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唐卉  张仲  王蕾 《四川医学》2012,33(10):1713-1715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组在降低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者3个月内出现缺血性卒中的风险的作用以及其安全性。方法将259例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和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组,分别观察其90d内发生主要终点事件(新发缺血性卒中)及次要终点事件(TIA、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的情况,以及两组间的安全性差异。结果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发生主要终点事件7例,次要终点事件4例,分别占5.3%、3.1%;阿司匹林组发生主要终点事件16例,次要终点事件5例,分别占12.5%、3.9%。两组间比较主要终点事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终点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相比单用阿司匹林组,能有效减少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而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
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方法 华法林组给药初始剂量为2.0mg/d,调整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在2.0~3.0;阿司匹林组给药剂量为150 mg/d.常规门诊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外周动脉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症状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出血.结果 与阿司匹林比较,华法林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3.3%比10.7%,P<0.05),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下降69.5%,总血栓栓塞事件相对危险下降71.3%(3.3%比11.5%,P<0.05).华法林组总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9.8%比2.5%,P<0.05).结论 华法林能更有效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虽然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严密监测INR,华法林仍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 方法 将244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均分为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华法林组给药初始剂量为每天2.0mg,调整华法林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在2.0~3.0;阿司匹林组给药剂量为150 mg,每天1次.两组常规门诊随访,平均随访21(3~24)个月.主要终点事件为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外周动脉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症状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出血. 结果 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华法林组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3.3%,10.7%,P<0.05),相对危险下降69.2%,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下降69.5%,总血栓栓塞事件相对危险下降71.3%,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9.8%,22.1%,P<0.01).华法林组总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9.8%,2.5%,P<0.05). 结论 与阿司匹林比较,华法林能更有效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但其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如果严密监测INR,华法林仍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2):224-226
目的:观察日间或夜间服用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变化的影响。方法:将8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日间组(n=42)和夜间组(n=42)。两组患者均口服100 mg/d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日间组于上午8:00服用,夜间组于晚上20:00时服用;治疗7 d后,使用血栓弹力图检测两组患者24 h内5个不同时间点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两组患者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组间)=26.425,P=0.001),两组血小板抑制率均随时间变化而变化(F_(时间)=107.36,P=0.001),且两组血小板抑制率变化趋势不同(F_(交互)=48.392,P=0.001);夜间组10:00时,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日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内,日间组复发脑梗死2例,夜间组复发脑梗死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间组1例患者出现全因性死亡,夜间组无全因性死亡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间和夜间服用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影响不同,夜间服用阿司匹林能消除晨起血小板聚集高峰,更契合心脑血管病发作时间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及适宜剂量的华法林对平度市60岁以上老年持久性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对纳入研究的772例持久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被分为阿司匹林组(367例)和调整剂量华法林(维持I N R在2.0~3.0)组(39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伴随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比较两组主要、次要终点事件.结果入选病例共772例,有效病例760例,失访12例(1.7%).随访时间(24.0±6.1)个月.华法林组主要终点事件(死亡和缺血性脑卒中)较阿司匹林组降低63%(1.02%∶5.18%,P=0.04).华法林组的缺血性脑卒中较阿司匹林组下降69%(0.76%∶4.63%,P=0.04);华法林组总死亡率低于阿司匹林组(0.76%∶2.72%,P=0.02).包括主要和次要终点的联合终点事件华法林组低于阿司匹林组(2.04%∶12.81%,P=0.04).华法林组出血率较阿司匹林组显著减少(1.53%∶11.44%,P=0.04).结论对于老年持久性房颤患者,给予华法林维持INR在2.0~3.0的剂量,可以较阿司匹林更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而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Gao Y  Lu X  Cao J  Liu X  Ma C  Fan L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4):462-466
目的比较老年冠心病患者单用氯吡格雷与氯吡格雷联用钙拮抗剂(CCB)的疗效。方法选自2000年1月~2011年2月有完整住院资料及门诊随访记录,服用氯吡格雷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21名,其中单用氯吡格雷402例,氯吡格雷联用CCB 619例,其中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547例,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72例;P糖蛋白(Pgp)抑制剂的钙拮抗剂患者357例,非Pgp抑制剂的CCB患者262例。研究主要终点为随访期内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心绞痛再入院,心梗再入院,血管再通术(PCI或CABG),脑卒中,TIA。结果氯吡格雷组和联用CCB组发病密度(全因死亡)分别是50.55/1000、42.02/1000,粗RR 0.83(95%CI:0.55~1.26),调整RR 0.47(95%CI:0.14~1.6),两组全因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也无显著差异(P>0.05)。对所有混杂因素进行倾向评分加权后,非二氢吡啶类CCB比二氢吡啶类CCB增加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风险,SMRW调整OR=1.97(95%:1.2~3.23),P=0.007;氯吡格雷联用CCB组与单用氯吡格雷组加权前后全因死亡率及终点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代谢途径CCB加权前后全因死亡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联用氯吡格雷及CCB治疗不增加全因死亡及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不同代谢途径CCB之间死亡率无明显差异,非二氢吡啶类CCB与氯吡格雷联用时比二氢吡啶类CCB致缺血性心脑血管终点事件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上海部分社区医院住院老年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的应用现况,探讨阿司匹林应用不恰当的原因,并分析其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效果.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方法 ,将上海10家社区医院的223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n=98)与未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n=125),分析从脑梗死初发到调查时应用阿司匹林的情况及其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未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有51例(40.80%)患者因出现可能阿司匹林不良反应停药或减量,就总调查人数而言,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总调查人数的22.87%,42例(33.60%)从未被建议使用阿司匹林或只单用活血化淤类中药;未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中62例(49.60%)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中30例(30.61%)再发缺血性脑卒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复发率(38.04%)与未合并者复发率(25.19%)比较,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76, 95%可信区间为1.056~3.331).结论 上海部分社区医院存在阿司匹林应用不足的状况;老年脑梗死幸存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可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上海部分社区医院住院老年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的应用现况,探讨阿司匹林应用不恰当的原因,并分析其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效果.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方法 ,将上海10家社区医院的223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n=98)与未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n=125),分析从脑梗死初发到调查时应用阿司匹林的情况及其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未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有51例(40.80%)患者因出现可能阿司匹林不良反应停药或减量,就总调查人数而言,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总调查人数的22.87%,42例(33.60%)从未被建议使用阿司匹林或只单用活血化淤类中药;未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中62例(49.60%)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中30例(30.61%)再发缺血性脑卒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复发率(38.04%)与未合并者复发率(25.19%)比较,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76, 95%可信区间为1.056~3.331).结论 上海部分社区医院存在阿司匹林应用不足的状况;老年脑梗死幸存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可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9.
唐鹰  郭俊芳 《吉林医学》2012,33(29):6307-6308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78例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治疗组和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组,比较两组脑栓塞发生率、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和肠溶阿司匹林组脑栓塞发生率分别为2.25%和19.10%(P<0.05),华法林组和肠溶阿司匹林组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37%和2.25%(P>0.05),其他部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3.48%和4.49%(P<0.05)。结论:华法林可降低非瓣膜性房颤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控制抗凝强度是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肾素水平与服用阿司匹林致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服用阿司匹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按血浆肾素水平分为两组,低肾素组包含21例,高肾素组29例。随访1年,以出现呕血、黑便症状、大便隐血为阳性,内镜示消化道溃疡出血或者死亡为终点事件,比较两组患者消化道出血发生情况。结果低肾素组患者平均年龄高于高肾素组(P<0.05);低肾素组患者的血压较高肾素组高(P<0.05);低肾素组的消化道出血率较高肾素组高(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者血浆肾素水平与服用阿司匹林后所致消化道出血无关。  相似文献   

11.
阿司匹林每日服用100mg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长期应用阿司匹林100mg/d剂量对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脑梗死再发的预防作用及其出血事件发生的危险性。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首次发生的缺血性卒中病例581例,分为服药组和未服药组,以出现脑出血、第2次脑梗死、胃肠道出血为研究终点,观察2组脑梗死再发及出血事件发生的情况,并对2组中首发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第2次脑梗死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最终参加随访患者545例,其中服药组260例,未服药组285例。服药组患者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未服药组(P=0.002,RR=0.516,95%CI=0.312~0.739);2组脑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423,RR=1.233,95%CI=0.692~2.197);2组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227,RR=3.288,95%CI=0.340~31.814)。服药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未服药组(P=0.010,RR=0.616,95%CI=0.289~0.893);服药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出血发生率与未服药组腔隙性梗死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269,RR=0.852,95%CI=0.657~3.611)。结论首次发生缺血性卒中(包括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100 mg/d进行二级预防,可以有效地减少其脑梗死的复发,且没有明显增加出血不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干预性治疗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将符合无症状脑梗死诊断标准的89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5例,只进行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的治疗;干预组44例,在控制危险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干预治疗,包括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尼莫通保护脑细胞及中药治疗。治疗6个月后测定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后干预组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对照组仅低切全血黏度降低(P<0.05)。干预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3年随访期间,对照组发生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21例(52.5%)高于干预组12例(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进行干预性治疗,可望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颈内动脉假性闭塞(atheromatous pseudo-occlusion, APO)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1年12月至2016年6月间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研究组为APO患者32例,对照组为重度狭窄(70%~99%)患者124例。对两组围手术期各主要及次要并发症、随访中的同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再狭窄率及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 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APO组发生心梗1例(3.1%),无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及死亡病例;对照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例(1.4%),心肌梗死6例(4.2%),死亡1例(0.7%)。次要并发症:APO组发生切口渗血1例(3.1%),肺部感染2例(6.3%),高灌注综合征2例(6.3%);对照组发生切口渗血3例(2.1%),切口感染2例(1.4%),肺部感染4例(2.8%),颅神经损伤2例(1.4%),高灌注综合征2例(1.4%)。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随访(35.3±17.5)个月。APO组1例(3.1%)同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4例(12.5%)发生再狭窄,死亡3例(9.4%),死因均非神经系统疾病。对照组同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8例(5.6%),再狭窄9例(6.3%),死亡8例(5.6%)。两组间围手术期各主要及次要并发症,随访中的同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再狭窄率、死亡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APO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安全有效,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分布与椎动脉支架内再发狭窄、复发性卒中和出血等预后不良事件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5例接受CYP2C19基因检测的椎动脉狭窄并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YP2C19基因型所致肝脏对药物代谢情况,将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分为快、中、慢代谢3组,观察预后。 结果 3组患者在接受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前,血小板抑制率未达标(ADP%<50%)的患者数量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接受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6月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规律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6月内椎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和复发性脑梗死患者数量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其常见副作用如颅内出血及胃肠道、牙龈等其他部位出血的患者数量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中,CYP2C19基因快代谢型使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预防椎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复发性脑梗死的获益明显优于中代谢型和慢代谢型,且颅内出血及胃肠道、牙龈等其他部位出血影响不明显。在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常规使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中,CYP2C19基因多态性为影响患者椎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和复发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赵金华  李智文 《医学综述》2012,18(14):2276-2278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在脑梗死急性期的脑保护作用和对出血的影响。方法 100只小鼠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西洛他唑组(10 mg/kg)、阿司匹林组(30 mg/kg)。建立小鼠大脑中动脉梗死3 h再灌注21 h模型,梗死后24 h进行脑含水量、脑梗死体积、脑出血量测定和神经功能学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西洛他唑组脑出血量、脑含水量无显著增加,梗死面积显著减小,神经功能学评分显著改善。而阿司匹林组脑水肿、脑出血量显著增加,并未改善神经功能学评分(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应用西洛他唑可以减小脑水肿和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且并不增加出血风险;而阿司匹林则无明显脑保护作用且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提供更合理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方法:选取行CABG术患者260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129例)和氯吡格雷组(131例),分别给予替格瑞洛(90 mg·d-1)+阿司匹林(100 mg·d-1)、氯吡格雷(75 mg·d-1)+阿司匹林(100 mg·d-1)行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后随访收集有效性相关不良事件,即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心血管死亡、非心血管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因再发不稳定心绞痛入院及因再发心力衰竭入院)和安全性相关不良事件(呼吸困难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完成随访共241例,其中替格瑞洛组122例,氯吡格雷组119例。替格瑞洛组共发生MACE 10例(8.2%),氯吡格雷组共发生MACE 19例(16.0%),2组间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发生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事件1例(0.8%),氯吡格雷组发生6例(5.0%),2组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共发生安全性相关不良事件27例(22.1%),氯吡格雷组共发生安全性相关不良事件17例(14.3%),2组间安全性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BG术后患者应用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氯吡格雷比较无明显差别,二者均可作为CABG术后抗血小板方案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反应性充血指数(reactive hyperemia index,RHI) 与非阻塞性急性冠脉综合征(non-obstructive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obACS) 患者中远期心脏不良事件(cardiac adverse events, AEs) 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7月NobACS住院患者290例,依据RHI是否< 1. 67分为内皮功能障碍(abnormal endothelial function,AEF) 组166例,内皮功能正常(normal endothelial function,NEF) 组124例,随访(14. 0 ± 4. 5) 个月,记录AEs,包括全因死亡、缺血性卒中、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因心血管事件再次住院,通过生存分析比较两组AEs事件的差异.结果 AEF组、NEF组分别失访10例、7例.共有59例AEs事件发生.与NEF组比较,AEF组因心血管事件再次住院率显著升高(P<0. 05),全因死亡、缺血性卒中、非致命性心肌梗死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总AEs事件率显著升高(P<0. 01) .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提示RHI <1. 67(校正后HR = 2. 20, 95%CI = 1. 24 ~ 3. 92,P<0. 01) 是AEs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RHI可用于NobACS患者的中远期预后判断,RHI<1. 67是NobACS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将427例确诊为AMI的患者分为心肌梗死(MI)对照组(404例)、MI后消化道出血组(15例)和消化道出血后MI组(8例),分析MI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1年心血管死亡和因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MI、心衰和中风而住院的复合终点结果.结果 (1)MI后消化道出血组和消化道出血后MI组患者有消化道疾病史的比例高于MI对照组(13.3%、12.5% vs.5.2%),消化道出血后MI组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所占比例高于MI对照组(62.5% vs.43.6%),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MI后消化道出血组的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显著低于MI对照组[(57.1±23.5)ml·min-1·1.73-2 vs.(74.6±26.4)ml·min-1·1.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ostic回归分析显示,eGFR降低对MI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相对危险为0.975[95%CI(0.957,0.995),P<0.05].(3)消化道出血后MI组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的比例以及MI后消化道出血组阿司匹林使用的比例均显著低于MI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出血后MI组的血红蛋白显著低于MI后消化道出血组[(7.2±1.3)g/dl vs.(11.3±2.5)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受输血治疗的比例显著高于后者(75.0% vs.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后消化道出血组介入或溶栓治疗的比例低于MI对照组(53.3% vs.7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消化道出血后MI组介入或溶栓治疗的比例显著低于MI对照组(12.5% vs.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MI后消化道出血组的1年心血管死亡和因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MI、心衰和中风而住院的复合终点明显高于MI对照组(40.0% vs.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FR降低是MI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重要的预测因素.MI患者伴发消化道出血常使抗血小板、抗凝和冠脉再通治疗困难,且多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射频消融手术与口服药物治疗心房颤动(AF)远期不良事件发生率,进一步分析C反应蛋白(CRP)对AF病人远期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AF病人,其中行射频消融治疗89例,口服药物治疗107例,对2组病人进行约18个月的长期随访,评估2组病人长期脑卒中、出血事件、全因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背景 目前80岁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比例普遍偏低,这类人群的抗凝实际情况与指南存在较大差距,抗凝方案的选择缺乏临床证据。目的 调查80岁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凝方案的选择及预后情况。方法 从HIS系统筛选2016年9月-2018年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首次诊断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或既往诊断但未进行抗凝治疗的80岁以上患者51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时抗凝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酯组、不抗凝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病、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心房颤动类型(持续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永久性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史、出血史、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评分)、抗凝治疗时间、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情况、不良反应(出血事件、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等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出现死亡、缺血性脑卒中、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 516例患者中接受抗凝治疗137例(26.6%),其中口服华法林21例(4.1%)、口服利伐沙班67例(13.0%)、口服达比加群酯49例(9.5%);不抗凝治疗患者379例(73.5%),其中应用单药抗血小板266例(51.6%)、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53例(10.3%)、未应用抗血小板药物60例(11.6%)。4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病、心力衰竭、COPD)、缺血性脑卒中史、出血史、eGFR、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出血(轻度、中度、严重)、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酯组抗凝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A2DS2-VASc评分、抗凝治疗方案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P<0.05),抗凝治疗方案是患者发生死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HAS-BLED评分是患者发生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80岁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比例较低。不抗凝治疗(包括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增加了患者死亡、缺血性卒中风险,而华法林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相比同样安全有效,未增加出血及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