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干扰素α治疗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5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干扰素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20例),疗程24周,观察两组治疗后的ALT、AST、HBV DNA水平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ALT、AST、HBV DNA水平均明显下降,外周血CD4+、CD8+T细胞计数及CD4+/CD8+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α可使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CD4+T细胞、CD8+T细胞数目增多,且CD4+/CD8+升高,有效抑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复制,明显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干扰素 α(赛若金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 )疗效与机体免疫状态的关系。方法 :采用抗体致敏的红细胞花环试验及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ELISA)大剂量干扰素α治疗前后乙肝患者 T淋巴细胞亚群 CD4+ 、CD8+ 及 CD4+ /CD8+ 、IL - 1 0、IL- 1 2、TNF-α含量。结果 :干扰素 α治疗前 T淋巴细胞亚群 CD4+、CD8+、CD4+ /CD8+比值及 IL- 1 0、IL- 1 2和 TNF- α含量分别为 ( 39.91± 4.5 2 ) %、( 34.1 3± 4.2 4 ) %、( 1 .1 3± 0 .1 2 ) %及 ( 30 .61± 1 1 .2 1 ) pg· L-1 、( 5 8.1 2± 1 3.5 2 ) pg· L-1 和 ( 2 65 .83± 60 .63) pg· L-1 ,治疗 6个月后治疗有效组分别为 ( 4 3.1 2±4.31 ) %、( 30 .81± 5 .1 3) %、( 1 .41± 0 .1 1 ) %及 ( 1 6.5 1± 8.63) pg·L-1 、( 92 .93± 2 1 .5 2 ) pg·L-1 、( 1 2 6.92± 5 3.83) pg·L-1。结论 :大剂量干扰素 α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免疫状态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基因型和治疗早期病毒学应答制定干扰素(IFN)联合利巴韦林(RBV)的治疗方案,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基因型特异性引物反转录PCR法检测患者的基因型。基因1型:RBV1.0~1.2 g/d口服,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疗程48周;基因2/3型:RBV 800 mg/d,PEG-IFNα-2a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疗程24周。治疗4周、12周及疗程结束24周检测HCV RNA载量,根据4周、12周检测HCVRNA的结果适当调整治疗疗程。结果:7例患者均获得了持续病毒学应答。结论:根据HCV RNA基因型及治疗早期(4周、12周)和24周的病毒学应答制定治疗方案,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 (简称乙肝 )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与HBV感染复制的关系。 方法 4 8例乙肝患者 ,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DNA载量。 结果 乙肝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CD3 + 、CD3 + CD4+ 百分比显著下降 (P <0 .0 5 ) ,而CD3 + CD8+ 百分比变化不明显 ,CD3 + CD4+ /CD3 + CD8+ 比值下降 (P <0 .0 1) ,乙肝HBVDNA阳性与HBVDNA阴性患者比较 ,CD3 + 、CD3 + CD4+ 、CD3 + CD8+ 、CD3 + CD4+ /CD3 + CD8+ 比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乙肝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提示细胞免疫参与乙肝发病和进展。 相似文献
5.
小剂量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肾移植术后继发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小剂量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对肾移植术后继发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小剂量干扰素α 50 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同时口服利巴韦林600 mg/d治疗5例肾移植术后继发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并每月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和HCV-RNA.结果 在治疗12周后,有4例出现血清ALT转为正常,HCV-RNA阴性(<100拷贝/ml)的早期应答,在治疗结束时这些患者出现完全应答,1例患者出现部分应答;治疗过程中,5例患者血肌酐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并未见急性排斥反应;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白细胞、血红蛋白降低及低热、肌痛,但均未影响治疗.结论 小剂量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肾移植术后继发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未诱发移植肾排斥反应,副反应较轻,值得临床进一步使用. 相似文献
6.
1 材料和方法1.1 对象 慢性乙型肝炎缓解期患者 2 0例 ,男 16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41.3(2 7~ 5 8)岁 ,AL T<5 0 U/ L,口服泼尼松 30mg/ d3周 ,15 mg/ d1周 ,此后停服泼尼松 1周 ,用干扰素 - 2 α30 0万 U/ 2 d,持续 6个月。泼尼松及干扰素治疗前测定 Hbs Ag、Hbe Ag、Hbc Ab及周围血白细胞 GR结合容量、血浆皮质醇浓度 ,周围血 T淋巴细胞 CD3、CD4、CD8;疾病对照组为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患者 2 0例 ,男 18例 ,女 8例 ,平均年龄 40 .5 (2 5~ 5 9)岁 ,AL T>5 0 U/ L,用干扰素 - 2 α30 0万 U/ 2 d持续 6个月 ;正常对照组 2 0…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干扰素a-2b(IFNa-2b)和病毒唑(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以预测慢性丙肝患者对本治疗方法的治疗反应.方法 用ELISA分别检测4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18个月时PBMO在血凝素IL-1 0的水平.结果 1 6例干扰素应答患者IL-1 0的水平在治疗6个月、1 8个月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24例无应答患者在治疗6个月、1 8个月以及追加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IL-10的水平无显著变化.结论 用IFNa-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高水平IL-10持续不降低.提示慢性丙肝患者对IFNa-2b和利巴韦林无应答.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初治与再治患者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慢性丙型肝炎病例67例,以是否为初治将患者分为初治组与再治组,初治组35例,再治组32例,分析两组患者病毒学应答之间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①初治组患者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比率明显高于再治组[60%(21例)比28%(9例),77%(27例)比53%(17例);均P〈0.05],但两组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30例)比72%(23例),77%(27例)比56%(18例);均P〉0.05];②再治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结束后复发率高于初治组[22%(5例)比10%(3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既往有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史的患者再次以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获得RVR、EVR、ETR、SV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再治者SVR低于初治者[56%(18例)比77%(27例)],基因1型SVR低于非l型[54%(13例)比74%(32例)],经多因素分析,OR值分别为0.29,0.26(均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较再治患者获得较高病毒学应答率,复发率较低;既往治疗方案采用普通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干扰素对再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得病毒学应答无影响;再治与基因1型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得SVR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1月南阳市中医院87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在利巴韦林基础上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均治疗5 d.观察两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拉米夫定联合α1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方法60例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患者同时使用拉米夫定和α1胸腺肽6个月,随后单用拉米夫定6个月;对照组30例,仅给予拉米夫定12个月。疗程中定期检测血常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HBeAg、抗-HBe、HBV DNA。结果全部患者完成12个月治疗,治疗组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拉米夫定与α1胸腺肽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给予抗病毒治疗,实验组给予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μg,每周1次;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干扰素α-1b 5MIU,隔日1次,2组均按体重同时服用联合利巴韦林900-1200 mg,每天1次,疗程4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12周、24周、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24周测定患者血清HCV-RNA水平,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的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为77.4%,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率(cEVR)为83.0%,治疗结束应答率(ETVR)为90.6%,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持续应答率(SVR)为84.9%,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良好的抗病毒疗效,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型和NK活性,并与正常人比较,以观察HCV感染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外周血T细胞CD3、CD4、CD8表达,采用LDH释放法测定NK活性。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4/CD8比值、NK活性明显降低,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0.01,<0.01和<0.05),而CD8升高(P值<0.05);HCV-RNA阳性组与HCV-RNA阴性组比较,CD4/CD8比值、NK活性进一步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提高其细胞免疫功能可能有利于患者的愈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D4^+和CD8^+T淋巴细胞上PD-1的表达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6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7例HBV携带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PD-1,并与19例健康人群对照。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PD-1的荧光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强,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8^+T淋巴细胞和HBV携带者CD4^+T淋巴细胞PD-1的表达量和荧光强度都高于对照组。CD4^+和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与血清中乙肝病毒载量无明显关系。慢性乙型肝炎轻度组患者CD4^+和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和淋巴细胞异常激活现象,CD4+和CD8+T淋巴细胞PD-1的表达与其病情发展和转归相关。 相似文献
15.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丙肝)的疗效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EG-IFNα-2b治疗前后丙肝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T细胞]及CD4+/CD8+比值、自然杀伤(NK)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变化;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IL-2、IL-6、IL-10的变化。结果应答组患者治疗前后CD3+、CD4+、CD8+、NK细胞、CTL及CD4+/CD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8周后应答组与无应答组比较,CD3+、CD4+、NK细胞、CD4+/CD8+及IFN-γ、IL-2水平均显著升高,而CD8+、CTL及IL-6、IL-10水平则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IFNα-2b治疗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增强,通过检测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CTL及血清IFN-γ、IL-2、IL-6、IL-10的变化,可以预测患者干扰素治疗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40000Mr)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7例为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肌注,每周1次,利巴韦林按体重900~1200mg/d,口服,疗程均为48周。分别于治疗中的12周、24周、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持续应答率为63.6%(14/22),7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的持续应答率为42.8%(3/7)。在治疗12周时的早期应答率为72.7%(16/22),治疗结束时的应答率为77.2%(17/22)。3例患者在随访24周内出现ALT升高,血清HCV-RNA阳转,其中1例为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复发率为17.6%(3/17)。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血WBC、血小板、血红蛋白下降及低热、肌肉酸痛,1例患者于疗程近结束时出现甲状腺机能亢进,个别患者睡眠受影响,大多不影响治疗。结论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副反应较轻,患者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7.
应用单克隆抗体和APAAP法对3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慢性丙肝患者OKT_3 ̄+细胞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而OKT_4 ̄+、OKT_8 ̄+细胞及OKT_4/OKT_8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结果还表明HBsAg阴性的丙肝患者细胞和OKT_4/OKT_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而OKT_8 ̄+细胞差别不显著。合并HBsAg阳性的丙肝患者OKT_4 ̄+、OKT_8 ̄+细胞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和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而OKT_4/OKT_8比值的差异则不显著,OKT_8 ̄+细胞还显著低于HBsAg阴性的丙肝患者。提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合并HBsAg阳性对OKT_8 ̄+细胞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亚群(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及T细胞亚群)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意义。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比较分析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30例键康正常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外周血CD3^ CD4^ 细胞降低,淋巴细胞CD4^ /CD8^ 比值下降。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存在辅助性T细胞减少及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比例失衡等异常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a-2a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间在该院住院治疗的40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难治性丙肝),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a-2a 180 g,每周一次皮下注射,疗程48~72周(只有出现快速应答RVR时疗程为48周);利巴韦林800~1200 mg/d,分2次口服。观察延长疗程后难治性丙肝的不同应答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以及丙肝的分型、病毒载量、初次与复治、性别、感染途径对治疗的影响。结果在40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中,获得RVR、cEVR、PR、DVR、NR应答的患者SVR分别为90%、81.8%、42.9%、62.5%和0%,合计70%,RVR、cEVR明显高于与PR DVR NR(P<0.05)。非1型SVR的81.25%显著高于基因1型SVR的62.5%(P<0.05);低载量SVR为86.7%显著高于高载量的60%(P<0.05);初次治疗SVR患者为77.42%显著高于再次治疗的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a-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可根据应答指导治疗,可以获得更高的SVR,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小柴胡汤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6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柴胡汤。疗程6个月,两组停药后随访6个月。分别观察两组慢性丙肝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生化应答率、病毒应答率。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显效率、有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是69.23%、19.23%、88.46%,对照组分别是66.67%、16.67%、8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6个月治疗组持续有效完全应答为46.15%,而对照组为1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柴胡汤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可缓解患者的症状体征,促进HCV-RNA的阴转,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