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个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的基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Fang Y  Wang XF  Wang HL  Fu QH  Wu WM  Ding QL  Dai J  Hu YQ  Wang ZY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3):2054-2057
目的 对一例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基因分析。方法 用PCR法对该家系先证者纤维蛋白原基因FGA、FGB和FGG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结果 先证者呈纤维蛋白原FGA基因g.1892-1899位AGTA/GTAA 4bp和g.1978-3215位1238bp复合杂合缺失。结论 纤维蛋白原FGA基因复合杂合缺失是引起该家系先证者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浓度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活性表达的作用.方法:对60名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检测血小板CD62PE活性,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分析后根据冠状动脉损害程度评分.所有患者检测FIB、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分析FIB与血小板CD62PE活性及冠状动脉危险评分的定性和定量关系.结果:以FIB浓度正常值400mg/dL为分界点,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两组,分析两组间的血小板CD62PE活性表达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发现两组间差别明显.偏相关分析在控制了其它危险因素后,显示FIB浓度与CD62PE活性表达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仍呈相关性;进一步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在逐步去除高血压、血糖、血脂如TG,CHO,LDL-c等因素的作用后,发现FIB浓度和CD62PE活性表达对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的作用有显著性.结论:高浓度的FIB可促进血小板糖蛋白CD62PE受体的表达,从而促进血小板活化,并且这可能是FIB促进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中肾小球中纤维蛋白原(Fib)沉积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HSPN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17例肾小球内无Fib沉积,记为A组,23例轻度沉积,记为B组,38例重度沉积,记为C组。对比不同组别临床血液与尿液检查指标。结果:C组Hs-CRP、D-二聚体、CD19~+CD23~+水平显著高于A组与B组(P<0.05),B组显著高于A组(P<0.05);C组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UMA/Cr)显著高于A组与B组(P<0.05),B组显著高于A组(P<0.05);三组24h尿总蛋白、24h尿微量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PN患儿肾小球中Fib沉积越严重,免疫能力越差,炎症反应与肾功能损害越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两对有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家族史的夫妇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方法: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两对夫妇及其高风险胎儿的5种β-地中海贫血突变类型:CD41-42(-CTTT)缺失突变、IVSⅡ654(C→T)突变、CD17(A→T)无义突变、TATA盒nt-28(A→G)突变和CD71-72( A)移码突变.结果:家系1的父亲为TATA盒nt-28(A→G)/N杂合子,母亲为CD41-42(-CTTT)/N杂合子,胎儿正常;家系2的父亲为CD41-42(-CTTT)/N杂合子,母亲为CD71-72( A)/N杂合子,胎儿为CD41-42(一CTTT)/CD71-72( A)双重杂合子;上述2例胎儿出生及引产后的基因分析验证结果与产前基因诊断完全一致.结论:等位基因特异性PCR能准确地对β-地中海贫血高风险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对预防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的出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代谢综合征患者CAP的改变及阿斯匹林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液中循环活化血小板(CA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P-选择素(CD62P)作为分子标志物,FCM三色免疫荧光分析CAP.结果:正常人静止血小板膜表面FIB-R和CD62P表达较低.79例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液中表达FIB-R,CD62P的CAP数量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P<0.01).阿斯匹林治疗后高血压病患者CAP的FIB-R,CD62P表达呈下降趋势(P<0.001,P<0.01).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液中FIB-R,CD62P明显增高,阿斯匹林可以显著降低高血压病患者FIB-R,CD62P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进行常规出凝血检查,用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纤维蛋白原(Fbg)活性和抗原。抽提DNA,PCR扩增纤维蛋白原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DNA测序并与基因文库比对确定基因异常。结果先证者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凝血酶时间(TT)为28.10S,Fbg活性明显下降,抗原在正常范围内,活性显著低于抗原;其父表型检测结果与之相似。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及其父亲F魄、FGA基因第2外显子均存在A1211G杂合碱基置换,导致Arg19Gly错义突变。结论鉴定该病例为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Fbgd链Arg19Gly杂合错义突变是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武鸣壮族地区1例FGA基因杂合突变引起的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表型和基因型,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对先证者家系三代5人进行外周血采集,使用凝血分析仪检测PT、APTT、FIB、TT等凝血项目,FIB采用PT演算法和Clauss法检测;采用DETA抗凝管收集全血,通过NGS筛选,用Sanger测序验证FGA、FGB、FGG基因编码区突变。结果 先证者及其父亲表现出FIB-Clauss法水平降低和凝血酶时间延长,而其妹妹和两个女儿均正常。高通量基因测序显示先证者及其父亲检测到FGA c.103C>T杂合错义突变,而先证者的妹妹和两个女儿未检测到该突变。结论 导致该家系成员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分子机制是FGA c.103C>T杂合错义突变,该突变导致蛋白质中第35位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半胱氨酸(p.Arg35Cys),从而导致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相似文献   

8.
FIB、FDP、D-D在早期判定患儿过敏性紫癜性肾损害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D二聚体(D -D)在早期判定过敏性紫癜(HSP)肾损害中的价值.方法 对HSP患儿行FIB、FDP、D-D水平检测,并作相关对照分析.结果 HSP组FIB、FDP、D-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紫癜性肾炎组(HSPN)较普通型紫癜组FIB、FDP、D-D水平更高,FIB、FDP、D-D水平越高者,易早期出现肾损害,预后亦越差.结论 HSP患儿存在凝血及纤溶系统异常,继发性纤溶异常参与肾损害.  相似文献   

9.
王峥  柏春梅  王红  马西 《陕西医学杂志》2003,32(11):1006-1007
目的 :观察过敏性紫癜 ( HSP)患儿血浆纤维蛋白原 ( Fg)水平及单体聚合功能等指标的变化。方法 :用纤维蛋白原功能自动化检测系统测定了 2 5例 HSP患儿纤维蛋白原及单体聚合功能。结果 :HSP患儿血浆 Fg水平及功能指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HSP患儿体内存在高凝状态 ,是指导临床应用溶栓、抗凝治疗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进行β-地中海贫血产前基因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两对有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家族史的夫妇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方法: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两对夫妇及其高风险胎儿的5种β-地中海贫血突变类型:CD41-42(-CTTT)缺失突变、IVSII654(C→T)突变、CD17(A→T)无义突变、TATA盒nt-28(A→G)突变和CD71-72(+A)移码突变。结果:家系1的父亲为TATA盒nt-28(A→G)/N杂合子,母亲为CD41-42(-CTTT)/N杂合子,胎儿正常;家系2的父亲为CD41-42(-CTTT)/N杂合子,母亲为CD71-72(+A)/N杂合子,胎儿为CD41-42(-CTTT)/CD71-72(+A)双重杂合子;上述2例胎儿出生及引产后的基因分析验证结果与产前基因诊断完全一致。结论:等位基因特异性PCR能准确地对β-地中海贫血高风险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对预防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的出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和不同异常模式在鉴别肺腺癌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associated with lung adenocarcinoma,AD-MPE)与结核性胸腔积液(tuberculous pleural effusion,TPE)中的应用价值,以期筛选最优的鉴别诊断模型。  方法  选取临床确诊的200例AD-MPE患者和209例TPE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对各项指标的异常模式进行分析并用ROC曲线确定单项检测以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性能。  结果  TPE患者的PT、FIB、FDP和D-D水平显著高于AD-MPE患者(P < 0.001)。TPE组4项指标同时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D-MPE(P均 < 0.001)。4项指标联合异常模式后诊断性能优于任一指标(曲线下面积0.732)。  结论  2组患者的PT、FIB、FDP和D-D表达水平和异常模式变化均不相同,4项指标和异常模式的联合有助于AD-MPE和TPE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临床发现的1例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进行基因及表型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2代6人的外周血,采用STAGO自动化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s);凝血酶凝固法(Clauss法)与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Fg:C)和抗原水平(Fg:Ag)。PCR扩增纤维蛋白原FGA、FGB和FG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析。分别用Swiss-PDViewer、在线分析系统对突变蛋白的结构、突变位点的保守性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先证者PT和TT均延长,Fg:C(0.82 g/L)和Fg:Ag(1.19 g/L)明显降低;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FGB基因存在c.425T>G杂合突变,导致纤维蛋白原Bβ链上121位亮氨酸突变为精氨酸(Leu121Arg)。其父亲及儿子也存在该突变位点。蛋白模型分析显示Leu121突变为Arg121后,氨基酸极性发生改变,并且新增与Try117、Met118、Trp125之间的氢键;蛋白同源性分析显示:Leu121在脊椎动物间有较高的保守性。结论:纤维蛋白原Bβ链Leu121Arg杂合突变是引起该家系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为新生儿诊治及出血倾向评估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2019年10月—2022年4月收治的新生儿89例,依据胎龄分组,早期早产儿(胎龄28~31+6周)11例,中期早产儿(胎龄32~33+6周)17例,晚期早产儿(胎龄34~36+6周)26例,足月儿(胎龄37~41+6周)35例。所有患儿入院6 h内检测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4组患儿临床资料、检测指标、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及出血发生率;比较早产儿及足月儿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  结果  早期及中期早产儿血清PT、APTT、TT、D-D和INR均高于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血清FIB低于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早期早产儿PLT低于其他三组(均P<0.05);早期、中期、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出血发生率分别为72.73%(8/11)、52.94%(9/17)、30.77%(8/26)、25.71%(9/35),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81.82%(9/11)、70.59%(12/17)、53.85%(14/26)、37.14%(13/35),早期及中期早产儿出血发生率和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均高于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早产儿DIC发生率为22.22%(12/54),高于足月儿的2.86%(1/35)。  结论  胎龄越小,新生儿凝血功能越差,出血发生率、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及DIC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DD)及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检测对骨折病人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骨折病人57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8名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和DD、FDP水平,并比较观察组不同类型骨折病人Fg、DD、FDP阳性率,以及发生深静脉血栓(DVT)与未发生DVT病人的Fg、DD、FDP水平。结果观察组Fg、DD、FD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TT低于对照组(P < 0.05),2组PT和AP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不同类型骨折病人Fg、DD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D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1 d,观察组中发生DVT与未发生DVT病人的Fg、DD、FD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发生DVT病人Fg、DD和FDP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发生DVT病人(P < 0.01),且发生DVT病人Fg、DD、FDP水平均较术前1 d明显升高(P < 0.01)。结论凝血指标和DD、FDP水平可有效反映骨折病人凝血功能,灵敏度较高,对预防病人DVT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大承气汤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承气汤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4例无凝血功能障碍的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大承气汤鼻饲。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和7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和血小板(PLT)计数。[结果]两组治疗后PT、TT、APTT均延长,Fg和PLT下降;但治疗组治疗后第7天PT、TT、APTT较对照组短,Fg和PLT较对照组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承气汤对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边双双  张萍  张存海  陈江华 《浙江医学》2010,32(12):1793-1794,1803
目的 观察无肝素抗凝对脓毒症患者的连续性血液净化(CBP)疗法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46例脓毒症合并有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行CBP治疗,因患者有活动性出血,采用无肝素抗凝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24、48、72h时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 患者治疗后DD和PLT均较治疗前下降,PT较治疗前缩短,APTT和TT较治疗前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后Fg水平的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治疗后的出血症状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加重.结论 无肝素抗凝的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高危出血患者是安全的,且对机体凝血系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指标变化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病史5年以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75例,其中血糖控制良好、无血管并发症组31例(男18,女13),血糖控制不佳、有血管并发症组44例(男27,女17);相应年龄健康对照人群30例(男、女各15例)。分别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空腹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无论有无血管并发症,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Fg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有血管并发症组Fg水平高于无并发症组,且同组内女性患者Fg水平高于男性;老年2型糖尿病组PT、APTT较对照组缩短,且有并发症组PT、APTT低于无并发症组;上述参数的变化与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关。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的紊乱,凝血功能紊乱是患者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并且可能是导致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有较高的血管病变风险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东菱克栓酶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用东菱克栓酶治疗对其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检测3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PT、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水平。结果 PT、AP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大幅降低,D-二聚体含量增加(P<0.01)。结论 东菱克栓酶使脑梗塞患者凝血活性相对减弱,纤溶活性增强,促进血栓溶解。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一例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方法:用血凝仪检测先证者和父母3人外周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活性和抗原分别用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PCR扩增Fg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和启动子区,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先证者APTT、PT和TT均有延长,分别为45.30、19.90和31.70 s;纤维蛋白原活性和抗原均明显降低,分别为0.60 g/L(Clauss法)和0.90 g/L(免疫比浊法);先证者父母均正常。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纤维蛋白原FGG基因8号外显子g.7598G〉C杂合碱基改变(密码子GAC〉CAC),导致Asp316His错义突变,父母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新发现的纤维蛋白原γ链Asp316His点突变可能是该先证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63例作为观察组,因其他原因仅行全脑血管造影患者87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手术前及术后第1、6天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6项指标水平。结果:(1)观察组术后第1天Fg、plt、D-D水平显著升高,与术前及术后第6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1天PT、APTT、TT水平与术前及术后第6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6天6项指标水平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6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Fg、Plt、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PT、APTT、T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第一天凝血系统被激活,Fg、plt、D-D水平显著升高,提示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并有继发性纤溶亢进,且这三项指标优于常规凝血常规检查,可应用于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