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运动负荷试验中监护的重要性。方法:缓解期COPD患者62例,正常组10例。采用运动心肺功能仪(Sensormedics2900美国)作运动负荷试验,观察患者运动时心率(HR)、呼吸率(RR)、氧饱和度(SO2)变化。结果:COPD组运动时最大心率(HRmax)低于预计值,SO2随运动功率递增而下降,最大功率(Wmax)、运动时间(T)明显低于正常。结论:COPD患者宜采用次极量运动试验,按斜坡法递增方案,运动中要严密监护HR、SaO2变化,以提高COPD患者运动试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血清中活性氧(ROS)及其清除体系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变化特征。方法 应用跑台提供运动负荷,进行安静状态时、亚极量负荷和力竭性运动后有关指标的测定。结果 血清中ROS亚极量负荷后显著高于安静时,力竭性运动后又显著高于亚极量负荷时(P&;lt;0.001);GSH含量和GSH-PX活性亚极量负荷后显著降低(P&;lt;0.001),力竭性运动后回升,但仍低于安静时水平。结论 ROS随运动强度的加大和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升高,GSH含量和GSH-PX活性则呈现出先显著下降随后再回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极量运动后气体交换参数的恢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极量运动后气体交换参数的恢复。方法:COPD患者40例与正常男性22例作极量运动试验。连续测定运动及其恢复期气体交换参数,并计算气体交换参数恢复半衰期和恢复程度。结果:极量运动后,COPD患者气体交换参数恢复半衰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在运动停止10min时,COPD患者体内潴留CO2排出量为0.51±0.70ml/(kg·min);但呼吸各参数恢复程度均在95%以上,与正常人相比无差异。结论:COPD患者极量运动后气体交换参数恢复半衰期较正常人明显延长,这可能与气道阻塞有关  相似文献   

4.
刘洪珍  赵彩霞 《现代康复》2001,5(7):51-51,53
目的 探讨机体在不同功能状态下血乳酸(LD)代谢和血清酶活性的变化特征。方法 应用跑台提供运动负荷,分别对48名受试者进行了安静状态时、亚极量和极量负荷运动后血清LD含量和乳酸脱氢酶(LDH)、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肌酸激酶(CK)活性的测定。结果 发现上述各项指标在机体处于不同功能状态时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P<0.05或0.001)。结论 极量、亚极量负荷运动时对机体的血乳酸代谢和有关血清酶活性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Doppler UCG)运动负荷试验检测老年和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在次极量运动负荷下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储备能力。方法 对89例(正常青年组20例,正常老年组31例,老年CHD组38例)进行次极量卧位踏罡,同步做心电图和Doppler UCG运动试验及^99m Tc-MIBI运动心肌显像试验。  相似文献   

6.
有氧运动锻炼对机体一氧化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刘洪珍 《中国临床康复》2002,6(9):1327-1328
目的 探讨不同强度的有氧运动锻炼对人体一氧化氮(NO)代谢的影响。方法 把42名少年学生随机分为一般锻炼组,强化锻炼组和对照组。在运动平板上进行递增负荷运动。结果 经过10周的有氧运动锻炼后,发现两锻炼组血浆中NO在定量和极量负荷后均明显高于锻炼前和对照组(P<0.05),但安静状态时无明显改变(P>0.05),且极量负荷时仅稍低于安静状态时,并高于锻炼前的安静水平。两锻炼组间未发生改变。结论 有氧运动锻炼可提高机体在运动时NO的合成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比较上下肢并用和单用下肢进行锻炼对改善有氧能力的作用.研究对象为11名身体健康但体质较差且不好活动的男性。训练前作运动试验,方法包括3~4个亚极量负荷和1个极量负荷,每一负荷持续5分钟,用Monarch 功率自行车进行。上下肢并用组另作一次上下肢并用的极量负荷试验,下肢用Monarch 功率自行车,上肢用可调节的(?)leisch 功率台,按单用下肢运动所测定的负荷分配为下肢70%。上肢30%。于每个亚极量负荷的最后一分钟和极量负荷的每一分钟收集呼出气。运动过程中每分钟测心率、血压各一次。经6周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50岁。因反复心前区疼痛1年入院。有阵发性心动过速史5年。体检:BP125/80mmHg(1mmHg=0.133kPa),心界不大,心率70次/min,心律齐,两肺呼吸音清晰,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人院次日采用美国美林公司Mar—quette-9901型活动平板运动仪,按Bruce方案进行次极量极运动试验。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18例中老年健康人极量运动后发生迟发性低血压,其临床特征为运动后2—6分钟突然发生心率明显减慢(甚至短暂窦性停搏),血压明显降低,伴有显著的头晕、恶心,在平卧后全部自行缓解。作者认为这一现象与心血管调节功能以及运动相对强度有关,不提示器质性血管疾病,但不能完全用迷走神经功能障碍解释,其机理仍有待研讨。  相似文献   

10.
<正> 上肢测力计已广泛用于上肢运动时的极量和次极量需氧能力的测试。应用臂测力计对在工业、体育运动和军队从事上肢工作的人,以及对不能骑自行车的人,包括偏瘫病人和下肢矫形残疾病人的检测都有实用价值.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调查次极量臂力测定时,应用上肢等动测力计的情况下,臂转动速度对心率(HR)、收缩压(SBP)和心率—血压乘积(RPP)的影响.作者指出,有关此法应用问题尚未见有公开发表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飞行员运动试验与倾斜试验后心率和血压变化的差异,为综合评价飞行员的心血管调节功能提供依据.方法 受试者为20名飞行合格的男性战斗机飞行员,其年龄25~38岁、身高1.67~1.76 m、体重58~82 kg、飞行时间500~2 000 h,分别进行次极量运动试验和倾斜试验.负荷测试前、结束即刻、结束后2 min分别进行心率、血压测量和心电图监测.结果 受试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分别为①基础:(71.3±11.5)次/min、(17.33±0.98)kPa、(10.67±1.01)kPa、(6.73±0.89)kPa.②运动试验终点:(94.7±12.6)次/min、(21.33±2.03)kPa、(10.79±1.74)kPa、(10.52±2.05)kPa;倾斜试验终点:(81.8±12.4)次/min、(16.13±1.14)kPa、(10.45±1.25)kPa、(5.69±1.13)kPa.③运动试验后2 min:(94.4±9.6)次/min、(18.13±1.41)kPa、(10.45±1.25)kPa、(6.73±1.06)kPa;倾斜试验后2 min:(78.9±9.3)次/min、(15.57±1.34)kPa、(11.09±0.92)kPa、(4.63±1.53)kPa.④两项试验终点和试验后2 min的心率、收缩压、脉压与基础对照比较相差显著(t=2.512~9.518.P<0.01~0.05),而舒张压则相差不显著(t=0.24~2.07,P>0.05);运动试验的心率、收缩压、脉压变化程度均明显超过倾斜试验(t=3.996~8.943,P<0.01).结论 运动试验中主要反映运动时心血管系统的供能水平,而倾斜试验主要反映体位变化时维持心血管系统压力的能力,两种负荷试验结合是评价飞行员心血管功能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2.
亚极量,极量负荷运动状态下人体血中一氧化氮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赵彩霞  付静波 《现代康复》2000,4(9):1354-1355
目的 探讨人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一氧化氮(NO)的变化。方法 应用跑台提供运动负荷,分别对48名少年进行联安静、亚极量负荷和极量负荷下血中NO的测试。结果 发珊亚极量负荷下血中NO含量显高于胸状态时(P〈0.05),极量负荷下又显地低于安静状态和亚极量负荷时。结论 该实验证明人体血中NO的含量在运动的开始阶段随运动负荷的增大而升高,但当达以一定水平时,则随运动负荷的继续增大而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测定冠心病患者亚极量运动水平的指标,评估复方丹参滴丸配合常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采用消心痛+倍他乐克方案治疗,丹参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均采用症状限制性增量运动方案,通过心肺运动仪检测治疗前后亚极量运动水平的摄氧量VO2、每分CO2排量VCO2、呼吸商RQ等指标,将其治疗前后进行比较,并与健康组对照。结果冠心病患者在60Watts额定功率下,V02及VC02均高于健康组,且RQ也明显升高(P〈0.01);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配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在治疗后1个月明显改善VO2、VCO2、RQ(与治疗前比较P〈0.05)。结论 亚极量运动水平指标能够反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心功能变化;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配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平板运动试验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成形术 (PCI)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16例初次Q波型AMI患者 ,于发病 3周后行PCI ,PCI前 1周内及 6个月后行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 ,监测血压、心率、运动量、运动时间、心电图变化及运动诱发的心绞痛。结果 :PCI后的运动量、运动时间、最大心率、心率血压乘积明显高于术前 (P <0 0 1) ,运动诱发心绞痛的比率明显低于术前 (P <0 0 5 ) ,运动诱发的S T段压低明显改善 (P <0 0 1)。结论 :PCI能显著提高AMI患者的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15.
血浆内啡肽在等长收缩运动时对心血管运动反应的调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健康青年人在等长收缩运动(IE)时血浆内啡肽(EOPs)对运动心血管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18人(男女各9例,年龄23.7±2.9岁),设置三种研究模型:单纯主观极量握力运动、β受体阻滞后握力运动、β受体与内啡肽受体双重阻滞后握力运动。观察指标包括亮氨酸脑啡肽(LEK)、β内啡肽(βEND)、强啡肽(DYN)、心率、血压、心肌收缩时间间期以及握力。结果IE时β受体与外周组织LEK和DYN的释放有关;阻断β受体后血浆EOPs不影响IE时的心率反应;血浆EOPs有可能通过β受体以外的途径增强IE时心肌收缩力;IE时血浆LEK和DYN水平可能受其受体效应的调节。结论这些结果为IE在心血管疾病康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心电分级运动试验2742例总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结果表明:心电分级运动试验的重复性和安全性良好,活动平板与踏车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极量或症状限制性试验的灵敏性和阴性预测价值(93.8%,98.9%)明显高于亚极量试验(62.8%,65.4%),特异性相似(99.0%,98.9),但阳性预测价值前者(93.8%)稍低于后者(98.9%)。运动诱发心率失常的总发生率为2.3%。3358次试验中未发生严重心血管意外或猝死。试验可用于诊断冠心病,评定心功能和体力活动能力,发现运动诱发的心律失常,为制定运动处方提供定量依据、评定疗效及预测无症状者发生冠心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普萘洛尔(心得安)对β受体的抑制作用,在运动试验阳性的患儿中再行普萘洛尔后运动试验,以除外儿童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频发室性早搏和器质性室性早搏。方法(1)选择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小儿心血管专业门诊或病房住院的频发室性早搏患儿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1.5~12岁,平均6.7岁);(2)除外心肌炎、心肌病和先心病;(3)运动试验:<2岁儿童采取辅助仰卧起坐运动试验;2~6岁采取蹲起运动试验,>6岁,按Bruce方案,采取平板运动试验;(4)判定标准:心率达到预定频率(≥180次/min或心率较运动前增加>30%)后,室性早搏明显减少或消失者为阴性;无明显改变或增多者为阳性,后者再口服普萘洛尔按照0.5 mg/kg,最大20 mg,1.5 h后再行运动试验,如果运动中患儿心率较运动前心率增加>30%、室性早搏明显减少或消失者考虑β受体功能亢进引起的频发室性早搏;无明显改变或增多者,考虑病理性室性早搏。结果(1)34例中32例运动后早搏减少均>50%,甚至消失;1例10岁患儿平板运动后频发室性早搏无明显减少,经口服普萘洛尔后再行运动试验达目标心率后早搏消失;另1例2.5岁患儿蹲起运动试验后频发室性早搏较前增加,经口服普萘洛尔后再行运动试验,早搏较前无改变。(2)34例患儿提前指数均>0.85;易激指数均<1.1,均提示不易引起室颤及室速。结论在除外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性早搏小儿中,即便有感染史,其多为良性的;部分年长儿运动后室性早搏不减少的患儿还可能是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异常所致;口服普萘洛尔后行运动试验早搏仍未减少者,尤其是幼儿,病理性早搏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8.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常有运动耐量减低,6分钟步行试验(six-minute walk test,6MWT)为次极量运动的一种,具有简单易行、安全性强及客观反映CHF患者日常活动量等优点,是判断心力衰竭严重程度、预后以及观察治疗反应的客观指标。但目前指南推荐的6MWT,其运动强度远远超出心力衰竭患者日常活动量,甚至达到极量运动强度。Brog评分是一种感觉尽力程度评分系统,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9.
采用运动疗法治疗临床症状较轻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16例。应用靶心率=(最大心率-静态心率)×0.5~0.8+静态心率这一专为窦房结功能低下患者设计的公式,计算出靶心率以指导运动训练强度。结果: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平均静态心率和动态心率均比治疗前有一定提高,心律失常现象明显减少(P<0.01),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表明在上述公式计算出的训练强度下进行运动治疗,效果良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运动试验诱发男女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的特点和差异。方法:将运动试验阳性中出现终止指征没完成次极量的94例患者分为男、女两组,分析其心电图、运动能力、临床症状等,并和部分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结果:男性代谢当量、运动时间明显大于女性(P〈0.05),男性终止症状多见于Bruce2级,女性多见于Bruce1级结束时。ST段下移程度男性高于女性(P〈0.05),下移形态女性水平型多(P〈0.05)、男性近似水平型多(P〈0.05),男性T波倒置多(P〈0.05)。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男性异常率高(78%),女性低(50%)。结论:运动试验对男性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的诊断价值较女性大。男性运动试验诱发心肌缺血和心绞痛多发生于Bruce2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