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外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外翻膝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2例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比较传统膝关节置换术(TKA)(传统手术组,6膝)和3D打印个性截骨导板辅助TKA术(3D打印组,6膝),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胫骨股骨机械轴夹(MFTA)和术前、术后6月随访时KSS临床及功能评分的差异。结果3D打印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MFTA的角度均小于传统手术组(P<0.05);3D打印组与传统手术组在术后引流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手术组比较,3D打印组在术后6月随访的KSS临床和功能评分更高(P<0.05)。 结论与传统TKA术相比,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外侧入路TKA术治疗外翻膝的临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基于3D打印个性化截骨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2月间17例20膝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患者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同期选择16例18膝采用传统手术方式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KS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实际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量,术后X线片测量平均股骨、胫骨机械轴夹角(MFTA),矢状位胫骨平台后倾角(STCA)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末次随访时行KSS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7~23月,两组病例均未出现关节感染,假体松动、移位、下沉等并发症.3D导板组术前规划的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量与手术实际数值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3D导板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MFTA值、STCA值与传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末期3D导板组KSS临床及功能评分均高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3D打印个性化截骨技术简化了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手术的操作步骤,可提高手术的精准度与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3D打印个体化截骨导板在胫骨高位开放截骨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上饶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D打印组(25例)和常规组(25例)。3D打印组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胫骨高位截骨完成手术,常规组采用常规截骨方式完成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后力线偏差比值及手术前后的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胫骨假体后倾角(PTS)和下肢负重线比率(WBL),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HSS)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估手术前后的疼痛感和膝关节功能,统计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D打印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3D打印组术后力线偏差比值小于常规组(P<0.05)。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3个月VAS评分均明显降低,MPTA均明显升高,且3D打印组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个月MPT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3个月HSS评分和KSS评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利用3D打印定位截骨导板行膝关节单髁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6年6-10月阜阳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25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行UKA治疗,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D打印组(12例)和常规组(13例),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胫骨假体力线偏差(冠状位胫骨假体的垂线与胫骨机械轴的夹角)和术后1、3、6个月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评分,观察3D打印截骨导板在膝关节单髁置换中的临床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0个月。3D打印组在出血量、胫骨假体立线偏差方面优于常规组[出血量:(237.1±143.7)ml vs.(391.2±163.8)ml、胫骨假体立线偏差:(1.5±0.9)° vs. (2.9±1.6)°],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内相比,术前与术后1、3、6个月HSS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SS评分随着时间的延长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2组组间术后同期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利用3D打印定位截骨导板行膝关节单髁置换出血少,创伤小,截骨精准,能够个体化治疗,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基于快速成型及3D打印技术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与传统术式治疗双膝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选取双膝骨性关节炎患者80例,按照手术方式差异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基于快速成型及3D打印技术的TKA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式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及力线[下肢机械轴夹角(HKA)和冠状位股骨远端机械轴外侧角(mLDFA)]。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48 h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术前,两组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HKA、冠状位mLDF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周,观察组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HKA与冠状位mLDFA明显小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术式,基于快速成型及3D打印技术TKA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引流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骨三科收治的40例行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传统手术组和3D打印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总出血量、下肢力线偏差、术后6个月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结果 3D打印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传统手术组,总出血量少于传统手术组,下肢力线残差小于传统手术组,术后HSS膝关节评分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好,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总出血量,显著改善下肢力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腓骨近端截骨术、单髁关节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以及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治疗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手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49例,其中全膝关节置换术15例,单髁关节置换术17例,腓骨近端截骨术17例,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手术疗效。结果 49例患者随访时间4~12个月。腓骨截骨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少于TKA组和U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3组患者的HSS、VAS、K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胫股角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组患者的HSS、VAS、K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胫股角均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腓骨截骨术在治疗内侧间室骨关节炎中可达到与TKA和UKA类似的近期疗效,有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低等特点,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在髋臼肿瘤周围截骨假体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接诊的18例髋臼肿瘤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是否使用3D打印导板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0例和对照组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髋臼肿瘤周围截骨假体重建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术中使用3D打印导板,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髋关节X线测量结果、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6个月国际肌肉骨骼肿瘤学会评分标准(MST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假体安装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双下肢不等长距离、患侧旋转中心距正中线距离与健侧差值、患侧髋臼外展角与健侧差值、患侧髋臼前倾角与健侧差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随访6个月MST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髋臼肿瘤周围截骨假体重建术中使用3D打印导板能够提高手术效率、提高假体重建效果,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限制性使用止血带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单侧TKA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仅在截骨前至骨水泥完全凝固后应用止血带;对照组全程应用止血带。比较两组总失血量、术中及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疼痛程度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HSS量表)。结果:观察组总失血量、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输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周,观察组活动度为60°、90°、120°时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HSS评分均明显升高,且术后1个月,观察组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使用止血带可以明显减少TKA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有利于减少术后疼痛,促进患肢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臭氧联合腓骨近端截骨与全膝关节置换(TKA)治疗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2019年4月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的40例膝骨关节炎(KOA)病变的患者,分别采用臭氧联合腓骨近端截骨20例,采用膝关节置换治疗20例。比较两组总失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期间总花费、VAS评分、AK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4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个月,与TKA组患者相比,臭氧联合腓骨近端截骨组患者的总失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总花费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对比发现,两组患者的术后6个月AKS评分明显升高,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随访AKS评分及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臭氧截骨组明显高于TKA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联合腓骨近端截骨短期内可以获得与膝关节置换相似的术后效果,具备对膝关节破坏损伤小,手术过程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治疗费用低廉,操作简单等优势,学习曲线短,适合基层医院开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并评价数字化虚拟技术在膝内翻胫骨截骨术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对收治的8例膝内翻胫骨畸形患者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利用整个胫骨CT平扫数据在计算机上进行数字化虚拟设计三维建模,并设计术前截骨角度及制定手术方案,手术规划和模拟手术,指导胫骨畸形截骨矫正手术治疗。结果:在手术过程中见到的畸形情况与虚拟三维重建图像及数字化虚拟胫骨模型一致,术前的模拟手术减少了手术的操作时间,达到更佳的手术效果。结论:数字化虚拟计算机技术可以从各个方向反映患者下肢畸形的三维结构,可以模拟截骨矫正手术过程,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并发症少,提高了手术精确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3D打印钛合金骨盆假体对1例转移性髋臼肿瘤患者进行骨盆重建,探索治疗髋臼肿瘤的新方法。方法:对1例转移性髋臼肿瘤患者行骨盆CT扫描,采用Mimics 14.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制备1∶1比例3D打印骨盆光固化树脂模型,根据术前规划的截骨范围设计并制备3D打印个体化截骨导板,骨盆假体外形设计以患者健侧半骨盆镜像图像为基础。设计并制造3D打印钛合金骨盆假体,术中采用截骨导板对骨盆进行截骨,并根据术前设计位置植入骨盆假体进行骨盆重建。结果:术后12个月内对患者进行多次随访,复查骨盆X线片。骨盆X线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移位,达到对骨盆的解剖重建。术后12个月随访记录,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为75.35分,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STS)评分为11分,髋关节Harris评分为52分。术后患者恢复了下肢基本功能,在支具辅助下可以站立及正常行走。结论:本研究中3D打印骨盆假体达到了对患者骨盆的精确重建,改善了患者术后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严钰皓  杨晋  彭笳宸 《重庆医学》2016,(9):1206-1209
目的:通过对计算机辅助下的全膝关节置换术与传统膝关节置换术在术后1年的近期疗效对比,探讨计算机辅助下的膝关节置换术的优势。方法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将60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进行计算机辅助下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导航组)和传统的全膝关节置换术(传统组)。并对每例患者进行术前、术后1年的KSS评分、WOMAC评分、Oxford评分、下肢全长X线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12个月,导航组的下肢机械轴为—0.033o±1.470o,传统组的下肢机械轴为0.600o±2.989o;获得3o以内的内外翻力线的比例分别为86.70%和73.30%,术后 KSS 评分两组分别为(88.80±3.71)分和(82.63±4.15)分;WOMAC评分为(23.57±3.64)分和(30.00±4.89)分、Oxford评分为(18.53±3.66)分和(21.83±3.99)分,上述4项数据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计算机辅助下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可获得更精确的下肢力线,且临床康复效果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杨晨  游建军  石光英  王利  袁宏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35(8):1073-1077,1081
目的 探讨使用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泵留置膝关节腔连续镇痛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疼痛疗效及对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将2010年1月-2011年9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3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5例.试验组采用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导管留置于膝关节腔连续镇痛,对照组采用常规硬膜外镇痛泵硬膜外腔连续镇痛.观察两组患者术后72 h内的术后平均静息痛VAS评分记录以及TKA术后1、2、3 、7、14、40 d的术后平均运动痛程度VAS评分、术后的膝关节活动度(ROM)以及膝关节术后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和患者的总体满意度来比较2种镇痛方式的效果.结果 试验组TKA术后72 h内的术后平均静息痛VAS评分和术后的平均运动痛程度VAS评分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膝关节活动度ROM与膝关节术后KSS平均评分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硬膜外镇痛泵膝关节腔连续镇痛的方法 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镇痛疗效显著,可有效控制手术后疼痛,减少局部组织挛缩粘连,预防关节活动度受限,最大限度提高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胫骨结节中内1/3及胫前肌腱定位、髓外系统进行截骨、术后胫骨假体在冠状位上的力线情况,并分析产生不良力线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12月间接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完成212个膝关节手术,均由同一手术工作组实施。胫骨侧截骨采用髓外定位方法,参考标志近端为胫骨结节中内1/3,远端为胫前肌腱。术前、术后2周在下肢全长片上测量下肢器械轴夹角和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结果:定义良好冠状位力线为胫骨假体平台连线中垂线同下肢机械轴夹角在±3°范围内,结果显示191个(90.1%)胫骨假体的力线良好。术后外翻截骨5个,内翻截骨16个。术前存在内翻畸形的196个膝关节中,术后17个(8.7%)存在假体不良力线;术前16个外翻膝中,4个术后有不良力线(25.0%);卡方检验经校正后(χ2=2.778,P=0.096)无统计学相关性。术前内/外翻畸形大于20°的膝关节有22个,术前下肢机械轴和术后胫骨假体力线绝对值的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21.95°(20.00°,26.90°)和1.85°(0.10°, 7.10°),190个畸形小于20°膝关节术前下肢机械轴和术后胫骨假体力线绝对值的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10.65°(0.50°,19.80°)和1.10°(0.00°,4.60°), 结果经秩和检验显示术前重度畸形同术后胫骨假体不良力线存在相关性(Z=2.11,P=0.035)。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胫骨结节中内1/3和胫长肌肌腱为近/远端解剖标志,依靠髓外定位系统进行截骨,临床可行性高,多可取得满意的结果;本方法可能产生内翻截骨,且在重度畸形的患者中更易出现力线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比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患者术后功能结果,探讨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方案对TKA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0年1月1日到2021年12月31日1 881例诊断为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应用ERAS方案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术前和术后1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 KSS)、西大略湖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评分(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WOMAC)以及术后1个月患者满意度。结果 实施术后快速康复方案后,ERAS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ERAS组患者KSS临床和功能评分以及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止血带不同使用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关节外科同一手术团队完成的单侧、初次TKA患者120 例,随机分为3组:无止血带组(A组),全程不使用止血带;全程止血带组(B组),手术全程使用止血带;阶段性使用止血带组(C组),仅在截骨后假体安放阶段使用止血带。比较3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磷酸肌酸激酶,术后第1、7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膝关节协会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评分),患肢周径手术前后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观察。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B组优于C组,C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肢周径(髌骨上极20 cm)手术前后差值方面,A组优于C组,C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1天及第7天VAS评分、术后第1天及第7天KSS评分方面,A组和C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红细胞压积差值、磷酸肌酸激酶差值、患肢周径(髌骨上极以及下极10 cm)手术前后差值以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术中阶段性使用止血带可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减轻患者术后肢体疼痛及肿胀程度,促进TKA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早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马健 《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4):1769-1771
目的探讨膝关节屈曲内翻畸形在施行全膝关节置换中的软组织平衡技术。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2月,实施18例25膝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人工关节表面置换,探讨术中的软组织平衡问题。结果术后随访半年~5年,平均3年,2例残留5°屈曲挛缩,1例残留内翻角>3°。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其中内侧副韧带损伤1例,髌骨弹响1例;均无皮肤坏死、切口浅表感染及深部感染发生。结论软组织平衡在矫正膝关节屈曲内翻畸形中起重要作用,良好的软组织平衡可使屈曲内翻畸形的膝关节在关节置换术后获得明显矫正及良好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3D打印种植导板对单颗牙缺失病人的精准度及美学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单颗牙缺损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种植导板,观察组使用3D打印种植导板。计算2组2D平面上种植体顶部和中部在近远中向、颊舌向和垂直向的偏离距离;计算2组3D平面上种植体在近远中向、颊舌向的偏离角度;观察2组牙体颜色、形态、边缘着色和密合度的评级;观察并记录2组种植牙后2周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种植体顶部和中部在近远中向、颊舌向、垂直向的偏离距离明显比对照组小(P<0.01);观察组在近远中向、颊舌向的偏离角度均明显比对照组小(P<0.01);观察组种植牙的颜色、形态、边缘着色和密合度方面级别A的病人比对照组多(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与传统种植导板相比,使用3D打印种植导板能够缩小种植牙的偏离距离和角度,并在种植牙的颜色、形态和边缘着色方面有更高的评价,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