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召开的第七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大会暨欧洲肝病学会日,于2010年6月11日-13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来自中国、英国、瑞士、奥地利和土耳其的专家等医务工作者1436名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肝脏病杂志总编任红教授主持,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肝脏病杂志副总编贾继东教授致开幕辞.  相似文献   

2.
第43届欧洲肝病年会纪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第43届欧洲肝病年会2008年4月26日至30日在意大利召开.现就会议有关肝病方面的学术报告作一介绍. 一、丙型肝炎 美国Clark报告了1991-2007年505例丙型肝炎患者肝移植后,由于丙型肝炎复发导致移植后的肝硬化患者的自然史.  相似文献   

3.
第14届亚太地区肝病学术会议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14届亚太地区肝病学术会议于2004年12月11日-12月15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会议采用专题报道、大会发言、专题讨论及辩论会等方式,内容涵盖了病毒性肝炎、肝脏病理学、肝移植、肝脏营养学、小儿肝病学、肝脏放射学、门脉高压症、免疫性肝病及肝脏代谢性遗传性疾病等方面。以下就病毒性肝炎方面的报道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与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国脂肪性肝病学术会议暨两岸三地高峰论坛"于2009年10月16日至18日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  相似文献   

5.
“2013医学前沿论坛暨第五届全国脂肪性肝病学术会议”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酒精性肝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脂肪肝专家委员会以及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部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同承办,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和《实用肝脏病杂志》具体协办,该会2013年7月18日至21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天元大酒店成功召开。同期举办了国家级脂肪性肝病(FLD)诊疗新进展学习班(2013-03-03-63)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诊疗进展学习班(2013-03-03-07),教材选用范建高和曾民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再版的《脂肪性肝病》。  相似文献   

6.
为了促进中原地区肝病学发展,提高肝病的诊疗水平,拟于2012年3月16~17日在郑州举办第三届"中原肝病论坛"。本次会议是由河南省抗癌协会主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肝移植中心承办,邀请了国内及省内知名的肝脏外科专家、肝脏内  相似文献   

7.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7):591-591
<正>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主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协办的第九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大会暨第三届欧洲肝病学会日将于2014年8月14-17日在四川成都召开。大会将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到会发表演讲,并围绕目前肝病学研究的进展及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全方位展现肝病学领域的最新成就和  相似文献   

8.
由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肝病医学部、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及人工肝学组、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联合举办的第七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于2013年5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成功举行,有1300多位国内外学者和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大会围绕肝衰竭诊疗、人工肝及血液净化、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乙型肝炎抗病毒优化治疗、丙型肝炎治疗进展、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病患者的营养风险评估及营养治疗、肝癌的射频消融规范化治疗和肝癌的肝移植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相似文献   

9.
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学组及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协办的第四届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难点和热点学术会议于2012年11月16-18日在湖南浏阳召开.庄辉院士,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贾继东教授,主任委员魏来教授,候任主任委员段钟平教授,副主任委员任红教授、徐小元教授、陆伦根教授、窦晓光教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侯金林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43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贾继东、魏来、侯金林、徐小元、万谟彬、黄祖瑚、窦晓光、张欣欣、陆伦根9位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难点和热点作了专题报告,并与参会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7,15(11):I0001-I0001
为促进学术交流、加快我国肝病学科的发展,定于2O08年5月8日--12日在重庆市召开“2OO8年第6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会议暨第2届中国-印度尼西亚肝病峰会”。会议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届时国内外知名肝病专家将就国内外肝病研究的进展及热点问题进行大会发言。欢迎从事肝病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的医务人员及科研工作者踊跃投稿,参加会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2001年以来共有12例侵袭性肺曲霉病(IPA)在我科确诊,现总结其临床特征与诊治方案,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流行病学调查:2001年8月至2006年8月我院感染科住院患者5273例,其中重型肝炎患者1133例。住院患者中痰真菌培养阳性36例,曲霉菌12例,白色念珠菌19例。肺曲霉感染者均为重型肝炎患者,占住院重型肝炎患者的1.06%,均为院内感染,临床类型均为IPA。[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69例CHB患者根据血清HBeAg分为HBeAg阳性组(110例)和HBeAg阴性组(59例),回顾性分析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之间关系。结果 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血清HBV DNA载量分别为(6.9±1.3)log10拷贝/ml和(4.7±1.8)log10拷贝/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HBeAg阳性组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1组为9例、G2组为80例、G3~4组为21例,其血清HBV DNA载量分别为(5.7±1.4)log10拷贝/ml、(6.4±1.8)log10拷贝/ml、(7.2±1.1)log10拷贝/ml,3组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1组为28例、S2组为50例、S3~4组为32例,其血清HBV DNA载量分别为(6.9±1.1)log10拷贝/ml、(6.9±1.4)log10拷贝/ml、(6.8±4.2)log10拷贝/ml,3组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HBeAg阴性组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1组为6例、G2组为19例、G3~4组为34例,其血清HBV DNA载量分别为(2.2±1.9)log10拷贝/ml、(4.9±1.5)log10拷贝/ml、(5.4±1.8)log10拷贝/ml,3组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1组为12例、S2组为30例、S3~4组为17例,其血清HBV DNA载量分别为(2.6±4.1)log10拷贝/ml、(5.3±1.3)log10拷贝/ml、(5.6±1.7)log10拷贝/ml,3组血清HBV DNA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 HBeAg阳性CHB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无显著相关。HBeAg阴性CHB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较高者,其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HBeAg状态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临终前HBV DNA载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ACLF患者临终前29~56d、15 ~ 28d和0~ 14d血清HBeAg、抗-HBe和HBV DNA载量,比较不同HBeAg状态和时间段患者的HBV DNA载量差异.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均数之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 结果 HBeAg(+)患者37例,上述3个时间段HBV DNA载量依次为(6.11±1.63)、(5.61±1.50)、(5.29±1.96) log10拷贝/ml; 70例抗-HBe(+)患者顺次为(4.63±1.82)、(5.81±1.78)、(4.93±1.73)log10拷贝/ml.HBeAg (+)组与抗-HBe(+)组相同时间段比较,HBV DNA载量在临终前29 ~ 5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6,P=0.015,P<0.05),但临终前15~28d和0~ 14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内三个时段HBV DNA载量的两两比较,HBeAg(+)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Be(+)组在临终前29 ~ 56d与15 ~ 28d或0~ 14d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临终前15 ~ 28d和0~ 14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5).结论 在致死性ACLF的启动,HBeAg(+)患者HBV DNA水平高于抗-HBe(+)者.随着肝衰竭恶化,HBeAg(+)患者HBV DNA载量维持一定水平,而抗-HBe(+)患者HBV DNA载量在终末期呈下降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扶正化瘀胶囊序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As)对NA单药治疗后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但肝纤维化指标仍然改善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 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CHB合并肝纤维化的患者资料.患者均接受NAs初始治疗至少2年,病毒学指标均达到完全应答6个月以上,但肝纤维化指标仍然改善不佳.以1:1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继续口服NAs(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或恩替卡韦),同时加用扶正化瘀胶囊1.5g/次,3次/d,共48周,对照组继续单用NAs 1片/次,1次/d,共4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肝纤维化分期、肝脾B超和肝功能指标改变.试验前两组数据的可比性分析,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四格表x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和薛氏x 2检验.各组治疗前后的自身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治疗后两组疗效的比较计量资料采用两组均数差别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薛氏x2检验,肝纤维化分期比较采用Ridit分析、U检验及其校正法.结果 共收集到110例患者资料,试验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改善的显效率、有效率及无效率分别为69.8%、18.9%和11.3%,对照组分别为17.8%、20.0%和62.2%,两组相比,x2=32.89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相比,两组肝纤维化分期均在1~4期,均值分别为2.39和2.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相比,两组肝纤维化分期均在0~4期,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值分别为1.79和2.1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显效、有效和无效率分别为11.3%、43.4%和45.3%,对照组分别为1.0%、22.2%和75.6%,两组比较,x2=9.40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ALT活性改善显效、有效和无效率分别为24.4%、57.8%和17.8%,对照组分别为12.5%、25.0%和62.5%,两组比较,x2=18.0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血清胆红素定量改善显效、有效和无效率分别为30.0%、55.0%和15.0%,对照组分别为12.5%、37.5%和50.0%,两组比较,x 2=5.34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相比,两组门静脉直径、脾脏厚度和脾静脉直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相比,试验组门静脉直径、脾脏厚度均小于对照组,t值分别3.938和2.763,P值均<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脾静脉直径比较,t=1.58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肾功能、心电图均无明显变化.试验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NAs抗病毒治疗后,HBV即使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仍然有部分患者肝纤维化持续存在,在此基础上,序贯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可以使肝纤维化指标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患者肝内T淋巴细胞在参与肝脏免疫病理损伤中的作用,实验以肝移植和肝脏穿刺穿后的肝组织为研究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表位肽-五聚体等技术对肝内CD4^+、CD8^+及病毒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并结合肝功能相关指标探索其与肝脏损伤的相关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分析抗HBV药物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2011)、Embase (1966-2011)、万方数据库(1998-2011)、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1860-201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2010),辅以手工检索.纳入11篇文献研究,用Revman5.1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核苷(酸)类似物组与安慰剂组比较纤维化程度好转[33.7%比19.2%,RR=1.82,95% CI(1.47,2.25),P<0.01];核苷(酸)类似物组与安慰剂组比较能延缓纤维化进展[9.1%比24.8%,RR=0.33,95%CI (0.19,0.58),P<0.01];干扰素组与未治疗组比较能延缓纤维化进展[23.8%比30.7%,RR=0.48,95%CI(0.34,0.69),P<0.01];干扰素组与未治疗组比较能延缓肝硬化进展[10.6%比18.0%,RR=0.62,95% CI (0.44,0.88),P<0.01].结论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一年时部分慢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可好转,部分肝纤维化的进展可延缓.干扰素可部分延缓肝纤维化进展并对延缓形成肝硬化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指标与肝硬度值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包括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间隔1~33周分别检测瞬时弹性探测仪(Fibro-Scan)肝硬度值,及血清ALT、AST、GGT、ALB、GLO和TBIL等。分析两次肝功能指标值、年龄等与对应肝硬度值的相关性及两次肝功能指标变化值、两次检测间隔时间等与肝硬度变化值之间的相关性。以肝硬度变化值为因变量,以肝功能指标变化值及年龄和两次检测间隔周数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两次检测的GGT、ALB、TBIL与DBIL水平与肝硬度值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年龄、两次检测AST、GGT、GLO、TBIL与DBIL变化值与肝硬度变化值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380、0.503、0.536、0.369、0.341、0.497;P<0.05)。两次检测间隔时间与肝硬度变化值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肝硬度变化值=0.4982×GLO变化值+0.4621×DBIL变化值(F=15.108,P<0.001)。结论炎症程度影响肝脏硬度值,但难以通过AST等校正Fibroscan测量值的方式来准确地评估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筛选诊断肝纤维化的标志物. 方法 入组48例慢性乙型肝炎的肝纤维化患者[其中24例为轻度肝纤维化(S1),另24例为重度(S4)].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s且进行纯度测定,提取PBMCs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并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鉴定出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患者年龄、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患者性别采用x2检验分析,血小板及白细胞数目采用t检验分析. 结果 在纯化的PBMCs中,24例S1和24例S4患者的血小板数目(×109/L)分别为19.268±6.413和19.480±6.538,与临床正常参考值(100 ~ 300)× 109/L相比,血小板数目明显减少,而两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930).通过双向电泳和LC-MS/MS分析,共鉴定了12个差异蛋白质. 结论 从PBMCs中筛选出的膜突蛋白、辅酶Q脱氢酶铁硫蛋白3等12个蛋白质对肝纤维化具有诊断潜能.这些蛋白质参与了细胞运动、细胞黏附、激酶和转录等重要生物过程,可能与肝纤维化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前,慢性丙型肝炎一般采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原则上老年患者也应该抗病毒治疗,但由于存在基础疾病、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疗效的不确定、治疗的受益和风险评估等诸多因素,临床医师一般不主张对老年患者采用抗病毒治疗,多采用被动的保肝降酶治疗,而使这些年龄段的患者患肝硬化和肝癌的比例增加,严重影响老年患者晚年的生活质量,降低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