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黄山 《中国卫生产业》2012,(29):136-136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意义。方法对该院收治的13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为监护组与对照组。结果监护组治愈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显著性(P〈0.05)。ICP与预后的关系表明,ICP值越高,预后越差,死亡率越高。结论颅内压监护可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情判断、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在重型颅脑损伤诊治过程中,颅内压(ICP)监护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以20例单纯重度广泛脑挫裂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监护组采取颅内压监护治疗,而对照组则采取常规治疗。结果:在GCS评分变化、疾病的治愈时间、住院天数、死亡率、重残率、感染率等方面,ICP监测下阶梯治疗体现出了明显的优越性;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而言,施以颅内压监护将有助于各项预后指标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科2012年7月-2013年12月应用有创颅压监测技术的11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各57例。监测组于入院后24 h内或开颅手术后行有创颅内压监测;对照组依据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和CT检查等,进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GOS评分。结果:监测组的预后良好率为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能动态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情况,有利于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控制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压(ICP)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监测作用.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GCS评分为3~8分,所有患者均行脑内压监测仪植入手术,持续观察患者颅内压4~15,d,观察患者颅内压力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对患者应用COS评分表进行评估,其中恢复良好10例(50.0%),中度残疾5例(25.00%),严重残疾3例(15.00%),植物生存1例(5.00%),死亡1例(5.00%).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脑室内ICP检测可有效控制患者颅内血液,降低患者致残率及死亡率,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李炳森  关健雄 《现代保健》2014,(10):143-144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颅内压(ICP)的变化,探究持续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颅脑损伤并进行大骨瓣开颅手术的患者80例,应用硬脑膜下压力测定法,进行持续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根据观察结果,判断颅内伤情、脑水肿情况和指导临床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80例患者在颅内压监测下,7例再次手术;ICP越高,GCS越低;ICP越高,预后越差,6个月后有6例患者死亡。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术后持续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有助于监测继发性脑水肿、及早发现颅内再出血,指导及时调整治疗措施,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原发性急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行颅内压(ICP)监测对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71例伤后24h内人院的原发性急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部CT检查无手术指征,将其随机分为ICP监护治疗组(35例),入院后即采用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脑室内穿刺置管法行ICP持续监护。用美国Marquette监护仪进行4~7d连续监测。常规治疗组(36例)进行包括脱水、止血、防止上消化道出血等治疗,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的改变及血尿常规和生化指标,必要时对治疗方案作出调整。结果ICP监护治疗组出现三例ICP〉40mmHg或入院后ICP很快进行性增高,行cT检查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或原位血肿增大,中线明显移位,即手术治疗。术后1例重残,1例中残,1例轻残,另有5例患者ICP中等增高(20-40mmHg)CT检查仅为脑水肿加重,不具手术指征,经调整脱水药剂量,间断开放脑室外引流后病情好转。结论中型颅脑损伤后病情不稳定,行ICP监测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损伤的呼吸道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声荣 《职业与健康》2005,21(9):1439-144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道监护措施.方法通过对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其中行气管插管20例,气管切开7例),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颅内压等,对可能出现的影响病人呼吸功能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严重并发症肺部感染,经严密监测与护理,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死亡率为3.44%.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肺部感染,只要监护措施得当是可以预防的,并可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组织氧分压(PbtO2)联合颅内压(ICP)监测用于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ICP监测,研究组给予PbtO2联合ICP监测。记录两组监护期间监测参数和研究组的PbtO2监测结果,比较两组监护期间的甘露醇使用总量,统计两组监护6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监护期间ICP监测天数、最高ICP平均值、平均每天ICP值、ICP20 mm Hg次数、最低脑灌注压(CPP)平均值、平均每天CPP值、CPP60 mm Hg次数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甘露醇使用总量为(141.56±19.22) g,显著低于对照组(168.27±24.03) g(P0.05);研究组监护6个月后的预后良好率(64.71%)显著高于对照组(38.24%)(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过程中应用PbtO2联合ICP监测,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患者脑缺血缺氧状况,并能准确指导脱水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9.
刘娟  黎筱 《时尚育儿》2016,(1):40-40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U监护中预见性护理联合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研究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对比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结果:研究组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U监护中预见性护理联合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重型颅脑损伤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颅内压 (ICP)的变化 ,探讨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 171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 (对照组 )常规神经外科治疗 ;另一组行颅内压监测 (监测组 ) ,据颅内压的变化 ,调整治疗方案。结果 :颅内压监测组在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及并发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显著 (P<0 .0 1) ;疗效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者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有利于指导和及时调节治疗措施 ,降低并发症 ,对于提高此类病人的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阶梯式颅内减压技术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重度颅脑损伤合并恶化型颅内高压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前瞻性研究:传统减压组和阶梯式颅内减压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术中急性脑膨出及迟发血肿的发生率;术后脑梗死发生率;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OS)评分.结果 ①阶梯减压组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率比传统减压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阶梯减压组术后脑梗死比传统减压组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6个月后,阶梯减压组的植物状态及死亡率明显低于传统减压组(P<0.05);而预后良好率则明显高于传统减压组(P<0.05).结论 阶梯式颅内减压技术通过逐步释放颅内压力,降低了围术期颅脑外伤的并发症,对提高重度颅脑损伤的救治及预后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介绍心理护理的概念、原则及意义,癌症患者常见心理反应类型,并针对我国当前对癌症患者心理护理中存在的不足,参考国外同领域发展最新成果,提出癌症患者临床护理的未来趋势。癌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护理康复中,心理护理将日益受到重视。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理反应,大量信效度良好的测量工具将提供客观的辅助评估,除一般的支持性心理治疗外,以认知行为治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将应用于心理护理实践,对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也进一步拓展至癌症患者的照顾者,体现对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综合强化。  相似文献   

13.
分析应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额颞叶脑挫裂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对冲性额颞叶脑挫裂伤患者进行标准大骨瓣开颅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GOS分级标准,38例手术患者中存活30例(78.9%),其中恢复良好18例(47.5%),中度残废6例(15.8%),重度残废3例(7.8%),植物生存3例(7.8%),死亡8例(21.1%)。结论:标准外伤骨瓣开颅治疗对冲性额颞部脑挫伤伴血肿具有视野好、暴露充分、减压彻底等优点,在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均有优势,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高迁移率簇蛋白B1(HMGB1)的表达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80例,入院后并根据Glasgow昏迷评分(GCS)分成三组:轻度组25例(GCS12~15分);中度组31例(GCS9~11分),重度组24例(GCS3~8分)。另外选择同期在我院因退行性椎间盘病变行骨科手术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N组)。颅脑损伤患者出院后3个月,根据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OS)分级评定,分为三组:死亡及植物状态组(GOS1~2级);残废组(GOS3~4级);恢复良好组(GOS5级)。所有患者均采集上肢静脉血及脑脊液,并采用ELISA方法测定其中HMGB1的表达。结果①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脑脊液中HMGB1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血清、脑脊液中HMGB1水平随颅脑损伤GCS评分增加而逐渐增高;②预后不良患者(死亡及植物状态、残废组)血清、脑脊液中HMGB1水平较预后良好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监测血清及脑脊液中HMGB1水平可判断病情的轻重,并且可作为了解病情与转归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改良式与传统挂线法在治疗高位肛瘘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80例高位肛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40例患者;治疗组采用改良式挂线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挂线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3d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第5、7d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脱线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肛管畸形、大便失禁、肛门漏气漏液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挂线法与传统挂线疗法相比疗效确切,且预后情况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研究乳酸清除率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某医院收住ICU的成年感染性休克患者共40例,对纳入患者经积极的治疗,测定患者入ICU时(0h)、入ICU后6h、24h血乳酸值,计算6h、24h乳酸清除率,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时乳酸水平及6h、24h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和预后的关系。结果:40例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1.0±19.8)岁;平均APACHEⅡ评分13.5±8.5,血乳酸(9.62±1.99)mmol/L;死亡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存活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结论:乳酸清除率可用于早期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胎心监护评估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胎儿窘迫的临床意义及对围产儿的影响。方法用SRF61885电子监护仪监护86例ICP单胎患者,同时随机抽选同期住院分娩无妊娠并发症的单胎孕妇120例为正常对照,比较分析两组孕妇无刺激实验结果、分娩方式、围产儿预后情况。结果ICP组胎心监护异常率、剖宫产率、围产儿预后不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74.184、138.487、8.882,均P〈0.05)。两组孕妇无刺激实验异常患者围产儿预后不良率均明显高于正常患者(X^2值分别为11.098、21.845,均P〈0.05)。两组均无围产儿死亡病例。结论加强对ICP孕妇孕晚期胎心监护,及早发现隐性胎儿窘迫的发生.适时终止妊娠,可以明显改善ICP围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18.
武智刚  王千 《现代保健》2013,(10):111-112
目的:探讨头部伽玛刀联合全脑放疗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方法:将120例1~5个脑转移瘤患者随机(根据入院先后顺序,每组一例)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患者接受全脑放疗30Gy/15f/3w,后加旋转式头部伽玛刀治疗12~16Gy/1f(WBRT+SRS组);对照组60例,患者接受全脑放疗40Gy/20f/4w(WBRT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处理,分析两组患者的1年局部控制率和1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未出现严重毒副作用;实验组和对照组1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3.6%、24.3%;1年生存率分别为64.7%、20.1%。实验组1年局部控制率和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头部伽玛刀联合全脑放疗治疗脑转移瘤患者,安全有效,可明显提高脑转移瘤患者的1年局部控制率和1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探讨PICCO(脉搏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对重型颅脑损伤并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疗效影响。方法:32例重型颅脑损伤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6例,对照组给予神经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应用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液体管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1周后GCS评分高于对照组,撤机时间早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而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O能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