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均属于血栓性微血管病,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虽然不是妊娠期特有疾病,但是因临床稀发,并且与常见的妊娠期特有疾病(重度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显著同质化,容易被漏诊误诊。文章就其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方案进行总结归纳,旨在为临床医生判断和救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PHUS)属于血栓性微血管疾病,是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中的一种,主要临床表现为产后10周内发生不可逆急性肾功能衰竭伴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贫血,临床罕见,预后较差,少数病例发生于妊娠晚期。目前研究认为其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原发性或继发性补体系统调节异常。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但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较为困难,目前仍以临床诊断为主,并应尽快启动诊断性治疗,特异性基因和分子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血液透析、血浆置换仍然是PHUS首选的治疗方法,而针对病因的特异性补体抑制剂可用于该病的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3.
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是一组以微血管栓塞为病理特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微循环血小板血栓引起神经系统、肾脏等器官受累[1].经典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主要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TTP和HUS均有溶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4例妊娠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TMA,其中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各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通过病史记录,对临床、实验室检查和(或)病理诊断的4例TM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中3例初产妇,1例经产妇.3例患者孕龄32~37周,均死胎,母亲均存活;1例患者24周并发自然流产,入院后死亡.剖宫产1例,阴道分娩2例.实验室检查:4例患者Hb 29.0~57.0 g/L,Plt14×109/L~40×109/L,外周血片中均见破碎红细胞;4例患者均有肾功能损害,2例患者分娩后即无尿,其中1例患者行肾脏穿刺,病理报告符合HUS.存活的3例患者都接受血浆、洗涤红细胞、血小板治疗和(或)持续肾替代治疗(CRRT).2例HUS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1例患者行,TTP血浆置换.结论:妊娠合并TTP、HUS的母儿死亡率高,内皮细胞损伤可能是继发导致微血管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产科医生必须对此病提高警惕,早期诊断、早期输血浆或血浆置换,能提高母儿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产后溶血尿毒症性综合征(postpartum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PHUS)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 方法 结合3例PHUS病例,复习有关文献,讨论PHUS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 结果 3例患者均于剖宫产分娩后3 d内出现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肾功能急剧恶化.经血浆置换及血液透析等治疗病情稳定.发病后随访至今,1例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2例仍需血液透析维持. 结论 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治疗对于降低PHUS患者的病死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妊娠期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与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TTP)为一罕见的微血管血栓性综合征,其主要特征为发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溶血性贫血、中枢神经系统和肾脏受累等,成为五联症。本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当与妊娠合并存在时严重威胁母婴生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PHUS)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20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例PHU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10例合并子痫前期,4例合并产后出血,3例合并胎盘早剥,3例合并血小板减少。12例全部在产后5天内发生急性肾损伤,其中产后24小时内急性肾损伤共6例,产后48小时内急性肾损伤为8例。12例患者发病时均表现为少尿或者无尿,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急剧下降,肌酐、尿素氮进行性升高。2例行肾穿刺组织活检,病理检查提示:血栓性微血管病肾损害。12例中,8例行血浆置换联合透析治疗,2例单独行透析治疗,2例间断输注血浆等治疗,12例病情全部得到缓解。平均随访1年,3例痊愈,8例转为慢性肾炎,1例死亡。结论:PHUS是发病急骤的产科并发症,早发现、早诊治可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盆腔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最常见受累的静脉是右侧卵巢静脉,临床表现不典型,往往在考虑其他疾病进行检查过程中意外发现,超声、CT和MRI对于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静脉应用抗生素和全身使用肝素是两项重要治疗措施,但肝素的使用目前仍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9.
盆腔和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盆腔和下肢血栓性静脉炎(pelvicandlowerextremitiesthrombophlebitis)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盆腔感染合并症。临床经过险恶,病情危笃,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一旦发生脓毒败血症,病人常因体质过度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本病最...  相似文献   

10.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罕见的血液科致死性疾病,围生期更为罕见。临床常表现为三联征(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进行性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异常)或五联征(三联征加发热及肾脏损害)。TTP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为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缺失,或妊娠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分泌增加所致。妊娠为其发作的独立诱因,母儿预后不良,围生期规范使用血浆置换、血浆输注等综合治疗,适时终止妊娠,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产妇DVT患者和378例有DVT倾向产妇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结果:发生DvT的高危因素为高龄产妇(〉35岁)、肥胖、妊娠期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孕前有盆腔炎、孕期有阴道炎或产后继发有产褥感染的患者。辅助诊断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为最佳。治疗采用低分子肝素钙及穿弹力袜,如有产褥感染者使用肝素钠和抗感染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结论:高龄产妇、肥胖、孕期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有阴道炎、产褥感染者是分娩后并发DVT的高危人群,产后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抗凝及穿弹力袜治疗对DvT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是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一种,临床表现为产后至10周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伴血小板减少和微血管性贫血,临床罕见,病死率高。文中就该病的发病因素、病理机制、诊断要点、鉴别诊断、一般处理、产科处理及疾病的预后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多见,妊娠是诱发因素之一。本文就TTP的发病机制、妊娠与TTP的相互关系、临床表现与分类、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以及TTP患者妊娠前咨询等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胎盘中胎儿血栓性血管病(fletal thrombotic vasculopathy,FTV)的病理特征及围生儿临床结局.方法:2008~2009年临床送检的孕晚期孕妇胎盘标本中经病理证实存在无血管绒毛及(或)血栓的病例21例,其中符合FTV诊断11例,对其行临床与病理分析.结果:11例FTV中临床发现:脐带异常6例,包括脐带过长、脐带绕颈、脐带螺旋明显和脐带真结.巨检发现:脐带边缘附着5例,脐带螺旋明显4例,胎盘切面见淡红色区2例,血管内见血栓1例.镜检:11例FTV中10例见多灶性无血管绒毛,肉眼可见血栓的1例,其血管供应区的绒毛毛细血管普遍闭塞,但尚未形成典型的、玻璃样的无血管绒毛.11例FTV,中国生儿临床结局:死胎2例,早产5例,低体重儿5例,新生儿窒息1例、新生儿高血红蛋白血症1例.结论:脐带异常是FTV发生的重要因素.重视FTV的病理论断、病理鉴别诊断和对临床结局的不良影响,注重对FTV患儿的远期随访.  相似文献   

15.
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是指在产后以急性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三大特征为主的危重性综合征。病因与妊娠期凝血功能异常、机械性因素、遗传、免疫及感染等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是肾脏局部的微血管病性溶血及血管内凝血。该综合征虽然发生率极低,但由于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不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力求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争取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卵巢癌血管生成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血管生成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转移中起重要作用.从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经阴道彩色超声三方面分述血管生成在卵巢癌诊断、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妊娠及产褥期血栓性静脉炎12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妊娠及产褥期血栓性静脉炎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 ,因其病情复杂多变、且感染血栓易脱落随血液循环运行可致肝、肾、脑脓肿或肺血栓栓塞 (PTE) [1] ,从而引起脓毒血症致猝死 ,严重危及孕产妇生命 ,故需引起高度重视。现将我院诊治血栓性静脉炎 12例 ,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89年 1月至 1996年 12月 ,我院产妇分娩总数 10 5 38例 ,其中血栓性静脉炎 12例 ,发病率占0 11%。本报道罹病者均为足月妊娠之初产妇 ,年龄 2 3~2 6岁 ,平均年龄 2 4 5 8岁。发病诱因 :妊高征 5例(41 7% ) ,其中 1例为妊娠期糖尿病并发妊高征 …  相似文献   

18.
<正>糖尿病并发微血管病变(简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特异性损害,表现为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主要包括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且与高血糖密切相关[1]。糖尿病合并妊娠与自然流产、胎儿畸形、巨大胎儿或小于胎龄儿、胎死宫内、子痫前期等多种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一旦糖尿病并发微血管病变时上述风险将进一步增加[2]。  相似文献   

19.
产科急性DIC并非独立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在发展中的一个过程,发病急骤,病势凶险,死亡率较高,如能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可以显著地降低死亡率。现将我院自1978年以来所治疗的17例产科急性DIC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产科DIC的诊断标准:本组病例根据1982年6月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拟定的DIC诊断标准确定诊断:①存在易于引起DIC的基础疾病;②有多发性出血倾向、末稍循环衰竭或微血管栓塞的临床表现;③实验室凝血功能检查有三项以上异常。  相似文献   

20.
宫颈鳞癌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在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中的意义,以期为宫颈癌的预后评估和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宫颈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VEGF蛋白表达,分析其与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分别研究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宫颈鳞癌微血管密度、VEGF蛋白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无关;VEGF阳性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微血管密度较高组的存活率低于微血管密度较低组(P<0.01),VEGF表达对存活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宫颈鳞癌VEGF阳性组微血管密度高于阴性组,说明VEGF有促进宫颈鳞癌血管形成的作用.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与预后有关,提示肿瘤微血管化的评估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预测宫颈鳞癌预后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