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良山 《安徽医学》2011,32(7):987-988
目的探讨脾外伤的CT诊断及分级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手术证实脾外伤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结果脾外伤性破裂的常见CT表现有脾周新月形密度异常区、脾内类圆形或斑片状高密度影、脾实质内线状不规则低密度影等;增强扫描脾实质明显强化,而血肿不强化或强化密度明显低于正常脾脏或肝脏密度。结论 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显示脾外伤性破裂的部位及范围,并能明确脾脏损伤程度分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检查对急性闭合性腹部外伤的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急性腹部外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45例急性闭合性腹部外伤患者的螺旋CT表现。结果急性闭合性腹部外伤主要累及脾、肝、肾、胰等,其CT表现有:①实质内单一或多发线状低密度影;②或伴实质内片状高密度影;③实质内血肿:实质内片状低密度或高密度影;④包膜下血肿:受损器官包膜下新月形低密度或高密度影;⑤腹腔积血;⑥受损空腔脏器周围积气、肠管壁增厚、血肿。结论螺旋CT检查对急性闭合性腹部外伤具有敏感、可靠、检出率高、无创伤等特点,能为临床诊断及决定手术或保守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脾结核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证实或抗结核治疗治愈而确诊的7例脾结核的CT表现。结果平扫6例表现为肿大的脾脏内单发或多发性圆形、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不一,边界欠清,其中1例多发低密度灶内散布多发小点状钙化灶,4例肝门、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少数有融合。1例表现为脾内多发花环状钙化影及肝内多发点状钙化影。增强扫描肝、脾等脏器内病变无强化或边缘轻度环状强化。4例腹腔肿大淋巴结表现为周边环状强化而中央无强化。结论脾结核CT表现呈多样化,但有一定特征性,伴有钙化的脾内低密度灶,应考虑该病可能,尤其是合并脾外腹内结核特别是特征性淋巴结结核对脾结核的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检查对腹部外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164例腹部外伤患者进行CT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4例腹部外伤患者中,肝破裂3例,脾破裂113例,肾破裂21例,复合伤19例,肠破裂8例,实质性器官损伤以肝、脾、肾多见,其CT共同特点表现在实质器官的破裂、血肿及包膜下、包膜外血肿和腹腔或腹腔后间隙积液.胃肠道破裂的CT表现为肠壁损伤征,受累肠壁局部低密度,增强扫描强化减弱,相邻肠管强化相对增强;腹腔及肠间隙积液,周围脂肪间隙或肠间隙模糊.结论 CT可为腹部外伤的正确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腹部外伤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165例腹部外伤患者进行螺旋CT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5例腹部伤中螺旋CT检出腹部脏器损伤120例,其中脾破裂75例,肾破裂28例,肝破裂13例,胰腺断裂1例,十二脂肠破裂2例,膀胱破裂1例,复合损伤45例,腹腔积血102例,腹膜后血肿28例。CT主要表现:①包膜下血肿:受损器官包膜下新月形、双凸状低密度或稍高密度影;②实质内血肿:表现为实质内低密度或高密度;③撕裂伤:表现为实质内单一或多发的边界模糊裂隙样、线状低密度;④腹腔积血;⑤损伤空腔器官周围积气、肠管壁增厚、血肿。结论:螺旋CT对腹部外伤的正确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可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
血吸虫脑病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1例血吸虫脑病有CT表现,进一步提高脑部疾病的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7年来该院CT检查且经脑脊液穿刺证实的血吸虫脑病患者11例,均行平扫加增强扫描,8例治疗后随访复查头颅CT.结果11例患者中,3例表现为高密度局限性病灶,形态为卵圆形结节状,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周围见低密度水肿区.1例为团块状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不规则显著强化,周围见低密度水肿区.4例为两侧大脑半球髓质内广泛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无强化.3例为片状低密度影,呈楔形或不规则形,增强扫描无强化.结论血吸虫脑病依据CT表现可分为3型.脑炎型:两侧脑髓质内广泛低密度影;颅内占位型:颅内结节状或团块状高密度影,周围见低密度水肿区;梗塞型:表现为脑实质内片状低密度区,呈楔形或不规则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对脾脏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或经抗结核治疗取得明显疗效而确诊的12例脾结核的CT表现。结果 (1)粟粒型脾结核2例,CT表现为脾脏弥漫性肿大,伴有多发粟粒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2)结节型脾结核5例,CT表现为脾内单发或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灶或混杂密度结节灶,增强后边缘轻度强化;(3)脓肿型脾结核3例,CT表现为多个干酪性结节灶相互融合,液化坏死形成较大的囊性病变,边缘轻度强化,周围可伴有卫星灶。(4)纤维钙化型:2例,表现为脾脏内散在点状钙化灶。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6例,呈环形强化;其它脏器结核9例。结论脾结核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对脾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肝转移瘤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肝转移瘤患者的资料,并观察其螺旋CT平扫及动脉期(HAP)和门脉期(PVP)增强的征象。结果:CT平扫44例中39例为多发病灶[以结节或(和)巨块出现,而结节可以低密度、等密度、高密度、钙化及囊肿等多种形式出现],5例单发病灶[1例单发巨块型瘤灶(>3 cm),1例等密度灶,3例低密度结节]。HAP和PVP增强扫描36例,HAP瘤灶边缘部出现不均匀强化,密度高于同层肝实质低于主动脉,PVP瘤灶边缘部的环形强化范围不扩大,密度高于或等于同层肝实质,此种方式见于4例巨块型瘤灶及16例低密度结节灶,或PVP瘤灶边缘部的环形强化下降,密度低于同层肝实质,见于2例巨块型瘤灶及10例低密度结节灶;2例低密度结节灶HAP等密度强化而PVP密度下降低于肝实质;7例低密度结节HAP、PVP无强化;10例低密度结节HAP全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PVP密度下降;2例囊性转移瘤为囊壁不均匀强化及结节样强化,6例等密度灶及1例高密度结节瘤灶呈结节样或边缘环形强化。结论:肝转移瘤常见征象为多发低密度结节,瘤灶大于1.0 cm时以动脉供血为主,表现为HAP边缘环形强化或全瘤均匀、不均匀强化而PVP强化密度下降呈等或低密度,其中典型征象表现为"瞳孔征"或"牛眼征";而少见征象为平扫病灶以高密度结节或等密度结节存在,HAP、PVP则表现为少血供/乏血供征象;不典型征象表现为单发转移瘤灶、全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及囊性瘤灶。  相似文献   

9.
脾血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脾血管瘤的CT表现。评价增强CT扫描对脾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脾血管瘤的CT表现,其中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5例单发,3例多发,平扫;病灶表现为圆形或卵圆性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其中6例密度均匀,CT值30-40Hu,2例肿块内分别见更低密度影和粗大钙化,增强扫描:1例早期表现为肿块边缘结节状强化,4例无明显强化,但肿块边缘更加清楚,延迟期4例(4/5)表现为等密度强化。结论 延迟期等密度强化是脾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当发现脾脏低密度占位性病变且怀疑血管瘤时,应作增强扫描并延时观察。  相似文献   

10.
赵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2):94-95,97
目的分析脾淀粉样变的CT特点。方法对我院确诊的1例和国内外报道的脾淀粉样变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脾淀粉样变时临床表现不典型,脾脏体积轻度增大或正常,CT表现分为弥漫性及局灶性。弥漫性表现脾实质呈弥漫性低密度,动态增强强化程度明显低灌注;局灶性改变不具特异性。结论脾淀粉样变性弥漫性改变在CT表现上具有低灌注特异性,据此特点可诊断脾脏淀粉样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淋巴瘤的CT表现,以期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原发性脾淋巴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总结分析CT特征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11例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孤立肿块型4例,表现为脾内巨大低密度肿块,呈不均匀性强化;多发肿块型5例,表现为脾内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低密度灶,呈轻度均匀强化;弥漫浸润与粟粒结节型2例,仅表现为均匀、弥漫的脾肿大,病灶密度类似或稍低于正常脾组织,CT增强扫描表现为轻度较均匀强化。结论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对原发性脾淋巴瘤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飞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6):1364-1366
目的总结急性腹部外伤螺旋CT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腹部外伤患者的急诊CT表现。结果48例急性腹部外伤患者的CT显示脾脏损伤17例,肝损伤10例,肾脏损伤12例,胰腺损伤1例,胆囊损伤1例,小肠损伤1例,膀胱破裂1例,复合性损伤5例。CT主要表现:(1)包膜下血肿:受损器官包膜下新月形、双凸状低密度或稍高密度影;(2)实质内血肿:表现为实质内低密度或高密度;(3)撕裂伤:表现为实质内单一或多发的边界模糊裂隙样、线状低密度;(4)腹腔积血;(5)损伤空腔器官周围积气、肠管壁增厚、血肿。36例手术治疗,12例保守治疗。结论螺旋CT检查在腹部外伤诊断中能为临床诊断及决定手术或保守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脾脏创伤的 CT征象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笔者分析了 30例脾创伤病人的 CT资料 ,其中男 2 6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38岁 ,CT平扫 8例 ,平扫加增强 2 2例。结果 :12例呈“新月形改变”,6例呈线形低密度影 ,6例为类圆形低密度影 ,6例表现为“前哨血凝块”征象 ,2 2例行增强扫描 ,其中 2 0例表现为血肿密度较正常脾实质强化密度低 ,2例显示血肿密度与主动脉密度相同。结论 :CT能准确地显示脾脏创伤的存在及其损伤范围 ,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脾结核的CT征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脾结核的CT表现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1例脾结核的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进行了深入讨论。结果 9例CT表现为脾内多发性大小不等的类圆形,低密度灶,8例伴有脾门,胰周及邻近大血管周围多数低密度结节影,少数有融合,增强扫描脾,胰,肝及肾等脏器内病变无强化,腹腔淋巴结表现为周边环状强化而中央无强化,仅1例表现为肝,脾,腹腔多发钙化影,1例肝,脾内多发钙化,结论 脾结核通常不是孤立性病变,是全身结核的一部分,脾脏病灶,CT表现为脾内单发或多发不被强化的低密度区,钙化,肝脾肿大等,影像学表现不具有特异性,但是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发现脾外结核的证据常能确立诊断。  相似文献   

15.
急性胰腺炎的CT诊断(附10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CT扫描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04例急性胰腺炎的CT资料,观察其CT表现特征。结果急性胰腺炎CT表现正常8例,63例表现为胰腺饱满,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密度正常或减低,胰周脂肪间隙内条絮状渗出,边缘模糊,部分伴有单或双侧肾前筋膜增厚;33例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CT表现为胰腺肿大非常显著、轮廓外突、胰腺密度减低、胰周大量絮状渗出,增强扫描胰腺实质内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或弥漫性无强化低密度坏死区,部分可见出血灶。CT扫描发现急性胰腺炎并发症,其中蜂窝组织炎17例,表现为片状不规则低密度影;11例脓肿,表现为团状低密度灶,其内可见气体,增强扫描脓肿壁见环形强化;3例假性囊肿显示为类圆形水样低密度病灶,囊壁厚薄不均,可有强化。结论CT扫描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有重要作用,对指导临床正确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对肾损伤病理分类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损伤各病理类型在螺旋CT扫描各期的表现,提高螺旋CT对肾损伤诊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证实的6 6例肾损伤患者的临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肾挫伤23例,CT表现为肾实质内边缘模糊的低密度或高密度区;肾轻度裂伤30例,为肾实质内线样低密度伴包膜下血肿,表现为新月样或凸透镜样高密度影;全层肾裂伤12例,肾实质内斑片或大片低密度伴肾周围血肿及对比剂外溢;肾蒂损伤4例,肾动脉主干或分支撕裂,表现为整个肾实质不强化或薄环状皮质边缘强化,肾动脉分支撕裂表现为节段性梗塞.结论 螺旋CT平扫加增强能反映肾损伤的病理改变类型,对伤情分类作出准确地评估,为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146例肝局灶性病变,回顾分析其CT多期扫描特点。结果6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平扫50例为低密度、12例为等密度,3例为高密度;增强动脉期:38例病灶明显均匀强化,19例呈不均匀强化,8例轻微强化或不强化。门脉期HCC55例为低密度,10例为混杂密度;58例肝血管瘤平扫均为低密度。动脉期:52例病灶边缘呈结节状、点状及小球状高密度强化,5例几乎不强化,1例不强化;门脉期:43例边缘点状强化,10例强化高于肝实质,5例强化呈等密度。18胆管细胞癌平扫均为低密度。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强化不断增强,延迟呈持续强化。3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平扫均为低密度,动脉期强化为高密度,中央见低密度低密度不强化影,门脉期强化呈略高密度,延迟呈相对低密度,其中2例中心瘢痕区可强化,呈相对高密度。2例肝腺瘤平扫为低密度,动脉期为高密度,门脉期为等密度。结论严格控制螺旋CT的多期扫描时间,掌握好多期CT影像改变特点,螺旋CT对大多数HCC、肝血管瘤能做出正确诊断,其他如不典型HCC、肝腺瘤、FNH单从影像对其鉴别诊断较困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和总结腹部急性损伤后螺旋CT的影像改变,进一步提高腹部外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腹部损伤患者的急诊螺旋CT表现。结果:腹部损伤主要累及肝、脾、肾、胰及肠管、肠系膜等,螺旋CT扫描主要表现有:①包膜下血肿:受损器官包膜下新月形低或稍高密度影。②腹腔积血。③撕裂伤。表现为实质脏器内不规则一条或多条线状、裂隙样低密度影。④脏器内血肿。实质器官内混杂密度影,无强化。⑤受损的肠系膜增厚、水肿、脂肪间隙浑浊、系膜血管增粗、邻近肠管壁增厚。28例手术治疗,4例保守治疗。结论:螺旋CT对腹部急性损伤具有敏感、可靠、检出率高、无创等优点;能够及时、准确为临床快速、合理有效的治疗提供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螺旋CT表现和价值.方法 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切片证实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术前经螺旋CT平扫与动态增强扫描病人13例. 结果 13例病人病灶呈多叶状或单发结节状肿块.肿块直径2.0-7.5cm,平均4.85cm,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其中9例,病灶中部有星芒状更低的密度区,4例炳灶直径大于5.2cm.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9例病灶强化明显,密度高过肝实质,4例轻度强化.病灶中央更低密度区都无强化.静脉期病灶密度稍有下降.9例略高于或等肝实质.4例低于肝实质.延迟期病灶密度进一步降低,6例略高或等于肝实质.6例低于肝实质,6例显示中央瘢痕,6例延迟强化. 结论 本病典型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以"快进慢出"为其特点.它的中央星状斑痕为其重要影特点.螺旋CT增强显示中央班痕征是诊断本病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脾结核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脾结核的临床特征。结果 11例患者中,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29岁。6例术后证实,5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证实。多数患者表现为发热、消瘦、血沉增快、贫血、脾肿大,B超发现脾脏肿大11例,其中8例脾内多发占位,3例为孤立性占位;7例行CT检查,6例发现脾脏多发性大小不等的结节状低密度灶,1例为单发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不清,增强扫描病灶内部无强化;6例患者伴后腹膜、脾门区等淋巴结肿大,5例患者伴其它脏器结核。结论 不明原因发热、消瘦、血沉增快、贫血、脾肿大为脾结核的主要临床表现,腹部B超和腹部CT能对脾结核作出较准确的判断,脾结核患者经正规治疗可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