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利用Mimics软件对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下颌骨髁突的位置特征进行三维测量。方法    对5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8~34岁)的颅面部进行螺旋CT扫描(偏斜组28例,非偏斜组22例), 采集DICOM数据,利用Mimics17.0软件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并建立三维坐标系,分离上下颌骨,显露完整的髁突形态,确定标志点及测量相关参考平面,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非偏斜组两侧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偏斜组中,偏斜侧髁突的冠状面和水平面与颅骨冠状面交角均大于对侧,髁突水平面与眼耳平面交角小于对侧,髁突矢状面与眼耳平面交角大于对侧,乙状切迹到眼耳平面和冠状面距离均小于对侧,到正中矢状面距离大于对侧。其余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的髁突位置不对称。偏斜侧髁突位置相对关节窝向后、内旋转,乙状切迹向后、上、外旋转。偏斜对侧髁突位置相对关节窝向前、外旋转,乙状切迹向前、下、内旋转。左右侧关节间隙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颜面不对称患者开闭口时的髁突运动轨迹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记录颜面不对称患者的髁突运动轨迹,研究颜面不对称患者的髁突运动规律.方法颜面不对称患者24人,其中男性9人,女性15人.使用CADIAXⅢ型(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髁突运动记录仪,记录患者在不同下颌运动时的髁突运动轨迹,对开闭口运动时的髁突运动轨迹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颜面不对称患者双侧髁突开闭口轨迹具有不对称性,偏斜侧(下颌颏部所偏向的一侧)的轨迹弧度大于非偏斜侧,定量分析大张口时双侧髁突的运动距离、矢状面、水平面的倾斜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在髁突运动5mm时双侧髁突在矢状面、水平面的倾斜度偏斜侧大于非偏斜侧,具有显著性差异.髁突铰链轴的旋转度比正常(牙合)人群要高.结论颜面不对称患者不仅具有形态结构的不对称,髁突运动轨迹在长度、角度等方面也呈现一定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下颌骨不同骨折类型的骨折特点和并发症防治。方法 :312例下颌骨骨折经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将下颌骨骨折分型,分析其伴发骨折部位和特点。对下颌骨骨折行复位内固定术,伴髁突后上移位者配合磨牙区置垫的颌间弹性牵引治疗。结果:下颌骨单发线状骨折164例,多发线状骨折102例,粉碎性骨折46例。合并上颌骨骨折38例,颧骨骨折12例,鼻骨骨折13例,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48例,髁突后移位10例。髁突矢状骨折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比例,与其他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颏部合并髁突矢状骨折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比例,与单独颏部或髁突骨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例发生外耳道闭锁,2例术后发生颞颌关节强直,3例髁突后移位复位不良。结论:下颌骨骨折可为单发、多发及粉碎性,可合并上颌骨、颧骨、鼻骨、外耳道前壁骨折及髁突后移位。颏部、髁突矢状骨折易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颏部合并髁突矢状骨折者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髁突后移位的比例显著增高。诊治中应注意预防外耳道腔狭窄、颞下颌关节强直、关节后脱位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髁状突肥大引起的面部非对称性畸形的外科矫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髁状突肥大及其引起的面部非对称性畸形的外科矫治方法。方法 :本院 1985~ 1998年收治髁状突肥大及其引起的面部非对称性畸形 42例 ,作者按其是否伴有下颌升枝、体部增长及其它颅面骨增大将其分为 Ⅰ~Ⅳ 型 ,分别采用髁突下升枝后缘"L"形截骨术 ,患侧升枝垂直截骨术搭配健侧升枝矢状劈开术、颏摆正术、颧上颌骨改形术等进行矫治。结果 :术后面形改善满意者78.6%,基本满意19.0%;牙合关系恢复良好者76.2%,基本恢复者19.0%。结论 :Ⅰ、Ⅱ型髁状突肥大及其引起的面部非对称性畸形采用髁突下升枝后缘"L"形截骨术可获得满意效果 ,Ⅲ、Ⅳ型需同时进行颌骨及其它颅面骨畸形的矫治。  相似文献   

5.
髁突矢状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索髁突矢状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14例(15侧)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患者的临床表现、常规X线、二维CT和三维CT图像进行分析,并对治疗效果随访。结果 14例15侧约占下颌骨髁突骨折的31.25%(15/48),髁突前斜面纵裂处常位于髁突外1/3与中1/3交界处,在髁突后斜面,纵裂常位于髁突中1/3处。随访3-29个月;14例咬合关系均正常。结论 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主要发生于髁突翼外肌凹所在部位,有效的治疗可获良好的治疗效果;二维CT和三维CT对诊断髁突矢状骨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下颌骨折后不同手术固定方法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下颌骨折后不同手术固定方法对颢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建立下颌角、下颌体部颏孔区及正中联合区3种单一线形骨折体外模型,用MNS104型钛小夹板及M2B单皮质螺钉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骨折固定。对固定后的下颌骨骨折模型进行体外模拟功能负载。测定下颌功能活动时骨折侧髁状突的前后及左右的水平位移。用Origin6.0软件进行结果分析处理。结果:单一钛小夹板沿中线固定下颌角区,体部颏孔区及正中联合区,骨折侧髁状突均产生较大的向后的水平位移。应用单夹板外斜线固定下颌角骨折和双钛夹板固定体部颏孔区及正中联合区骨折,可明显降低骨折侧髁状突的向后水平位移。结论:任何骨折固定法必须有效对抗髁状突非生理性的位移,杜绝颞下颌关节微小创伤来源,降低病人患颢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下颌骨髁突骨密度,研究下颌骨髁突骨密度与性别、年龄、垂直及矢状骨面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700例患者正畸治疗前的CBCT数据,将患者按照性别、年龄、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进行分组,测量双侧水平面下颌骨髁突最大径处的髁突骨皮质...  相似文献   

8.
李健  龙星  程勇 《口腔医学研究》2007,23(6):685-687
目的:探讨髁突高位切除术后下颌骨的位置变化。方法:收集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就诊的髁突肥大患者10例。患者术前均接受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及双侧髁突Tc99-MDP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髁突高位切除术,平均随访时间9.6月。下颌骨位置变化评价方法:1)矢状位:比较侧位头影测量上测量术前术后SNA、SNB及ANB角的变化。2)冠状位:比较正位头影测量术前术后上、下颌切牙点至Y轴的距离。结果:侧位头影测量显示术后SNA无显著变化(P>0.05),SNB显著减小(P<0.05),ANB显著增加(P<0.05)。正位头影测量显示上切牙点至Y轴的距离无显著变化(P>0.05),下切牙点至Y轴的距离显著减小(P<0.05)。结论:髁突高位切除术后下颌骨在矢状位及冠状位上发生向后和向患侧的移位,此种移位有利于髁突肥大所致偏颌畸形的矫正。  相似文献   

9.
下颌骨外伤特别是颏部遭受暴力打击时,可使髁状突受到间接的冲击伤,髁状突向后上冲击致外耳道前壁挫裂穿孔。临床表现为外耳道流血,外耳道腔狭窄,颞颌关节区肿胀,多数为下颌骨颏部骨折或髁状突骨折。为明确外耳道前壁骨性部分的骨折状况及外耳道腔因骨折移位所致的狭窄程度,作者近年来对收治的12例15侧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的下颌骨骨折患者,利用螺旋CT对包括颅底、外耳道区、颞下颌关节区等部位扫描检查,  相似文献   

10.
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的髁状突外伤的CT诊断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颌骨外伤尤其是颏部外伤,可使髁状突受到间接的冲击,在髁状突向后上冲击时致外耳道前壁骨折甚至穿孔,可发生颞颌关节损伤及外耳道狭窄。作者近5年来对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的髁状突外伤患者通过CT扫描明确外耳道前壁骨性部分骨折的状况及髁状突或下颌骨体部外伤状况,行骨折复位固定配合后牙[牙合]垫方法行颌间弹性牵引,外耳道前壁穿孔区血痂清理后复位并填塞碘仿纱条固位等方法,预防外耳道狭窄及颞颌关节病变,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三维CT在髁状突区病变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三维CT在髁状突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常规显示不佳的12例髁状突区病变患者行三维CT检查。采用仰卧横轴位及俯卧冠状位二种扫描方式,经用3D软件处理,获得横轴位及俯卧冠状位二种三维图像。结果 三维CT对下颌骨髁状突区的病变,上伤、肿瘤、畸形的诊断、分类及手术设计都有重要的价值。结论 在其它影像方式难以显示髁状突区病变细节时,应考虑三维CT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颞下领关节的曲面断层域测量摆位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针对解决颌面部畸形及体位受限者,双侧下颌骨升支及颞下颌关节曲面断层检查与颈椎影像重叠问题。方法:将患者颏部置于颏托上,矢状面与地面垂直,咬合平面与地面平行。观察断层域深度标志线,由前向后用尺子直线测量9cm至外耳孔,再由颏托平面起至外耳孔高度小于10cm,进行投照,并与传统摆位方法进行对比。结果:现传统摆位下颌骨升支及髁状突与颈椎影像重叠者,选层测量摆位新技术获取影像均能避开重叠。结论:新的曲面断层域选层测量摆位法,可解决因颌面骨畸形及体位受限者,致下颌骨升支和髁状突与颈椎影像重叠现象,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曲面断层影像。  相似文献   

13.
非火器性下颌骨线型骨折的好发部位,各教科书中均记载为:颏部,颏孔部、下颌角部及髁状突颈部。临床表现为出血、肿胀、移位和功能障碍。笔者遇1例较特殊的下颌骨线型骨折类型,表现为下颌骨  相似文献   

14.
颜面发育不对称中,面下1/3不对称畸形居多,其中又以两侧下颌不对称偏颌畸形较为常见。不对称的部位可仅限于髁状突或髁颈,亦可包括整个下颌升枝或下颌体,也可累及整个下颌骨。临床表现为患侧下颌髁状突或髁颈过长,下颌角变圆并向下伸展,下颌角及颏部偏向一侧,(牙合)关系紊乱,下颌牙中线偏向健侧,健侧部分和全部牙齿呈反(牙合)或对刃(牙合)。后牙可发生开(牙合)。有些患者由于一侧下颌骨发育异常,可以影响其它面骨及软组织的发育,出现眼平面、颌平面倾斜,两侧上颌骨,甚至颧骨:颧弓不对称,两侧面部软组织丰满度不一致等症状。外科手术是唯一的矫正方法。可  相似文献   

15.
髁状突良性肥大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髁状突良性肥大较为少见 ,病因尚不明确。笔者近遇 1例右侧髁状突良性肥大并伴有鸟嘴状畸形 ,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 ,2 9岁 ,自感右侧面部不适 1月余 ,1999年 12月 2 1日来我院就诊。检查见两侧面部基本对称 ,右侧耳前区有轻度压痛 ,开口度 2 0cm。前牙开牙合 ,后牙咬合关系正常。张口时右侧关节偶有弹响 ,颏部略向左侧移位。有长期右侧咀嚼习惯 ,否认外伤史和感染史。X线表现 :两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部对称 ,右侧髁状突体积较左侧明显增大 ,但骨小梁的分布、排列与临近正常骨组织一致。右侧髁状突纵径为 32mm(髁突顶点至乙状切迹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颏部受力瞬间关节盘及髁突软骨的应力变化。方法:建立5个不同张口度(闭口位、1 cm、2 cm、3 cm、4 cm张口位)包含下颌骨的颞下颌关节(TM J)三维有限元数字模型;于颏部正中矢状面内分别施以与眶耳平面(参考平面)垂直、呈60°夹角、平行3个不同方向的1 000 N压力。获取受力后TM J(左侧)的关节盘和髁突软骨产生的平均主应力的分布情况及其峰值大小。结果:1)在不同施力方向、不同张口位时,关节盘EQV应力峰值多位于后带,髁突软骨则多位于前斜面;2)不同施力方向对比,平行施力时关节盘和髁突软骨平均主应力峰值明显较大;3)闭口位时,3个方向的力在TM J上产生的平均主应力峰值都明显较小。结论:1)本组模型较精确的反映了实物,并且实验结果与临床实际相接近,成功地解决了以往实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为TM J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2)关节盘后带病变及髁突器质性病变可能由下颌骨创伤后造成的TM J间接性损伤引起;颏部受到平行于正中矢状面的外力时,由前方打击颏部较下方打击引起的TM J间接性损伤更严重。3)稳定的咬合关系可以明显减小TM J的间接性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双侧下颌角点垂直向不调的骨性Ⅲ类下颌偏斜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形态、位置及上颌骨特征。方法 :对79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进行颅面部螺旋CT扫描,采用ProPlan CMF3.0三维分析软件对颞下颌关节进行三维重建,根据颏点偏斜程度分为对称组(S组:n=24)和偏斜组(n=55)。偏斜组中,根据双侧下颌角点有无垂直向不调分为2组,ASV组—双侧下颌角点存在垂直向差异(n=27),ASNV组—双侧下颌角点不存在垂直向差异(n=28)。测量7项髁突形态、位置指标以及9项上颌骨相关指标,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偏斜组的偏斜侧髁突长度均短于偏斜对侧,两侧差值均大于对称组,上颌骨均存在自身不对称以及不同程度的三维方向不调。ASV组中,偏斜侧髁突轴与水平面的角度更小,髁突前后径更小。ASNV组中,偏斜侧髁突内外径更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显示,ASV组和ASNV组两侧髁突长度的差值均比对称组大。ASV组和ASNV组上颌骨存在自身不对称,偏斜侧上颌骨宽度大于非偏斜侧。ASNV组更有可能存在上颌骨横向不调。ASV组上颌骨左右侧垂直向不调大于ASNV组和S组,且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技术在口内喙突切除入路髁突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在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下,采用口内喙突切除入路共完成8例患者的髁突病变切除手术治疗,患者年龄16 ~56岁,男性2例,女性6例,其中3例为髁突骨瘤,5例为半侧颌骨肥大畸形伴发的髁突良性肥大.6例同期进行上颌LeFoa Ⅰ型截骨术、5例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1例健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4例颏成形术及6例下颌骨体或下颌角修整术,以恢复面部的对称性.结果 经术后CT验证,所有患者均按术前设计方案成功完成了髁突病变切除术,术后咬合关系、面部对称性恢复良好,颞下颌关节疼痛及弹响症状减轻或消失.开口度术前平均38 mm,术后1个月恢复为41 mm.患者随访3 ~12个月,疗效稳定.结论 计算机导航技术可精确辅助完成口内入路的髁突切除术,手术创伤小,能较好地保存颞下颌关节的结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和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的CT表现特点。方法:对2005—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11例和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8例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病变髁突大小、病变范围以及病变周围软硬组织改变。结果:11例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病例CT显示肿瘤与病变髁突无明显分界(8/11)或与患侧髁突有蒂相连(3/11);肿瘤骨皮质及骨髓腔均与患侧髁突相续,瘤体表面均有特征性薄层软骨帽覆盖,瘤体外周密度通常高于中心;瘤体周围均有薄层软组织包绕。患侧颞骨关节面表面均有明显矿化,且因受瘤体压迫改建而较对侧平坦,患侧关节上、下腔间隙较对侧明显变窄;肿瘤生长方向不尽相同。8例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病例CT显示髁突颈部和(或)下颌支延长,髁突形状改变;增生的髁突外周骨皮质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化,硬化层厚度较对侧大;骨髓腔密度较不均匀。结论:CT检查能有效提供病变髁突及其周围软硬组织情况,为鉴别诊断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和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提供良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下颌骨颏部骨折合并髁突囊内骨折伴脱位的治疗方法,并比较髁突骨折不同处理方法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8—2013年间收治28例、44侧颏部骨折合并髁突囊内骨折患者,22侧髁突囊内骨折采用手术治疗,手术中注意保护翼外肌的附着;其余22侧采取保守治疗,术前或术中取模,术后配戴颌垫并配合弹性牵引及开口训练。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治疗结果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手术治疗组髁突骨折22侧,术后髁突位置基本回复到关节窝内17侧,其牙弓宽度及咬合关系基本恢复,术后髁突仍然脱出关节窝5侧;保守治疗组22侧,术后髁突成功回复到关节窝内4侧,其余18侧脱出关节窝,其面下1/3仍有不同程度增宽。手术治疗组疗效评分显著优于保守治疗组(P<0.01)。结论 对颏部骨折合并髁突囊内骨折伴脱位患者,应在保持翼外肌良好附着的前提下,对脱位的髁突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这样有利于脱位的髁突恢复到正常的生理位置,维持下颌骨的正常宽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