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早期髋臼软骨细胞凋亡的实验,探查凋亡规律。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32只健康实验用新西兰大白兔。左后肢给予5-8 mg/kg 5%盐酸氯胺酮肌肉注射麻醉,作为实验侧;右后肢不进行任何处理,作为对照侧。持续8周,拍摄实验侧与对照侧骨盆正位X线片,获得发育型髋关节脱位造模成功20只。按照1:1比例,将20只造模成功动物随机分为A组、B组。A组立即处死,B组持续管型石膏固定2周,随后处死。两组均解剖髋关节,实施免疫组化、HE染色等,分析早期髋臼软骨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固定前,A组实验侧、对照侧髋臼指数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后,A组实验侧髋臼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前,B组实验侧、对照侧髋臼指数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后,B组实验侧髋臼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实验侧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侧,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早期髋臼软骨细胞存在明显细胞凋亡,且随着脱位时间的延长,凋亡程度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家兔髋关节脱位模型中髋臼软骨的病理改变.方法 建立单侧髋关节脱位的动物模型,通过X线片测量髋臼指数,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改变.TUNEL法检测软骨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固定8周后,脱位侧髋关节的髋臼指数与固定前相比明显增大(P<0.05);髋臼软骨细胞的大小及排列均不规则,软骨基质中可见多个空泡样结构;肥大层中凋亡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髋关节脱位可导致髋臼软骨组织发育过程出现变化,髋臼软骨中肥大层软骨细胞的凋亡数目减少,软骨细胞堆积,可能导致髋臼局部区域软骨层增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髋臼的变化.方法:采用管型石膏固定方法制作动物模型,取经X线检查存在DDH的大耳白兔,行ECT检查后解剖双侧髋臼.以GREENHILL方法进行测量.分别沿长短径并与两径平行取材切片观察其组织学改变.结果:ECT检查结果显示病变髋臼核素浓聚明显低于对照侧.病变髋臼向后上方延长,失去其近似圆形的结构而呈椭圆形.组织学观察,沿长径的切片显示病变髋臼后上缘关节软骨外翻,其关节软骨生长柱方向也发生改变,异位关节软骨明显增厚;而沿短径的切片可以看到透明软骨去机化及向纤维软骨转化.结论:DDH动物模型中存在微循环的改变,软骨翻转导致髋臼后上方的延长.  相似文献   

4.
《广西医学》2006,28(9):1492-1492
1.发育性髋发育不良的分类有:(A)髋臼发育不良;(B)髋关节半脱位;(C)髋关节脱位;(D)先天性髋脱位;(E)扁平髋2.发育性髋发育不良骨骼的病理变化包括的部位有:(A)髋臼;(B)股骨头;(C)股骨颈;(D)骨盆与脊柱;(E)膝关节3.髋臼指数是指:(A)两侧Y形软骨间连线(Y-Y,Hilgenreiner线)与髋臼前沿的夹角;(B)自髋臼外缘向Y-Y线划一垂线,与股骨头骺中心到髋臼外缘的连线之间的夹角;(C)自髋臼外缘向Y-Y线划一垂线,将髋臼分成四个象限;(D)两侧Y形软骨间连线(Y-Y,Hilgenreiner线)与髋臼后沿的夹角;(E)两侧Y形软骨间连线(Y-Y,Hilgenreiner线)与对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避免先天性髋脱位治疗后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股骨头颈畸形的方法。方法:应用新生仔猪在其髋关节髋臼与股骨头之间嵌入间置物—同种异体膝关节半月板软骨片后分别用石膏将后肢固定于“蛙式位”和“蹲位”。定期行解剖学、组织学检查。结果:“蛙式位”固定组经过2~3个月后均出现程度不同的股骨头、颈畸形,而“蹲位”组则未发生明显的畸形。结论:在髋关节关节间置物存在的前提下,髋关节极度外展位可以使股骨头与髋臼之间的压力增加,是先天性髋脱位治疗后股骨头颈畸形发生的危险因素。“蹲位”是一种较为安全、可行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改良Pemberton髋臼截骨治疗大龄儿童发育性髋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hip,DDH)更为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方法2000年2月-2006年2月,对DDH髋臼浅而小、股骨头大的19例21个髋关节,在通常术式的基础上,对Pemberton截骨术式进行改良,将截骨点下移,扩大翻转骨瓣面积;取股骨截骨段植骨。同时行股骨转子下短缩外旋截骨,髋人子石膏固定2~3周,3周去除石膏固定改用患肢皮牵引并行仰卧起坐髋关节功能锻炼,8周扶拐行走。术后观察髋关节功能,X线片显示的截骨愈合程度、髋臼对股骨头包容程度及有无股骨头坏死等。结果随访6个月~1年8个月,按照周永德疗效评定标准,总计26~30分14例14髋,21~25分3例4髋,16—20分2例1髋,15分以下1例1髋,总优良率达90%。结论改良Pemberton截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可增大股骨头包容,避免了传统术式减少髋臼容积的缺点,更有利于稳定关节,髋关节功能好,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低,是治疗大龄儿童发育性髋脱位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早期髋臼软骨中表达的改变情况,探讨Ⅱ型胶原、MMP-7与软骨退变的相关性.方法 兔左下肢作为实验侧,膝关节伸直位、长腿管形石膏固定;右下肢作为对照侧,5周后经X线证实构建DDH动物模型8只.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髋臼软骨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两步法、免疫印迹方法检测Ⅱ型胶原、MMP-7在髋臼软骨中表达的改变.结果 实验组可见有局部软骨细胞簇集,细胞外基质甲苯胺蓝染色有失染现象.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Ⅱ型胶原和MMP-7阳性染色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实验组Ⅱ型胶原和MMP-7蛋白表达量均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8,t=2.334,P<0.05).结论 DDH早期髋臼软骨发生退行性变,Ⅱ型胶原、MMP-7高表达,提示Ⅱ型胶原、MMP-7的数量和强度可能与软骨退行性变的程度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缝匠肌骨瓣修补髋臼缺损在治疗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早期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2016年缝匠肌骨瓣修补髋臼缺损治疗17例DDH伴髋臼缺损大龄患儿(>6岁)的临床资料,评价早期手术疗效.在全身麻醉下行髋关节切开复位;股骨转子下三维截骨纠正前倾角及颈干角,根据股骨头脱位高度行股骨短缩,钢板固定后重建关节裳.取髂骨缝匠肌骨瓣翻转至髋臼上缘修补髋臼缺损.手术后双下肢贝氏石膏固定6~8周.逐渐行髋关节功能训练,髋关节功能参照Mckay's标准进行评估,髋关节形态评估参照Severin's X射线标准进行.结果 17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9个月.术后股骨头复位良好,头臼包容满意;未出现伤口感染及股骨头坏死.术后随访结果,Mckay's标准:优2例(2髋),良13例(15髋),可2例(2髋),优良率为88.2%,Severin's标准:优11例,良49例.结论 大龄儿童(>6岁)DDH采用髂骨缝匠肌骨瓣修补髋臼缺损,术后骨性愈合好,能有效改善髋关节的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术后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9.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10):2236-2240
【目的】观察髋关节脱位法联合液氮冷冻法建立兔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的效果。【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日本大耳白兔28只,在无菌条件下使用外科手术法暴露股骨头,采用髋关节脱位法联合液氮冷冻法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分别于造模后4、8周观察兔股骨头形态,并给予X线及MRI检查。在术后4、8周分别处死12、13只兔子,取造模侧股骨头观察骨小梁和髓腔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所有实验兔术后无明显感染迹象。造模后8周股骨头组织学结果发现空骨陷窝率增加,为8%~12%,超过正常兔股骨头软骨下区空骨陷窝率,符合股骨头坏死的判断标准,提示造模成功。【结论】采用髋关节脱位联合液氮冷冻法建立兔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模型,操作简单,动物死亡率较低,稳定可靠,可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兔膝关节伸直位石膏管型固定造成的实验性骨关节病模型,对其关节软骨细胞进行形态学及原位DNA 断裂标记研究。结果显示:制动1 周时即出现软骨表层细胞凋亡,2 周后凋亡呈增加趋势,6周时出现全层软骨细胞大量凋亡,而正常及实验对照组很少出现凋亡细胞。提示制动可引起软骨细胞凋亡;软骨细胞凋亡可能是关节软骨出现退变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和分析测量了139具尸体的小肠长度。成年男性54例,均长414.30±9.60厘米;成年女性47例,均长345.87±8.19厘米;男女两性小肠均长382.48±6.40厘米,且两性小肠长度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男性胎儿13例,均长218.46±8.76厘米;女性胎儿25例,均长211.60±7.31厘米;胎儿两性小肠均长213.95±5.68厘米,两性间无差异。求相关系数表明,r=0.039,小肠长度与身高完全无关。  相似文献   

12.
用200例(男124、女76)长春市郊出土的干燥成人下颌骨进行了下颌孔定位的研究。所测得的数据,均通过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下颌孔的位置是变化的,但下颌孔主要位于冠突最高点与下颌角连线的上五分之三与下五分之二交界处。同时进行了男、女性别之间及同一性别两侧之间的对比研究。从研究结果看,除下颌孔至下颌角的距离在男、女性别之间存在着明显性别差异以外,其余各项未看出明显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162例成年尸体上观察的结果如下:腹腔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Th_(12)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上1/3上部。肠系膜上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L_1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中1/3下部。肠系膜下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3下1/3者最多,平L_3中1/3者次之,平均在L_3下1/3上部。腹腔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0.1~0.5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0.41厘米。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5.0~7.0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6.36厘米。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腹主动脉分叉角顶之间的距离,分别以在12.0~14.0厘米、10.0~13.0厘米和3.0~5.0厘米之间者最多,它们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3.03厘米、11.28厘米和4.21厘米。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对家兔胰腺器官内的淋巴管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胰腺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存在小叶间和被膜下。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与其他器官所见相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成年猫8只,向直肠壁浆膜下层和肌层内多点注入10%HRP溶液200微升,研究结果证明①猫直肠初级传入神经来自双侧(?)_1至腰_5和骶_1至尾_1的脊神经节,其高峰节段是腰_2和骶_2节段。②脊神经节内直肠的初级传入神经元胞体多为圆形和椭圆形,少数是梭形和不规则形。③直肠初级传入神经元的中枢突经李氏束深面进入骶髓_(13)节段,围绕后角形成较大的外侧束和较小的内侧束。两束沿后角外侧阳内侧缘行向腹侧,其终末均终止于灰质Ⅱ,Ⅲ层和Ⅴ、Ⅶ层.④直肠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位于双侧骶_1至尾_1节段的中间带外侧核,并在网状核、侧素、后外侧核、中界核和前角后外侧核也见到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导了83例119眼弱视治疗及随访情况,其中经随访一个月以上的93眼中,56眼(60%)视力恢复三排以上或达1.0以上。 视力恢复与开始治疗的年龄有明显的关系,5岁以前开始治疗者疗效较5岁以后开始治疗者显然好得多。非中心凹注视者疗效不一定比中心凹注视者差,而大多数非中心凹注视眼视力提高者转变为中心凹注视。定期随访,严格认真地遮盖健眼,及强迫多使用弱视眼是治疗弱视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8.
19.
20.
研究了68例12岁以下的远视性屈光参差弱视及合并屈光参差的斜视性弱视,以探讨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深度的关系及屈光参差性弱视发病的机制及临床意义。远视性中心注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中,弱视深度与屈光参差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弱视深度与引起弱视时的屈光参差程度、发生年龄及其他因素有关,屈光参差程度的增加为伴随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