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儿巴日乎疗法是一种以揉摩、针刺、灸疗、熏疗合为一体的蒙医学传统疗法中的常用急救疗法。其中蒙医灸疗在中医古代医书《素问·异法方宜论》也有:“……其治宜灸,故灸燕者,亦从北方来”的记载。小儿巴日乎疗法很早以前流传于民间,当时谁家有了儿女,请求当地精通巴日乎疗法的名老蒙医或喇嘛对儿女施行巴日乎疗法,给他们的未来健康奠定基石。  相似文献   

2.
灸法补泻论     
史广宇 《中医杂志》1995,36(7):405-406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凛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人们常用灸法治疗寒邪为患、阳虚诸证、中气下陷等证取得了疗效。这样就使一些人认为:灸法有补无泻,或者灸法只适应于虚证、寒证,而不适应于实证、热证。因此,有必要澄清灸法的补泻关系。  相似文献   

3.
灸法的量效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官能》曰:"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由此可见,灸疗的范围很广,有些疾病用针刺或中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使用灸法,针灸并用.唐代王焘在其《外台秘要·中风及诸风方》中倍加注意灸疗的应用,提出灸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  相似文献   

4.
周建伟  张凡 《四川中医》1998,16(1):12-13
自古至今,《内经》被历代奉为典范,其始终指导着中医学的发展。《内经》论灸,涉及36篇,《灵枢》十七、《素问》十九。观其内容,虽不算丰富,却十分珍贵。发掘整理这些祖国珍遗,对现世灸疗学的发展仍颇具现实意义。有鉴于此,笔者逐通览《灵民素》,撮其精要.今整理讨论如次。1.灸之所直,其症颇广;灸能却病,其理也多《灵枢·宫外》云:“针之不为,灸之所直”,意指不适宜针刺的疾病,均可用灸治,足见其适应症之广。概括《内经》灸治病证及机理,有如下几端。外感风邪之证,施灸可祛风和营《索问·玉权真脏论》曰:‘“是放风者…  相似文献   

5.
1 《内经》揭示了针灸疗法的渊源《内经》从地理学的角度阐述了中医各种治法的渊源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曰 :“砭石者 ,亦从东方来。……毒药者 ,亦从西方来。……灸者 ,亦从北方来。……九针者 ,亦从南方来。……导引按者 ,亦从中央出也。”这些治疗方法的产生 ,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疾病性质有密切关系。如“砭石”来源于东方是因为“东方之域 ,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 ,海滨傍水 ,其民食鱼而嗜咸 ,皆安其处 ,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 ,盐者胜血 ,故其民皆黑色疏理 ,其病皆为痈疡 ,其治宜砭石。” ;“灸”来源于…  相似文献   

6.
灸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64000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黄丽雅张芸一、正确选择灸治及时机:灸治临床上应用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疑难病、内外伤病等,并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根据《灵枢·官能》所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  相似文献   

7.
<正> 灸法同针法均属于中医学中外治的方法,不仅能治愈疾病,同时有预防保健的作用。《素问·移精变化篇》说:“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又曰:“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列……其治宜灸焫”。《扁鹊心书》提到:孙思邈早年  相似文献   

8.
浅谈按摩灸     
艾灸是中医传统的疗法之一,起源于中国北方,《素问·异法方异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按摩,又称推拿,古称跷引、案杌等,《素问·血气形志篇》:"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酒。"指出了经络不通,气血不通,人体中的某个部位就会出现疾患,在治疗上可以用按摩的方法疏通经络气血,达到  相似文献   

9.
<正> 《千金》载述中风之方药十分丰富,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也有独到之处,张子和赞誉“孙氏《千金要方·风论》散、方,往往皆效”。现管窥如下。孙氏本《内经》之余绪,从广义议论,认为中风有五脏之中,分类有四。在《千金要方》隶属于风门,迨《翼方》始见中风之专论。《要方·卷八诸风》论杂风状曰:“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依俞穴灸之”。强调中风发病急,示人从治宜速,不能怠慢,亦宜汤药灸治并行,对五脏六腑中风之描述较为详尽。值得提出的是他认为病位与脑有关,“风中五脏六腑之输,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风  相似文献   

10.
我国历代文献一直有关于疫病预防的记载。早在《周易》中就载有:“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淮南子》谓:“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这都是传统“治未病”思想的体现。《素问·刺法论》记载:“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  相似文献   

11.
艾灸的治疗作用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早在《素问·异法方宜论》就有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治宜灸 ”。说明在原始社会即有灸法。灸法最早的文字记载当推《左传》,书中载有“攻之不可,达之不及”,其中,“攻”即指灸法。《孟子·离娄》篇亦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显然指的艾灸,从这些记载里可以推想在春秋、战国时代灸法已颇为流行,后世又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曹氏灸方》、《备急灸法》等专著,《外台秘要》更弃针而言灸,说明了灸法在古代被重视和流传应用之…  相似文献   

12.
读您刊1980年第11期“热证可灸论”后,深受教益。兹对疗疮灸治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疗疮灸法,有病灶灸和穴位灸的区别。病灶灸,即在病变局部直接灸治,如文献所说的“当疮头”、“可疮口大小安之”、“安于疮顶上”等。穴位灸,指远离病灶的取穴灸治,如《外科大成》所载:偏历穴治颧疔、腕骨穴治鼻疔等。因此对疗疮可灸与否,应该区别具体的灸法,而分别对待。病灶灸法的宜忌,应以辨证和辨病为准绳。清·  相似文献   

13.
浅谈大椎     
浅谈大椎250011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马元1、大椎穴简考1.1在《内经》中始见大推穴名,《素问·骨空论》曰:“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次灸极骨,以年如壮数”,《素问·气府论》曰:“大雄以下至反尾及傍十五穴”。此穴是以人体解剖名称来命名的,《经...  相似文献   

14.
灸疗是我国最早的治病方法之一。根据《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载推论,灸术早于针术(《中国灸疗学》),《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诸络坚紧,火所治之”。历代许多医家提倡“灼艾第一,丹药第二”,“大病宜灸”[1]。如晋代葛洪,用灸法疗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病症,能力挽狂澜转危为安。中国古代的灸法,基本上是化脓灸。化脓灸就是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柱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的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力,从而起到治疗…  相似文献   

15.
建瓴汤出自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为治脑充血验方。“脑充血”中医名之曰煎厥、大厥、薄厥。《内经·脉解》曰:“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煎厥”。《内经·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此为大厥”。《内经·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怒则形绝,血苑于上使人薄厥》。肝藏相火,肝中少血,肝木失养,肾气不摄,加以  相似文献   

16.
蔡焦生  牛琳 《河南中医》2006,26(5):61-62
艾灸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灵枢·官能》已有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另据《医学入门》记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灸疗与针刺都是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的功能而起作用,从而达到调节机体各器官组织功能的治疗目的。换句话说就是灸疗具有促进机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的作用。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某些病人的特殊生理及病理情况,使用艾灸对病人进行治疗往往能起到积极的治疗效应,现仅艾灸治疗顽固性呃逆及术后尿潴留举隅如下。1顽固性呃逆1.1一般资料43例患者中,男34例,女9例;年龄在40~65岁之间;其中胆结石术后7例,贲门癌术后3…  相似文献   

17.
正灸疗学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扁鹊心书》强调:"保命之法,灼艾第一"。这些记载都表明了灸疗的重要医学地位和其他疗法的不可替代性。然而灸疗临床一度萎缩,灸疗的独特疗效未能充分显示。近30年随着国内学者对灸疗热敏现象的系统研究,发现了灸疗临床新规律,建立了基于灸位与灸量新标准的热敏灸理论与技术新体系,显著提高了灸疗疗效,丰富发展了灸疗学理论与技术,改变了灸疗临床萎缩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小议临床施灸之灸量、灸感、灸效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它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 ,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 ,扶正祛邪 ,达到治病和保健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的应用 ,从古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早在帛书《经脉》就有关于灸法的记载。晋代名医陈延之《医心方》说 :“针须师乃行 ,其灸则凡人便施。”可见灸法运用之简便和广泛。《医学入门》又说 :“凡药之不及 ,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灵枢 官针篇》曰 :“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急救时又有“灼艾第一 ,丹药第二 ,附子第三。”现又有“大病必灸”之说。可见灸法与针刺及汤药治…  相似文献   

19.
日本富士川游氏在他写的《日本医学史》一书中提到了砭石的起源问题,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问题查富士川游《日本医学史》云:中国之古医书《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说:“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疎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其所云“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恐系指我国。……则也许砭石之术已自我神祗时代开始独自流行,而传至远方的中国。  相似文献   

20.
朱兰 《中国针灸》1997,17(10):596-597
试论针刺之“守神”朱兰(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100050)《内经》对于针灸临床治疗强调治神。《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法,必先治神。”《灵枢·本神》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粗守形,上守神”。意即“粗工”只知拘守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