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房室分离心电图在诊断传导障碍中的意义.方法:对108例房室分离(干扰性房室脱节、二度、高度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干扰性房室脱节31例,占28.7%;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包括Ⅰ型、Ⅱ型)49例,占45.4%;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1例,占10.2%;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7例,占15.7%.结论:房室分离包括干扰性房室脱节、二度、高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为更好的理解和指导治疗分为生理性、病理性房室分离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
宋金枝  文飞球  吴本清  李志光 《广东医学》2006,27(10):1529-1530
目的控讨新生儿Ⅱ度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及预后。方法收集7例新生儿科住院的Ⅱ度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及预后。结果先生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死亡;室间隔缺损手术后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随访1年,患儿无明显症状,能正常生活;低血钙致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1例予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后治愈,1例因伴肾功能衰竭死亡;先天性心脏病致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早产儿并发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放弃治疗。结论先天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差;获得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心脏外科手术造成的心肌和传导系统的损伤,不伴有阿斯综合征或心力衰竭者,预后好;部分性房室传导阻滞应积极寻找病因,以低血钙、先天性心脏病多见,应对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安置心脏起搏器治疗心律失常中的并发症护理进行总结。1临床资料58例安装起搏器患者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31~84岁,平均年龄56岁。1度房室传导阻滞19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病态窦房结综合症(SSS)28例,有窦房结功能障碍和/或房室传导障碍,必须采用心搏抑制药物治疗8例。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感染1例,电极移位三例,起搏误感知1例,脉冲发生器埋藏处肌肉跳动2例。2护理2.1感染的护理术前注意做好皮肤准备,根据起搏器需要,在相应安置部位进行皮肤清洁、剃毛。做好手术室的空气消毒,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毕创口内放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总结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疗效,以进一步指导相关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951例(男532例,女419例)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结果,患者年龄6~78(42.5±14.6)岁,心动过速发作史1个月~42年,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结果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569例,计有旁道578条,其中左侧旁道患者462例(分布位置:左游离壁364例,左前壁41例,左后侧壁57例),右侧旁道79例,双旁道9例(右侧6例,左侧3例),房室结双径路合并房室旁道19例(右侧5例,左侧1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341例,其中260例存在前向跳跃式传导,16例存在逆向跳跃式传导,65例无跳跃式传导。室性心动过速(VT)19例,房性心动过速(AT)22例。射频消融总成功率为97.9%,其中房室结双径路和左侧房室旁道介导的阵发性室上速射频消融成功率高达99.5%。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为1.7%。8例术中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后有2例发生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交替出现Ⅰ、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后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12例发生假性动脉瘤,1例气胸和1例心包填塞。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是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方法,尤以AVRT和AVNRT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房室阻滞诊断中应注意问题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一些心律失常中常见的心电现象对房室阻滞诊断的影响,明确房室阻滞的诊断标准。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酷似各类房室阻滞的心电图资料,除外双径路、隐匿传导、干扰等的影响进行再分析。结果 经正确性评定,2例为房室结双径路;2例窦性心律过缓合并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分离;3例3:2文氏周期合并逸搏干扰;1例顿锉型3:2二度I型房室阻滞合并隐匿性传导;1例二度2:1房室阻滞合并干扰性房室分离。结论各类房室阻滞的诊断须除外干扰、分层阻滞、隐匿性传导、双径路等心电现象的影响;三度房室阻滞也不能仅以“房室分离且房率快于室率”作为诊断标准,还应辅以“心室率〈50born;心房率〈135bpm;RR间期〉2倍的PP间期”。  相似文献   

6.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珊 《广西医学》2000,22(2):398-399
1992年至 1 999年 ,我们对 1 1例因传导功能障碍而植入心脏起搏器的病人运用整体护理实行了针对性护理 ,无 1例出现并发症 ,病情平稳出院 ,生活质量提高 ,能从事体力劳动。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1例中 ,男 7例 ,女 4例 ,年龄 42~ 75岁 ,平均 57岁。临床诊断为冠心病 7例 ,糖尿病并冠心病 1例 ,病毒性心肌炎后遣症 2例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1例。按心律失常类型分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SSS) 2例 , 度窦房结传导阻滞 1例 , 度房室结传导阻滞 ( °AVB) 5例 ,快慢综合征2例 ,心房颤动并 度房室传导阻滞 …  相似文献   

7.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亦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常见原因有冠心病、心肌炎、急性风湿热、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结缔组织病和原发性传导束退化症等。一般西药治疗效果不佳。需做起搏治疗,患者不易接受。近年来,笔者以参附注射液治疗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5例均为内科住院确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氨茶碱、硝苯地平、阿托品 (或舒喘灵 )联合治疗 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疗效。方法 :1 8例 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应用氨茶碱、硝苯地平、阿托品 (或舒喘灵 )联合治疗 ,提高心室率 ,同时加强病因治疗。结果 :显效 8例 ,心电图显示房室传导恢复正常 ;有效 5例 ,无效 5例 , 度房室传导阻滞转为 度或 度房室传导阻滞 ,总有效率 72 %。结论 :联合用药减少或避免了阿 -斯综合征的发生 ,使患者平安度过病因治疗这一过程。建议对无经济条件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 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应用氨茶碱、硝苯地平、阿托品 (或舒喘灵 )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吴建淮  单江  徐志清  俞锋  徐耕 《浙江医学》2000,22(5):285-286,310
为了提高安置起搏器的手术水平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对1986年5月~1999年6月本院79例永久起搏器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防治对策以供同道参考。同期本院行起搏器植入术681例 ,发生永久起搏器术后并发症11%。79例中男性48例 ,女性31例。年龄30~78岁 ,平均56.2±18.2岁。心律失常类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57例 ,房室传导障碍包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Ⅲ度AVB)12例 ,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Ⅱ度Ⅱ型AVB)8例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HDAVB)1例 ,三分支阻滞 (TFB)1例。电…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希氏束电图的检测方法,并对12例Ⅲ度房室传导碍滞患者的希氏束电图变化进行了分析,有7例为完全性双束支阻滞;4例为完全性房室结阻滞;1例为完全性希氏束内阻滞。指出希氏束电图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定位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交界区脱离了生理不应期后,心房冲动传导延迟或不能传导到心室。房室阻滞可以发生在房室结、希氏束以及束支等不同的部位[1]。阻滞可以是部分性的(第一度或第二度),也可能为完全性的(第三度)[2]。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传导速度减慢,激动通过房室传导延迟,但每个心房冲动都能传导到心室。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是电激动自心房传至心室过程中有部分传导中断,即有心室脱漏现象,可同时伴有房室传导延迟。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  相似文献   

12.
窦房及房室传导障碍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其发生原因大多数系病理因素引起,部分人因运动、体位改变等神经因素所致的功能性的传导阻滞也有报导。近几年来,我院于心电图检查及心电监测过程中共发现9例窦房及房室传导阻滞,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9例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57岁。一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3例,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1例。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以及相关辅助检查,诊断可疑冠心病1例,高血压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例,小心脏综  相似文献   

13.
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房室传导阻滞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机理及临床特点。结果显示:房室传导阻滞均为可逆的,单纯下壁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较其他两组少,房室传导阻滞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下壁 正后壁(或右室)组,严重的房室传导组滞与大范围心肌梗塞有关。皮质激素或阿托品等治疗措施,改善房室传导效果肯定,并且不增加病人死亡率,其一月内病死率与同期住院心肌梗塞总病死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19例AVB的希氏束电图(HBE)。经皮穿刺股静脉将三极导管送至心脏希氏束部位,记录HBE。一度AVB5例,其中4例阻滞于房室结内,1例在希氏束内;二度AVB4例,3例阻滞于房室结,1例在希浦系;三度AVB10例,5例阻滞于房室结内,4例在希氏束,1例在希浦系。HBE能确定房室传导的阻滞部位,对指导安装起搏器和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40岁。因心悸1周于1979年6月1日入院。体检:心率82次/分、心律不规则,余无殊。心电图示:一、窦性心律不齐;二、第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三、房室交界性逸搏;四、房室交界处隐匿性传导。经治疗1周后转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后心电图未再复查。  相似文献   

16.
对安装起搏器前作过临床电生理检查106例病人的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房室传导阻滞与病窦各为53例。全部病例均作了希氏束电图,病窦患者加作窦房结功能检查及房室交界区起搏与传导功能检查。房室传导阻滞病例的阻滞部位在房室结者占30.2%,在结下者占64.2%;53例中40例为完全性阻滞,其中9例还合并另一部位阻滞。病窦患者53例中大多数的窦房结功能测定结果异常,部份病例的房室结起搏功能和房室传导功能也有障碍。表明:在安装起搏器前进行电生理检查可以准确判定房空阻滞的具体部位和多部位阻滞,揭示病窦患者合并的房室系统起搏与传导功能的异常,这对于决定是否安装起搏器及选择起搏器的类型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6例 ,其中男 2 2例、女 4例 ,年龄 4 3~78岁 ,平均 5 8.4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窦 ) 6例 ,Ⅲ度房室传导组滞 15例 ,慢快综合症 1例。 19例有反复的阿斯综合征发作 ,冠心病 16例 ,高血压病 13例 ,糖尿病 1例 ,心肌炎后遗症 2例。1.2 方法  相似文献   

18.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锐锋  张莉 《广东医学》2003,24(5):513-514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及转归。方法:回顾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发病后第1天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3例(68%),第2-3天出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32%)。治愈13例,死亡6例,病死率为32%。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为血管内科急症,尤其是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预后更差。应采取积极、正确的治疗措施,及时的冠脉再灌注治疗,恢复房室结动脉的供血,是房室传导阻滞转复为正常窦性心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氨茶碱、硝苯地平、阿托品(或舒喘灵)联合治疗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疗效。方法:18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应用氨茶碱、硝苯地平、阿托品(或舒喘灵)联合治疗,提高心室率,同时加强病因治疗。结果:显效8例,心电图显示房室传导恢复正常;有效5例,无效5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转为Ⅱ度或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总有效率72%。结论:联合用药减少或避免了阿-斯综合征的发生,使患者平安度过病因治疗这一过程。建议对无经济条件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应用氨茶碱、硝苯地平、阿托品(或舒喘灵)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20.
应用程控刺激法观察14例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及6例正常人心脏不应期改变。结果显示:①病窦组心房不应期延长者5例,且该5例病人常常发生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②5例SSS患者房室传导系统不应期延长,提示潜在房室传导障碍;③窦房结不应期(SNERP)检出率及阳性率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