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疗效。方法对16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成功置入17枚球囊扩张支架,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术后造影狭窄程度明显改善,残余狭窄<20%。在6个月的临床随访中,16例患者均无脑缺血发作及再狭窄发生。颈动脉彩超示血流通畅,未见内膜过度增生。结论腔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的围手术期治疗,总结操作经验,评价长期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3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均经影像学诊断确诊,行DSA再证实,局麻下行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3例患者由于不配合改用全麻,6例患者由于高度狭窄,术前PWI评价脑灌注,行分次治疗,在支架置入2周后局麻下行球囊扩张术.结果 32例患者支架覆盖斑块良好,术后残余狭窄<10%,1例患者同侧肢体偏瘫,经治疗6 h后恢复.术后8例低血压,经多巴胺静脉维持后好转,7例一过性心动过缓,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经1 a随访,未出现脑卒中再发作,2例发生再狭窄行球囊扩张.结论 术前综合评价、术中轻柔操作、防止低血压为手术成功和降低并发症的关键,分次治疗可降低高度狭窄病人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型术的安全性、近期临床疗效及治疗经验。方法包括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9处,椎动脉开口部狭窄5处,基底动脉狭窄3处的12例患者共17处行自膨式及球囊膨胀式支架置入术,共使用保护伞10例,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结果12例病人共置入支架17枚,成功率100%。1例术中发生低血压性休克,治疗后好转;6~17个月随访9例无症状复发,DSA复查9例,其中1例内膜增生,1例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脑血管狭窄安全有效,近期疗效明显,但仍需长期随访观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16例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治疗。1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球囊扩张支架。结果术后11例患者恢复正常管径;5例患者狭窄程度明显改善,残余狭窄均小于20%。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在6个月的临床随访中,16例患者均无脑缺血发作及再狭窄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法,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症状性椎/锁骨下动脉狭窄支架术后支架断裂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症状性椎/锁骨下动脉狭窄支架术后支架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参考冠状动脉支架断裂分型、发生率与发生时间、发生机制和防治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结果 3例症状性椎/锁骨下动脉狭窄支架术后支架断裂均与支架内再狭窄和闭塞有关,2例患者采用球囊扩张术后症状减轻,1例患者服药观察,病情无加重. 结论 椎/锁骨下动脉狭窄支架术后可发生支架断裂,应定期复查;支架断裂可引起症状加重,目前治疗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狭窄后再狭窄的病因、病理及防治。方法分析1例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狭窄后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患者于2012年2月23日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左侧椎动脉起始部粥样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约70%,行左侧椎动脉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以4mmX10mmTsunami球扩支架置于左侧椎动8永开口处,术后服用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2013年5月30日行CT血管造影复查发现左侧椎动脉支架置人术后狭窄程度约90%,于2013年6月6日再次行左侧椎动脉开口球囊扩张+左侧椎动脉支架置人血管成形术,以TERUMO1.5mm×15mm球囊预扩后放置4mm×13mm支架,术后椎动脉血流明显改善,症状明显减轻,疗效满意。结论他汀类药物和氯吡格雷均可降低椎动脉狭窄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支架内再狭窄的冶疗重点在十血管内治疗包括球囊成形术、支架再次置入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对34例患者(36处病变)椎动脉开口部狭窄行支架成形术治疗,评估其技术成果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近期疗效。结果 36处病变共成功置入球囊扩张支架35枚,技术成功率为97.2%(35/36),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残余狭窄均<20%,围手术期未发现急性闭塞、动脉夹层、脑出血等并发症。随访1a,发生支架内再狭窄6例(再狭窄≥50%),再狭窄率17.1%。结论椎动脉开口部支架成形术成功率高、风险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再狭窄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 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应用Wingspan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动脉狭窄患者10例,其中椎动脉颅外段狭窄6例,颅内段狭窄4例。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Wingspan支架置入术,共置入10枚Wingspan支架。术后立刻造影示,10例患者残余椎动脉狭窄程度均<20%。术后随访3至9个月,支架再狭窄1例,其余9例均无支架再狭窄及支架覆盖椎动脉分支血管导致的闭塞。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成功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对侧颈内动脉闭塞的颈内动脉高度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在脑血管造影后,对7例一侧颈内动脉闭塞另一侧颈内动脉高度狭窄的患者在使用脑保护装置下置入自膨式支架,其中4例行球囊预扩张或后扩张术。结果 患者颈内动脉狭窄平均由83.6%±11.4%下降至12.4%±4.8%。3例患者保护伞装置回收有黄色斑片状物质。1例患者术中出现短暂全脑缺血的表现,1例发生了有症状的心率及血压下降.2例出现无症状的自行缓解的支架侧颈内动脉痉挛。随访6个月未发生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和卒中事件.超声检查未发现支架部位明显再狭窄和支架形态改变。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对侧颈内动脉闭塞的颈内动脉严重狭窄的方法安全可行,有一定的疗效,但须进行长期的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对严重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对11例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行PTAS术,在狭窄部位先用球囊行预扩张,再植入支架;对于3例(27%)颈动脉狭窄>90%或者有斑块者,在狭窄血管的远端安置保护滤过伞,再行预扩张及支架植入;如果颈动脉残余狭窄>40%,则再行后扩张,最后回收保护滤过伞.对照组为10例严重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仅行抗凝治疗.结果颈动脉狭窄经PTAS术后管腔内径由术前(2.79±1.22)mm到术后的(5.93±0.64)mn,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随访6月术后无1例发生TIA或脑梗死,而且术中和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及再狭窄的发生;药物治疗组5例(50%)发生TIA,4例(40%)发生脑梗死.结论PTAS是治疗颈动脉严重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血管腔内超声(IVUS)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IVUS对1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内壁病变判断,指导支架置入并观察血管内支架置入前后血管形态学改变。并以8个正常患者的颈动脉管壁IVUS图像作为对照组。结果IVUS清晰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精确测量血管狭窄程度。本组18例均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手术,成功置入支架18枚;经6-52个月随访(平均28个月),除2例于术后30d内TIA发作外,无一例脑梗死和再狭窄发生。结论IVUS比DSA更精确判断颈动脉病变性质、狭窄程度以及血管内支架术后的管腔变化,指导选择合适的球囊扩张管腔。IVUS引导支架置入可能有效预防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于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2007年4月至2012年5月住院接受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并在术后12个月复查全脑血管造影的87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及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经随访一年后他汀组66例患者出现再狭窄2例(再狭窄率3.03%),较对照组(7/21,33.33%)明显下降;他汀组89枚支架中出现3处狭窄,再狭窄率(3/89,3.37%)较对照组(9/30,30%)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能够减少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Enterprise支架治疗复杂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收治的24例复杂症状性ICAS[如路径迂曲,病变长(15 mm),病变接近分叉,狭窄合并动脉瘤等]并经亚满意球囊扩张+Enterprise支架治疗的患者资料。主要终点事件定义为支架术后30 d内任何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或者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支架治疗成功;随访期间50%的支架内再狭窄或者靶血管供血区的卒中或TIA。结果 24例入组患者中,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4.2%(1/24),表现为无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无缺血性并发症发生。支架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血管狭窄率从(87.1±9.3)%降为(17.5±8.7)%。4枚狭窄附近动脉瘤同时栓塞。共18例患者进行了影像学随访,6例患者(33.3%)发生了支架内再狭窄。其中3例患者为症状性再狭窄并进行了支架内球囊扩张。结论亚满意球囊扩张+Enterprise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技术可行,具有较低并发症。经导管释放的支架可能提高支架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分叉处狭窄支架置入术(CAS)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CAS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提供参考。方法分析行颈内动脉分叉处狭窄支架置入术的17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原始治疗部位复发狭窄程度>50%为再狭窄,将病例分成再狭窄组(13例)和无再狭窄组(161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血压、高脂血症、血糖、是否吸烟、术后抗聚抗凝药物应用依从性与再狭窄的关系;t检验分析年龄、术前狭窄程度与再狭窄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吸烟、术后抗聚抗凝药物应用依从性差、术前狭窄率高、多个危险因素是CAS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是CAS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吸烟、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是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与药物治疗相比的优越性.方法 对我院2005-05-2010-05收治的27例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支架组),对同期32例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采取单纯药物治疗(药物组),比较2组发病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1 a后卒中及TIA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 支架组:1例因径路差而手术终止;1例术中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最终死于脑干梗死;5例术中出现一过性头晕、恶心、呕吐,支架释放后症状迅速改善;1例出现穿刺点血肿,局部压迫处理后血肿未再扩大.随访中,1例椎动脉开口部位支架于术后6个月再次TIA发作,复查造影证实为支架内再狭窄,单纯球囊扩张治疗症状缓解;1例椎动脉V4段支架于术后2 a再次出现眩晕、共济失调,造影证实为支架内再狭窄,球囊扩张后症状消失.1例手术失败者于术后18个月再次脑干梗死.药物组:发病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1 a后分别有5例、7例、6例及13例卒中复发,3例1 a后随访,死于脑干梗死.2组卒中、TIA复发率及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支架组均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与内科药物治疗相比,能更好地预防卒中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及闭塞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介入治疗经验。均行主动脉弓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别采用经股动脉顺血流、经桡动脉逆血流或顺逆血流联合入路,行狭窄段血管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结果 7例动脉狭窄病人支架置入均成功;8例闭塞病人成功6例,失败2例。术后随访3~54个月,术后4个月再狭窄1例,成功行球囊扩张。Malek分级:1级9例,2级3例,3级1例,4级2例。结论采用血管内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疗效确切,根据造影结果选择顺血流、逆血流或顺逆血流联合入路创伤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1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症状表现为反复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在球囊扩张后安装自膨式血管内支架。结果支架定位准确,11例患者狭窄部传恢复正常管径,2例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1例减少70%,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2~15个月(平均8.3个月),均未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DSA随访9例患者均无再狭窄(6~12个月)。结论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36例症状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头颅磁共振、TCD、颈部血管超声及全脑血管造影,对相关影像学信息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42支狭窄血管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并发症,并进行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28处血管狭窄恢复正常血管直径,12处残余狭窄<20%,2例因支架不能输送到位而放弃手术;术中血栓保护伞完全被封堵1例。1例发生同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患者术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33例患者获得术后1~36个月的脑血管造影随访,29例患者术后正规服药,4例因种种原因未服药。颈内动脉再狭窄2例,椎动脉起始部再狭窄1例,其中2例为正规服药的患者,再狭窄率为2/29,1例为未正规服药的患者,再狭窄率为1/4。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严重脑动脉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法,有效控制血压和稳定斑块药物的应用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的水平变化及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检测6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人术前,术后1 h、2周、1个月、6个月、1年血浆vWF、ET-1水平.患者术后1年常规进行头颈血管CTA检查,根据结果分为再狭窄组和无狭窄组,并对两组vWF、ET-1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中1例死亡,4例失访.14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再狭窄,其中3例再狭窄≥50%.与术前比较,术后1 h、6个月vWF 水平升高,术后1 h、2周、6个月ET-1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术后1 h、2周、6个月vWF水平升高,术后1 h、2周、1个月、6个月ET-1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短期(2周内)vWF、ET-1水平持续升高,术后6个月再次升高者发生再狭窄的危险性增加,监测vWF、ET-1水平对判断患者的远期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的水平变化及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检测6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人术前,术后1 h、2周、1个月、6个月、1年血浆vWF、ET-1水平.患者术后1年常规进行头颈血管CTA检查,根据结果分为再狭窄组和无狭窄组,并对两组vWF、ET-1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中1例死亡,4例失访.14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再狭窄,其中3例再狭窄≥50%.与术前比较,术后1 h、6个月vWF 水平升高,术后1 h、2周、6个月ET-1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术后1 h、2周、6个月vWF水平升高,术后1 h、2周、1个月、6个月ET-1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短期(2周内)vWF、ET-1水平持续升高,术后6个月再次升高者发生再狭窄的危险性增加,监测vWF、ET-1水平对判断患者的远期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