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多汗证是指在安静状态下,无故全身或局部汗出过多,甚至大汗淋漓,临床上最常见的为自汗、盗汗两种,小儿常自汗、盗汗并见.目前西医以抑制汗腺分泌及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为主,但收效甚微,副作用较大,且停药后易于复发. 相似文献
2.
小儿多汗证是指在安静状态下,无故全身或局部汗出过多,甚至大汗淋漓,临床上最常见的为自汗、盗汗两种。小儿常自汗、盗汗并见。目前西医以抑制汗腺分泌及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为主,但收效甚微,副作用较大,且停药后易于复发。中医多从虚辨治,吸收现代医学“亚健康”的观点,从调节体质入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近几年中医治疗小儿多汗证的方法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笔者自1985年以来、运用泻白散加味治疗小儿多汗证183例、效果较好、特报告于后:一般资料:183例中男112例、女71例。年龄:2~4岁者91例,4~6岁者65例,6—8岁者27例。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用本方随证加味:口渴喜饮者加麦冬、芦根,干咳者加百 相似文献
4.
5.
6.
7.
汗证临床较为常见,其中自汗、盗汗既可是一单独的病证,也可为某疾病的一个症状,由于病因病机不同,治疗各异,现摘临床所遇数例,探讨如下。1糖尿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传统中药对肿瘤化疗后多汗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7月~2011年6月在本院住院经肿瘤化疗后多汗症患者45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为23岁~75岁,平均年龄为54.3岁。45例患者中13例自汗,14例盗汗,18例自汗合并盗汗,然后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对自汗、盗汗的诊断标准,就不同患者的不同症状用药,最后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45例患者中有39例的病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有效率为88.9%。结论:传统中药在治疗肿瘤化疗后多汗症方面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11.
张玉英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3):219-220
<正> 疳积证是脾胃受损,气液耗损,严重危害小儿生长发育的重病。临床表现为厌食少吃、面黄肌瘦、头大发焦、颈小耳薄、鸡胸龟背、肋骨外翻、腹大脐突、汗出、便结或便溏、舌质红、苔黄燥、手心热、咬指磨牙、吃泥沙等。笔者自1998~2002年,采用中药健脾消积,益气理滞的方法治疗小儿疳积证2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笔者近年共治疗72例汗症患儿,现总结于下.
1 一般资料
72例均为门诊病人,男31例,女41例;2~3岁39例,4~5岁18例,6~10岁15例;病程1周~3个月;自汗50例,盗汗22例.
2 治疗方法
自汗:汗出以头颈胸背为主,皮肤扪之不温,神倦,面白唇淡,恶风怕冷31例,予以黄芪、党参、龙骨、牡蛎、白芍各10g,白术、大枣各8g,防风5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口服.汗出较多,头额为主,汗出时有热气腾腾之感,口渴唇红者19例,予以党参、石膏、竹叶、知母、玉竹、麦冬、梗米各10g,连翘8g.大便较干难解时加少量大黄.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口服. 相似文献
13.
15.
16.
多汗证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 ,中医学理论认为 :生理状态下 ,卫气调节机体腠理开合 ,汗液排泄 ;卫气虚 ,调节失常 ,气虚失固则汗出异常。益气固表是临床治疗多汗证的常用治法 ,但多有不效者。下面择多汗证治验二则 ,从临床实际出发 ,对多汗证的病机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作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以突出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灵活性 ,进一步体现中医学同病异治的特色和优势。杜某某 ,男 ,2 0 0 0年 10月 6日初诊。自汗日久 ,加重伴头汗多 3个月。现动则周身大汗 ,头汗尤甚 ,无明显乏力 ,纳、眠可 ,二便调。舌红苔薄白 ,脉数弱。此表虚自汗。治以益气固表止… 相似文献
17.
18.
<正>笔者在以往观察的基础上,选择慢性肾炎湿热血瘀证为 研究对象进行前后对照前瞻性研究清热利湿法与活血化瘀 法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20.
《中医临床研究》2019,(30)
目的:研究考察中药巴布剂对小儿静脉炎和皮下瘀血血肿等静脉穿刺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静脉穿刺损伤发生小儿静脉炎125例,静脉穿刺损伤发生皮下瘀血血肿患儿15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设立临床观察指标,对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静脉穿刺损伤静脉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χ~2=3.79,P=0.002,P0.05)。皮下瘀血血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χ~2=4.28,P=0.002,P 0.05)。结论:中药巴布剂治疗小儿静脉炎和皮下瘀血血肿等静脉穿刺损伤,疗效确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