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系统及内镜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组13例、B组12例、C组11例、D组10例,分别在显微镜下、神经内镜下、神经导航辅助显微镜、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镜下行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血肿清除率和再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4组均成功清除患者颅内血肿.A组手术时间(111±25) min、术中失血量(140±21)mL、血肿清除率60%±12%、术后发生再出血4例;B组分别为(120±23) min、(135 ±30)mL、85%±14%、1例;C组分别为(78±23) min、(80±13)mL、70%±11%、1例;D组分别为(89 ±21)min、(83±12) mL、90%±7%、0例.使用神经导航的C、D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均显著短于A、B组(P均<0.01);使用神经内镜的B、D组血肿清除率高于使用显微镜的A、C组(P均<0.05).结论 神经导航引导、内镜辅助下行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微创性、精确性、直视性、简便性等优点,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与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12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神经内镜组50例,小骨窗组62例。分别采用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和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并对2组患者入院时和术后3个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神经内镜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小骨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vs 83.9%,P0.05)。神经内镜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小骨窗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小骨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骨窗组和神经内镜组术后3个月ADL评分明显高于入院时,NDS评分明显低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内镜组术后3个月ADL评分明显高于小骨窗组,NDS评分明显低于小骨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骨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神经内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2%vs 20.0%,P0.05)。结论在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明显优于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引导下的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比较立体定向引导下的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与传统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第1天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月内死亡率、术后6月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的差别,分析手术疗效。结果神经内镜组患者术后第1天血肿清除率高,术后再出血率低,术后6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高(P〈0.05);立体定向组患者手术时间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内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月内死亡率低于立体定向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引导下的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具有微创、直视下清除血肿干净、术后再出血率低,并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期经神经内窥镜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于亳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至2019年9月接受超早期(7 h内)经神经内窥镜血肿清除术治疗的45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与研究组基线资料相匹配的于脑出血7~24 h内接受经神经内窥镜血肿清除术治疗的44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血肿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GCS、NIHSS、Barthel评分。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再出血率、血肿清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7 d的GCS、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比于脑出血后7~24 h进行手术,在脑出血7 h内进行神经内窥镜血肿清除术对于患者术后神经受损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师少军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7,10(11):1089-1091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与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01~2016-03就诊于该院的9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实施神经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情况、血肿清除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小骨窗开颅相比,神经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能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具有治疗时间短、手术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且血肿清除更彻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比开颅血肿清除术,研究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的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8例,分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组和开颅血肿清除术组,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和Glassow评分评价疗效。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减少,并且大大提高了血肿清除率(P0.05);神经内镜治疗组Glassow评分3分以上患者明显多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清除老年脑出血血肿的疗效显著优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并改善了脑出血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术式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基底节区HICH患者79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n=39)、研究组(n=40)。对照组予以小骨窗开颅术,研究组予以立体定向手术。统计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住院时间、血肿清除率、并发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预后(GOS)。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皮下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12.50%)低于对照组(33.33%),P0.05;术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OS、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基底节区HICH患者疗效显著,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恢复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不同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自发性脑出血(ICH)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长期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微创手术治疗的356例ICH患者相关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内镜组、立体定向组、小骨窗开颅组。分析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术期以及长期预后情况,评估不同微创手术方式治疗ICH的安全性、有效性。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56例患者,其中内镜手术组116例,立体定向组135例,小骨窗开颅组105例。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出血位置以及术前GCS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与立体定向组手术时长和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小骨窗开颅组,而立体定向组术后再发出血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和小骨窗开颅组术后24 h血肿清除率高于立体定向组,内镜组术后3 d血肿清除率优于小骨窗开颅组和立体定向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小骨窗开颅组与立体定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立体定向组和内镜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小骨窗开颅组,预后良好率亦高于小骨窗开颅组;术后6个月内镜组和立体定向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小骨窗开颅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小骨窗开颅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微创手术方式治疗ICH效果明确,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其中内镜辅助下血肿清除术血肿清除效率高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案。方法分析采用立体定向方式和小骨窗开颅手术方式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3个月总病死率及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情况。结果立体定向组和小骨窗开颅组治疗HICH血肿清除率为35.4%、81.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3个月的总病死率为2.5%、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立体定向方式治疗HICH患者术后3个月ADL预后评价优于小骨窗开颅组(P〈0.01)。结论立体定向血肿消除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不但具有损伤小、方便快捷、疗效明显,费用低廉的特点,同时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神经内镜组和开颅组,每组60例。开颅组采用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神经内镜组采用神经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对2组血清内皮素、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手术相关指标、预后程度、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神经内镜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3%vs 78.3%,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血清内皮素、CRP、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神经内镜组血清内皮素、CRP、IL-6水平明显低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39±8.29)ng/L vs (84.52±10.96)ng/L,(15.03±2.19)mg/L vs (21.61±3.61)mg/L,(23.61±3.61)μg/L vs (41.19±5.06)μg/L,P0.01];与开颅组比较,神经内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血肿清除率明显升高、预后更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神经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疗效更加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根据临床需要进行较全面的分型,针对每一类型依据其病情及出血量找出合适的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收集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和巴林左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80例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外科治疗的方法为开颅显微手术和微创治疗(血肿腔置管引流术)。将所有病例按出血部位进行分型,然后将血肿位于脑叶及基底节区的HICH患者按照意识障碍程度分为2组。未昏迷组患者120例,GCS 10~14分;昏迷组患者120例,GCS 4~9分。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HICH患者分型统计:脑叶出血51例,基底节区出血208例,丘脑出血59例,混合型出血23例,小脑出血18例,脑干出血9例,原发脑室出血6例(继发性脑室出血例数被包含在其他型出血的例数里面),多发脑出血6例。多见的脑叶及基底节区出血的分组比较:未昏迷组中开颅治疗患者的死亡率为3.8%,微创治疗患者的死亡率为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昏迷组中开颅治疗患者的死亡率为10.6%,微创治疗患者的死亡率为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治疗HICH应根据分型及意识障碍程度、出血量等因素选择手术方式,摒弃只用一种手术方法的思维模式,既减少了开颅手术带来的大创伤和高花费,又降低了微创治疗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对比神经内镜手术与微创穿刺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近期效果与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密云教学医院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55例,经头部CT确诊为幕上血肿。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55例患者分为神经内镜组(24例)和微创穿刺组(31例)。通过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治疗前与出院时Barthel指数评分的差值,评价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及预后。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血肿量、出血部位(基底节区、脑叶、丘脑)、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发病至手术治疗的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出血部位(基底节区、脑叶、丘脑)、年龄、血肿量、术前GC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微创穿刺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均低于神经内镜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6±7)min比(150±20)min、(8±3)ml比(184±50)ml、(75.7±10.4)%比(88.5±6.6)%,t值分别为26.820、17.295、5.534,均P<0.01];两组再出血和颅内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神经内镜组术前与出院时Barthel指数评分的差值高于微创穿刺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9)分比(42±10)分,t=3.309,P=0.002]。结论神经内镜术在改善患者近期预后方面可能优于微创穿刺术,可尝试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下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应用于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的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1年10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机器人辅助的结直肠癌患者31例,包括直肠肿瘤18例,乙状结肠肿瘤13例。所有患者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手术方式,观察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术后病理学结果,了解患者术后生存、肿瘤进展情况。 结果31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17例患者接受NOSES手术,剩余14例采取常规手术方式取标本。NOSES组患者的BMI更低[(22.59±2.70)cm比(25.48±2.34)cm,t=1.142,P=0.004];N分期淋巴结转移率更低(χ2=7.343,P=0.025);术中出血量更少[(24.12±14.17)cm比(35.71±11.58)cm,t=0.896,P=0.020],并且术后首次离床活动时间更早[(27.41±10.95)cm比(40.00±9.51)cm,t=1.227,P=0.002]。31名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3~6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肿瘤复发、进展和死亡。 结论机器人辅助下NOSES应用于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9年10月~2001年12月我科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基底核或脑叶出血量为30—60ml)60例。分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组(甲组)与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组(乙组),每组各30例,均在CT定位下行血肿清除术。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进行疗效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均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治疗手段。前者疗效尤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组对比的方式,观察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择期手术的影响,分析并评价PTGD在急性胆囊炎老年高危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189例,选取符合本次试验病例纳入标准的患者78例。其中根据急性期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2组,一组接受PTGD治疗,另外一组接受常规抗感染等保守治疗。每组随机选取30例,分别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比2组患者首次入院时,从接受治疗开始,腹痛持续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所用时间,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入院治疗48~72 h抽血检测的血液中白细胞计数、转氨酶、总胆红素指标。并对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次治疗总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试验组患者腹痛持续时间(21.10±3.99)h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32.50±6.52)h,试验组患者体温恢复至正常(36.5≤T≤37.2 ℃)所用时间(13.37±3.78)h较对照组患者(28.70±9.27)h明显缩短。入院后48h白细胞计数试验组(8.34±1.80)×109/L低于对照组(11.78±2.09)×109/L,试验组谷丙转氨酶(87.50±30.72)U/L、谷草转氨酶指标(90.57±30.84)U/L低于对照组(110.33±25.81、119.93±29.67)U/L,总胆红素指标试验组(15.24±4.43)mmol/L低于对照组(19.45±5.17)mmol/L。试验组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3.82±0.83)d少于对照组患者(6.88±1.24)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院1~3个月至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试验组手术时间(58.17±10.92)min、术中出血量(25.67±6.02)ml与对照组(58.00±11.73)min、(24.67±5.62)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总费方面无明显差异。 结论对急性胆囊炎老年高危患者,采取PTGD治疗可以迅速降低胆囊内压力,控制炎症发展,有效地缓解腹痛、发热等感染所带来的临床症状,降低胆囊穿孔和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加快转氨酶下降速度,保护肝功能,为择期手术创造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实施加速康复外科(ERAS)措施与传统外科措施在减重代谢手术围手术期处理的差异,分析目前实施ERAS存在的问题。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减重中心收治的34例肥胖症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推广ERAS前后分为加速康复外科组(ERAS组)和传统胃肠外科处理组(对照组)。其中,ERAS组注重术前宣教和呼吸功能训练,术后不留置胃管、尿管,腹腔引流管不留置或较短时间留置,术后合理镇痛,早期进食和活动。对照组按传统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处理。对比两组患者在平均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进食及活动时间的差异,分析讨论目前实施ERAS的优点和存在问题。 结果ERAS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短(3.6±0.7)d vs.(8.3±2.8)d,P<0.0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疼痛NRS评分低于对照组(3.3±0.8)vs.(5.5±1.3),P<0.05;无腹腔引流管或留置短时间;术后活动时间早,卧床时间短,(0.8±0.5)d vs.(2.6±0.7)d,P<0.05;肛门排气时间提前(0.4±0.4)d vs.(3.6±0.6)d,P<0.05。 结论在减重与代谢手术的围手术期措施中,实施ERAS优于传统护理模式,可显著缩短住院时间,患者恢复迅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法对严重外伤性肝破裂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2017年4月~2019年1月在我院肝脏外科就诊的66例严重外伤性肝破裂患者,其中32例接受常规手术,34例接受损伤控制性手术(DCS)。比较近期生存率。结果 DCS手术组手术时间为(141.0±10.7)min,显著短于常规手术组【(185.2±15.8)min,P<0.05】,DCS手术组术中出血量为(754.6±52.3)mL,显著少于常规手术组【(1185.7±104.6)mL,P<0.05】,DCS手术组创伤严重度评分(ISS)为(39.9±4.4)分,显著小于常规手术组【(46.8±5.0)分,P<0.05】,休克纠正时间为(6.2±1.1) h,显著短于常规手术组【(9.1±3.4)h,P<0.05】;术后检测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H值为(7.4±1.3)对(7.4±0.8),凝血酶原时间为(12.9±2.3) s对(13.0±2.8)s,部分活化的凝血酶时间为(37.1±3.2) s对(40.3±7.5)s, P>0.05】;DCS组术后膈下脓肿、胆瘘、腹腔感染和应激性溃疡并发症发生率为20.6%,显著低于常规手术组的62.5%(P<0.05);DCS组生存率为88.2%,显著高于常规手术组的71.9%(P<0.05)。结论 与常规手术比,施行DCS手术可显著改善严重创伤性肝破裂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有效控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CT血管成像(CTA)点征选择老年基底节中等量脑出血超早期钻孔引流,或开颅手术治疗的手术方式。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9年1月入住我院适合手术的老年中等量基底节脑出血(出血量30~60 ml)且家属同意超早期手术治疗患者216例,根据入院后患者是否同意行头颅CTA检查分为应用组(同意行CTA者)112例,对照组(不同意行CTA者)104例,应用组CTA点征阳性者,进入开颅亚组45例,CTA点征阴性者进入引流亚组67例。对照组根据患者家属选择的手术方式,分为开颅亚组46例,引流亚组58例。2组引流手术亚组超早期均给予微创血肿软通道引流术,并给予血肿内纤溶药物治疗。2组开颅亚组患者均给予超早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应用组与对照组引流亚组及开颅亚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评估应用CTA点征选择老年基底节中等量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方式的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应用组总有效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3%vs 53.8%,P<0.05)。术后应用组血肿增大、死亡、颅内感染显著低于对照组(2.7%vs 13.5%,3.6%vs15.4%,1.8%vs 7.7%,P<0.05);术后对照组肺部感染与应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0%vs 17.9%,P>0.05)。结论通过CTA点征选择引流或开颅手术,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CTA点征可作为客观指标是选择中等量基底节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