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经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素问、平人气象论),汉代医家张仲景说:“四季脾王(旺)不受邪”。金元医家李东垣进一步发展了脾胃学说,他在《脾胃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说:“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这就是说人身脾胃健旺,元气充足,抗病  相似文献   

2.
刘慧  文妮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3):128-128
中医称脾胃为后天之本,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脾,”《黄帝内经》的论述,为脾胃学说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3 益脾中医方剂组合的另一特点是“益脾”。古代医家注重益脾者,发端于张仲景。仲景而后发展这一理论的,以李东垣为代表。东垣在其原著《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夫元气、谷气、荣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据此可见,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维持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这是东垣内伤学说的一个基本论点。  相似文献   

4.
略述万全重视固护小儿脾胃之气。万全认为“胃主受纳 ,脾主运化 ,脾胃壮实 ,四肢安宁 ,脾胃虚弱 ,百病峰起”。故提出“调理脾胃者 ,医中之王道”的观点。万全强调 :调脾胃宜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 ,并取中和之道。  相似文献   

5.
<正>中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认为脂膏属于五谷之精微(谷之稠者),津液为其主要的载体。“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肓丰满”,说明膏脂的正常代谢有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相似文献   

6.
1 胃气的作用 首先,胃气在生理上有其重要作用。如《内经》云:“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可见,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其次,胃气在病理上的作用。李东垣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又谓“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看出,胃气的盛衰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再次,是胃气的治疗作用。调理脾胃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脾胃内伤学说在发病学与治疗学方面的贡献,与金元时期李东垣的医疗实践和著述是分不开的。后世所谓补土派的形成,李氏是无可非议的奠基人。批判地继承、发掘东垣学说,对发扬祖国医学,促进中西医结合,都是有价值的。脾胃元气论脾胃元气论是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立论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李氏对正常人体机能活动的原则性认识。李氏认为,脾胃内伤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关键性意义。要认识和研究脾胃内伤学说的精神实质,必须从这里入手。以下分三点加以讨论。一、气者精神之根蒂历代医家对精、气、神都十分重视,一直誉为“人身三宝”。所不同的是,或更看重气,或更看重精,或更看重神。李氏属于前者。他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①由于李氏把着眼点放到气上,这便导致东垣学说详于气的变化而  相似文献   

8.
“虚则补之”,人所共知。临床诊疾,病实者鲜少、虚者甚多,补后天而益先天最详于东垣,仅其应用补法的特点,略述管见,不妥之处,悉请指正。一、补散相须东垣总结前人及自己的经验,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为据著成《脾胃论》,该书重点强调脾胃为一身精气升降之枢纽与“火与元气不两立”两个论点,认为阴火与元气(脾胃之气)对立统一、一胜则一负。若脾气下流、元气消沉,阴  相似文献   

9.
金元时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氏,在治疗内伤杂病的过程中,认识到中焦脾胃在其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实践,创立了脾胃内伤学说,为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其所著的《脾胃论》中,说“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不能充,而诸病所由生也”;“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明确认识到“脾胃不足是内伤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脾胃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呕吐可由寒气、火热、湿浊、痰饮、宿食、气攻及脾胃亏虚使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致,病变脏腑多责之于肝、脾、胃。本文作者认为贤与脾胃形成“先天”滋“后天”,“后天”养“先天”的依赖关系。从而重视呕吐从肾论治的观念,特别反复长期呕吐者,多责之于肾。肾阴不足,脾胃失于濡润者,多属应症;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胃失于温煦者,多属本虚标实症,治当用滋补肾阴或温补肾阳之剂。并应用于癌症化疗副作用、尿毒症、心衰、麦尼尔氏综合症、妊娠、产后及老年久病呕吐者,皆获捷效。  相似文献   

11.
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为世人皆知,但追溯脾胃学说的源头当首推张仲景之脾胃观。如《古今医统》云:“汉仲景著《伤寒论》,专以外伤为法,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世医鲜有知之者”。仲景在其《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李东垣正是继承发展了仲景脾胃学术思想,提出了“人以胃气为本”,“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能滋养元气”,创立了升发脾阳之说,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脾胃学说;而叶天士据此提出滋养胃阴学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脾胃学说。仲景在立法、组方、用药上匠心独具,处处顾护脾胃,其养胃扶正以祛邪及祛邪而不伤脾胃的治法,体现了以脾胃为本的指导思想。现从以下七方面讨论仲景治疗学中的脾胃观。  相似文献   

12.
夏娟娟  谭颖颖  黄笛  许生 《中医学报》2020,35(2):266-269
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病位在于肾,但在慢性肾炎发展至慢性肾功能衰竭过程中,主要是因为脾肾逐渐亏虚,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湿热瘀血痰浊阻滞机体,进而成为尿毒症。李东垣以脾胃为核心辨证论治,提出“重中气、升阳气、降阴火”之理论。“重中气”即注重脾胃中气之调理,并提出5个基本方剂,即湿胜者平胃散,气弱自汗者黄芪建中汤,脉虚血弱者四物汤,真气虚弱者四君子汤,小便闭涩者五苓散。“升阳气”即重视阳气的升发,重点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等。“阴火”者,即机体因脾胃虚弱、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一种病理机制。“降阴火”即标本同治,既要调和脾胃,又要制约阴火,经典方剂为补中益气汤。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较多,且容易反复发作,从李东垣“重中气、升阳气、降阴火”理论治疗,能有效调理脾肾功能,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张忠良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4):161-161
金代著名医家李呆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认为“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百病”不外乎外感时病及内伤杂病。以“从胃论治”为出发点,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4.
胃癌的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祖国医学认为,胃癌乃属于“胃脘痛”、“噎膈”、“伏梁”、“积聚”等范畴。《素问·腹中论》认为:“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由此可见,古人早在几千年以前已对胃癌有所认识。对其发病机理亦提出正虚邪实,而以正虚……脾胃正气不足为多见。《灵枢·百病治生篇》认为:“……”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脾胃论》:“元气之充足,皆内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脾胃之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可见脾虚在胃癌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因虚而致痰湿内留,郁结化热,热毒内灼,伤阴耗气,为瘀成结。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在胃  相似文献   

15.
一、“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动血之由,惟火惟气耳。”是谁提出的?你如何理解?(15分) 答:是明代张景岳提出的。其意思是治疗血证应明确出血的原因不外火与气两方面。因于火者,有实火与虚火之分,实火迫血妄行,治宜清热泻火止血;阴虚火旺,灼伤血络出血,治宜滋阴降火止血。因于气者,有气苑、气虚、阳虚、气虚血瘀之分。气血并苑于上者,应清气降气以止血;气虚不摄者,当益气摄血;阳虚经脉失于温煦者,应温经止血;气虚血瘀者,宜益气活血以止血。二、简述脾胃气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泄泻的证治要点。(20分) 答:脾胃气虚由中气不足、运化功能减退引起。临床以食少、便溏、倦怠乏力,舌  相似文献   

16.
中气泛指中焦脾胃之气和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的消化运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云:“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中焦脾胃又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从古到今,虽然有多少医者谈到中气的重要性,但直至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才比较完整的从理论到临床使脾胃学说形成了独特的体系。脾胃对正常人体的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在疾病防治中更不可忽视。不少医生在临证治疗中,治一伤一,或治其标而伤其本,使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旧病不愈,新病又起等。笔者据此谈谈临床中误伤中气出现的变证。并就慢性…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强调脾胃重要作用在《内经》“人以谷气为本”;石藏用(字用之)“今人秉赋怯薄,按古方用药不能愈病;”张元素脏腑病机学说的启迪下,强调疾病形成由于内伤,言土系万物之母,升降运动的枢纽,“胃纳脾运”,为营养化生之源,上输心肺,下归肝肾,敷布四肢,充及肌肉。人赖天阳之气以生,此阳气须并于脾胃;人赖地阴之气以长,此阴气要化于脾胃;人赖阴精之奉以寿,此阴精必源于脾胃;人赖营气之充以养,此营气则统于脾胃;脾胃不健,人体所需的阳气、阴气、阴精、营气等重要物质,就受到损害。对脾胃内伤之因,也作了解说,认为饮食不节,胃伤脾无所运,水谷精气不能输送全身;劳动过度,“喘息汗出,内外皆越”(《素问·举痛  相似文献   

18.
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是升其清阳,降其浊阴,脾属土脏,位居中央,是阴阳升降运动的枢纽。由于脾乃中流砥柱,为气血运行上下之总枢。若脾胃之气伤,则四脏皆失其所养,所谓“居中央畅四方者”是也。故临床调整脾胃之升降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补法是中医治疗八法之一。主要是补益人体阴、阳、气、血的不足,或补益某一脏腑虚损的一种治法,以达到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恢复健康之目的,即《内经》“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之义。因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补法首先要重视脾肾。  相似文献   

20.
阴火证治验     
杜庆云副主任医师在阴火证治疗方面经验尤甚.笔记予以整理,供同道研讨。“阴火”语出金代李东垣,怄学发明》论日:“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又喜怒化恐而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人独盛,心火者,阳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今,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认为“阴火”是病理君相之火,其成因本于脾胃元气之不足。故东垣论其治法“谁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泻其火”,立其方药“补中益气汤主之…··又宜加黄柏救肾水,能泻阳中之伏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