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总结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切除术的经验,并探讨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切除术联合门静脉部分切除重建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一例肝门部胆管癌(BismouthⅢa)在腹腔镜下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包括右半肝联合肝尾状叶切除、门静脉部分切除端端吻合等)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465 min,术中出血500 mL,术中输注红细胞300 mL。术后病理:肝门部胆管中低分化胆管细胞腺癌,可见神经侵犯,淋巴结无癌,切除部分门静脉有癌,门静脉左支切缘无癌。术后住院11 d,无胆漏、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严格谨慎地选择合适的病例,术前充分评估,并由经验丰富的肝胆外科医师实施手术,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切除术联合门静脉部分切除吻合是可行的。但目前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切除术处于探索阶段,需慎重评估后选择手术方式,不宜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肝叶切除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疗效,探讨联合应用肝叶切除的意义和方法,方法 总结我院1991年9月至2001年9月10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联合肝叶切除的情况。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满意,结论 肝叶切除在肝门部胆管癌中有重要意义。其选用概述术中探查,及肝功能情况等综合考虑,肝动脉,门静脉受浸润仍有可能考虑行根治术。  相似文献   

3.
Ⅲ型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附3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Ⅲ型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行手术切除的35例Ⅲ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Ⅲa型16例,行肝门部胆管切除8例,行联合右半肝+右侧尾状叶切除7例,行联合右半肝+尾状叶切除、门静脉分叉部切除主干左支吻合1例。Ⅲb型19例,行肝门部胆管切除8例,行联合左半肝+左侧尾状叶切除9例,行联合左半肝+尾状叶切除、门静脉分叉部切除主干右支吻合1例.行联合左半肝+尾状叶切除、门静脉分叉部切除主干右支吻合、肝固有动脉分叉部切除主干右支吻合1例。结果本组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113个月。肝门部胆管切除病例术后病理根治性切除率为37.5%,联合肝叶切除病例术后病理根治性切除率73.7%,3例联合肝叶切除+血管切除病例均获术后病理根治性切除。肝门部胆管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3%,联合肝叶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6%。3例联合肝叶切除+血管切除病例术后均无胆肠吻合口漏、肝断面坏死、胆漏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联合肝叶切除,必要时行受累分叉部血管切除重建,有益于提高Ⅲ型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率,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围肝门区手术处理手段在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7年12月诊治的86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实施单纯内引流术38例,姑息性切除术11例,采取联合尾状叶切除、受侵门静脉肝动脉切除重建、肝内胆管断端整形、肝门区淋巴结清扫等技术完成根治性切除37例。结果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率由2002年的33.3%,提高到2007年的75.0%。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结论联合采用尾状叶切除、肝门部胆管断端整形、受侵门静脉切除重建及肝门区淋巴清扫等围肝门区处理手段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治愈肝门部胆管癌的唯一治疗选择。镜下胆管切缘阴性(R0切除)对病人长期生存至关重要。然而,因肝门部胆管癌常合并门静脉、肝动脉浸润,无法得到阴性切缘。联合血管切除重建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目前,合并门静脉及肝动脉切除重建的临床价值已得到充分的肯定。本文论述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门静脉、肝动脉重建技术及其临床价值,术前影像学评估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半肝切除联合血管切除和重建治疗肝门部胆管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半肝切除联合血管切除和重建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方法 本组10例患者分属Ⅲa、Ⅲb、Ⅳ型的肝门部胆管癌,施行右半肝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门静脉右支起始部切除重建1例;右半肝切除+门静脉右支起始部切除重建5例;左半肝切除+尾状叶左侧切除+门静脉左支起始部切除重建+肝动脉切除1例及左半肝切除+尾状叶左侧切除+门静脉左支起始部切除重建3例.结果 10例Ⅲa、Ⅲb、Ⅳ型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半肝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根治联合性手术,无术后死亡.10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0%、30%、20%.结论 采用半肝切除血管切除重建能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仅保留门静脉血供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适应证和方法,以进一步提高肝门胆管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6例肝门部胆管癌,均采取左半肝切除、肝外胆管切除、肝动脉切除、右肝管空肠吻合术. 结果6例均顺利恢复,术后发生胆漏1例、无肝功能衰竭及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0~23个月,均存活.结论 仅保留门静脉血供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是可行的,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切除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肝门部胆管癌近几年有发病率逐渐增高的趋势,由于肝门部解剖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肿瘤对肝门区的淋巴管、血管、神经周围间隙的侵犯特性,再加之肿瘤对放疗、化疗不敏感,因此预后较差。施行手术根治性切除是唯一能够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的治疗手段。近年来,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根治性扩大切除术、毗邻肝门区大血管(门静脉和肝固有动脉)受累者行血管切除后重建、尾状叶切除术、肝移植术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肝门部胆管癌的R0切除(指完全切除肿瘤及转移的区域)的概率,从而延长了患者的术后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9.
信息动态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又称高位胆管癌、Klatskin瘤,是指发生在肝总管、肝内左右二级胆管及其分叉处的黏膜上皮癌,占胆管癌的40% ~ 50%,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胆管癌[1].肝门部胆管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根治性切除仍是肝门部胆管癌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有效手段[2],但因其解剖位置复杂,肿块往往临近肝动脉、门静脉,甚至侵及周围血管及肝尾状叶,呈多极化浸润的生物学特性,肝门部胆管癌的诊疗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随着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术前影像学评估、手术技术及外科器械的更迭完善,扩大半肝及尾状叶切除、中肝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及胰十二指肠切除等,使其术后R0切除率可达60% ~ 80%.然而,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及病死率却居高不下,尤以扩大肝切除等为著.  相似文献   

10.
门静脉动脉化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对2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进行肝脏血管重建加门静脉动脉化的应用,探讨此手术方法在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 对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均施行扩大的左半肝加尾状叶切除,1例同时进行门静脉的节段性切除,2例均附加肝动脉的节段性切除,其中1例肝动脉已无法修复,另1例动脉修复不满意,术后造影显示已阻塞。对2例患者均进行门静脉动脉化处理,同时为了防止继发的门静脉高压对肝动脉进行限流。通过2例患者围手术期的观察以及随访,提出对门静脉动脉化的使用及其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者术后恢复均较为顺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未发生早期肝脓肿和胆漏等并发症,随访可见动静脉吻合口通畅,肝脏再生良好。其中1例术后10个多月通过动脉限流目前尚未出现门静脉高压症。结论 在肝门部胆管癌行扩大的半肝切除术时,应用门静脉动脉化有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恢复,并有防止肝衰竭、肝脓肿和胆漏的作用,提高了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率。动脉限流可以防止术后门静脉高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1例实施3D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Bismuth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予以三维可视化重建制定手术方案,行双主刀模式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术中淋巴结清扫,胆总管离断及右侧二级分支肝管离断并整形,左半肝及尾叶切除,Roux-en-Y胆肠吻合。本中心认为经过术前的精准评估,术中双主刀模式精细操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累及血管的Ⅲ型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4年5月至2009年11月行手术切除的11例累及血管的Ⅲ型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中护理配合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手术时间5小时;平均出血350 ml,术毕安返病房。本组患者术后无出血,无胆瘘;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CTA复查,均未发现血管狭窄及血栓形成;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对累及血管的Ⅲ型肝门部胆管癌手术行患侧肝叶、尾状叶切除及门静脉或肝动脉重建手术的术中护理配合,应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掌握手术步骤及配合要点,术中密切配合,才能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的手段,切除范围不足是术后肿瘤复发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国内外趋于实施扩大的根治性切除,能够提高远期生存率,但大范围肝叶切除的主要风险是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本文报道一种既保证足够的肝内外胆管切除范围、又最大限度地减少肝组织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式.该术式的切除范围包括肝Ⅳb段、右肝蒂前部分肝Ⅴ段的肝组织,左右肝管、分叉部、肝外胆管及尾状叶(肝Ⅰ段),同时行肝门区血管骨髂化及至少包括第2站淋巴结的清扫.因所切除组织整体上形似哑铃状,我们称之为“哑铃”式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手术指征:(1) BisnuthⅡ型肝门部胆管癌,以及部分肿瘤局限于一级肝管内的Ⅲa、Ⅲb型肝门部胆管癌;(2)无门静脉分叉部或左右支受侵;(3)第3站淋巴结无转移;(4)无肝内或远处组织器官转移.本研究23例患者完成该术式,术前多数患者TBil> 300 μmol/L,均未行PTCD或胆管内支架引流.平均手术时间为35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50 ml.患者1、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5.7%(22/23)和7/15.其结果表明:该术式适宜于我国目前条件下BismuthⅡ型肝门部胆管癌及部分肿瘤局限于一级肝管内的Ⅲa型或Ⅲb型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动脉重建加门静脉动脉化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0月收治的1例Bismuth-Corlette分型Ⅳ型肝门部中晚期胆管癌患者施行扩大左半肝切除加尾叶切除术并采用肝固有动脉与门静脉吻合行门静脉动脉化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术后恢复顺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术后未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吻合口栓塞、胆道感染等并发症,随访截至2017年8月(术后10个月)未发现门静脉高压症及肿瘤复发征象。结论该例患者的结果提示,门静脉动脉化在肝门部胆管癌行扩大根治术中使用可防止急性肝功能衰竭,促进术后肝功能恢复,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率。  相似文献   

15.
就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而言,手术根治切除仍然优于其它治疗手段.联合半肝/扩大半肝、尾状叶切除已成为主要的根治术式(Bismuth II型以上),由于左侧肝动脉易于保留、左侧胆管及门静脉易于切除重建,扩大的右肝切除更受青睐,这意味着更大的肝体积丧失.  相似文献   

16.
肝脏尾状叶肿瘤手术途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脏尾状叶肿瘤中最常见的是原发性肝癌和转移癌。其次,肝门胆管癌可通过尾状叶的胆管引流或直接浸润而侵犯肝尾状叶。迄今,手术切除仍是有效治疗肝尾状叶恶性肿瘤的唯一手段。由于尾状叶位置深、手术显露困难,且毗邻下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等重要血管一直是肝脏外科手术的禁  相似文献   

17.
肝门部胆管癌扩大根治术中肝动脉重建九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肝门部胆管癌扩大根治术中肝动脉重建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 9例合并肝动脉侵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联合肝动脉重建肝门部胆管癌扩大根治术。结果 联合肝动脉重建肝门部胆管癌扩大根治术的患者术后 3 0d无并发症发生。 2例 2 3个月内复发死亡 ,7例术后恢复良好 ,重建肝动脉通畅。结论 联合肝动脉重建肝门部胆管癌扩大根治术可以达到肉眼根治的目的 ,不仅可以提高手术的切除率 ,而且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门静脉切除与重建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门静脉切除与重建在肝门部胆管癌扩大根治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在行根治性手术同时,行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和/或肝切除的扩大根治术的肝门部胆管癌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获R0切除6例,R1切除4例。行门静脉壁部分切除修补4例中,术后病理检查未提示门静脉壁肿瘤侵犯2例。行门静脉主干切除重建6例中,联合肝叶切除术者4例,联合肝动脉切除重建病例2例。术后发生胆漏3例,出现肝动脉血栓形成1例,无门静脉血栓形成或吻合口狭窄,无术后肝功能衰竭和消化道出血。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时间(32.5±15.7)d。本组2003年至2008年完成手术的6例中,存活超过1年者4例,超过3年者2例,尚无存活5年者。2009年完成的4例中,3例尚存活。结论肝门部胆管癌联合肝叶切除和门静脉切除与重建的扩大根治术并不增加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门胆管癌和尾状叶肝管结石术中对尾状叶的处理。方法:对21例肝尾状叶因以上疾病经外科治疗的患者随访总结。结果与结论:肝尾状病变处理棘手;肝门部胆管癌常侵及尾状叶,其根治范围应包括肝尾状叶的切除;尾状叶肝管结石应切开左右肝管,力争术中取尽结石。  相似文献   

20.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选择与疗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肝门部胆管癌目前仍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成熟,近年来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率和根治性切除率均有显著提高,胆管癌病灶切除或肝外胆管连同患侧半肝及尾状叶整块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连同腹腔干周围及胰头后方的骨骼化区域淋巴清扫已逐渐成为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的规范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