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比观察89例AMI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者的QTd以及校正QTd(QTcd)变化,并对AMI组有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AMI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延长。AMI患者QTd及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AMI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联合可达龙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校正QT离散度(QTcd)及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163例ACS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按指南给予可达龙+标准化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疗程10d,观察两组ACS病人治疗前后QTcd的变化以及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两组ACS病人治疗后QTcd均有减少,而稳心颗粒组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稳心颗粒组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减少更为明显(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可达龙可以明显降低ACS病人的QTcd,减少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探讨稳心颗粒与心室复极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对稳心颗粒治疗患者46例用药前、后和非稳心颗粒治疗患者46例的心室复极各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1)稳心颗粒治疗组用药前后QTd、QTcd、QTLcd组内比较,用药后QT间期离散度减少,有差异(P〈0.01)(;2)稳心颗粒组治疗后QTd、QTcd、QTLcd与非稳心颗粒治疗组QTd、QTcd、QTLcd组间比较,用稳心颗粒后QT间期离散度减少,有显著差异(P〈0.05)(;3)非稳心颗粒治疗组治疗前后的QTd、QTcd、QTLc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稳心颗粒治疗后能改善心室复极离散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进行心电图的QTd及QTcd测定,比较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之间的差异,观察QTd以及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101.6±30.5)ms对(53.1±11.6)ms,QTcd(107.7±19.3)ms对(58.5±12.6)ms,经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或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离散度可作为心肌梗死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5.
探讨稳心颗粒对冠心病患者 QT离散度 ( QTd)的影响。将 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稳心颗粒治疗组 3 0例和对照组 3 0例 ,分别观察 2组患者治疗前后 QTd,QTcd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QTd、QTcd均显著减少 ,以稳心颗粒治疗组减少更为明显 ,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稳心颗粒可有效地降低QTd,起到防治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比观察89例AMI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者的QTd以及校正QTd(QTcd)变化,并对AMI组有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AMI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延长。AMI患者QTd及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AMI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6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离散度,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严重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d及QTcd值均明显大于无严重心律失常组病人,而两组的QTd及QTcd又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有严重心律失常组内,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患者的QTd及QTcd较同组其他病人明显延长。提示AMI后QT离散度增大,而QT离散度的显著延长,更易于发生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用QT离散度≥60ms作为界限值,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认为标准可作为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脉内注射用尼可地尔联合稳心颗粒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围术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及相关预后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160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尼可地尔组、稳心颗粒组和联合组各40例。比较四组患者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术后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心功能指标[包括术后24 h肌钙蛋白I(c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围术期(7 d)MACE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尼可地尔组、稳心颗粒组和联合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分别为47.5%、30.0%、30.0%和22.5%,其中联合组术后围术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和尼可地尔组(P<0.05)。联合组无复流/慢复流发生率和cTn I峰值低于对照组和稳心颗粒组(P<0.05),CK-MB峰值低于对照组(P<0.05),cTFC低于对照组、稳心颗粒组和尼可地尔组(P<0.05)。结论 冠脉内注射用尼可地尔联合稳心颗粒能减轻围术期心肌缺血损伤,有效降低STEMI患者PCI术后围术期再灌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42例DCM患者按室性心律失常性质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并按心功能状态分为轻度心力衰竭组和重度心力衰竭组,另选4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并计算QTd、QTcd。结果(1)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较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较正常对照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2)重度心力衰竭组较轻度心力衰竭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5),轻度心力衰竭组较正常对照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结论QTd、QTcd对DCM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有一定预防价值,并可作为评价DCM患者心功能状态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42例DCM患者按室性心律失常性质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并按心功能状态分为轻度心力衰竭组和重度心力衰竭组,另选4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并计算QTd、QTcd(校正QTd)。结果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较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较正常对照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②重度心力衰竭组较轻度心力衰竭组显著延长(P<0.05),轻度心力衰竭组较正常对照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结论QTd、QTcd对DCM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有一定预防价值,并可作为评价DCM患者心功能状态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安置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恢复期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②方法测定152例AMI恢复期病人PCI术前、术后QTd及校正的QTd(QTcd),并与同期15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进行对比。③结果AMI恢复期病人PCI后QTd及QTcd较术前明显减小(t=20.926、13.543,P<0.01);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对QTd无明显影响;下(正后)壁与前(高侧)壁AMI术前及术后比较,QTd及QTcd无显著差异。④结论PCI可以显著缩短AMI病人QTd,有效地避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从而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资料较完整的急性心肌梗死紧急冠脉介入治疗患者138例,测算术前和术后第1天心电图QT间期、QT离散度、心率校正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病例分心肌梗死发病6 h内(72例)和6 h以上(66例)两组。结果 两组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间期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术后QT离散度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较术前显著减小(P<0.01),且发病6 h内组显著小于发病6 h以上组(P<0.05);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4.2%和7.6%(P=0.394)。结论 成功的介入治疗能显著减小心肌梗死患者的QT离散度,介入治疗施行越早则减小QT离散度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VA)及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运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机检测114例有或无心室肥厚患的QT离散度及校正值(QTd、QTcd)。结果:VA检出率为28.95%;VA的QTd、QTcd与无心律失常有显性差异(P〈0.05);室上性心律失常的QTd、QTcd与无心律失常无显性差异(P〉0.05);114例中,心室肥厚或扩大患的QTd、QTcd与心室正常有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QT离散度(QTd)及溶栓治疗前后QTd,QTcd的变化,探讨其在AMI时室性心律失常预测及溶栓疗疗评定中意义。方法:测量98例AMI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及其中40例经溶栓治疗者溶栓前后QT间期,计算其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并设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20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UA患者,冠状动脉狭窄≥75%者94例(观察组)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CAG轻度狭窄50%~70%者108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QTd及QTcd。结果CAG前后QTd及QTcd无显著差异(P>0.05),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QTd及QTcd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明显缩短QTd及QTcd,有利改善UA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白杨  刘全 《吉林医学》2006,27(9):1027-1029
目的:研究AMI患者心电图QTd与急诊PCI及梗死面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比较住院期间AMI患者180例,将其中60例行急诊PCI者与60例未行介入治疗者进行对照,观察术前与术后相关血管恢复有效灌注后QTd、QTcd的变化,120例未经急诊PCI的AMI患者QTd、QTcd与CK峰估计的心肌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AMI患者行急诊PCI再灌注治疗组术后第1、2、3天及1周时QTd、QTcd较未行再灌注治疗的AMI对照组同期QTd、QTcd明显缩短。经急诊PCI治疗组术后第1天QTd、QTcd较术前无显著差异,术后第2、3天及1周时QTd、QTcd较术前缩短。AMI患者CK峰估计的心梗面积与QTd、QTcd呈正相关性。结论:QTd作为一种简单非侵入的方法对评价早期再灌注疗效有一定价值,对估计心肌梗死面积并评价心梗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文为探讨心室晚电位阳性患者与 QT间期离散度 (QTc、QTd、QTcd)之间关系及其相关性。方法 :分析测量了 2 12例心室晚电位阳性患者以及 5 9例阴性对照组患者常规体表心电图 12导联 QTc、QTd和 QTcd值。结果 :阳性组各值均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QTc P<0 .0 5 ,QTd P<0 .0 1,QTcd P<0 .0 1。且以阳性组中的猝死组更有明显统计意义 ,P均 <0 .0 1。结论 :QTc、QTd和 QTcd值增大与心室晚电位阳性临床意义大致相同 ,对提高恶性心律失常诊断有很大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离散度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QT离散度(QTd)、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的变化及其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SVA)的关系.方法选择125例AMI患者(AMI组)和60例健康人(对照组),测定其QTd和QTcd,并根据AMI伴有或不伴有SVA的发生将AMI组再分为SVA组和无SVA组,各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早期QTd与QTcd均大于对照组(P<0.01);SVA组的QTd、QTcd也较无SVA组增大(P<0.01);若以QTd≥60 ms为AMI早期发生SVA的预测值,则敏感性为68.2%,特异性为64.2%.假阳性率为35.8%,假阴性率为31.8%.结论AMI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QTd、QTcd增大有密切关系,QT离散度在AMI早期预测SVA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