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手术中对肠系膜下动脉(IMA)实施低位结扎降低患者术后发生低位前切综合征(LARS)的效果。选取实施腹腔镜下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25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IMA结扎部位分为低位结扎组112例、高位结扎组142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术中及术后病理学相关指标,并对比两组LARS发生程度。低位结扎组与高位结扎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腹腔引流总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结扎组清除淋巴结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均高于高位结扎组(P<0.05);低位结扎组与高位结扎组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排尿功能障碍、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结扎组术后LARS发生程度与高位结扎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结扎组术后3个月SDS、SAS评分低于高位结扎组(P<0.05)。总体上看,腹腔镜下中低位直肠癌手术低位结扎IMA较高位结扎有利于清除淋巴结,降低LARS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前切除(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术中行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低位结扎及根部淋巴结廓清的临床意义。方法: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为114例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LAR,随机分为对照组(n=55)与观察组(n=59)。观察组采用IMA低位结扎及根部淋巴结廓清;对照组采用IMA高位结扎术及根部淋巴结廓清。对比分析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吻合口漏发生率及术后首次通气时间。结果: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吻合口漏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首次通气时间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R术中行IMA低位结扎及根部淋巴结廓清优于IMA高位结扎术及根部淋巴结廓清,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肠系膜下动脉不同结扎平面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2007年6月至2014年6月间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1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肠系膜下动脉不同的结扎平面,分为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低位结扎组(LL组)76例和不保留左结肠动脉的高位结扎组(HL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随访并评价两组的预后。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淋巴结清扫总数和第253组淋巴结清扫个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109、4.339、8.386、0.233、0.198,P=0.318、0.416、0.512、0.821、0.669);LL组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HL组(χ2=5.186,P=0.029)。HL组术后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0.00%和73.33%,LL组分别为77.63%和72.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36、2.156,P=0.863、0.698)。 结论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肠系膜下动脉不同结扎平面可获得相近的淋巴结清扫效果,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低位结扎平面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更低,其他围手术期指标没有差异,联合第三站中央淋巴结清扫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结扎对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73例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根部结扎组85例,采用IMA根部结扎术及根部淋巴结廓清,非根部结扎组88例,采用IMA低位结扎及结扎部位淋巴结廓清.根部结扎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淋巴结数及转移度、复发率、5年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非根部结扎组的淋巴结数、淋巴结转移度、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根部结扎组,复发率则明显高于根部结扎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A根部结扎及根部淋巴结廓清对直肠癌的治疗效果优于IMA非根部结扎及结扎部位淋巴结廓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6.
肠系膜下动脉的处理是直肠癌手术的关键步骤之一,但肠系膜下动脉的结扎部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其争议的焦点在于保留左结肠动脉(LCA)对于肿瘤根治度、吻合口漏发生率、自主神经损伤以及对肠道功能的影响。目前资料显示,保留LCA在保证吻合口血供和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方面均有明显优势。随着3D、4K高清腹腔镜的出现,以及能量平台等各种技术的进步,保留神经和血管的微创手术必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系膜下动脉(IMA)低位结扎与高位结扎并根部淋巴结清扫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并比较其手术疗效。方法 2015年4月~2018年1月我院肛肠外科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病人92例,按照术中IMA结扎方式分为高位组(52例)和低位组(4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IMA根部淋巴结清扫数目、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排便功能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42.24±20.25)分钟和(146.24±22.64)分钟,失血量分别为(40.36±6.18)ml和(44.66±7.22)ml,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4.24±2.18)枚和(13.94±2.07)枚,住院时间分别为(11.49±3.14)天和(12.48±3.85)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组和高位组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36.63±2.78)小时和(44.48±4.21)小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组术后3个月、6个月排便功能评分优于高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组吻合口漏发生率为2.5%(1/40),低于高位组的5.78%(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组术后尿失禁或性功能障碍发生率17.5%(7/40),高于高位组的7.69%(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结扎方式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具有相同疗效,但低位结扎对排便功能影响小,吻合口漏发生率低,具有更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系膜下动脉(IMA)低位结扎与高位结扎并根部淋巴结廓清对直肠癌根治术的意义。方法对2007年5月—2008年5月收治的156例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低位结扎组80例,高位结扎组76例。低位结扎组采用肠系膜下动脉低化结扎并根部淋巴结廓清,高位结扎组采用肠系膜下动脉高位结扎斤根部淋巴结廓清。比较两组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清扫数量、复发率、5年生存牢及并发症发病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位结扎组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率为15.0%,高位结扎组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率为1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术后复发率、5年生存率、吻合口瘘、性功能障碍和尿潴留的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结扎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低位直肠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病率低于高位结扎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系膜下动脉低位结扎并根部淋巴结廓清可达到直肠癌根治。与传统IMA高位结扎相比,对患苦的复发率、5年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病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肠系膜下动脉(IMA)低位结扎和高位结扎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疗效影响。 方法以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215例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治疗术式,将接受IMA低位结扎者纳入低位结扎组127例,将接受IMA高位结扎者纳入高危结扎组88例。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手术情况、恢复情况等计量资料以( ±s)表示,独立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低位结扎组术中残端缺血性改变发生率和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均低于高位结扎组,其术后性功能障碍或尿失禁发生率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两种结扎方式疗效相当,IMA低位结扎对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具有积极意义,但较高危结扎有着更高的盆腔自主神经损伤风险,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做出决策。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转归的影响因素,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术后65例LAR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LARS患者转归情况分为好转组40例和无改变组25例,通过12个月随访资料及LARS评分量表,分析LARS转归影响因素。结果显示,65例患者中好转患者40例,转归率为61.54%。好转组患者在距手术完成<3个月、术前放疗、吻合口距离肛缘<5cm、骶尾骨间径<119mm比例优于无好转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吻合口距离肛缘<5cm、术前放疗及距手术时间<3个月是术后LARS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结果表明,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术后LARS的转归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吻合口距离肛缘<5cm、术前放疗及距手术时间<3个月是影响LARS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回顾行TME治疗的123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资料,其中66例于腹腔镜下行TME(观察组),57例开腹手术行TME(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情况、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标本肿瘤学指标等。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长(P〈0.05);但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肛门排气排便时问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保肛率与对照组相近(P〉0.05)。两组标本的上下切缘均为阴性,标本长度和清除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随访至2010年8月,观察组患者术后性功能、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死亡、复发和转移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腹腔镜下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是安全、可行的,可以达到与传统开腹TME手术一样的远期疗效,且创伤小,患者痛苦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进展期乙状结肠癌或直肠上段癌行根治性切除术后顽固性便秘的致病因素,并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对江汉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共21例顽固性便秘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既往均为进展期乙状结肠癌或直肠上段癌于外院行根治性手术,原手术均明确记录为肠系膜下动脉高位结扎。术后2~4年(平均3.4年)逐渐出现顽固性便秘,以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减少及排便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所有病例术前行X线钡剂灌肠造影均显示一共同特征,即结肠脾曲未游离,降结肠未切除,降结肠结肠袋消失,犹如小肠;结肠传输试验均提示为慢传输型,排粪造影均未见出口梗阻。12例再次接受手术,余9例因个人因素放弃手术,仍选择保守治疗(灌肠或口服泻药通便)。所有病人均随访至今,随访时间24~168个月,平均87.8个月,手术组术后效果显著,1年内均恢复正常排便(1~2次/d);而保守治疗组便秘症状无改善。结论乙状结肠癌或直肠上段癌根治术中行肠系膜下动脉高位结扎,而未游离结肠脾曲行包括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腹膜返折以上部分肠切除。其后果是部分病人降结肠慢性缺血,结肠形态及生理功能退化,导致顽固性便秘发生(慢传输型便秘)。其有效治疗为再手术行降结肠切除,横结肠-直肠吻合。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总结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手术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3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选择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50例(腹腔镜组)和开腹下实施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50例(开腹组),对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切除淋巴结总数、住院总费用、随访结果等资料进行对比及临床分析。 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开腹组少(P均<0.05);术中淋巴结清扫、直肠远切端距癌灶最下缘距离与开腹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腔镜组的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均较开腹组少(P<0.05)。结论〓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在减少损伤及术后恢复方面优于开腹组。而且腹腹镜组术后复发率低于开腹组。  相似文献   

14.
正直肠癌为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直肠癌采用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性治疗。自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和双吻合器等技术应用以来~([1]),直肠癌病人保肛率和生存率得到改善。在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病人中,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为6%~17%~([2])。吻合口漏作为主要的术后并发症可能造成较差的预后。以往为保证直肠癌淋巴结清扫彻底,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根部,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治疗低位直肠癌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Zhou Z  Li L  Shu Y  Yu Y  Cheng Z  Lei W  Wang T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2):899-901
目的:探索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TME)低位、超低位前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方法:按TME原则、用双钉合技术(DST),在腹腔镜下对6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TME、DST低位、超低位结肠-肛肠吻合术。结果:手术时间11-210min,平均125min;术中出血5-80ml,平均20ml;术后1-2d恢复胃肠功能并下床活动,住院时间5-14d,平均8d。1例患者因凝血障碍中转开腹,其他61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疼痛剂应用28例,除1例吻合口漏、1例尿潴留外,其余患者未见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腹腔镜TME、低位、超低位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创伤小、保肛率高、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是极具应用前景的微创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直肠癌是常见的胃肠道肿瘤,外科手术是其首选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与器械的不断发展,直肠癌保肛术的临床应用比例不断提高。低位前切除术(lowanteriorresection,LAR),尤其是超低位前切除术和经括约肌切除术后,超过9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肛门功能障碍,即所谓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anteriorresectionsyn—drome,LARS),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临床研究提示直肠癌LARS的发生可能与多因素相关,本文就LARS发生机制与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IMA)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疗效、应用价值及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15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MA结扎方式分为低位结扎组(n=98)与高位结扎组(n=117).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下动脉(IMA)低位结扎(LL)并血管根部淋巴结清扫术对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2—2022-03新密市中医院(西院区)普外二科行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治疗的86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案分为2组,各43例。B组实施IMA高位结扎(HL),A组实施IMA LL。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统计围术期指标,评价手术前后肛门失禁Wexner评分,检测手术前后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胃肠功能水平,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中失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短于B组,术后第7天、14天、28天的肛门失禁Wexner评分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时A组患者的血清MTL、GAS水平较高于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IMA HL并血管根部淋巴结清扫术比较,IMA LL并血管根部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直肠癌患者,有助于缩短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减少并发症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98例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病例资料。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211.5&#177;69.2)min,中位出血量80(50~200)mL,平均切除淋巴结数为(11.5&#177;6.4)枚,平均肛门排气时间(2.8&#177;1.4)d,平均可下地行走时间(1.6&#177;0.9)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1.8&#177;6.4)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71%,最常见为肠梗阻(占并发症的24.4%)。中位随访时间为26.1(13.6~45.2)个月,随访率86.9%。33例出现术后复发转移,其中吻合口复发2例,盆腔局部复发3例,腹腔广泛转移4例,远处转移24例。死亡共37例,其中死于肿瘤相关因素28例,死于非肿瘤相关因素9例。5例带瘤生存。结论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不仅具有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在技术上也是安全可行的,而最终的结果仍有待于大量的、长期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