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寰椎侧块螺钉治疗寰枕融合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寰椎(C1)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寰枕融合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3月用C1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的7例寰枕融合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的治疗方式均为C1侧块螺钉和C2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复位、内固定融合.结果 手术共置入C1侧块螺钉14枚,C2椎弓...  相似文献   

2.
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术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5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寰枢椎内固定术式,用来治疗难以实施后路内固定的病例。方法 使用纯钛制成的固定螺钉,做颈前路暴露,经枢椎针两枚螺钉分别拧人左、右寰椎侧块,达到区椎的即刻稳定。结果 10例手术患者,平均随访19个月,其中7例螺钉固定位置良好,寰枢椎达到稳定,死亡1例。结论 经枢椎体寰椎愉螺钉固定术是一种比较可犊的寰枢椎内固固定方法,尤其适用于难以施行后路内豁达一术的病例。  相似文献   

3.
寰椎椎弓根与枢椎侧块关系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6  
目的研究寰椎椎弓根与枢椎侧块的位置关系,建立以枢椎侧块为解剖标志的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定位技术,并通过临床应用评价其可靠性。方法取50套干燥寰枢椎标本,测量寰椎椎弓根和枢椎侧块的内缘、中点(内、外缘中点)、外缘与正中矢状线的垂直距离,计算寰椎椎弓根与枢椎侧块的内缘间距、中点间距和外缘间距,建立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定位技术。临床应用该定位技术进行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6例,男5例,女1例;平均年龄41岁。其中游离齿突1例,齿突发育不良3例,齿突陈旧性骨折2例。结果寰椎椎弓根的内缘、中点、外缘分别在枢椎侧块的内缘、中点、外缘的内侧(1.37±0.51)mm、(1.60±0.61)mm、(2.15±0.60)mm处。确定寰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为:经枢椎侧块内、外缘的中点作纵垂线,与寰椎后弓上缘交点的正下方3.0mm处。6例患者共放置寰椎椎弓根螺钉12枚,术中无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术后X线及CT扫描显示螺钉位置均良好。结论枢椎侧块与寰椎椎弓根间存在较恒定的解剖位置关系,枢椎侧块可作为术中确定寰椎后弓显露范围和判断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解剖学标志,可简化术中繁琐的定位操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02年2月至2004年3月,采用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5~57岁,平均39.5岁;齿突陈旧性骨折5例,先天性游离齿突4例,新鲜齿突骨折6例(AdersonⅡC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不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术前JOA评分5.1 ̄10.9分,平均7.6分。术前行颅骨牵引。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18 ̄20mm与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处,钉道与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头端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夹角约15°,与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直径3.5mm,寰椎侧块螺钉长28~32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26mm。应用Vertex7例,Axis3例,Cervifix5例。结果15例患者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各30枚。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5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6个月JOA评分13.2~16.8分,平均14.8分,改善率为87.5%。骨折的齿突均骨性愈合,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稳定的三维固定效果,可用于治疗寰枢椎不稳。  相似文献   

5.
寰椎测量及其经后弓侧块螺钉固定通道的研究   总被引:121,自引:29,他引:92  
目的:提供国人寰椎的数据,探讨经寰椎后弓侧块(类似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用游标卡尺对50例干燥寰椎标本进行测量。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5例寰枢椎不稳患者采用经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钢板内固定,术中用卡尺和量角器测量寰椎后弓进钉点及进钉方向,术后在X光片和CT片上测量经寰椎后弓侧块螺钉通道。结果:测量得出寰椎后弓、侧块、椎动脉沟、后弓进钉点、后弓侧块螺钉通道的轴线长度及进钉方向等参数。临床5例10枚经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均准确置入寰椎内,无穿破骨皮质或损伤神经血管病例。结论:寰椎具备行经后弓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后路侧块和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  徐荣明  马维虎 《中国骨伤》2007,20(4):253-255
目的:评价寰枢椎后路侧块和椎弓根螺钉徒手置入技术(无须术中影像技术引导)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应用AXIS和VERTEX内固定系统(美国枢法模公司)对17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后路侧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共置入螺钉68枚。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17~71岁,平均43.5岁。AndersonⅡ型11例(陈旧性骨折4例,新鲜骨折7例),Ⅲ型5例(陈旧性骨折1例,新鲜骨折4例);上颈椎肿瘤1例。AXIS治疗15例,VERTEX治疗2例。结果:术后X线片及CT显示寰枢椎侧块和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2枚螺钉螺纹轻微穿破寰枢椎侧块(椎弓根)外侧皮质,3枚螺钉螺纹轻微穿破寰椎后弓上侧皮质,但不影响固定强度,也未发现与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并发症。结论:对寰枢椎X线和CT解剖结构了解的情况下,徒手置入寰枢椎侧块(椎弓根)螺钉行内固定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参照枢椎椎管内壁行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Naged技术)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月,对31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行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36.8岁。螺钉置入方法:紧贴枢椎椎管内壁确定距离中线的距离,以枢椎椎板下缘上2帅为进针高度,两线交叉点即为螺钉进针点。螺钉平行矢状面,指向寰枢关节面后缘高度,通过C型臂机侧位像确认螺钉向上倾斜角度。术后结合正、侧位x线片、螺旋CT三维重建及断层扫描图像,评价螺钉置入准确程度。根据螺钉与寰枢椎关节面的位置关系分为A、B、C三区,A区螺钉通过寰椎下关节面;B区螺钉在关节面的前方或后方(前方为B1,后方为B2);C区为螺钉在关节面的内侧或外侧(内侧为C1,外侧为C2)。结果共置入60枚螺钉。术中无椎动脉、颈脊髓、颈神经根及颅神经损伤。所有患者获得6~18个月(平均9个月)的随访,植骨融合时间为3~12个月,平均5个月,颈脊髓及神经根症状改善明显者3例,部分改善者5例,无改善者1例,无神经症状加重患者。枕颈部疼痛完全缓解者8例,部分缓解者6例,无缓解者2例。60枚螺钉中,A区58枚(96.7%),B1区2枚(3.3%),无B2及C区螺钉。结论参照枢椎椎管壁行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8.
寰椎后弓侧块螺钉进钉角度的影像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寰椎后弓侧块螺钉置钉安全角度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名寰枢椎形态正常者行颈椎侧位X线摄片和寰枢椎轴位CT扫描,在影像学图像上对寰椎后弓最小高度、矢状面最大进钉倾斜角、最大进钉内倾角等参数进行测量。应用影像学观测的进钉角度对21例上颈椎不稳定患者行后路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固定,术中观察后弓侧块螺钉置入后对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影响,术后观察有无神经症状加重。其中13例行手术前后CT检查,并测量螺钉置入前后的相关参数,评估置钉的安全性。结果(1)寰椎后弓侧块矢状面进钉倾斜角最大头倾10°、最大尾倾6°,最大倾斜角随寰椎后弓最小高度的增加有增大的趋势;(2)当进钉点由内侧改为外侧时,置钉内倾角需作0°~30°的相应调整;(3)手术实际进钉角度与术前预测有一定的差异,但均在预测范围内;(4)临床病例均置钉成功,影像学显示在常用的进钉区域内置钉无螺钉伤及椎动脉、脊髓等周围组织的现象。结论寰椎后弓侧块置钉在矢状面和轴平面上均有一定的安全角度范围,依据此范围置钉可增加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固定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为临床行前路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游标卡尺测量21例(42侧)C1和C2成人骨标本,计算出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 螺钉内固定术中螺钉走向的最小、最大外偏角和最大后倾角。结果在前路经枢椎体 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螺钉的最小外偏角为14°±1.6°,最大外偏角为30°±2.3°, 最大后倾角为29°±2.9°,左、右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前路经枢椎体至 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寰枢椎脱位后路钉棒固定术中寰椎螺钉和枢椎螺钉固定方法 的临床选择.方法 对2002 年11 月至2011 年12 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的228 例可复性和23 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术前进行置钉可行性和复位可能性评估,针对性地选择寰椎和枢椎的后路螺钉固定方法,进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治疗.结果 251 例患者均行钉棒固定并获得满意复位.寰椎螺钉固定采用椎弓根螺钉403 枚、部分经椎弓根螺钉77 枚、侧块螺钉22 枚;枢椎螺钉固定采用椎弓根螺钉437 枚、椎板螺钉56 枚、侧块螺钉9 枚.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237 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38 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3 个月.230 例患者获骨性融合;6例为纤维愈合,动力位片(均随访2 年以上)未见复发脱位;另1 例为假关节未融合并双侧枢椎椎弓根螺钉松动,行后路翻修手术治愈.结论 根据寰枢椎脱位的复位难易程度和个体解剖特点灵活选择寰椎和枢椎不同的后路螺钉固定方法,扩大了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技术的适用范围,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枢椎棘突螺钉单侧应用联合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寰枢和枕颈固定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构建正常枢椎解剖、椎板薄和椎动脉变异椎弓根细小3种不同解剖状态下的完整上部颈椎有限元模型作为完整模型组,然后分别模拟齿状突骨折进行寰枢固定和寰椎骨折进行枕颈固定。在寰枢固定中,比较单侧枢椎棘突螺钉+对侧椎弓根螺钉+双侧寰椎侧块螺钉固定组(棘突螺钉组)和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双侧寰椎侧块螺钉固定组(椎弓根螺钉组);在枕颈固定中,比较单侧枢椎棘突螺钉+对侧椎弓根螺钉+枕骨螺钉固定组(棘突螺钉组)和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枕骨螺钉固定组(椎弓根螺钉组)。枢椎棘突螺钉分别测试水平、斜向、垂直置钉3种不同的固定技术。模拟颈椎运动,测量枕颈的屈伸、侧屈、旋转的关节活动范围(ROM)。结果在寰枢和枕颈固定中,棘突螺钉组和椎弓根螺钉组的C1~C2屈伸、侧屈、旋转ROM均较完整模型组均明显下降。在寰枢固定中棘突螺钉组C0~C2屈伸、侧屈、旋转的ROM大于椎弓根螺钉组;在枕颈固定中,棘突螺钉组C1~C2侧屈的ROM大于椎弓根螺钉组,棘突螺钉组的C0~C2旋转的ROM大于椎弓根螺钉组。枢椎棘突螺钉分别测试水平、斜向、垂直固定间有差异,但不明显。结论在寰枢和枕颈固定中,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枢椎单侧棘突螺钉联合对侧椎弓根螺钉组合式固定方法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寰枢固定中,相对于枢椎棘突螺钉组合式固定,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更好的寰枢稳定性。在枕颈固定中,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侧屈和旋转活动上较枢椎棘突螺钉组合式固定稳定性更好。枢椎三种棘突螺钉置钉技术间的稳定性差异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影像学参数设计一种新型后路寰枢椎固定系统,运用有限元方法评价该系统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运用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测量工具对后弓发育正常且结构完整的成人寰椎CT进行解剖学参数测量,依据寰椎影像学测量参数设计出一种符合寰椎解剖结构的新型后路寰枢椎固定系统。对1例健康志愿者上颈椎进行薄层CT扫描,对其CT图片数字图像处理,进行网格划分、设置材料属性及载荷与边界条件,建立正常上颈椎有限元模型(正常模型),并与已发表文献对比验证其有效性;在正常模型基础上通过修改材料属性及去除横韧带构建寰枢椎失稳有限元模型(失稳模型),加载新型后路寰枢椎内固定系统至失稳模型上建立新型后路寰枢椎固定系统固定有限元模型(新型模型);运用Abaqus 2019对新型模型施加扭矩为1.5N·m,对该模型C0-C3节段屈伸、侧屈、旋转活动度进行计算分析,并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有限元模型(椎弓根螺钉模型)对比。结果:设计出的新型后路寰枢椎固定系统符合寰椎的解剖结构,此系统由新型寰椎后弓钢板、连接棒及枢椎椎弓根螺钉组成。与以往文献对比,建立的正常模型验证有效。新型模型与正常模型相比减少了屈伸95.3%、侧屈92.6%、旋转99.0%的活动度,在各状态明显减少置入节段(C1-2)的活动度。有限元分析得出新型模型在屈伸、侧屈、旋转状态下C1-2节段活动度分别为1.10°、0.49°、0.59°,与椎弓根螺钉模型活动度相近;新型模型C2/3椎间盘最大应力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状态下分别为3.71MPa、5.84MPa、3.09MPa、3.43MPa、2.65MPa、3.59MPa,与正常模型最大应力一致;新型后路寰枢椎固定系统固定的应力主要集中于枢椎椎弓根螺钉根部及连接棒。结论:新型后路寰枢椎固定系统固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作为寰枢椎失稳内固定的补充方式。  相似文献   

13.
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和寰椎椎板钩内固定的力学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和寰椎椎板钩内固定的力学稳定性。方法将6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包括枕骨基底部和C1-C4颈椎节段)置于1.5Nm载荷下,测量C1,2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标本依Gallie内固定、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和Gallie内固定、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内固定、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和寰椎椎板钩内固定、双侧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顺序实施固定,每次固定后测量三维运动范围。结果包含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的内固定组在旋转和侧屈方向上具有最小的ROM,其中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和寰椎椎板钩内固定组在屈伸运动方向上也具有最小的ROM。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在旋转方向上ROM大于单纯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内固定组,但在侧屈和屈伸方向上接近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在侧屈和旋转方向上ROM均小于Gallie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和寰椎椎板钩“三点”内固定具有最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虽然双侧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生物力学稳定性上不及“三点”内固定,但明显优于Gallie内固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9月~2017年3月,对6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采用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术前均常规行颅骨牵引,椎弓根进钉点位于寰椎椎弓两侧距后结节20 mm、后弓下缘2 mm,内倾5°~10°、头倾10°~15°,置入直径3.5 mm、长22~26 mm螺钉。枢椎螺钉的进钉点位于侧块内上象限,内倾约25°,头倾约25°置入直径3.5 mm、长24~28 mm螺钉。[结果]术中无血管及神经损伤。术后随访6~36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术后检查显示螺钉位置良好,无内置物松动、断裂。术后12个月JOA评分为11.00~17.00分。[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contextConditions of the atlantoaxial complex requiring internal stabilization can result from trauma, malignancy, inflammatory diseases, and congenital malformation. Several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for stabilization and fusion. Posterior wiring is biomechanically inferior to screw fixation. C1 lateral mass screws and C1 posterior arch screws are used for instrumentation of the atlas.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unicortical C1 lateral mass screws are biomechanically stable for fixation. No study has evaluated the biomechanical stability of C1 posterior arch screws or compared the two techniques.Purpose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ullout strength between C1 lateral mass screws and C1 posterior arch screws.Study designBiomechanical testing of pullout strengths of the two atlantal screw fixation techniques.MethodsThirteen fresh human cadaveric C1 vertebrae were harvested, stripped of soft tissues, evaluated with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anomalies, and instrumented with unicortical C1 lateral mass screws on one side and unicortical C1 posterior arch screws on the other. Screw placement was confirmed with postinstrumentation fluoroscopy. Specimens were divided in the sagittal plane and potted in polymethylmethacrylate. Axial load to failure was applied with a material testing device. Load displacement curves were obtained,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Student t test. DePuy Spine, Inc. (Raynham, MA, USA) provided the hardware used in this study.ResultsMean pullout strength of the C1 lateral mass screws was 821 N (range 387?1,645 N±standard deviation [SD] 364). Mean pullout strength of the posterior arch screws was 1,403 N (range 483?2,200 N±SD 609 N).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9). Five samples (38%) in the posterior arch group experienced bone failure before screw pullout.ConclusionsBoth unicortical lateral mass screws and unicortical posterior arch screws are viable options for fixation in the atlas. Unicortical posterior arch screws have superior resistance to pullout via axial load compared with unicortical lateral mass screws in the atlas.  相似文献   

16.
多种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技术的临床组合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3种寰椎后路螺钉固定方法和2种枢椎后路螺钉固定方法构成的钉棒组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132例患者施行了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技术,寰椎进行椎弓根螺钉、部分经椎弓根螺钉或侧块螺钉固定;枢椎进行椎弓根螺钉或交叉椎板螺钉固定。结果全组病例获钉棒固定,其中寰椎螺钉固定采用椎弓根螺钉224枚,部分经椎弓根螺钉36枚,侧块螺钉4枚;枢椎螺钉固定采用椎弓根螺钉240枚,椎板螺钉24枚。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120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3~22个月,平均8个月,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X线片、CT复查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植骨3~6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融合。结论寰椎和枢椎螺钉可进行多重组合,为上颈椎后路提供灵活多变的短节段固定,增加了钉棒固定技术的临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后路寰椎螺钉固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迪  陈其昕 《中国骨伤》2006,19(3):189-192
后路寰椎螺钉固定包括寰椎侧块螺钉和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固定。它们在解剖上是可行的,但需注意椎动脉沟底骨质最薄处的后弓厚度,避免损伤椎动脉及颈内动脉,术前必须常规行寰椎侧位X线及CT扫描帮助确定进钉点及进钉方向。螺钉有较好的拔出力(即使使用单皮质螺钉),并且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关节突间螺钉以及棒连接的结构与经关节螺钉后路钢丝植骨块结构一样稳定。目前较为常用的进钉技术有3种:Harms、Xia、Gupta等的侧块螺钉技术,以及Tan和马向阳等的后弓侧块螺钉技术。临床结果显示:后路寰椎螺钉固定技术能即刻解除脊髓神经压迫、缓解症状,有较好的即刻稳定性,保留枕颈间的运动功能,并且有融合率极高,断钉率、疾病复发以及术后并发症极少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一期后路寰枢椎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治疗不稳定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收治32例不稳定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男21例,女11例;年龄22~59岁,平均41.8岁。术前均行颈椎张口位及侧位X线片、CT及MR检查。不稳定性寰椎骨折17例,不稳定性寰椎骨折合并枢椎骨折15例, 其中6例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害表现,ASIA分级为D级5例、C级1例。32例患者接受一期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术后观察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均行过屈、过伸位X线片和三维CT检查观察寰枢椎复位、融合及内固定情况,采用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ADI)、寰椎侧块移位程度(lateral mass distance,LMD)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价疗效并记录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5.6个月。骨折与寰枢椎骨性融合时间为5~10个月,平均6.9个月。术前颈枕区VAS评分平均为(5.0土1.4)分,末次随访时(1.0土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脊髓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地改善,术前D级5例中4例恢复至E级、1例无明显改善,术前C级1例恢复至D级。术后X线片和CT均示复位满意,术前ADI平均为(4.6±1.2) mm,末次随访时为(2.4±1.0) mm;术前LMD平均为(5.6±2.2) mm,末次随访时为(1.2±1.0)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固定融合术治疗不稳定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可行,能避免枕颈融合,但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具有挑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