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MS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腹内疝诊断及分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4年12月,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手术或随访证实的27例腹内疝患者的横轴面CT及MPR表现,观察肠管异位分布及其占位效应,肠梗阻及其肠壁、系膜缺血征象,梗阻肠袢与邻近肠管、系膜的关系等。结果肠黏连束带疝13例,右侧十二指肠旁疝3例,盆腔内疝3例,盲肠周围疝3例,乙状结肠周围疝2例,小肠系膜疝1例,左结肠系膜裂孔疝1例,吻合口后方疝1例。疝内容物均为小肠及其系膜,疝入小肠袢呈肿块状、囊袋状、簇状。闭袢性小肠梗阻18例,小肠壁水肿增厚9例,其中小肠坏死5例,小肠穿孔1例;近端小肠梗阻15例;肠系膜静脉增粗、聚集,向疝口部位集中形成"缆绳征"17例。15例CT随访检查中7例闭袢性小肠梗阻或近端小肠梗阻加重,4例减轻,4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MSCT多平面重建技术能较准确地诊断腹内疝,为手术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可作为腹内疝诊断及分型的首选影像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对闭孔疝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证实的闭孔疝患者的MSCT表现。结果 7例患者均可见在闭孔外肌和耻骨肌之间出现疝囊,并伴有程度不等的肠梗阻,表现为小肠肠管扩张、积液,其中4例患者出现肠壁的缺血坏死,表现为肠壁增厚、水肿,增强扫描肠壁强化减弱,腹腔可见积液,2例患者出现小肠穿孔。结论 MSCT可准确诊断闭孔疝及其缺血坏死、穿孔等并发症,对术前评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腹股沟斜疝、直疝及股疝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庐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40例诊断为腹股沟疝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经手术探查,分析斜疝、直疝及股疝的不同超声影像表现,对比分析超声检出率与准确率。 结果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直疝所占比例为15.94%;其中斜疝所占比率最多为78.26%,股疝所占比率为5.80%。所有患者经手术验证:腹股沟直疝的准确率为100%;腹股沟斜疝中,易复性疝准确率为97.78%,难复性疝为100%,嵌顿性疝为100%,绞窄性疝为100%,股疝为100.00%。所有病例超声检测准确率为98.57%。 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腹股沟斜疝、直疝及股疝中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有效对腹外疝的分型做出准确判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诊断支气管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重建成像技术对支气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扫描条件为120kV/110mA,层厚/间隔分别为7.5mm/7.5mm,扫描方式为连续容积扫描(CVS)螺距0.85∶1,每周0.8s。重组层厚2.5mm,间隔2.5mm,后处理方式为容积遮盖重建(SVR)、多平面重组(MPR)、仿真内镜(VE)、最小密度投影(Min-IP)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在56例患者的75处支气管病变中,MPR能观察支气管的形态、确定病变位置、范围、邻近组织侵犯程度;SVR显示支气管树的整体形态以及管腔外部特征;VE显示腔内肿块、局限性隆起、管腔狭窄;Min-IP显示一般。结论螺旋CT三维重组能立体直观地显示支气管的形态(畸形)、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可加深对病变的全面和整体理解。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骶尾椎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0例骶尾部有外伤史的就诊患者,首先用DR摄骶尾椎正侧位片,发现DR显示可疑骨折或临床症状较重但DR未发现骨折时,采用多层螺旋CT横断面扫描,并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结果 30例横断面CT发现明确骨折线15例,进一步采用MPR技术发现骨折13例,排除2例。结论多层螺旋CT的MPR技术,充分弥补了DR及CT横断面扫描的不足,大大提高了骶尾椎骨折的诊断准确率,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腹股沟疝患者超声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于解放军海军安庆医院手术结果证实为腹股沟疝的患者158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高频超声检查,观察其影像学特点,并与术中结果进行比较,对比超声诊断效果。 结果经手术结果证实,158例患者中共计183侧,其中斜疝90侧,直疝86侧,股疝7侧。高频超声诊断时腹股沟疝178侧,其中斜疝89侧,直疝86侧,斜疝合并直疝14侧,股疝3例;另超声诊断脂肪瘤1例,鞘膜积液2例,股疝误诊为囊肿2例。高频超声对腹股沟疝鉴别效果准确度96.50%,阳性预测值为0.975。 结论高频超声在腹股沟疝诊断中有较高应用价值,可用于诊断鉴别腹股沟疝。  相似文献   

7.
螺旋CT多层面和多维重建在泌尿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螺旋CT尿路多层面重建(MPR)加多维重建(3D和4D)技术在泌尿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螺旋CT薄层扫描多层面重建和多维重建技术对106例泌尿系疾病患者进行检查。106例患者中,男70例,女36例。年龄16~82岁,平均51岁。泌尿系结石92例(87%),其中左输尿管上段软结石1例,马蹄肾合并输尿管结石1例、肾癌1例、肾盂癌3例、输尿管癌1例、膀胱癌4例、肾损伤3例、肾动脉栓塞肾部分梗死1例。对肿瘤患者常规进行CT血管造影。结果106例患者均获明确诊断,泌尿系结石CT多维重建或MPR检查可显示高密度结石致密影及结石铸型、梭形或不规则形态,与手术切开取石或体外碎石排石结果一致。9例肿瘤CT多维重建或MPR检查显示不规则软组织块影,并能显示管壁增厚、狭窄或团块样改变,膀胱肿瘤尚能立体显示腔内侵袭深度及与周围组织关系,与术中所见和术后病理结果相符。结论螺旋CTMPR及多维成像分辨率高、检查时间短、侵袭性小,可增加图像立体感和透明度,使病变显示更为清晰,可作为泌尿系疾病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对不典型腹内疝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证实的16例不典型腹内疝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的疝内容物均为小肠及其系膜结构:继发于腹部手术或腹腔感染后粘连致内疝者9例,肠系膜裂孔疝6例,盆底腹膜裂孑L疝1例。主要CT表现为:(1)梗阻的小肠肠袢异常聚集,成簇状排列(9例):小肠肠壁增厚、水肿,呈“靶环征”伴周旁间隙渗出(5例);病变区域以外腹腔出现肠管空虚征象(4例)。(2)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包括肠系膜聚集、牵拉、僵直改变,肠系膜血管主干左、右移位(12例);肠系膜血管增粗(4例);肠系膜扭转,表现为“旋涡征”(3例)。(3)经CT多平面重组后可显示疝环所在(5例),疝环区可见聚集、拉长僵直、再度扇形放射状走形的肠系膜血管,与成簇状排列的积液扩张多个肠袢相互构成“降落伞征”或“成束气球征”。结论不典型腹内疝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DCT)及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腹股沟疝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证实为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MDCT结合后处理重建诊断腹股沟斜疝32例共38疝,腹股沟直疝14例,疝囊直径为2.6~10.8cm,疝环直径为1.5~4.1cm,MDCT诊断与手术所见符合率为100%。腹股沟斜疝32例38个疝的疝囊均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和精索或圆韧带前侧,经深环进入腹股沟管,疝囊内容物为小肠肠袢25疝,大网膜及肠系膜13疝;14例腹股沟直疝的疝囊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疝囊颈位于腹壁下动脉和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的内侧,疝囊内容物均为肠管及肠系膜样结构。32例斜疝中,嵌顿性疝合并肠梗阻8例,合并睾丸鞘膜积液的9例。结论 MDCT扫描结合后处理重建技术能清晰显示腹股沟疝的类型、疝囊部位、大小、疝内容物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能为腹股沟疝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疝修补术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扫描三维、多平面重建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三维表面遮盖重建(surfaceshadeddisplay,SSD)和多平面重建(mutiplanarreconstruction,MPR)在髋臼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儿童髋臼“Y”型软骨的解剖为基础,将成人髋臼分为“二柱”(前、后柱)、“四壁”(前、后、内侧、顶壁)。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2001年8月68例髋臼骨折患者的影像资料,依据SSD和MPR准确划分骨折部位并进行统计分类。结果68例中双柱三壁(前、后柱,前、后、内侧壁)复合骨折28例、单柱三壁(前柱,前、后、内侧壁)复合骨折7例、单柱两壁(前柱,前、内侧壁)复合骨折5例、单纯后壁骨折21例、单纯前壁骨折7例;对其中21例双柱三壁骨折、7例单柱三壁骨折、5例单柱两壁骨折、15例单纯后壁骨折、3例单纯前壁骨折患者行钢板或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对其余7例双柱三壁骨折、6例单纯后壁骨折、4例单纯前壁骨折患者,因髋臼骨折骨块分离、移位不明显而采用牵引复位治疗,直至骨折愈合。X线片与SSD、MPR比较在显示骨折数目和分型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SD、MPR对于术前充分了解损伤情况、制定严格的手术计划、选择适当的内固定器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累及前柱或后柱的骨折须钢板固定才能使骨折部位稳定,而前壁或后壁的骨块只须螺钉内固定即可,内侧壁骨折后形成的较小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多排螺旋CT对腹股沟疝患者的影像鉴别与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黄山路院区)收治的86例成年男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多排螺旋CT图像,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进行价值分析。观察腹股沟疝的发生侧别及类型;分析多排螺旋CT对腹股沟疝的诊断价值,观察腹股沟疝的影像学征象。 结果86例患者共有104个疝囊。多排螺旋CT诊断斜疝的灵敏度为95.35%、特异度为94.12%;直疝的灵敏度为94.12%、特异度为95.35%。斜疝82个(95.34%)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且腹股沟管内环扩大;所有疝囊均无股三角填塞,且位于腹股沟韧带前方,无侧新月征。直疝疝囊均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且腹股沟管内环正常,无股三角填塞,位于腹股沟韧带前方;14个(82.35%)有侧新月征。股疝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后下方,腹股沟管内环正常,股三角填塞,位于腹股沟韧带后方,无侧新月征。 结论多排螺旋CT可显示腹股沟区解剖细节,可提高斜疝、直疝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在体格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基础上进行多排螺旋CT检查,对斜疝和直疝的鉴别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对腹股沟疝的分型鉴别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1年3月于宁国市人民医院外科收治的102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多层螺旋CT检查斜疝、直疝、股疝的类型,多层螺旋CT诊断与手术结果对比,多层螺旋CT检查的诊断效能,多层螺旋CT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的诊断符合率,多层螺旋CT检查腹股沟疝的影像学征象。 结果102例患者中单纯性斜疝70例,单纯性直疝20例,单纯性股疝5例,左侧复发性腹股沟直疝2例,右侧嵌顿性腹股沟股疝5例。CT诊断与手术结果相符的斜疝占64.71%(66/102),直疝占16.67%(17/102),股疝占6.86%(7/102)。多层螺旋CT诊断斜疝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3%、91.67%、91.67%;直疝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5.00%、85.00%、85.00%;股疝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30.00%、70.00%、70.00%。多层螺旋CT冠状位的诊断符合率为99.02%,稍高于矢状位的98.04%(P>0.05);冠状位的诊断符合率为99.02%,明显高于横断位的75.49%(P<0.05);矢状位的诊断符合率为98.04%,明显高于横断位的75.49%(P<0.05)。102例患者共有疝囊105个,斜疝患者有72个疝囊,直疝患者有23个疝囊,股疝患者有10个疝囊。93.06%(67/72)的斜疝疝囊的腹股沟管内环扩大,直疝及股疝疝囊的腹股沟管内环均正常;斜疝及直疝疝囊均无股三角填塞,股疝疝囊均股三角填塞;斜疝及股疝疝囊均无侧新月征,82.61%(19/23)的直疝疝囊具有侧新月征;斜疝及直疝疝囊位于腹股沟韧带的前方,股疝疝囊均位于腹股沟韧带的后方;90.28%(65/72)的斜疝疝囊壁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直疝疝囊壁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内侧,股疝疝囊壁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后下方。 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有助于腹股沟疝的诊断,与临床对腹股沟区解剖结构的了解相结合,对腹股沟直疝、斜疝及股疝的分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腹壁疝诊治中的价值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河北省玉田县医院收集的经手术证实的腹壁疝患者25例。术前均进行螺旋CT检查。观察腹壁疝的部位、疝囊大小、疝内容物。结果本组25例腹壁疝患者中,切口疝例3,腹股沟斜疝14例,腹股沟直疝6例,造口疝2例。疝囊直径-5 cm 11例,-10 cm 9例,>10 cm 5例。疝内容物多为大网膜、肠管与邻近组织器官。结论多层螺旋CT可清楚显示腹壁疝的部位、大小与疝内容物,是诊断腹壁疝的有效检测方法,为开展手术治疗提供准确依据,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To assess the clinical value of the laparoscopic 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TAPP) technique in recurrent inguinal hernia repair.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354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inguinal hernia who underwent TAPP surgery from June 2010 to June 2016 at the Department of Hernia and Abdominal Wall Surgery, Beijing Chaoyang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Laparoscopic surgery w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in all 360 patients. Among them TAPP were finished in 354 patients, while TAPP repair were attempted but finally converted to open or TAPE repair in 6 patients. The mean operation time was 54.7 ± 19.4 min (range 30–90 min), mean duration of hospitalization was 4.7 ± 2.1 days (range 2–14 days), and mean duration of follow-up was 37.7 ± 12.4 months (range 12–60 months). The rate of intraoperative injury was 4.5% (16/354), and the rat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as 13.6% (48/354). No patient developed a foreign body sensation, wound infection, intestinal obstruction, mesh infection, or chronic pain. Two patients (0.6%) developed re-recurrence requiring reoperation, with no further recurrence.ConclusionWhen performed by an experienced surgeon with excellent technique, the TAPP technique is safe and effective for recurrent hernia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 via the anterior repair, and maybe a good alternative for recurrent hernia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 via the posterior repair.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型切开疝囊在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游离斜疝巨大疝囊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并拟行腹腔镜下TAPP的15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巨大腹股沟斜疝患者,用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研究组(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游离疝囊,研究组采用T型切开疝囊,并向两侧游离。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发病时间、疝缺损大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平均疝囊游离时间(8.3minvs.11.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1m Lvs.4.3m L)、平均手术时间(47.2minvs.51.3min)均明显减少(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均无复发及补片部位感染,研究组术后血清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6%vs.8.1%,P=0.029);两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在TAPP巨大斜疝疝囊游离中采用T型疝囊切开,能显著缩短游离及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月实施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的288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术中无中转开腹,出血少。单侧手术时间5~8min(中位时间7分钟),双侧手术时间12~16min(中位时间14分钟),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578例(23%)。术后并发症32例(1.0%),均得到及时处理痊愈。住院3~4d。随访时间6月至3年,25例复发(0.8%)。结论应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是安全可行的,且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副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可以发现并处理隐性鞘状突未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疝囊充气造影螺旋CT检查对腹股沟疝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例腹股沟斜疝和1例膀胱滑疝患者,实施气腹造影螺旋CT扫描检查,分析影像特点,进行术前预判。结果2例腹股沟斜疝清晰显示出卵圆形充气疝囊以及疝囊颈的大小和长度等特征。1例膀胱滑疝见部分膀胱组织突向疝囊内,无充气疝囊显示。所有患者影像结果和手术所见完全一致。结论气腹疝囊造影螺旋CT检查不必待疝内容物充填疝囊后即可作出临床诊断,较传统的液体疝囊造影,敏感性好且干扰少,成像质量高,有助于术前疝分型的规范判别,并有望在早期疝,隐匿性疝等缺乏明确体征患者的诊断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手术方法、术式选择、手术并发症、术后复发率以及远期慢性疼痛等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们于2004年11月至2005年12月全麻下所进行的经腹腔及腹膜前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246侧次(1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近期随访结果。结果7例患者出现非严重并发症,占0.28%;90%的患者平均被随访了36个月,1例患者复发,占0.81%,无随访患者远期不适感。245例手术成功,1例中转开放手术,术后如期出院。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是低并发症,低复发率的安全术式,特别是具有更低的远期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