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心肌不同步收缩运动与左心收缩功能(LVEF)的关系.方法 58例心衰患者分为QRS<120ms组(41例)和QRS≥120ms组(17例),正常对照组20例,进行多普勒组织速度超声心动图检测,以心电图Q波为起点,测量其到心肌6个壁12节段收缩期最大速度时间间期(Ts),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同一水平6个壁间Ts最大差值(Inter-ΔTs)、同一壁内2个节段间Ts最大差值(Intra-ΔTs)及左心室12个位点间Ts的最大差值(Max-ΔTs).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两组心衰患者中Inter-ΔTs、 Intra-ΔTs、 Max-ΔTs均明显延长;而两组心衰患者中Inter-ΔTs、 Intra-ΔTs、 Max-ΔTs无明显不同.两组心衰患者中,Max-ΔTs与LVEF均呈负相关,而与QRS间期无关.结论 心衰患者左心室同一水平不同节段、同一壁内均存在非同步运动,并且其与左室收缩功能呈负相关;左室心肌非同步收缩运动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组织速度显像(TVI)技术评价QRS波<120ms心衰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同步性.方法:本研究共收入18例正常人(对照组)和EF≤45%(Simpson法测定)且QRS波<120ms的心衰患者(CHF组)20例.利用TVI获取左心室心尖切面心肌各节段多普勒组织速度曲线,测量收缩达峰时间(Ts),计算12节段TS的标准差(Ts-SD)和极差(Tsmax-min);测量QRS波起点到射血波起点的时间(Q-Sb),计算心室内同步性指数(TSI)和各室壁壁内的同步性指数(RSI).结果:Ts-SD、Tsmax-min和TSI在对照组和CHF组分别为(8.5±4.3)ms vs(39.2±11.5)ms、22.2±12.6)ms vs(111.5±28.9)ms、(9.4±2.9)ms vs(23.1±6.6)ms(P值均<0.0001).结论:QRS波<120ms的心衰患者同样存在左室收缩不同步,故QRS波时限不能准确地反应左室运动的不同步性,而TVI技术可精确评价心室收缩的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合并或不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室内收缩及舒张同步性情况。方法选取16例CLBBB患者且左室射血分数(LVEF)≥50%(病例Ⅰ组)、14例CLBBB患者且LVEF〈50%(病例Ⅱ组)及正常对照组20例受检者心尖四腔心、两腔心和心尖长轴三个切面中左室6个壁12个取样点的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曲线,测量从心电图QRS波群起点至收缩期速度峰值和舒张早期速度峰值的时限Ts和Te。结果病例Ⅰ组、病例Ⅱ组左室内不同步性运动参数左心室12个心肌节段Ts最大差值(Max-△Ts)、左心室12个心肌节段Te最大差值(Max-△Te)、每位入选者12节段心肌Ts的标准差(Ts-SD)、每位入选者12节段心肌Te的标准差(Te-SD)较对照组均有延长,且病例Ⅱ组较病例Ⅰ组延长更明显(P〈0.05或P〈0.01)。病例Ⅰ组后间隔的左心室同一壁内2个节段间Ts差值(Intra-△Ts)及左心室同一壁内2个节段间Te差值(Intra-△Te)较对照组有明显延迟,余5个壁无明显差异,而病例Ⅱ组6个壁的Intra-△Ts和Intra-△Te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CLBBB合并或不合并心衰的患者存在着心室内电-机械收缩、舒张运动的不同步。CLBBB不合并心衰患者仅后间隔存在电-机械收缩、舒张运动的不同步,而合并心衰的患者左心室6个壁均存在电-机械收缩及舒张运动的不同步。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PW-DTI)技术评价QRS波宽度正常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左室收缩功能、心室重构、功能性二尖瓣返流(FMR)的关系。方法:应用PW-DTI技术测量47例DCM慢性心力衰竭患者(DCM组)和4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左室壁12个节段的收缩达峰间期(Ts),计算Ts的极差(Ts-maxD)和标准差(Ts-SD)。结果:DCM组Ts-SD和Ts-maxD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DCM组中Ts-maxD大于100 ms或Ts-SD大于34.4 ms患者有14人,即不同步率为29.8%(14/47),收缩延迟的部位以左室下壁多见;DCM慢性心力衰竭患者Ts-SD,Ts-maxD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P<0.01),与左室舒张未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未容积(LVESV),功能性二尖瓣返流(FMR),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P<0.01)。结论:部分QRS波宽度正常的DCM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存在机械收缩不同步;左室机械收缩不同步加重心功能损害,与左室重构亦有密切关系,并可能是DCM患者FMR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三平面组织追踪评价不同QRS间期心肌梗死患者左室不同步运动。方法对30例正常人和60例心肌梗死患者(QRS间期≤120ms者30例,QRS间期>120ms者30例)采集心尖四腔观三平面组织速度图像,取左室6个壁的基底段和中间段,总共12个节段。应用组织追踪技术测量各节段收缩达位移峰的时间(Td),计算最大差值(Td-maxD)和标准差(Td-sD)。结果两组心肌梗死患者与正常组比较,同步性指数Td-maxD、Td-sD均显著延长(P<0.05)。QRS间期延长与QRS间期正常的心肌梗死患者之间Td-maxD、Td-s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左室心肌的不同步运动在QRS间期正常及增宽的心肌梗死患者广泛存在。QRS间期>120ms不能作为选择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显像(QTVI)技术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判断心室非同步性的价值.方法 选取左室射血分数(LVEF)≤40%、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 mm、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的CHF患者46例,对照组32例为体检健康人群,行M型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LVEDd和收缩末期内径(LVEDs),计算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Simpson双平面法计算LVEF.心尖两腔观、长轴观、四腔观获取组织速度成像(TDI)图像,应用QTVI技术分析左室壁基底段及中间段共12个节段的心肌收缩达峰速度(Vs),自QRS起点测量每一取样点TVI曲线上收缩期达峰时间(Ts)、舒张早期达峰时间(Te),计算所有12节段Ts的标准差(Ts-SD)作为评价心室内同步性指标,任意两个节段Ts最大差值(△Ts-max)作为评价心室内收缩同步性指标,任意两个节段Te最大差值(△Te-max)作为评价心室舒张同步性指标.以Ts-SD>33 ms判定为心室内不同步,以△Ts-max>100 ms判定为心室内收缩不同步,以△Te-max> 100 ms判定为心室内舒张不同步.结果 CHF组LVEDd、LVFS、LVEF及左室心肌各节段V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HF组心室内不同步、心室内收缩不同步、心室内舒张不同步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4.78% vs 9.38%、91.30% vs 6.25%和67.39% vs 21.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QTVI技术能快速、准确、无创地定量评价CHF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判断心室非同步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非同步收缩运动的价值.方法 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组)和健康者(正常组)各30例,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DV)、左室收缩末期内径(ESV)和左室射血分数(EF).采用QTVI技术测量左室壁12个节段自心电图QRS波群起点测量每1个取样点TVI曲线上收缩期达峰时间(Ts),计算出12个节段收缩期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SD)和12个节段收缩期达峰时间的最大差值(Ts-max).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心肌梗死组EDV、ESV明显增大,EF明显减小,Ts-SD和Ts-max明显延长,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壁存在整体收缩功能障碍和非同步收缩运动,QTVI在检测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收缩非同步性方面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Ts-SD和Ts-max是评价左室壁非同步性收缩运动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实时三平面组织同步性成像(RT3P-TSI)对慢性心力衰竭(CHF)伴宽QRS波群患者左心室同步性的评估意义。方法选择CHF伴宽QRS波群患者75例,对照组75例,分别以RT3P-TSI技术和传统二维组织同步性成像(2D-TSI)技术测量同一心动周期下各个节段收缩达峰时间(Ts)并进行定量分析。比较RT3P-TSI和2D-TSI测量CHF患者及对照组左心室失同步情况,同时比较两种技术操作时间。15d后复测比较操作者间变异及操作者本人变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HF组左心室各节段Ts及各节段收缩达峰时间最大差值(Ts-diff)明显延长(P<0.01),CHF组后壁基底段Ts最大,侧壁基底部次之,对照组后壁基底段Ts最大,其次为下壁基底部。以收缩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33ms判断为左心室失同步,QRS时间≥130ms患者中,2D-TSI法测量CHF组与对照组左心室失同步率分别为81.34%、65.21%(P<0.05),RT3P-TSI法测量CHF组与对照组左心室失同步率分别为80.0%、71.7%(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2D-TSI与RT3P-TSI测量Ts及Ts-SD值相关性良好(r=0.85、0.57,均P<0.01)。RT3P-TSI检查花费时间(59.8±11.8)s,低于2D-TSI(155.6±13.4)s。RT3P-TSI法操作者内变异率及操作者间变异率均低于2D-TSI法。结论CHF伴宽QRS波群患者左心室失同步率高于宽QRS波群但无CHF患者,CHF组左心室各节段收缩延迟,后壁基底段收缩最缓慢。采用RT3P-TSI可以得到与二维方法相近的左心室运动同步信息,其优势是切面规范,人为干扰减少,操作简便快捷。  相似文献   

9.
施春霞  钱彩艳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8):891-891,901
目的研究心脏QRS波增宽合并胸前导联ST段下移与左心室不同步化收缩的关系。方法利用组织多普勒对40例QRS波增宽合并胸前导联(V1~V6)ST段下移(I组)、40例心电图QRS波增宽大于120ms(II组)、40例正常人(对照组)三组样本进行组织多普勒左心室非同步化运动检查,分别于心尖段的间隔壁、侧壁、前壁、后壁、下壁的基底段及中段测得QRS波起始点至最大局部收缩速度的时间(Ts),计算上述Ts的标准差(Ts-SD)。结果 I组收缩失同步化发生率为93%,而II组为6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QRS波增宽并伴有胸前导联(V1~V6)ST段下移的病变与左心室不同步化收缩具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窄QRS波群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窄QRS波群的CHF患者行CRT治疗,观察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IDd)、6 min步行试验(6 MWD)、左心室收缩期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SD)和左室间隔和侧壁基底段收缩期达峰时间差(Ts)的变化情况。结果:CRT术程顺利,术后6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3.6±0.5)vs.(2.7±0.6)]、LVEF[(0.26±0.04)vs(0.32±0.08)]和6 MWD[(203±9.3)m vs.(343±11.3)m]明显改善(P<0.05);LVIDd[(73.9±5.4)mm vs(68.1±3.2)mm]、Ts-SD[(47.3±6.5)ms vs(34.2±7.8)ms]和Ts[(92.1±27.2)ms vs(64.4±8.5)ms]较术前均显著缩小(P<0.05)。结论:对于经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存在心室机械收缩不同步的窄QRS波群CHF患者,CRT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其心功能及临床症状,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有待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