膀胱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病灶的T2WI、DWI和DCE-MRI进行单独评分,最后获得VI-RADS评分,根据病理结果将样本分为NMIBC组和MIBC组,将VI-RADS评分与病理分期、VI-RADS评分与不同分组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87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33例,VI-RADS评分与病理结果存在正相关(r=0.841,P <0.001)。VI-RADS评分> 3.5分对判断膀胱癌肌层浸润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8.4%、97.1%。结论 VI-RADS评分在术前对膀胱癌侵袭性的预测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外科切除术后吻合口出血患者急诊内镜下止血的疗效。  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切除术后吻合口出血,进行急诊内镜止血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肿瘤部位、肿瘤分期及病理类型资料,重点分析吻合口出血的时间、内镜下治疗的方法、效果及并发症,并且对未能成功内镜下止血的原因进行总结。  结果  在1 058名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中,吻合口出血患者36名,出血率为3.4%。出血患者以左半结肠及直肠居多(83.3%)。在肿瘤分期和分化方面,以Ⅰ到Ⅲ期为主,占总人数的82.1%,病理以高分化和中分化癌为主(86.1%)。术后72 h内出血患者26例(72.2%),是出血的高发时间段。在36例患者中,内镜下成功止血32例(88.9%),钛夹机械夹闭、电凝止血联合钛夹夹闭是主要的方式(88.9%)。未能止血4例,均伴有漏口,无法明确确切的出血位点,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均成功止血。所有36例患者最终均未出现吻合口漏、腹腔脓肿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72 h内是吻合口出血的高峰时期,急诊内镜下止血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消化性溃疡出血内镜治疗失败后,钛夹标记引导经导管栓塞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2009年2月?2018年10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因消化性溃疡出血内镜治疗失败后行经导管栓塞治疗的3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内镜治疗失败后行经导管栓塞治疗的临床成功率、30 d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33例患者内镜检查溃疡出血Forrest分级分别为Ⅰa 8例(24.2%)、Ⅰb 14例(42.5%)、Ⅱa 4例(12.1%)、Ⅱb 7例(21.2%)。8例患者视野差未行内镜治疗,25例患者接受内镜治疗,其中7例初次内镜止血治疗失败,18例内镜下止血成功后发生再出血。内镜治疗失败后距经导管栓塞治疗的平均时间为(35.42±67.54) h。所有患者均行血管造影检查,15例血管造影阴性患者X线下8例可见钛夹标记,钛夹引导下行栓塞治疗,7例未见钛夹标记,其中4例患者接受预防性栓塞治疗;余18例血管造影阳性者均予以栓塞治疗。血管造影阴性的患者钛夹引导经导管栓塞治疗临床治疗成功率为75.0%(6/8),无钛夹引导者临床治疗成功率为为28.6%(2/7),血管造影阳性者经导管栓塞治疗临床治疗成功率为66.7%(12/18)。本研究纳入的患者经导管栓塞治疗总体临床成功率为60.0%,30 d死亡率为20.0%,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栓塞治疗相关并发症。  结论  消化性溃疡出血内镜治疗失败患者,钛夹标记引导经导管栓塞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并且安全性高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患者的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的差异,评估CTC检测在早期子宫颈浸润癌筛查中的效能。  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10月中山市博爱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组织病理和临床分期证实为子宫颈炎、子宫颈低级别与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and 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lesions,LSIL、HSIL)、早期子宫颈浸润癌(4组)患者各63例,采用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技术联合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mmuno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imFISH)检测患者外周血CTC,分析4组患者CTC阳性率及数量差异,以组织病理诊断和临床分期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C检测结果阳性诊断早期子宫颈浸润癌的效能。  结果  ①子宫颈炎组、LSIL组、HSIL组、早期子宫颈浸润癌组患者CTC阳性率分别为0、0、19.05%、84.13%,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00,P<0.05)。早期子宫颈浸润癌组CTC阳性率高于其他组,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HSIL组CTC阳性率与LSIL、子宫颈炎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②子宫颈炎组、LSIL组、HSIL组、早期子宫颈浸润癌组患者的CTC阳性数(中位数)分别为0、0、1个/ 4 mL、3个/ 4 mL。早期子宫颈浸润癌组CTC阳性个数高于其他组,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HSIL组平均CTC阳性数与LSIL、子宫颈炎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③CTC检测阳性结果诊断早期子宫颈浸润癌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13%、93.65%、91.27%、81.54%和94.65%。  结论  CTC存在于HSIL和早期子宫颈浸润癌患者中,随着子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CTC检测结果阳性率及数量均增加;CTC检测在早期子宫颈浸润癌筛查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数字乳腺断层摄影 (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对于乳腺病变诊断的效能。  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昆明市延安医院就诊的乳腺疾病患者151例,患者全部进行CC位及MLO位DBT和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 拍摄。  结果  DBT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均明显高于FFDM,而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稍低于FFDM+D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肿块病灶,DBT诊断乳腺病变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均高于单独FFD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T与DBT+FFDM诊断效能相当;对于致密型腺体内病灶,DBT诊断乳腺病变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均明显高于单独FFD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T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低于DBT+FFD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比单独FFDM,DBT+FFDM及单独DBT均明显提高了乳腺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尤其对于致密型乳腺;FFDM+DBT较DBT略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钼靶结合超声检查对乳腺病变的诊断效能,为提高临床诊断率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1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收治的150例乳腺病变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恶性病变53例,良性病变9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钼靶结合超声检查,分析并比较钼靶、超声单项检查与结合检查对乳腺病变诊断的准确率,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准,评价钼靶、超声单项检查与结合检查对乳腺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钼靶结合超声检查的准确率为95.33%,高于钼靶检查(78.00%)与超声检查(81.33%,均P<0.05);钼靶检查对乳腺病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79%、73.20%、63.89%、91.03%,超声检查分别为90.57%、76.29%、67.61%、93.67%,钼靶结合超声检查分别为98.11%、94.85%、91.23%、98.92%,钼靶结合超声检查对乳腺病变诊断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钼靶检查(均P<0.05),钼靶结合超声检查对乳腺病变诊断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高于超声检查(均P<0.05)。结论 钼靶结合超声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