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轻、中度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和方式方法。方法采用提上睑肌缩每术治疗轻、中度的上睑下垂患者21例24眼,对术后效果进行随访观察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24眼经3个月至12个月的随访,上睑下垂全部矫正,均获得良好效果,基本满意率达100%,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提上睑肌缩短术是矫正轻、中度上睑下垂的有效方法,但要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熟悉提上睑肌的生理解剖,掌握有关注意事项才能在恢复上睑功能的同时达到美观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睑提肌折叠缩短术在先天性上睑下垂治疗中的疗效及手术方法。方法对38例轻、中度上睑下垂患者采用改良上睑提肌折叠缩短术治疗,设计重睑切口,水平切开眼轮匝肌至睑板前筋膜,在眶隔与上睑提肌腱膜之间分离粘连,沿上睑提肌腱膜向上分离至节制韧带(whitnallu韧带),根据下垂程度将上睑提肌、Müller's肌分内中外三点折叠缝合至睑板上缘(即睑板上1/3),其余部分连续缝合。修剪多余皮肤及眼轮匝肌后缝合切口。结果 38例患者中23例双眼,15例单眼,获随访6~12个月。治愈35例,占92.1%,欠矫正3例。过度矫正1例,无穹窿部结膜脱垂,无暴露性角膜炎,效果满意。结论改良上睑提肌Müller's肌折叠缩短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是一种可靠有效、创伤较小且容易掌握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陈凯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6):1329-1329,1331
目的探讨外路法提上睑肌缩短术矫正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对36例(38眼)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患者采用外路皮肤面切口手术方法进行提上睑肌缩短术。结果 38眼中有35眼效果满意;2眼矫正不足,二次术后效果满意;1眼过矫,按摩及加强闭目运动后1个月正常。术后随访1年,双重睑形成自然美观,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外路皮肤面切口提上睑肌缩短手术方法矫正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成功率高,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儿童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的两种手术治疗方法效果。方法采用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53眼,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60眼,并术后随访,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矫正108眼,其中改良额肌瓣悬吊术50眼,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58眼。过矫1眼,低矫4眼。所有病例术后2~6个月的随访,术后效果良好,上睑下垂得到矫正,患眼形态弧度自然。结论 提上睑肌缩短术及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手术操作相对容易,临床效果确切,是治疗儿童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睑下垂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57例(70眼)上睑下垂患者采用提上睑肌缩短术和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在围术期给予精心护理。结果:本组患者均矫正满意,术后随访3~6个月,患者睑裂恢复正常,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规范上睑下垂患者围术期护理,可预防暴露性角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改良提上睑肌折叠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的疗效.方法 选择40例(52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采用改良提上睑肌折叠术.结果 术后随访3周~3个月,40例(52眼)矫正37例49眼(94.2%),欠矫3例3只眼(5.8%).结论 改良提上睑肌折叠术符合生理解剖特点,术后欠矫率明显降低,手术简化,效果可靠满意,是矫治先天性上睑下垂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提眉整复眉下垂伴上睑皮肤松弛62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和评价眉下垂伴上睑皮肤松弛的提眉手术整复效果。方法 对62例眉下垂伴上睑皮肤松弛的患者进行松弛皮肤切除,使术后的眉型与标准眉型一致;切口缝合采用微创无痕缝合技术;术后预防疤痕治疗1~3个月。结果 随访3~6个月,眉部切口痕迹不明显,眉下垂和上睑皮肤松驰均获良好矫正。结论 对需要大量切除皮肤的上睑皮肤松弛提供了二期手术的参考依据,利于眉眼老化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杨立新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4):8515-8515
目的观察应用额肌瓣悬吊术矫正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矩形额肌瓣、扇形悬吊于睑板上,来矫正重度上睑下垂20例22只眼,术后对临床效果进行随访观察、分析及评价。结果随访观察6个月,其中早期5只眼轻度睑裂闭合不全;1只眼术后额区有血肿;1只眼上睑近内眦角处有轻度内翻畸形,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术后远期疗效良好,上睑缘遮盖角膜1~2 mm,重睑弧度自然。结论额肌瓣悬吊术矫正重度上睑下垂,具有操作简便、下垂矫正效果理想、美容效果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避免额肌瓣悬吊术后的矫正不足或矫正过度。方法 :采用改良的额肌瓣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患者 16例 2 1眼 ,主要的手术技巧在于根据上睑缘的高度适当地延长额肌瓣侧切口的长度 ,调整其张力适度为止。术后随访 6~ 2 4月。结果 :16例 2 1眼患者术后效果满意 ,无矫正不足或矫正过度。结论 :改良的额肌瓣悬吊术和传统的手术方法相比 ,可有效地避免上睑下垂术后矫正不足或矫正过度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睑下垂的合理手术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45例手术治疗的上睑下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0例采取提上睑肌复合体手术,5例采取提上睑肌腱膜-额肌瓣吻合术或传统额肌悬吊术。结果4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提上睑肌复合体手术40例:治愈35例、欠矫1例、过矫3例、复发1例,提上睑肌腱膜-额肌瓣吻合术或传统额肌悬吊术5例:治愈4例、欠娇1例。45例治愈率为86.7%。结论先天性上睑下垂原则上应及早矫治,早手术可防止儿童弱视和心理障碍。后天性上睑下垂病因多样,应根据不同病因先进行治疗,待病情稳定3~6个月后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上睑下垂矫正根据受术者的病情程度,选择合适的术式,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解剖钢板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3月至2008年4月对40例锁骨中段骨折行平行于langer线小切口应用解剖钢板微创内固定治疗。结果40例得到6~24个月随访。38例对切口愈合瘢痕比较满意,满意率为95%;骨折均骨性愈合,按孙新宏等疗效评价,结果为:优36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达97.5%。结论适应证掌握适当,应用解剖钢板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方法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单纯空心螺钉微创内固定对髌骨横形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7年5月收治的74例髌骨横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观察组接受C型臂X线机辅助下微创空心钉内固定,对两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 术后随访6月,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1.89%,高于对照组的72.97%(P<0.05);观察组术后感染、切合延迟愈合、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疗效确切,相比较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低,切口小,患者接受度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研究脊柱结核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抽取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脊柱结核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临床手术模式,实验组实施临床微创手术。观察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病人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且实验组病人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脊柱结核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可以使脊柱后凸畸形明显改善,使发生并发症和复发的几率明显降低,使病人满意度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显微镜与带头灯的放大镜辅助下前路单节段颈椎间孔切开减压术的疗效.方法 2008年6月至2012年2月,85例需行前路单节段颈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44例和41例),分别在显微镜或者带头灯的放大镜辅助下施术.比较两组手术病例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出院天数、住院费用及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改善率,评估两种手术方法的差异.结果 75例患者获得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12.52 ~40.16个月,平均(31.27±11.62)个月,随访率88.23%.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包括年龄、性别、病变节段和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随访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发率、随访JOA评分及改善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微镜与带头灯的放大镜辅助下前路颈椎间孔切开减压术均可获得满意的近期疗效,且显微镜辅助下前路颈椎间孔切开减压术精准性更高,更符合微创功能脊柱外科的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26例运用改良Mohler法进行先天性单侧唇裂修复及同期鼻畸形矫正术患儿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为临床该类整形患儿护理专业化提供借鉴。方法对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改良Mohler法先天性单侧唇裂修复及同期鼻畸形矫正术的26例患儿及家长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具体措施包括术前患儿家长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术后患儿口腔护理及饮食指导、皮瓣观察及护理、呼吸道护理、健康宣教、心理疏导等。结果 26例改良Mohler法先天性单侧唇裂修复及同期鼻畸形矫正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患儿鼻唇部线距均得到明显改善,双侧唇高、唇长、鼻孔宽度对称,术后3个月随访,4例存在裂隙侧唇峰上移,唇高不足,术后6个月随访,畸形无加重,上唇缩短症状明显改善,患儿家属对手术效果满意,护理满意度100%。结论改良Mohler法单侧唇裂修复及同期鼻畸形矫正术可有效修复先天性单侧唇裂鼻畸形,恢复鼻唇部正常三维形态,围手术期的科学护理对手术顺利完成和保证修复效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微创旋切术对乳腺纤维瘤患者疼痛及乳房外观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7例单发良性乳腺纤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开放切除术组(n=44)和微创旋切术组(n=83)。开放切除术组行常规开放式切除手术治疗,微创旋切术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微创旋切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乳房美容效果、患者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前后视觉模拟量表评分。  结果  双侧乳腺超声下均表现为乳房皮肤回声清晰,腺体回声呈散在光点,分布欠均匀,内可见不规则稀疏区。微创旋切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瘢痕长度、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开放切除术组(P < 0.05);术后6、12、24 h,微创旋切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开放切除术组(P < 0.05),乳房美容效果优良率和对乳房形状、大小、柔软度、对称性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开放切除术组(P < 0.05);微创旋切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切除术组(P < 0.05)。  结论  超声引导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纤维瘤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显著优点,可显著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且术后美观性好,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7.
背景: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椎问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疾患是一种独特的固定方法,可用于退变性腰椎的融合。目的:比较采用微创经腰椎间孔椎体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痛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于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轻度不稳患者49例,均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24例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25例采用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种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两种固定方法术后椎体融合率、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对无严重不稳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相当,均能有效提高椎间融合率,使小关节稳定,解除临床症状,门诊随访满意。但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明显减少(P〈0.05),说明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运用有限切开骨折复位结合锁定加压接骨板(LCP)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8例胫骨中下段骨折采用有限切开骨折复位加内侧LCP治疗,随访4~28个月,平均15个月。结果本组38例患者伤口全部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2—20周,平均16周。无伤口感染、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接骨板断裂等并发症。按Johner—wmhs评分标准,优良率94.7%。结论有限切开骨折复位结合LCP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是胫骨中下段骨折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常规器械微创小切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微创小切口手术患者回顾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得到3月至3年的随访,平均15月,无1例复发,优良率为97.5%。结论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切口小、创伤小、脊柱稳定性破坏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前外侧微创入路与后外侧常规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之间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12月我科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9例患者,其中18例为前外侧微创入路(微创组),21例为后外侧常规入路(常规组)。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术后3天、6个月、1年Harris评分)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微创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常规组,术后3天Harris评分高于后外侧常规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临床指标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前外侧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疗效优于后外侧常规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但长期随访二者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