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总结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LIHR)后复发,应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laparoscopic 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进行再次修补的临床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8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既往LIHR术后复发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TAPP再次修补。术中在高位T型离断疝囊,旷置远端疝囊及既往补片,重新放置补片。 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0.2±18.1)min,术后住院时间1~5 d,术后尿潴留3例(5.5%),腹股沟区血清肿3例(5.5%);无肠道损伤、膀胱损伤,无补片感染;电话或信件随访4~28个月,无再次复发患者。 结论T型离断疝囊、旷置补片的TAPP术治疗既往LIHR术后复发的腹股沟疝患者是可行的,由于高位T型离断疝囊,避免剥离既往手术创面,旷置原补片,使得手术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斜疝疝囊横断与完全剥离对手术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166例男性单侧腹股沟斜疝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疝囊横断组(86例)与完整剥离组(80例)。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疼痛、复发及血清肿等指标。 结果2组之间的术后急性、慢性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疝囊离断组术后2 d和7 d的血清肿发生率(18.6%和27.8%)高于疝囊完整剥离组(7.5%和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血清肿自行消失。术后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复发。 结论TAPP术中,疝囊完整剥离与疝囊横断术疗效相当,医师可根据患者的术中情况选择横断或者剥离。尽管疝囊横断术后血清肿会增加,但是在3个月内会自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完全剥离或横断腹股沟疝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行TAPP的2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疝囊处理方式分为完全剥离组(n=100)与横断组(n=108),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及术后尿潴留、血清肿、睾丸萎缩、慢性疼痛、麻木等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总费用及术后尿潴留、睾丸萎缩、慢性疼痛、术区麻木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完全剥离组术后血清肿发生率低于横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P术中对疝囊进行完全剥离相较横断术后血清肿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术中对Ⅲ型腹股沟斜疝疝囊采用完全剥离与横断处理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为128例成年男性单侧Ⅲ型腹股沟斜疝患者行腹腔镜TAPP的临床资料,其中68例术中横断疝囊(横断组),60例剥离疝囊(剥离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均成功完成手术。横断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剥离组(P0.05);术后血清肿、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发生率低于剥离组(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及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疝囊剥离与疝囊横断两种处理方法均是安全、有效的,腹腔镜TAPP治疗Ⅲ型腹股沟斜疝术中横断疝囊可降低手术操作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血清肿、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发生率,创伤更小,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hernia repair,TAPP)疝囊横断与剥离两种处理方式在成人男性单侧腹股沟斜疝(GilbertⅢ型)修补术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12月,徐州市中医院60例TAPP术后腹股沟斜疝(GilbertⅢ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疝囊处理方式分为横断组(26例)和剥离组(34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发症的发生、住院时间和复发率等。 结果剥离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均明显高于横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20、6.832,P均<0.05);横断组患者术后第1天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剥离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66、3.933,P均<0.05);横断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剥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4,P<0.05)。术后复发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APP横断和剥离两种疝囊处理方式均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横断疝囊的处理方式具有手术时间短、VAS评分低、出血量少和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前瞻性比较前入路Kugel修补术中疝囊完全剥离与疝囊横断远端旷置2种不同处理方式对男性腹股沟斜疝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20例原发性男性腹股沟斜疝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疝囊完全剥离组和疝囊横断旷置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血肿、血清肿、切口感染、异物感、复发率发生情况。 结果疝囊完全剥离组在术后第1天疼痛VAS评分(2.4±0.7)、血清肿(1例)、术后2周恢复活动人数(57例)及异物感(4例)方面明显优于疝囊横断旷置组(2.7±0.9、7例、50例、1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2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血肿、尿潴留、阴囊积液、切口感染、术后4周恢复活动人数、慢性疼痛、精索和睾丸并发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男性腹股沟斜疝患者术中疝囊完全剥离可明显降低术后早期疼痛及血清肿发生,有利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完整剥离疝囊和横断疝囊在单侧腹股沟斜疝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APP)中的疗效。 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85例行TAPP的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单双号分为横断组(43例)和剥离组(42例),其中横断组术中横断疝囊,剥离组完整剥离疝囊。比较2组一般手术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氧化应激指标中生长激素、胰岛素、血糖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血清免疫指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横断组手术时间、腹股沟区积液、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剥离组(P<0.05);横断组术后1 d、3 d和1周VAS评分显著低于剥离组(P<0.05);横断组生长激素、胰岛素和T-AOC水平均显著高于剥离组(P<0.05),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剥离组(P<0.05);2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和TIMP-2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2组术后血清免疫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血清肿、神经感觉异常和尿潴留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完全剥离和横断疝囊在治疗单侧腹股沟斜疝中均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横断疝囊方式在减少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疼痛及应激反应,加快康复方面具有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横断疝囊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GilbertⅢ型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经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的单侧GilbertⅢ型腹股沟疝2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疝囊处理方式分为横断疝囊组150例和完全剥离疝囊组135例,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血清肿、术后慢性疼痛、术后血肿、切口感染及复发等情况。 结果横断疝囊组术后血清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完全剥离疝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疼痛评分、术后慢性疼痛、术后血肿及切口感染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随访1年均未出现复发。 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GilbertⅢ型腹股沟疝时,术中横断疝囊能有效减少术后血清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疝囊横断法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tic,TEP)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3月,安庆市立医院收治的82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TEP,观察组(40例)术中采用疝囊横断法,对照组(42例)术中完全剥离疝囊,术后定期随访3个月。比较2组手术时间、疝囊剥离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记录术后随访期间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疝囊剥离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疝囊横断法在TEP中的临床效果优于完全剥离疝囊法,可缩短手术时间与疝囊剥离时间,患者术后康复较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T型切开、剥离与横断等三种疝囊游离方式应用于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inguinal hernia repair, TAPP)中治疗阴囊疝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阴囊疝患者92例,均接受TAPP手术。患者分为3组,A组30例,行疝囊T型切开;B组31例,在近内环处横断疝囊;C组31例,完整剥离疝囊。结果 3组患者均完成TAPP手术,C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及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患者阴囊血肿、血清肿发生率低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12个月(中位时间9个月),3组患者均无复发、补片感染、睾丸萎缩发生。结论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中采用疝囊T型切开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血清肿、阴囊血肿发生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型切开疝囊在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游离斜疝巨大疝囊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并拟行腹腔镜下TAPP的15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巨大腹股沟斜疝患者,用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研究组(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游离疝囊,研究组采用T型切开疝囊,并向两侧游离。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发病时间、疝缺损大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平均疝囊游离时间(8.3minvs.11.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1m Lvs.4.3m L)、平均手术时间(47.2minvs.51.3min)均明显减少(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均无复发及补片部位感染,研究组术后血清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6%vs.8.1%,P=0.029);两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在TAPP巨大斜疝疝囊游离中采用T型疝囊切开,能显著缩短游离及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疝囊主动切开技术在成人腹股沟斜疝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7月在洪湖市人民医院行腹股沟斜疝TEP手术的2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疝囊分离方式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患者103例,采取疝囊主动切开分离技术;对照组患者122例,采取疝囊剥离技术。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2 h疼痛评分、手术室费用、术中副损伤(输精管、精索血管、肠管)、并发症发生率(血清肿、切口感染、慢性疼痛)等临床指标。 结果2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观察组手术时间[(50.2±12.6)min]较对照组[(65.6±18.1)min]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2 h疼痛评分、手术室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术中副损伤明显减少,但是血清肿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随访6个月,2组患者均无肠梗阻、复发、慢性疼痛及补片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TEP术中主动切开疝囊缩短了手术时间,其操作简单、安全可行,不会影响手术空间,尤其适用于病程较长或粘连严重的疝囊分离困难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术中残端疝囊处理方式对术后血清肿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28例男性原发性腹股沟斜疝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患者行TAPP,术中疝囊剥离及横断后将残端缝合固定于腹直肌下缘,设为试验组;患者行TAPP,术中疝囊剥离及横断后将残端游离于腹腔,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血清肿、切口感染、慢性疼痛、疝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男性患者128例;平均年龄为61岁,年龄范围为47~74岁。128例患者中,试验组60例,对照组68例。(1)手术情况: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02±34)min和(97±30)min,住院费用分别为(12813±2390)元和(12125±2205)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07,1.685,P>0.05)。(2)随访情况:1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发生血清肿分别为8例和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2,P>0.05)。试验组术后发生血清肿患者抽液量为20 mL(4~31 mL),对照组术后发生血清肿患者抽液量为43 mL(23~98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3,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发生血清肿患者术后3个月均无切口感染、慢性疼痛、疝复发。结论TAPP术中疝囊横断后将残端缝合固定于腹直肌下缘和将残端游离于腹腔均能有效修补腹股沟斜疝。疝囊横断后将残端缝合固定于腹直肌下缘可减少术后血清肿抽液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治疗腹股沟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改良腹腔镜TEP术治疗的55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改良TEP组,同时收集同期行TAPP术治疗的55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TAPP组。观察并比较2组的手术指标、住院指标、术中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改良TE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TAPP组,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住院费用均低于TAP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其大出血、分破腹膜、分破疝囊、肠道损伤、损伤神经、损伤血管、游离腹壁下血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TEP组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与TAPP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APP,改良TEP治疗腹股沟疝,安全性良好,相较于TAPP,改良TEP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同时减轻术后疼痛,促进腹股沟疝患者术后恢复,降低住院费用,但其对术者要求较高,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开放腹股沟疝修补术中整体式精索游离与分离式游离两种方法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及陕西省森工医院收治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精索游离方式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42例,采用整体式精索游离;对照组38例,采用分离式游离。全部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行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发生率、血清肿等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组患者均无复发病例。 结论整体式精索游离与分离式精索游离都是安全、有效的,整体式精索游离基于膜解剖基础,具有损伤小,不破坏精索整体结构,分离式精索游离虽然破坏了提睾肌的整体结构,在严密止血及神经保护后,术中出血及术后出现区域内感觉异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二者均具有借鉴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Rutkow)、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及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在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术后短期并发症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所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Rutkow组、TEP组和TAPP组,每组各30例。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恢复情况、疼痛情况、并发症及复发率。 结果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utkow组与TEP组及TAPP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术后3及7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情况、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utkow组、TEP组和TAPP组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20.00%、6.67%、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utkow组与TEP组及TAPP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utkow组、TEP组和TAPP组复发率依次为3.33%、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EP术和TAPP术对改善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术后短期并发症方面,效果更加显著,但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和其适应证,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修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