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纤维蛋白(FBN)1基因新发突变致新生儿马方综合征(MFS)的临床特征、基因检测结果和诊治方案.方法 选择2018年3月8日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并确诊为FBN1基因新突变致新生儿MFS的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确诊时年龄为生后10 h.同时,检索国内数据库中FBN1突变所致患儿发生MFS的相关文献,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二酰甘油O-酰基转移酶(DGAT)1基因突变所致先天性腹泻与肠病(CODEs)患儿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诊治的1例DGAT1基因突变所致CODEs患儿(以下以示区别称其为本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本例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DGAT1基因突变CODEs患儿相关研究的中、英文文献,总结该病患儿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文号:2021R045-E01)。监护人对本例患儿的诊治知情同意。结果 (1)本例患儿为女性,生后50 d时,因呕吐、腹泻就诊,入院查体发现其伴营养不良,实验室检查主要为低蛋白血症及高甘油三酯血症,基因检测结果为DGAT1基因exon 1:c.133delG(p.Asp45Thrfs*22)移码突变,为纯合突变,其父母均为DGAT1基因该位点突变携带者。本例患儿经低脂奶粉喂养及对症支持等治疗26 d后,临床治愈出院。其出院诊断为,CODEs(DGAT1基因纯合突变)。(2)文献检索获得关于DGAT1基因突变CODEs患儿相关研究文...  相似文献   

3.
21-羟化酶缺乏症(21-hydroxylase deficiency,21-OHD)是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最常见的一种,部分21-OHD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报道2例因月经紊乱、不孕及高雄激素血症就诊而误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的21-OHD患者的临床资料,基因测序显示1例携带c.374G>A(p.Arg125His)和c.518T>A(p.Ile173Asn)杂合错义突变,明确了突变基因来自患者父母;另1例携带c.518T>A(p.Ile173Asn)纯合错义突变,因亲属未检测故未明确突变来源。给予地塞米松口服治疗,2例患者均恢复规律月经,高雄激素血症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其中1例成功妊娠并分娩。育龄期女性如以不孕、高雄激素血症表现就诊,诊断为PCOS而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考虑21-OHD,进一步行17-羟孕酮测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试验和基因突变检测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在石家庄地区新生儿中的患病率,进一步分析致病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石家庄地区2018年9月—2020年11月出生的共237312例新生儿足跟血,制成滤纸干血斑,采用荧光法进行G6PD活性筛查,疑似患儿进行基因测序.结果:237312例新生儿中,筛查阳性142例,确诊1...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海南省苗族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 PD)缺乏症的发病情况及其G6PD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选择2017—2019年,于海南省接受G6PD缺乏症筛查的3248例苗族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集其足跟血干血斑样本,采用荧光免疫分析法进行G6PD活性定量初筛;对G6 PD活性<26 U/dL的初筛阳性苗族新生儿...  相似文献   

6.
目的COL1A2新发突变致1例新生儿成骨不全症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特征进行分析,提高对成骨不全症(OI)的诊断和认识。方法 回顾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第三医院儿科2017年8月确诊的1例新生儿成骨不全症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并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采用全序列外显子基因检测技术检测成骨不全症相关基因,对突变基因进一步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的COL1A1基因未检出致病性变异,而COL1A2 基因检测发现一杂合错义突变(c.G2882A,p.G961D),PubMed及HGMD数据库均未见报道,该错义突变来自母亲,而其父正常。结论 依据本例患儿临床信息、疾病遗传模式和Exomiser软件综合评价,预测COL1A2 基因新发突变(c.G2882A,p.G961D)是成骨不全症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 临床特征、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例WAS患儿的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外周血基因组DNA,用PCR扩增WASP基因全部外显子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本例患儿因“便血”入院,伴血小板减少、血小板体积减小,临床评分1分;患儿WASP基因所在的EVHl区2号外显上存在错义突变:c.209G>A,p.G70E,导致WASP基因编码的蛋白70位氨基酸由甘氨酸突变为谷氨酸(p.Gly70Glu);其母亲为该变异携带者(杂合),父亲未见突变;该病例中的错义变异c.209G>A暂无文献报道。 结论 本例男性患儿符合WAS的X连锁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特点,其发病是由1种新发现的WASP基因突变所致。对不明原因的出血,伴血小板减少、血小板体积(MPV)减小的患儿应及时行WASP基因序列分析做出诊断,对其亲属进行WASP基因检测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起源于毛细血管或较大血管的非滋养层和错构瘤样肿瘤,体积小的一般预后良好,其发病率约占所有分娩孕妇的1%。由于胎盘血管瘤循环过载会导致胎儿受损,因此对于直径大于4 cm的胎盘血管瘤应该密切重视。极少数的情况下,直径超过4.0~5.0 cm的巨大胎盘血管瘤可直接影响胎儿循环,引起新生儿脑梗死。报道1例大小约6.0 cm×5.0 cm的胎盘血管瘤合并新生儿脑梗死病例,巨大胎盘血管瘤和不明原因的新生儿脑梗死均为罕见,提示在新生儿脑梗死病因不明的情况下,胎盘检查应被视为重要的诊断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脑型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CCALD)患儿的临床表现及ABCD1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选择2020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的CCALD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本例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结果与诊治过程等进行研究。以“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儿童”“ABCD1基因”及“X-linked adrenoleukodystrophy”“child”“ABCD1 gene”为中、英文关键词,对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以及PubMed、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FMRS)、Embase等英文数据库,自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录的CCALD患儿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并总结该病患儿临床表现及ABCD1基因突变特点。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 (1)本例患儿为男性,12岁7个月,因为“反复癫痫发作7年”,2020年4月首次于本院就诊。患儿首发症状为癫痫发作,并出现学习成绩及视力下降等。入院时头颅MRI结果显示,顶叶、颞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SCL2基因突变导致先天性全身脂肪营养不良(CGL)患儿的临床特征、突变类型及诊治方案,并进行文献复习。 方法选择2019年6月8日,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确诊的1例BSCL2基因突变导致CGL患儿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其临床病例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基因检测及治疗与随访结果等进行分析。以"先天性全身脂肪营养不良""儿童""congenital generalized lipodystrophy""CGL""BSCL2""CGL2""child"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及PubMed数据库中,进行BSCL2基因突变导致CGL患儿相关文献检索。检索时间设定为上述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3月。总结BSCL2基因突变所致CGL患儿性别、确诊时年龄、临床特征、生化检查结果、基因突变特点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规定,并获得该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武汉妇儿中心2016045)。 结果①本例患儿临床资料如下。病史采集:女性,生后23 d,因"摄入量少,吸吮力差伴少动3 d,血糖和血脂升高"入院。入院查体:肝大(右肋下平脐)。实验室检查结果:丙氨酸转氨酶(ALT)为158 U/L,三酰甘油为19.71 mmol/L,空腹血糖浓度为11.49 mmol/L,胰岛素水平为121.05 μIU/mL。基因检测结果:BSCL2基因发生c.565(exon5)G>T(p.Glu 189stop,210)、c.793(exon7)C>T(p.Arg 265stop,134)复合杂合突变,分别遗传自母亲与父亲。治疗结果:采取谷胱甘肽护肝、苯扎贝特降脂治疗,采用胰岛素、二甲双胍治疗高血糖,并采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后,患儿1.5岁时,复查ALT为32 U/L,血糖为5.01 mmol/L,三酰甘油为1.27 mmol/L,均恢复正常水平,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正常,生长、发育正常。②文献复习结果:根据本研究设定的检索策略,共计检索到23篇BSCL2基因突变导致CGL患儿相关文献,纳入研究CGL 2型患儿为96例,均存在皮下脂肪菲薄或消失,伴肝大、黑棘皮症、智力障碍及心肌病者,分别为90.2%(55/61)、66.7%(52/78)、55.4%(36/65)及28.1%(16/57)。血清学检查结果中,ALT升高者占81.5%(44/54),三酰甘油升高者占90.6%(87/96),空腹血糖升高者占55.6%(50/90),胰岛素升高者占71.1%(32/45)。该病患儿常见基因突变类型为纯合突变(81.3%,78/96),少部分为复合杂合突变(18.7%,18/96)。 结论BSCL2基因突变导致CGL患儿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目前对其尚无特效治疗方案。对于疑似该病患儿,应尽早进行基因检测确诊,有助于对患儿早期采取个体化评估与治疗,早期饮食控制,可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RANBP2基因突变致家族性急性坏死性脑病(ANE1)的临床特征、诊治及预后。 方法选择2018年1月及2019年3月,于北京儿童医院(患儿1)及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患儿2)确诊的2例RANBP2基因突变所致ANE1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头颅MRI特征、治疗及随访结果等。同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RANBP2基因突变所致ANE1患者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临床病例资料:患儿1系发热后头痛、嗜睡、精神反应差、表情淡漠、直线行走不稳、近期记忆力下降;患儿2系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后,出现发热、头痛、呕吐、进行性意识障碍伴面瘫。2例患儿头颅MRI检查均提示丘脑、岛叶、脑桥、外囊等多部位对称性损害,部分囊性改变。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例患儿均为RANBP2基因第12外显子c.1754 C>T(p.Thr585Met)杂合错义突变;经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调节免疫功能治疗,以及"线粒体鸡尾酒疗法"修复线粒体功能等治疗后,患儿颅内病灶均好转,精神及运动能力均恢复。②文献复习:总结文献报道的74例及本组2例RANBP2基因突变所致ANE1患者临床特征如下。其发病年龄为5个月至40岁,首发年龄中位数为3.5岁,男女患者比例为35∶41。其主要临床表现中,发热为82.5%(47/57),癫痫发作为81.1%(43/53),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FND)为28.6%(8/28),脑病为93.4%(71/76);脑脊液蛋白升高(EP)为90.3%(56/62),脑脊液细胞数增多(Pl)为28.6%(8/28)。患儿头颅MRI/CT检查提示的病变部位,主要位于丘脑(83.1%,49/59),脑干(72.9%,43/59),颞叶(71.2%,42/59),小脑(26.3%,5/19),脊髓(13.8%,4/29),基底节(8.5%,5/59)。 结论RANBP2基因突变所致ANE1,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和特征性头颅MRI表现,临床对发热性疾病伴丘脑等部位对称性损害患者,应注意本病可能。对疑似该病的患者,应尽早进行RANBP2基因检测,将有助于明确本病诊断、进行合理治疗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BCB4基因突变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致婴儿胆汁淤积症(IC)患儿的临床特征、基因检测结果和诊治方案。 方法选择2019年8月3日,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就诊并确诊为ABCB4基因突变合并CMV感染致IC的1例婴儿(女性,生后9个月)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包括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基因检测结果。同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ABCB4基因突变所致IC患儿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复习。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本例IC患儿在本院诊治结果如下。①病史采集:系G2P2,足月顺产,外观无异常,否认新生儿黄疸病史,生后2个月龄时出现皮肤及巩膜呈暗绿色,伴反复呕奶,当地医院治疗并诊断为胆汁淤积性肝病、CMV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抗病毒治疗2周后好转出院。出院时,其血清总胆汁酸(sTBA)为152.8 μmol/L,CMV-DNA<4×102 copies/mL,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10 mg/(kg·d)治疗后,皮肤暗绿色逐渐消退,大、小便正常。出院后定期监测肝功能,sTBA、γ-谷氨酰转肽酶(GGT)仍然较正常值增高。②实验室检查:血清CMV免疫球蛋白(Ig)G抗体呈阳性、CMV IgM抗体呈阴性,CMV-DNA<55×102 copies/mL。基因检测结果:患儿及其父亲均携带ABCB4基因杂合变异。治疗结果:经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10 mg/(kg·d)及谷胱甘肽片0.1 g/次× 3次/d治疗后,对患儿定期复查sTBA、GGT。随访到18个月龄时,其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范围。③文献复习结果:共计检索到8篇国内外报道的因ABCB4基因突变引起IC相关文献,纳入14例IC患儿,均被诊断为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3型(PFIC3),伴肝大,sTBA、GGT水平升高等。14例IC患儿中,共检测到ABCB4基因突变位点20个。其中,9例IC患儿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7例随访结果显示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有所好转。 结论携带ABCB4基因突变,可引起IC。对于sTBA升高、肝酶异常的病因不明确、治疗效果不佳IC患儿,建议完善基因检测进一步排查ABCB4基因突变所致胆汁淤积症。  相似文献   

13.
 阑尾脓肿及坏疽是急性阑尾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腿伤克斯特菌(K. gyiorum)为罕见细菌,某院收治1例急性阑尾炎患者,阑尾脓液培养出扁平、浅灰色、表面干燥、不透明、边缘呈扩散状的菌落,质谱系统及16S rRNA基因测序均鉴定为K. gyiorum,经过急诊手术及敏感药物治疗后,该患者成功治愈。此文就K. gyiorum致阑尾脓肿的病例进行报告及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腹膜后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治策略。 方法选择2017年7月3日,因"生后腹胀31 min"收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并确诊的1例腹膜后淋巴管瘤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该例新生儿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和诊治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本研究对新生儿腹膜后淋巴管瘤相关文献的检索策略为:以"淋巴管瘤""腹膜后淋巴管瘤""淋巴管畸形""新生儿""lymphangioma""retroperitoneal lymphangioma""lymphatic malformation"及"neonate"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PubMed等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2月,收录的关于新生儿腹膜后淋巴管瘤的文献,并总结该病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案。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本例患儿为女性,入院诊断为腹腔积液待查;入院年龄为生后31 min,其病史采集与诊治过程如下。①病史采集:生后腹胀。母亲于孕龄分别为24、40孕周时,接受产前胎儿超声检查均提示胎儿腹腔见囊性占位、腹腔大量积液。患儿出生后除腹胀、腹围进行性增加外,无其他明显异常表现。生后2 d内对该例患儿行腹腔穿刺2次,均抽出较多淡黄色液体,腹水检查结果显示为渗出液。腹部X射线摄片、超声及CT检查,均显示腹腔囊性占位、腹腔大量积液。②手术、治疗经过及转归:患儿在全身麻醉下,共计进行3次手术,具体如下。第1次,于生后第3天对其进行腹腔镜探查术及淋巴液漏口结扎术,术中清理腹腔淡黄色清亮液体约600 mL,手术后有明显的淋巴液漏,腹腔引流液量大,平均为127.2 mL/d,并且患儿出现营养不良表现。第2次,于生后第28天对其进行腹膜后肿物切除术,术中切除淋巴管样异常增生病灶送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左侧腹膜后肿物符合淋巴管瘤",术后腹腔引流液量明显减少,但患儿腹胀进行性加重,随访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腹膜后淋巴管瘤复发,弥漫性并逐渐增大。第3次,于生后第49天对其进行剖腹探查术的结果显示,结肠相关广泛淋巴管畸形(LM)伴大范围淋巴液回流障碍,形成弥漫性混合型淋巴管瘤,因此进行结肠次全切除术、腹膜后淋巴管瘤部分切除术,术后腹腔引流液量少,无腹胀发生。第3次手术后14 d,对该例患儿再次开始脱脂奶粉喂养,并且顺利增加至全肠内营养。患儿总住院时间为81 d,治愈出院,随访至18个月龄,患儿生长发育良好,随访腹部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腹膜后淋巴管瘤未复发。③文献检索结果:仅检索到2例新生儿腹腔淋巴管瘤的文献报道。其中,1例为腹腔脐部至右侧腹股沟区的表浅巨囊型淋巴管瘤,因无腹腔脏器受压迫的临床表现,而对其采取生后保守观察,3岁时淋巴管瘤缩小,接受激光治疗;另一例为腹膜后淋巴管瘤,因腹胀明显,于生后第10天对其采取淋巴管瘤手术全切除术。这2例患儿均预后良好。 结论新生儿淋巴管瘤根据其部位、大小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干预时间和方式,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新生儿结节性硬化症(TSC)的临床特点。 方法选择2017年12月13日,以高危儿,新生儿结节性硬化症待查,收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并确诊的1例新生儿TSC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TSC文献复习的文献检索策略为:以"结节性硬化症""新生儿硬化病""心脏横纹肌瘤""tuberous sclerosis""neonate""neonatal cardiac tumor"为关键词,对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数据库及PubMed文献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4月,收录的关于TSC的文献进行检索,并总结其临床特点。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患儿,女性,生后30 min,入院诊断为高危儿,新生儿结节性硬化症待查。患儿在母亲孕龄为37孕周时,经胎儿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心脏横纹肌瘤";出生后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正常,头颅MRI检查结果提示"室管膜下结节",临床诊断为TSC。患儿入院后接受营养、支持治疗5 d,病情稳定,自动出院。电话随访至患儿生后5个月时,未出现抽搐及皮肤损害。②TSC相关文献检索结果显示,新生儿TSC最常见临床表现为皮肤改变,其次为心脏、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少数接受基因检测的患儿可见TSC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但是亦有部分符合TSC临床诊断的TSC患儿,其基因检测结果为阴性。 结论对新生儿期无明显特征性临床表现的患儿,新生儿医师应加强对TSC的识别与筛查,避免漏诊与误诊。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某院收治的一例放线菌化脓性耳廓软膜炎的诊治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患者因右耳廓急性红肿、疼痛2 d入院,入院当天即行耳廓脓肿切开引流,脓液送细菌培养。4 d后脓液培养结果回报为苏黎世放线菌,诊断为右耳廓苏黎世放线菌病。随后相继使用大剂量青霉素G静脉滴注、阿莫西林口服,共治疗3个半月,耳廓红肿消退、未变形或遗留瘢痕,停药后继续随访3个月无复发。提示苏黎世放线菌感染需早诊断,大剂量、足疗程的抗菌药物治疗,脓肿形成时及时切开引流,可避免因漏诊而未得到及时治疗导致的外耳廓瘢痕、畸形以及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