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BRAFV600E突变在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临床意义及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222例cN0期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BRAFV600E突变阳性与PTMC患者CLNM的相关性。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222例PTMC患者94例(42.3%)存在CLNM;肿瘤大小、肿瘤多灶性、包膜侵犯、BRAFV600E突变是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发生CLNM的风险更高;BRAFV600E突变(OR=2.445,95%CI:1.557~3.840)是影响CLNM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PTMC具有较高的CLNM,BRAFV600E突变阳性时应常规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BRAFV600E突变可有效预测cN0期PTMC患者是否存在CLNM。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与BRAFV600E基因突变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9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术后行BRAFV600E免疫组化检测的病人资料。其中突变192例,未突变59例,部分突变39例。剔除部分突变组行后续分析。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病理差异。结果 应用统计学分析,未突变组与突变组在被膜侵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未突变组与突变组以微小癌及非微小癌为界分析,被膜侵犯在微小癌及非微小癌两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中,BRAFV600E基因突变未见其与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非BRAFV600E基因突变的微小癌及非微小癌病人被膜侵犯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BRAFV600E突变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和甲状腺球蛋白(Tg)的关系。方法用巢式PCR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55例PTC患者行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分析其突变与P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 55例PTC患者中29例BRAFV600E基因突变,突变率为52.7%。2 BRAFV600E基因突变与PTC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及TNM分期均无关(P0.05),与肿瘤有包膜外浸润、多灶性、有淋巴结转移及规范化治疗后Tg均值1.0μg/L有关(P0.05)。结论 BRAFV600E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肿瘤的侵袭性增加,并且与规范化治疗后Tg值增高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BRAFV600E基因突变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辅助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收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BRAFV600E基因突变与PTC形成与进展关系的文献并作综述。结果 BRAFV600E基因突变是PTC组织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是促使PTC形成与进展的重要分子改变,其与PTC的高侵袭性及复发,甚至与预后不良均有密切关系。检测甲状腺结节中的BRAFV600E基因突变,不仅能辅助术前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同时能提高FNAC对PTC的诊断准确率,而且对PTC复发危险程度的分级、手术方式及随访计划的制定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结论 PTC中BRAFV600E基因突变较常见,该基因突变对PTC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 虽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进展缓慢,但仍常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有研究提示,BRAFV600E突变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异常,可能与PTMC发生发展、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临床淋巴结阴性(cN0)PTMC病变组织中BRAFV600E突变及β-catenin、cyclin D1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2018年3月—2021年9月120例确诊为cN0期PTMC患者的手术标本及临床病理资料,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RAFV600E突变及β-catenin、cyclin D1蛋白在标本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BRAFV600E突变蛋白、β-catenin、cyclin D1蛋白表达阳性率在PTMC组织中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70% vs. 31.7%、35.8% vs. 20.8%、57.5% vs. 34.2%,均P<0.05)。cyclin D1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直径有关,BRAFV600E突变蛋白阳性表达与病灶数目有关,BRAFV600E、β-catenin、cyclin D1蛋白阳性表达均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结论 cN0期PTMC组织中BRAFV600E突变及β-catenin、cyclin D1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它们的表达可能是PTMC进展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 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尤其是大容量淋巴结转移(LV-LNM,转移数目5枚)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12例行甲状腺全切或腺叶及峡部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c N0期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CLNM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LV-LNM组和非LV-LNM组,分析c N0期PTMC患者CLNM及LV-LNM的危险因素。结果:512例患者中女415例(81.1%),男97例(18.9%),CLNM阳性者178例(34.8%),LV-LNM者21例(4.1%)。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癌灶直径、多灶性肿瘤、腺外侵犯及BRAF~(V600E)基因突变与CLNM有关(均P0.05);性别、年龄、多灶性肿瘤及腺外侵犯与LV-LNM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OR=1.451,95%CI=1.030~2.044,P=0.033)、年龄40岁(OR=1.720,95%CI=1.289~2.295,P=0.000)、癌灶直径0.5 cm(OR=1.677,95%CI=1.218~2.309,P=0.002)和多灶性肿瘤(OR=1.872,95%CI=1.384~2.532,P=0.000)是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OR=2.852,95%CI=1.773~4.588,P=0.000)、年龄40岁(OR=1.913,95%CI=1.434~2.552,P=0.000)及多灶性肿瘤(OR=1.579,95%CI=1.161~2.148,P=0.004)是LV-LN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性别、年龄、癌灶直径和多灶性肿瘤是PTMC患者发生CLNM的高危因素,而男性、年龄40岁的多灶性c N0期PTMC患者更容易发生LV-LNM,应积极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单侧多发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UMPTMC)应用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的优势。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首次手术治疗的UMPTMC患者90例,其中53例行单侧叶甲状腺切除术(HT),另外37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TT)。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Student’s t检验以及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通过对数秩检验进行统计分析,随后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法进行无病生存分析,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HT组的所有肿瘤的总直径> 10 mm比TT组中更为常见(39.6%比18.9%; P=0.046);TT组患者中央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高于HT组(81.1%比60.4%; P=0.046);HT组中肿瘤复发的发生率高于TT病例(26.4%比2.7%; P=0.007); HT组6个月和11个月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0.6%(48/53)和73.6%(39/53),TT组分别为100%(37/37)和91.9%(34/37),HT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显著短于TT患者(log-rank检验P=0.0059)。Cox’s比例风险法的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所有肿瘤的总直径> 10 mm和中央淋巴结转移是HT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论单侧多发性UMPTMC患者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可有效降低肿瘤复发率,有利于延长无病生存期,因此随着复发风险的增加,UMPTMC的初次手术更宜选用TT,特别是男性和总肿瘤直径大于10 mm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临床无淋巴结转移(cN0)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搜集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期间在中山市人民医院普外二科行手术治疗的cN0 PTMC患者300例,根据其是否实施了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分为未清扫组(147例)和清扫组(153例)2组,分析2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转移率等方面的差异,并且分析影响cN0 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淋巴漏及手术死亡发生。清扫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59例(38.6%)。未清扫组随访(83.0±20.7)个月,清扫组随访(79.5±26.2)个月(t=1.283,P=0.203)。随访期间,2组均无骨转移、肺转移等远处转移发生;未清扫组有5例复发,清扫组有1例复发,2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08,P=0.089);2组患者无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65,P=0.109)。清扫组患者的包膜侵犯率(P=0.026)、钙化率(P<0.001)、术后并发症声音嘶哑发病率(P=0.013)、手足麻木发病率(P<0.001)均明显高于未清扫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灶(OR=24.57,P<0.001)、肿瘤直径>5 mm(OR=5.46,P=0.019)及包膜侵犯(OR=9.42,P=0.002)是影响cN0 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从本研究结果看,单纯甲状腺切除治疗cN0 PTMC是安全的,但对于中央区淋巴结的变化仍需要更长期的随访。对肿瘤直径>5 mm、多灶、有包膜侵犯的cN0 PTMC患者较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施行个体化的精确治疗,而不能将所有患者按照统一模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62例临床淋巴结阴性(cN0)的PTMC患者的术前彩超及临床病理资料,应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结果:全组患者中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8.5%,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为23.6%。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χ~2=7.312,P0.05)、肿瘤直径(χ~2=14.321,P0.001)、包膜受侵(χ~2=21.689,P0.001)、多灶癌(χ~2=13.086,P0.001)、中央区淋巴结阳性(χ~2=69.421,P0.001)、肿瘤位置(χ~2=19.028,P0.001)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明显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758)、肿瘤直径≥7mm(OR=1.710)、包膜受侵(OR=3.337)、多灶(OR=1.778)、中央区淋巴结阳性(OR=7.504)、肿瘤位于上极(OR=4.084)是PTMC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侧颈区淋巴结的转移风险随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多而增加(≥3枚:OR=19.957)。结论:cN0期PTMC的侧颈淋巴结转移与多个因素有关,对于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首次手术治疗时应考虑行患侧侧颈区淋巴结探查。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常见的内分泌肿瘤,对于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期)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清除问题,国外主张待临床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时再手术;国内则主张不管淋巴结有否转移,只要确诊甲状腺癌都行患侧颈淋巴结清除术.有观点认为根据冰冻病理有无包膜外侵犯来决定是否行清除术;也有观点认为行中央区清除已足够.本文就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概念、术前评估、淋巴结转移状况及治疗和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指标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6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5岁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45岁患者(39%比22%,P<0.05);直径≤0.5 cm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14%,5/35)明显低于>0.5 cm患者(P<0.05);肿块位于上极的患者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25%,12/48)最低(P<0.01);肿块位于中极(45%,13/29)和下极(43%,31/72)的两组患者间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 45岁,肿块位于中极、下极或肿块直径>0.5 cm是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淋巴示踪剂用于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手术指导及对术后复发风险预警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进行手术的cN0期PTMC 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1:1分为常规组(53例)和示踪组(53例),示踪组术中采取淋巴示踪剂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常规组未使用淋巴示踪剂,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淋巴结切除平均数和转移平均数以( ±s)显示,采取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行χ2检验;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示踪组淋巴结切除平均数和淋巴结转移平均数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但两组淋巴结转移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结果提示,年龄≥45岁、肿瘤大小≥0.5 cm、肿瘤突破被膜是影响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示踪组与常规组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比较(3.77% vs. 1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示踪组无复发,常规组1例患者复发。 结论应用淋巴示踪剂能提高cN0期PTMC患者淋巴结检出率;同时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是否突破被膜是影响cN0期PTM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PTC)中BRAF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2年间符合条件的PTC手术患者126例,提取患者石蜡切片中的DNA样本,用荧光PCR法检测BRAF基因V600E(BRAFV600E)的突变情况,分析BRAFV600E突变与PT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结果:126例PTC患者BRAFV600E突变的发生率为69.0%(87/126)。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BRAFV600E突变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期和BRAFV600E突变有关(均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0 mm时,BRAFV600E突变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肿瘤直径>10 mm时,BRAFV600E突变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于突变阴性患者(P<0.05)。 结论:BRAFV600E突变是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对于术前检测BRAFV600E突变阳性患者,肿瘤直径越大越应该重视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寻找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特异性表达的microRNAs,以提高PTC的早期诊断水平和判断PTC的侵袭性.方法 选取51例甲状腺手术组织标本,利用miRNA芯片技术寻找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之间有表达差异的microRNAs,并通过qRT-PCR验证差异性表达的microRNAs,分析其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结果 (1)qRT-PCR结果显示miR-30a-3p(U=60,P=0.003),miR-146b-5p(U=40,P=0.001)及miR-199b-5p(U=69,P=0.007)在良恶性结节中存在差异性表达.(2)miR-199b-5p在包膜外浸润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中明显升高(P =0.010),侵袭性越强其表达越明显. 结论 miR-199b-5p,miR-30a-3p及miR-146b-5p能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miR-199b-5p与PTC的侵袭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BRAFV600E突变及钠/碘转运体(NIS)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40例PTC标本行BRAFV600E直接测序,检测其突变率;运用免疫组化检测NIS的表达情况.分析BRAFV600E突变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NIS的表达与BRAFV600E突变的相关性.结果 BRAFV600E突变率为57.5%;NIS阳性表达率为12.5%.BRAFV600E突变与甲状腺包膜侵犯及肿瘤的复发明显相关(P<0.05).在BRAFV600E突变的PTC中只有1例NIS阳性表达(4.3%),NIS阳性表达在BRAFV600E突变的PTC中显著降低(P=0.011). 结论 BRAFV600E突变的PTC更具侵袭性、复发率较高及预后差;NIS阳性表达降低,可能是PTC摄碘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改良Miccoli术与经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PTMC患者105例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3例行改良Miccoli术式,对照组52例行完全腔镜甲状腺术式,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术中术后各个指标、手术前后PTH、血钙水平、各评分(VAS评分、RSI评分、VHI评分)等以( ±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颈部恢复活动时间、拔管时间、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 d PTH、血钙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 h、24 h的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VHI评分、美容满意度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改良Miccoli术治疗PTMC效果明显,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美容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