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拔牙后牙槽嵴会出现不可逆的骨吸收,常导致拔牙区骨量不足,可能会限制后期的种植或传统修复治疗,而牙槽嵴保持术可以减少拔牙后的骨量丢失。故本文从拔牙窝改建特点、影响拔牙窝的愈合因素及生物材料在牙槽嵴保持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的磨牙常伴有深牙周袋与严重的牙槽骨吸收,同时累及上颌磨牙根尖区的炎性病变亦可扩散至上颌窦内引起上颌窦黏膜出现增厚样改变。这不仅会影响患者鼻窦正常功能,还会为对应上颌磨牙丧失后的种植治疗设计和实施增加难度和风险。对待拔上颌磨牙进行微创拔牙、彻底清创,同期行位点保存术,不仅能够有效控制拔牙位点的感染,保存牙槽嵴轮廓,同时可减轻上颌窦黏膜炎症反应性增厚。文章完整展示了1例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的上颌磨牙实施微创拔牙、彻底清创同期行位点保存术后完成种植修复治疗后定期随访的全过程,并对拔牙前后对应上颌窦黏膜厚度的变化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为此类病例的临床处置提供了一定依据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牙周炎会导致牙周软硬组织破坏,其感染位点在拔牙后往往会存在硬组织缺损及软组织缺陷等问题,影响后续种植修复。牙槽嵴保存术可以在拔牙同期对牙槽窝进行处理,促进牙槽窝的重建并减少牙槽嵴的吸收,实现软硬组织的保存。本文拟对牙周感染位点的牙槽嵴保存术,兼顾其术后软组织改变以及对后续种植影响,从感染对牙槽窝愈合的影响、感染位点行牙槽嵴保存术的疗效以及感染位点牙槽嵴保存术的影响因素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拔牙后,牙槽窝自然愈合会导致牙槽骨的吸收和重建,牙槽骨出现水平和垂直向的尺寸变化可能会使后续的种植修复过程复杂化。鉴于拔牙后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缩小的问题,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牙槽嵴保存术来维持牙槽骨的形态,促进牙槽窝内新骨形成来减缓剩余牙槽骨的吸收,为后期种植修复提供良好的生物学基础。拔牙后牙槽窝处理措施的不同,生物材料的选用,拔牙窝的封闭方式,局部解剖等因素影响着牙槽嵴保存术的成功及保存效果。本文就牙槽嵴保存术实施成功及预后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种植治疗作为修复牙列缺损的重要方式,充足的软硬组织条件是种植修复成功的必要条件。下颌磨牙区与下颌管关系紧密,种植治疗时种植体最根方与下颌管间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避免神经损伤。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的下颌磨牙自然愈合后常常骨量不足,要实现以修复为导向的种植治疗的难度与风险大大增加。牙槽嵴保存术能够阻止或减缓牙槽骨宽度及高度的丧失,为种植治疗创造良好的骨量条件。文章展示了1例因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保留无望的下颌第二磨牙行微创拔牙同期牙槽嵴保存术后6个月实施种植修复治疗的过程,提高了种植治疗的安全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积累了针对此类病例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6.
上颌后牙区由于拔牙后骨吸收导致牙槽嵴高度降低常需要上颌窦提升,传统观念认为骨高度4 mm以下的后牙区无法使用经牙槽嵴上颌窦提升.由于不使用骨材料上颌窦提升的成功以及经牙槽嵴上颌窦提升的优势,近年不断有学者挑战低剩余骨高度的不植骨经牙槽嵴提升并取得良好效果.本文旨在对剩余骨高度<4 mm不植骨进行上颌窦经牙槽嵴提升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重度牙周炎磨牙拔牙微翻瓣牙槽嵴保存与自然愈合后实施种植修复3年种植体存留率、成功率、种植体周软组织情况以及边缘骨水平变化。方法纳入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 因重度牙周病变需要拔除磨牙并拟进行种植修复的40例重度牙周炎患者, 共计40颗磨牙, 根据就诊时间, 前20颗磨牙纳入自然愈合组, 后20颗磨牙纳入微翻瓣牙槽嵴保存组, 两组患者分别在拔牙后自然愈合或经过微翻瓣牙槽嵴保存后进行种植治疗, 6个月后两组患者均接受上部结构修复。所有患者在种植冠修复完成2周内(基线)、修复后1、2、3年复查记录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改良出血指数和颊侧角化组织宽度;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 测量种植体边缘骨水平, 计算边缘骨丧失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组间上述临床指标和影像学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种植体负重后3年存留率和成功率均为100%(20/20)。两组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改良出血指数、颊侧角化组织宽度和边缘骨丧失在修复后1、2、3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自然愈合组负重3年时边缘...  相似文献   

8.
充足的牙槽骨宽高度和骨质量是种植体植入的前提条件。但拔牙后局部牙槽骨的改建和吸收极易造成骨量和骨质减少,影响种植体植入。牙槽嵴保存技术有利于拔牙后牙槽骨的愈合,减少骨吸收,为后期种植修复创造条件。本文将对近年来牙槽嵴保存的方法、疗效及后期种植体植入效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拔牙位点保存在种植体植入之前保存拔牙后的牙槽嵴和软组织、预防拔牙后的牙槽嵴吸收,并改善骨和软组织质量的效果。方法:29例前牙和前磨牙单颗牙位点,拔牙后即刻向拔牙窝内植入去蛋白牛骨基质,游离移植腭粘膜瓣覆盖并初期创口关闭。6个月之后植入种植体,4个月之后修复。测量骨的颊舌向厚度和高度变化,以及龈乳头的高度变化。结果:牙槽窝粘膜及骨愈合良好,成功完成最终种植修复。结论:位点保存技术可以成功实现拔牙窝骨愈合,减少因拔牙造成的骨缺损,有利于提高种植的成功率,降低GBR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上颌磨牙作为牙周炎的好发牙位之一,根周及根尖区的骨缺损可能波及邻近的上颌窦,增加后期种植修复的风险和复杂程度.而在微创拔牙、彻底清创同期,利用拔牙位点保存可处理上颌窦底骨缺损,并维持牙槽骨的高度和轮廓,减少后期对上颌窦底提升的需求,降低手术风险,简化治疗过程,获得良好的种植修复效果.文章完整展示了1例伴有重度牙周病变致...  相似文献   

11.
种植治疗因其临床长期效果稳定,逐渐成为牙列缺损或缺失后的常规修复方法,而充足的骨量和良好的软组织条件对种植治疗方案的实施至关重要。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的磨牙不但在拔牙之前已经存在牙槽骨吸收,而且在拔牙窝愈合过程中所发生的不同程度牙槽骨吸收均会增加种植治疗的难度。文章完整展示了1例磨牙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病例从病情分析、采取微创拔牙和微翻瓣技术在拔牙窝实施位点保存创造良好硬组织条件、按照标准化流程完成种植修复到追踪观察3年的具体实施过程,为评价此类病例微创拔牙和微翻瓣位点保存术后种植修复的长期效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牙槽嵴保存术可减少拔牙窝自然愈合过程中发生的牙槽骨吸收及软组织退缩,为后期种植修复提供良好的软硬组织条件。因此,评估牙槽嵴保存术的预后至关重要。牙槽嵴保存术预后因素与患牙局部解剖因素、手术植入材料及患者个体因素等有关。目前,关于影响牙槽嵴保存术预后的因素受到了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对影响牙槽嵴保存术预后的因素做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以达到可预测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种植手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生与患者选择通过种植修复体来恢复缺牙区的功能与美观,而良好的牙槽嵴和牙龈解剖形态的保存或重建是修复体获得满意的功能和美学效果并取得长期成功的先决条件。重度牙周病变的磨牙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其在拔除前存在较严重感染与牙槽骨吸收。文章展示了1例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磨牙的临床处置过程,包括结合牙周传统切口技术与微创拔牙,彻底清除拔牙窝感染,促进后续位点保存术后组织愈合手术的操作流程与技术要点,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种植修复已被广泛应用于牙列缺损或缺失的功能重建。罹患重度牙周病变需要拔除的牙齿常存在广泛的牙槽骨吸收破坏。其中下颌第二前磨牙根尖毗邻颏孔区,由于其位置特点使得该处根尖区炎症进展易波及下颌管,一旦保留无望的牙拔除后,其种植修复治疗亦存在较大难度与风险。在拔牙同期应用牙槽嵴保存术可恢复和维持良好的牙槽嵴软硬组织轮廓,为种植治疗提供有利条件。文章完整展示了1例下颌第二前磨牙拔除同期行微翻瓣牙槽嵴保存术,术后进行种植修复及2年随访观察的全过程,为存在严重牙槽骨破坏的下颌第二前磨牙的治疗方案设计与临床处置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拔牙后的牙槽嵴存在一个不可逆、进行性的吸收过程。牙槽窝本身的愈合过程表现为牙槽窝内新骨的形成和外部牙槽嵴高度和宽度的丧失。而牙槽嵴高度和宽度的丧失,给今后牙列的修复和种植治疗带来了牙槽骨骨量不足的问题,成为临  相似文献   

16.
牙周基础治疗甚至手术治疗并不能解决晚期牙周炎的全部问题,对于牙齿支持组织丧失较多、患牙预后较差等情况,选择拔除重度患牙对于控制感染、保持口腔整体健康及牙列稳定有积极意义.但牙周病破坏的牙槽嵴往往呈现低、窄等较差条件,对后期义齿修复的长期固位和功能均有影响,在前牙区更有影响修复美容效果之忧.拔牙创的牙槽嵴保存术对于牙槽骨及牙龈组织的最大保存、有效减少牙槽嵴过度吸收、萎缩有积极作用,可为后期的修复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牙槽嵴保存术(alveolar ridge preservation, ARP)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用于保存拔牙后牙槽骨三维体积的一种术式,可通过减少牙槽骨吸收为后期种植修复创造条件,降低种植手术的难度。ARP在牙周炎拔牙患者中有一定应用难度,本文从ARP特点入手,对比其与引导性组织再生术、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及即刻种植的异同及优劣,着重探讨了ARP在牙周炎拔牙患者中的应用特殊性及应用进展,以期为ARP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种植技术的普及应用及其良好的临床效果,临床医师着力探寻可以降低种植治疗的难度及风险,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手术接受度的诊疗策略。牙槽嵴保存技术随之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临床试验也证实牙槽嵴保存技术能有效减缓拔牙术后牙槽嵴的吸收,达到维持牙槽嵴体积形态的目的。目前关于牙槽嵴保存的综述都集中在手术术式、材料应用以及相关程序的选择上。本综述针对非牙周炎患牙与牙周炎患牙牙槽嵴保存技术,从组织学和形态学的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以期为临床上处理不同拔牙位点牙槽嵴保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拔牙后,牙槽嵴的软硬组织将丧失。第一年,牙槽嵴将吸收50%的宽度和1mm的高度。其中60%的骨吸收发生在前三个月。牙及面部的功能、美观重建是现代种植学的现实挑战。牙槽窝、牙槽嵴的保存为保存和重建软硬组织提供了条件。本报告将重点阐释牙槽骨的愈合原理及在种植体植入前的一些治疗的可行性及效果。  相似文献   

20.
刘怡 《口腔医学》2016,(7):577-582
牙槽骨吸收是拔牙后的常见结果,常造成后期种植植入时骨量不足,损害修复后的美学效果。牙周位点保存技术就是在拔牙即刻或者拔牙后所采取的减少牙槽嵴及软组织吸收或增加拔牙窝骨形成的干预措施。应用骨或骨替代材料填充拔牙窝来减少牙槽骨吸收是牙周位点保存技术的最常用方法。该文对位点保存技术的现状、不同骨填充材料的性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