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在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血管腔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6年12月至2020年7月接受DCB治疗的股腘动脉ISR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腔内操作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18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一期辅助通畅率、二期通畅率、免于临床症状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free from clinically-driven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F-TLR)、大截肢率以及全因死亡率。结果共52例ISR患者(56条下肢)接受了DCB治疗。根据Rutherford分级:2级1例(1.7%),3级9例(23.2%),4级23例(41.1%),5级15例(26.8%),6级4例(7.1%)。Tosaka Ⅱ级ISR 46条下肢(82.1%),Ⅲ级ISR 10条下肢(17.9%)。平均ISR长度(240±122)mm。一期补救性支架植入率25%。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全因死亡率11.8%、大截肢率为5.9%、一期通畅率53.4%、一期辅助通畅率67.1%、二期通畅率93.2%、F-TLR为77.2%。结论 DCB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股腘动脉ISR血管腔内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Viabahn覆膜支架植入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5月~2020年11月,我科对1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股腘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发生ISR,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经球囊或减容技术行充分管腔准备后,采用Viabahn覆膜支架植入技术重建原病变血管。结果16例股腘动脉ISR血管均重建成功,Viabahn覆膜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100%。术前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0.31±0.12,显著低于术后0.89±0.12(t=-48.257,P=0.000);术前后Rutherford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68,P=0.000)。围手术期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16例随访12个月,3例再发支架内再狭窄,6个月靶血管二期通畅率为100.0%(16/16),12个月二期通畅率为81.2%(13/16),12个月内未发生支架断裂和截肢的病例。结论股腘动脉ISR的处理,尤其是残余狭窄严重或合并支架断裂,使用Viabahn覆膜支架能有效扩张管腔,提高通畅率。  相似文献   

3.
腔内治疗仍是外周血管疾病的首选,随着腔内器械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各种减容装置的出现显著提高了复杂外周血管病变的治疗成功率。但是其治疗仍缺乏长期随访结果。临床医生应根据病变的特点、术者自身对各种技术的掌握程度及各种治疗方法的性价比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主髂动脉闭塞症(AIOD)是以盆腔缺血和/或下肢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发病率、就诊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随着介入材料不断发展和手术医师介入技术的不断提高,腔内治疗凭借其创伤小、操作方便、效果明确、周期短、病死率低、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步成为临床医师治疗AIOD的首选治疗方式。目前关于裸支架和覆膜支架在AIOD患者中的疗效研究较少,本综述旨在探讨覆膜支架与裸支架在AIOD中的疗效,以期为AIOD患者的腔内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技术治疗周围动脉血管损伤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共收集20例患者资料,开放性损伤13例,闭合性损伤7例.其中,尖锐物穿通伤8例,顿挫伤导致动脉闭塞5例,创伤后假性动脉瘤形成3例,医源性动脉损伤4例.动脉管壁损伤较轻者直接使用覆膜支架进行腔内隔绝治疗;针对管壁破损严重、断裂或血管内膜严重挫伤闭塞者则多采用顺、逆行途径相结合的方法开通血管后成功实施腔内重建.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无肢体丧失和围手术期死亡.所有患者随访3~24个月,平均12.8个月.上肢动脉损伤者术后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患肢血循环良好,患侧与健侧上肢血压差小于10%,下肢血管损伤患者患侧ABI由术前平均0.37±0.16提高至术后0.96±0.08.仅2例患者术后随访CT血管造影发现支架两端存在轻度狭窄.结论 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技术治疗周围动脉损伤,安全、微创、并发症少、效果满意,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血管腔内动脉瘤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已广泛应用于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的治疗,微创,安全,即使高危患者也可实施。然而,高达40%的患者因为瘤颈解剖、内脏动脉或血管通路问题不适合行标准EVAR手术[1,2]。2020年我们采用自制髂内动脉分支支架重建髂内动脉1例[3]。2021年7月,我院对1例腹主动脉瘤合并左髂总动脉纤细患者采用术中自制带左髂总动脉分支支架的覆膜支架行腔内治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治疗急性动脉损伤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波市第二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11例采用Viabahn覆膜支架腔内治疗的急性动脉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术后即时保肢率100%。1例患者术后10 d因下肢动脉栓塞入院急诊行血管腔内治疗后血流恢复。1例多发伤患者术后因脑出血死亡。其他患者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2例腘动脉损伤患者术后1个月因自行停药发生腘动脉闭塞,术后6个月动脉支架内血流通畅率为80%(8/10)。结论 Viabahn覆膜支架腔内治疗急性动脉损伤性疾病的即时及早期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8.
随着技术与材料的进步,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下肢动脉疾病(LEAD)的主要手段,但中远期疗效尚不理想,对于选择介入治疗策略亦缺乏相应规范化指导。当前应继续推进介入器械改进与创新,以解决现有介入治疗策略存在的问题;开展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为个体化治疗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就介入治疗的LEAD现状与挑战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9.
腔内血管外科在阻塞性动脉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在平  高瀚 《普外临床》1993,8(3):129-13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腔内治疗肾下主髂动脉闭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的1例TASC-ⅡD级肾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采用双覆膜支架的kissing技术进行治疗,并回顾性复习相关的腔内治疗文献。结果患者手术成功,间歇性跛行症状消失,术后复查CT血管造影显示支架位置形态良好顺利出院,术后半年门诊随访,彩超示支架内血流通畅,恢复良好。结论覆膜支架植入术已成为肾下主髂动脉闭塞的主流治疗方式,但还要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采取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裸支架在内脏动脉夹层治疗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8年4月—2012年3月,6例内脏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裸支架腔内治疗。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5例,腹腔干动脉夹层1例,分别采用单层或双层裸支架叠加技术隔绝夹层破口及瘤体。结果:6例手术均顺利,无并发症发生,腹腔干动脉夹层患者与1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植入双层裸支架后假腔即刻不显影,另4例植入单层或双层裸支架3个月后CT或彩超复查提示假腔闭塞、真腔通畅。结论:采用单层裸支架或双层裸支架叠加技术,是治疗内脏动脉夹层可行、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Rotarex在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2月90例采用Rotarex治疗的PAD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90例患者中,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合并急性血栓形成(arteriosclerosis ...  相似文献   

13.
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采用支架置入已成为主流手段。由于下肢动脉独特的病变特点和生物学应力,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往往需要进行二次甚至多次干预。目前对于再狭窄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球囊扩张、减容技术、再次支架置入及载药器材应用等。多数学者的研究认为球囊扩张、减容技术及再次支架置入有一定的局限性,载药器材作为新兴的腔内治疗手段,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动脉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外周动脉病变也逐年增加。外周动脉疾病有两个含义,广义的外周动脉疾病包括除心脏  相似文献   

15.
下肢动脉疾病腔内治疗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为主的下肢动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据统计,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50岁发病率2%~3%,≥75岁发病率约为20%,其已成为血管外科常见疾病。  相似文献   

16.
主髂动脉分叉部覆膜支架重建术(CERAB)在治疗复杂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中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将通过关于CERAB技术的文献报道以及临床应用体会进行综合分析, 从该技术的治疗要点、技术特点优势、中远期疗效和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四个方面解析, 从而证实CERAB技术在治疗复杂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 抛出该技术值得思考的问题为后续CERAB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对吻式支架治疗复杂长段主髂动脉闭塞(AIOD)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20例复杂长段主髂动脉闭塞患者,拟采用经肱动脉途径顺行开通闭塞段血管后,于腹主动脉下段及双侧髂动脉置入对吻式支架进行治疗。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踝肱指数(ABI)及Rutherford分级。随访观察术后6、12、24个月支架通畅率。结果 20例中,对18例成功置入对吻式支架,对另2例仅行腹主动脉及单侧髂动脉开通。术中1例斑块脱落导致腘动脉栓塞的患者,经溶栓及抗凝治疗后好转。术中开通髂动脉时,2例发生小动脉夹层,置入支架后夹层消失。术后3例穿刺处血肿的患者经对症治疗后血肿均自行吸收。术后1个月患者左、右侧ABI及Rutherford分级均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例术后6个月发生支架再狭窄、2例分别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发生支架闭塞,对其均成功进行靶血管再通。1例患者术后17个月死于心肌梗死。术后6、12和24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4.44±5.40)%、(88.89±7.40)%和(81.50±9.80)%。结论以对吻式支架治疗复杂长段主髂动脉闭塞近、中期疗效较好,且并发症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8.
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在移植肾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是肾移植术后常见的外科并发症之一,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TRAS)可以有效地对移植肾动脉狭窄进行治疗。我院采用PTRAS先后对14例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治疗,疗效颇佳。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和南京鼓楼医院行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的17例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合并总髂动脉瘤(common iliac artery aneurysms,CI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了髂动脉分支支架技术(iliac branch device,IBD,n=3)、喇叭形支架技术(bell-bottom technique,BBT,n=10)和髂外、髂内动脉搭桥技术(n=4)。三种方法均取得较好的技术成功率和近期效果。本研究显示根据腹主、髂总和髂内动脉具体情况,选择IBD、BBT和自体血管移植等技术,均可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降低术后臀肌跛行、内漏、内脏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主髂动脉闭塞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腹主动脉远端以及主髂动脉分叉处血管狭窄或闭塞, 继而引发盆腔和下肢缺血。伴随血管腔内技术的迅速发展, 腔内治疗已逐渐成为治疗此类疾病的主要手段。其中, 对吻式支架技术和主髂动脉分叉部覆膜支架重建(CERAB)技术是两项应用于复杂主髂动脉闭塞的技术探索, 大大地改变了对于主髂动脉闭塞症的治疗理念。本文结合体外几何流体力学基础研究以及国际临床研究现状, 旨在探讨对吻支架技术和CERAB技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疾病的技术特点、技术优势以及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