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1年8月~2005年4月,我科对9例患者行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在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继发骨性关节炎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6例DDH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行THR,其中23例中、重度骨缺损者,采用植骨修补外上方承重区骨缺损,并重建髋臼及股骨的解剖结构,合理安装假体.结果 经9个月~6年随访,患者髋关节疼痛完全消失,采用Harris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3.8±0.7)分恢复到术后9个月时的(87.1±0.3)分.结论 DDH继发骨性关节炎采用THR是行之有效的,充分的软组织松解,重建髋臼和股骨近端的结构,假体的正确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一期采用髋关节前路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replacement,THR)治疗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5月一2010年11月一期采用髋关节前路行双侧THR治疗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3例46髋,观察术后髋关节功能和并发症。结果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1个月。根据Harris评分系统评定,优良率91.3%(42/46)。结论一期采用髋关节前路行双侧THR治疗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2月至2011年10月在本组采用THA治疗成人DDH患者33例(36髋)的患者进行手术疗效分析,术前术后肢体长度测量、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术后随访。结果截至随访终点,共30例(32髋)获得随访,随访0.5-4.0年,平均22个月。术前双侧肢体长度差别为0.5-4.0cm(平均2.8cm),术后双侧肢体长度差别为0.0-1.0cm(平均0.25cm)。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2(36-78分),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89分(78-95分)。结论通过松解延长、采用合适的人工关节假体使用THA治疗成人DDH患者的手术效果稳定,手术技术具有可重复性,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5年9月采用THR和自体股骨头骨颗粒性或结构性植骨治疗24例成人DDH患者。Hartofilakidis分型:Ⅰ型11例(13髋),Ⅱ型9例(11髋),Ⅲ型4例(4髋)。结果24例患者获1~32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52分提高到92分。假体位置正常,无松动、移位。跛行4例,关节感染1例,关节轻度疼痛6例。结论对于成人DDH且伴有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选用THR治疗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探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股骨骨折的处理及其预后。方法对2005年12月到2011年12月在DDH初次THA中发生股骨骨折的1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骨折对股骨假体稳定性的影响将骨折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其中稳定性骨折8例,不稳定性骨折11例。对于稳定性骨折,采用保守治疗;不稳定性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钢丝环扎固定骨折。对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和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5.6个月(12~25个月),术后3~5月股骨骨折均愈合(平均14.5周),对位和对线良好,无假体松动和下沉等术后并发症。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57.4分增加到末次随访平均85.3分,较术前有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成人DDH患者THA中发生股骨骨折给手术带来很大的挑战,延长了患者的康复时间,但是只要妥善处理仍然可以取得较好的术后效果,对假体的稳定性中期随访结果未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自2004年3月至2011年2月对29例32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患者行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l】例,女18例;年龄37-73岁,平均52.6岁;单侧26例,双侧3例。主要症状为髋部疼痛及跛行。根据术前髋关节正位X线片分型,Crowe分型:I型17例18髋,Ⅱ型6例7髋,Ⅲ型3例4髋,Ⅳ型3例3髋。术前除3例双侧髋关节发育不良外,余患者下肢不等长1-6cm。结果:29例术后无感染、关节脱位、坐骨神经牵拉伤等并发症发生,1例股骨近端劈裂者,术中用钢丝捆扎,术后4年随访,骨折愈合,未发生假体松动迹象。所有植骨块及粗隆下截骨获得愈合,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时间8个月-5.3年,平均3.7年。21例髋部疼痛消失、关节功能恢复良好;5例仍有轻度跛行,但较术前明显减轻。3例术后双下肢不等长〉1cm,其余均≤1cm,2例下肢延长4~5cm。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3.6±7.1提高至术后的86.7±5.3。结论:在真臼位置加深髋臼重建髋关节,根据Crowe分型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案,利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时不同方式髋臼重建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36例(44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年龄42~65岁,平均48岁。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9.9分,双下肢长度差异平均为1.8 cm,髋关节平均活动度:屈曲59.6°,外展21.6°,内收13.9°,外旋10°,内旋8.2°。术中臼杯均安装于真臼处,髋臼内移14髋,髋臼内陷成形术18髋,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12髋。髋臼侧均选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疗效评价:根据Harris评分分为优、良、可、差四级。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9.2年,平均5.1年。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9.9分恢复到术后的90.1分,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t=28.807),其中评定为优23髋、良17髋、可4髋,术后优良率达90.9%。术后髋关节平均活动度:屈曲105°,外展35°,内收15.8°,外旋45°,内旋15°。本组病例无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X线检查示假体无松动移位,无翻修病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采用恰当的髋臼重建结合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可获得满意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过程中髋臼重建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1996年7月~2006年7月收治36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按Crowe方法分型:Ⅰ型13例,Ⅱ型8例,Ⅲ型8例,Ⅳ型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采用自体股骨头及髂骨在髋臼周围做结构性植骨,髋臼旋转中心内移重建髋臼。术前和随访时采用摄片观察和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术后随访9个月~10年(平均6.3年)。所有移植骨块经X线片证实均与宿主骨愈合,无骨吸收现象,植骨块对髋臼的平均覆盖率为35%,未见假体松动,关节疼痛缓解,活动功能满意。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0.6分,术后平均90.3分,近中期随访效果良好,暂无二期翻修病例。结论采用自体股骨头及髂骨结构性植骨、髋臼旋转中心内移重建髋臼的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术中假体安放位置的控制和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对42例45髋因DDH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其中女39例,男3例,平均年龄46.3岁,单侧39例39髋,双侧3例6髋。按Crowe分型,Ⅰ型17例18髋,Ⅱ型17例19髋,Ⅲ型6例6髋,Ⅳ型2例2髋。术前通过CT三维重建测量股骨颈干角、股骨颈前倾角。入路采用改良后外侧Gibson入路,根据术前测量结果,对于颈干角小于135°,手术时适当增加至135°,大于135°则维持原有角度;DDH患者股骨前倾角均有增加,术中应适当减少,并减少髋臼前倾角和外展角。采用X线检查和Harris功能评分评估术后疗效。结果术前股骨颈干角平均134.1°,术后平均138.2°,其中术前颈干角小于135°的34髋,平均131.7°,术后平均137°;术前颈干角大于135°的12髋,平均140.9°,术后平均141.5°。股骨前倾角术前平均34.5°。术后X线显示所有髋臼均为真臼重建,髋臼外展角平均42°。双侧肢体长度差别术前平均2.1cm,术后平均0.5cm。平均随访14.6个月。Harris功能评分术前平均43.6分,最后一次随访功能评分为平均88.4分。随访期内无股骨颈骨折和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年青DDH并骨关节炎患者采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近期效果满意,术中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假体安放位置有助于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伴髋臼病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科自1996年10月~2000年10月4年间,共收治了32例股骨头缺血坏死伴髋臼病损的病人,行髋臼重建后,全髋关节置换,经随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俞磊  张成欢  郭亭  丁浩  赵建宁 《中国骨伤》2016,29(2):109-113
目的 :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33例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和(或)股骨头坏死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27~69岁,平均52岁。23例骨折曾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侧入路5例,后侧入路12例,混合入路6例;10例行保守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术前髋臼骨折均已愈合,术中完全去除内固定5例,去除部分内固定3例,植骨20例。6例术中使用骨水泥假体,27例使用生物型假体。观察术中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和术后10年评分,以假体松动、骨溶解或翻修为终点的生存分析显示假体10年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术后10年死亡1例,随访时间平均12年(10~15年),术后10年时Harris髋关节评分较术前升高。1例假体早期无菌性松动行翻修术,2例骨溶解形成合并假体无菌性松动并行翻修术治疗,单纯骨溶解无假体松动1例,术后深静脉血栓4例,假体脱位2例,切口感染和假体周围感染各1例。假体10年生存率为84.8%(28/133)。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髋关节的功能,并有较高的假体生存率,具有良好的中远期疗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高位脱位髋臼发育不良中C1型与C2型股骨近端的形态有无差别,以及C1型与C2型股骨脱位高度是否相同。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高位脱位近端股骨患者的临床资料,C1型28髋,C2型26髋。在髋关节正位、侧位平片上测量股骨干及髓腔的内外径,同时测量股骨头高度、股骨脱位高度、大转子高度。由两名独立研究者对测量的可重复性进行试验,发现测量者内和测量者间的一致性很好。结果与C1型股骨相比,C2型股骨近端股骨窄,髓腔指数更小(2.7±0.6),更像烟囱型。C2型股骨脱位比C1型高18 mm。结论两种亚型股骨形态的差异在手术处理时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形态的假体来重建近端股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下(导航)的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MIS—THA)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2006年3~12月对连续无选择病例22例30髋在计算机辅助下行MIS—THA,术中采用导航定位髋臼。术前、术后常规拍摄下肢全长X线片及双髋关节正位片,测定术后髋臼倾斜角。结果手术切口长7.8~10.5cm,平均8.8cm。术后X线片示髋臼倾斜角30^o~54^o,平均41.6^o,仅1例为54。,其余均在30^o-50^o范围内。结论计算机辅助下MIS—THA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可以在THA术中将髋臼假体安放的更精确,减少变异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侧分别接受髋臼周围截骨术(PAO)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术后自评关节功能的差异及对手术倾向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关节外科2010年6月至2017年5月双侧髋关节一侧行PAO治疗对侧行THA治疗的患者,纳入标准为术前诊断为双侧DDH,且同一名患者双侧髋关节术前DDH分型相同,患者仅接受单纯PAO手术和THA手术。采用方差分析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手术相关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术后早期和1年后随访视觉疼痛评分、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患者自我功能评分(简化国际髋关节评分问卷量表)和手术倾向性。 结果共有12例患者(24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例,女性10例,首次手术平均年龄为(35±4)岁,两次手术间隔(17±11)月。术后3个月THA侧Harris髋关节评分明显改善(t=-15.222,P<0.001),PAO侧则较术前下降(t=3.927,P=0.001),至术后1年随访双侧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6,P>0.05),患者自我功能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0,P=0.002)。PAO术后患者关节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使用拐杖非负重活动时间较THA长。PAO侧髋关节共出现3例并发症,THA侧出现1例。早期随访THA侧满意度(58.3%)高于PAO侧(41.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67,P>0.05);至末次随访患者对两种术式的满意度相同。手术倾向性方面,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倾向接受PAO手术。 结论PAO和THA在功能改善和疼痛缓解方面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术后1年以上随访患者更倾向接受PAO。此研究结果对年轻症状型DDH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四代陶对陶Pinnacle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2010年3月,56例患者(88髋)接受了Pinnacle关节置换手术;年龄36.3—68.1岁,平均49.2岁。病史7~21年,根据ARCO分期:所有88髋均为股骨头坏死Ⅳ期,其中激素性32例55髋,酒精性21例30髋,创伤性3例3髋。术前Harris评分为31~63分,平均47.5分,所有髋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正确放置假体位置,术后定期复查,给予Harris评分。结果随访时间为2—7年(平均6.2年),Harris评分由术前47.5恢复到术后97.2。1例髋臼假体术后1年时发生松动,考虑手术技术导致,给予大号髋臼假体翻修,术后随访4年,未见不良结果出现。1例髋关节术后2d内发生关节脱位,给予麻醉下复位下肢皮牵引2周,无脱位再次发生。其他假体均位置良好,尚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伴有严重关节炎的晚期股骨头坏死效果好,四代陶对陶(Pinnacle)关节由于其股骨头假体较大,患者术后活动度大功能恢复满意,但需要充分的术前准备及良好的手术技巧,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是骨科医生常见手术,技术掌握已非常成熟,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伴随的脱位、骨溶解、下沉、骨水泥致敏、假体松动等并发症也时有发生。若遇需要翻修的病例,也给操作者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如遇青壮年患者的股骨头坏死或强直性脊柱炎并髋关节强直等骨病,按传统也只能选择半髋或全髋置换。2008年3—10月试用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5例,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和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21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5~51岁,平均36岁.其中Ficat Ⅲ期8髋,Ficat Ⅳ期13髋.均行金属全髋表面置换术.取Gibson后外侧切口,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处理股骨头时,以颈干角通过股骨头中心打入1根导针,用空心钻头钻孔后插入导引杆,再用圆柱形的股骨头切割器锉去股骨头的多余部分,在股骨头上钻孔,将骨水泥涂抹在股骨头和假体上,将假体柄插入股骨颈中心轴骨孔内,冲紧到位,等待骨水泥固化.术后Harris评分分析,并进性统计学分析(t检验),定期复查X线片.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42个月,平均3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5.30±5.23)分提高到术后(90.47±3.14)分,优良率90.5%,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X线摄片发现2例髋臼假体周围出现透亮线,而无松动迹象.结论:全髋表面置换术是治疗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理想方法,它能恢复正常的关节生物力学及负载传递,提高了关节的稳定性,延缓了全髋关节置换,不影响日后的翻修效果,且创伤小、操作简便、感染率低.适用于FicatⅢ期及部分FicatⅣ期的股骨头坏死,股骨颈破坏少,特别是活动量大的年轻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术后中期的影像学及临床评估,回顾性研究非骨水泥型假体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1年3月,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行THA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71例(80髋)进行至少5年的随访。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影像学评估根据术后随访时骨盆正位与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观察髋臼、股骨假体的位置及其周围骨质的改变,并测量臼杯内衬的磨损速度、磨损方向。假体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分别以髋臼、股骨假体的无菌性松动和任何原因所致的翻修为终点。结果共54例(62髋)患者获得至少5年的随访,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4.0±8.4)分(21~50分),终末随访时平均为(92.4±5.7)分(78~100分)。截至末次随访时无一例翻修或表现为影像学无菌性松动。1髋出现骨盆局灶性骨溶解,12髋出现股骨局灶性骨溶解。聚乙烯内衬平均线性磨损率为(0.125±0.074)mm/年。Kaplan-Meier分析假体生存率为1.0(95%可信区间,0.98~1.00)。结论多孔涂层非骨水泥型假体可为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提供良好的中期固定及临床效果。然而,因为聚乙烯髋臼的磨损不可避免及假体周围骨溶解等潜在因素的存在,长期效果仍须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