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5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住院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支架成形术的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采用DSA或CTA评估患者术后半年时再狭窄情况,分析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44例资料完整的患者被纳入分析,其中共有11例(25%)患者发生支架术后再狭窄,但发生症状性再狭窄需要再次治疗仅1例。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性别、年龄、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狭窄侧别(左侧、右侧)、术前狭窄率、残余狭窄率和狭窄部位长度、随访时间、支架品牌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狭窄组吸烟的比例(54.5%)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18.2%)(P=0.045);再狭窄组狭窄处远端正常椎动脉直径[(3.1±0.4)mm]明显小于无再狭窄组[(3.8±0.5)mm](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和椎动脉直径是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与吸烟和椎动脉直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相关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本研究纳入对象为2013年2月-2017年2月于本院行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治疗的122例AS相关MCA狭窄患者,术后随访2年; 根据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术后再狭窄发生情况,分别设为再狭窄组与正常组,调查疾病史、狭窄情况、支架植入等病历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22例AS相关MCA狭窄术后动脉再狭窄25例,再狭窄率20.49%; 2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术前动脉狭窄程度、饮酒史、动脉狭窄Moil分型、年龄有明显差异(P<0.05); 2组病变血管长度、支架种类、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OR=3.443,95%CI=1.125~11.254)、合并高血压病(OR=4.827,95%CI=1.432~16.763)、合并糖尿病(OR=3.644,95%CI=1.243~12.043)、合并高脂血症(OR=3.923,95%CI=1.443~13.652)、术前动脉狭窄程度>75%(OR=2.787,95%CI=1.032~9.691)是AS相关MCA狭窄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S相关MCA狭窄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后容易出现动脉再狭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术前动脉狭窄程度>75%均会增加其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s)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患者52例(均为颈动脉自膨式支架,共52枚支架),平均随访1.3 y,以支架植入段内径狭窄≥50%为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7例)和对照组(45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动脉造影结果的差异,分析其与颈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颈内动脉ISRs组患者吸烟、糖尿病、高血压、术后残余狭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残余狭窄与置入支架术后再狭窄正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术后残余狭窄可能是ISRs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与颈动脉支架内狭窄相关,故手术中尽量减少支架后残余狭窄及术后控制血压、血糖水平及戒烟对防止术后再狭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管腔狭窄程度与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血压下降程度的关系.方法 观察2008-04-2013-03我院神经内科157例颈内动脉中到重度狭窄行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CAS)患者术中、术后发生低血压的情况,分析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低血压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置入颈动脉支架157例患者,一过性低血压发生率51.6%(81/157),持续性低血压发生率9.6%(15/157),不同狭窄程度50%~70%组、>70%~90%组、>90%~99%,低血压发生率分别为75%、52.7%、30.6%,持续性低血压发生率为21.4%、7.5%、5.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较重的患者低血压发生率较小,可能存在颈动脉窦敏感性下降,术前可根据患者影像学特点评估术中、术后低血压发生的危险性,对防止此并发症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9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为前循环组[26例,11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5例为脑梗死(CI)]和后循环组(13例,3例为TIA,10例为CI),并给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动脉狭窄改善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随访6~12个月,复查DSA;比较手术前、后CI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的变化。结果前后循环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2.3%和100%,术后动脉狭窄改善率均>7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2%和7.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前循环组10例、后循环组5例复查DSA,两组各有1例出现动脉再狭窄50%;术后6个月及12个月两组CI患者mRS评分、B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均P<0.05);两组均无TIA及CI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明显改善颅内动脉狭窄,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1],约有15%~20%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是由于颅外颈内动脉狭窄导致[2]。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支架置入术  相似文献   

8.
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近期疗效以及再狭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近期疗效以及观察再狭窄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4年接受颅内外动脉支架术的11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随访3~12月,就术后短期内临床疗效以及再狭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1例患者,5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仅1例有3次TIA,症状类似术前,余4例患者均未见发作;4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仅1例出现发作性眩晕2次,其余3例随访期内未出现TIA。11例患者于17根血管上放17枚支架,随访3~12个月,11/17出现了再狭窄(64%),超过50%的再狭窄为5/17,其中大脑中动脉M1段占2/17,颈内动脉颅外段(C1、C3段)占2/17,椎动脉起始部占1/17。6/17根血管再狭窄率介于10%~30%之间,6/17无再狭窄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有利于预防和改善临床症状,但支架后再狭窄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是预防再狭窄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白细胞介素-6(IL-6)与颅内外血管狭窄内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分析2003年~2006年25例接受内支架成形术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术后复查血管造影的时间为6~12个月,就术前、术后3d以及造影复查时(术后6~12个月)血清hs-CRP与IL-6的水平以及与血管再狭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5例患者,于25根血管上放置25枚支架,随访6~12个月,12/25出现了再狭窄(48%),超过50%的再狭窄为6/25,余6例再狭窄率介于10%~30%。同时监测术前以及术后血浆hs-CRP与IL-6水平,发现25例患者支架术前血浆CRP和IL-6水平在狭窄组和无狭窄组中无明显差别P>0.05;支架术后3d血清hs-CRP与IL-6水平均高于术前,统计学比较均P<0.05;术后6~12个月复查时再狭窄的12例患者血清hs-CRP与IL-6水平高于未狭窄的13例患者,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血清hs-CRP与IL-6与动脉硬化的炎性过程有关,两者可能参与支架术后动脉再狭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方法 对25例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术前、术后3 d及术后6~12个月的血清hs-CRP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术后6~12个月血管再狭窄及无再狭窄患者的hs-CR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25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3 d及术后6~12个月的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均P<0.05) ,术后3 d血清hs-CRP水平与术后6~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术后6~12个月时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P<0.05).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血清hs-CRP水平增高,出现术后血管再狭窄的患者升高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106例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狭窄率≥50%)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3例成功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3例失败。21例(20.8%)出现脑血管并发症:无症状性动脉夹层1例;脑过度灌注损伤6例,其中死亡1例;缺血性卒中3例;靶病变部位急性血栓形成3例,经动脉内溶栓后即刻再通,均无后遗症;植入支架的血管发生再狭窄1例;脑血管痉挛4例。100例患者术后随访1~12个月,1例出现消化道大出血,1例出现再狭窄,2例高血压患者血压恢复正常,2例发生小卒中,1例肺部感染,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结论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并发症形式多样,规范抗血小板治疗及严格控制血压是防止围手术期靶病变部位急性血栓形成及出现高灌注综合征的关键;严格术前评估、规范操作可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观察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经颅多普勒(TCD)评价其疗效,并随访7~10个月。结果4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75%下降到8.0%。术中发生短暂性抽搐1例,无脑栓塞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7~10个月,未见新的TIA或脑梗死,TCD复查未见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2000年3月至2007年12月对25例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狭窄或闭塞患者进行了锁骨下动脉成形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分析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行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前循环动脉狭窄(狭窄≥50%)患者37例。结果本组病例支架手术成功率为100%。30天内卒中事件2例,30天后(中位时间15.6个月)卒中事件1例。结论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可减少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风险、改善功能与预后;远期疗效与支架是否成功放置以及狭窄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05—2014-05收治的86例颈内动脉狭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进行保守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血浆中ET-1、vWF、NO水平的变化以及总治愈率。结果治疗前,2组认知功能的各个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记忆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向能力、注意力与计算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认知功能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浆中ET-1、vWF、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的ET-1、vWF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NO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实验组变化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治愈率79.07%,实验组为95.35%,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颈内动脉狭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内皮功能有轻微的损伤,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总体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Enterprise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接受Enterprise支架置入术治疗的178例ICAS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随访3~14个月,平均8.1个月,178例DSA随访显示,29例发生ISR,发生率为16.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ori分型、斑块钙化程度、残余狭窄、病变部位、m TICI分级、术中夹层是IS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ICAS病人Enterprise支架置入术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众多,临床上,应充分评估ISR的危险因素并且积极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因素,从而降低IS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患者分别行支架置入术及内膜切除术后的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8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经会诊及患者同意后,按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CEA组和CAS组。其中CEA组40例行内膜切除术,CAS组40例行支架置入术。比较2组近期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治疗后评分(4.1±1.7,3.9±1.8)均较治疗前(6.5±2.4,6.3±3.1)明显降低(P0.05);随访6个月,CEA组颈动脉再狭窄率5.0%,与CAS组的7.5%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及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无差异。支架置入术患者住院时间短,恢复较快,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或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颈动脉狭窄占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的15%~20%[1].对于由重度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采用外科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比单纯的药物治疗更有效.但最近15年来,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有取代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趋势,尤其是对于施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有高风险的患者[2-4].随着血管内介入器材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治疗经验的增加,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可能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最近发表的颈动脉血管重建剥脱术与支架比较试验(CREST)的研究结果表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可能是一种较安全的治疗选择,尤其是对于<70岁患者[5-6].  相似文献   

19.
108例脑血管狭窄患者中,男72例,女36例,年龄35—78岁。其中颈内动脉狭窄38例,椎动脉狭窄25例,椎基底动脉狭窄8例,大脑中动脉5例,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联合狭窄11例,双侧椎动脉狭窄6例,锁骨下动脉狭窄10例,锁骨下联合椎动脉狭窄13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行颅内大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变化与血管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2月至10月收治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并行颅内大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为病例组(3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30例).病例组患者按术前颅内大动脉狭窄程度是否≥70%分为重度狭窄和非重度狭窄两个亚组.以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S-ELISA)法检测对照组及病例组手术前后血浆vWF水平. 结果病例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vWF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重度狭窄亚组治疗后血浆vWF水平及其治疗前后变化量均明显高于非重度狭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00). 结论 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大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血浆vWF水平及其治疗前后变化最均与术前血管狭窄程度有关,狭窄程度越高,术后血管内皮损伤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