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背景:以往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采用石膏或夹板等外固定及螺钉、骨栓及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术式,但存在固定不牢靠、对合不良等弊端。目的:通过采用自行研制的新型内固定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的初步临床疗效,观察下胫腓钩板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特征。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对象:选者2001-10/2004-03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的患者23例,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11例,旋前外旋型7例,旋前外展型5例。其中双踝骨折14例,三踝骨折9例。方法:采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治疗23例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术后常规摄X射线片。1周即可进行距小腿关节功能锻炼,2个月左右即可部分负重行走。功能测评根据改良Mazur标准进行评价(分为优,良,可,差)。主要观察指标:①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愈合时间及功能测评。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结果:23例患者平均随访11个月,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术后愈合时间及功能测评结果:骨折愈合的时间为12~18周;优16例,良5例,可2例。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患者下胫腓间隙无分离,内、外踝与距骨之间的距离对称,术后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现象。结论:应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治疗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并能恢复距小腿关节(踝关节)功能,其内固定稳定,生物力学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2.
背景:以往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采用石膏或夹板等外固定及螺钉、骨栓及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术式,但存在固定不牢靠、对合不良等弊端。目的:通过采用自行研制的新型内固定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的初步临床疗效,观察下胫腓钩板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特征。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对象:选者2001-10/2004-03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的患者23例,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11例,旋前外旋型7例,旋前外展型5例。其中双踝骨折14例,三踝骨折9例。方法:采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治疗23例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术后常规摄X射线片。1周即可进行距小腿关节功能锻炼,2个月左右即可部分负重行走。功能测评根据改良Mazur标准进行评价(分为优,良,可,差)。主要观察指标:①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愈合时间及功能测评。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结果:23例患者平均随访11个月,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术后愈合时间及功能测评结果:骨折愈合的时间为12-18周;优16例,良5例,可2例。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患者下胫腓间隙无分离,内、外踝与距骨之间的距离对称,术后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现象。结论:应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治疗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并能恢复距小腿关节(踝关节)功能,其内固定稳定,生物力学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疗效.方法 选择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49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加下胫腓螺钉固定,术后6~8周拆除下胫腓螺钉.结果 41例患者获随访.Baird Jackson评分:优31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87.80%.结论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疗效肯定;精确修复并稳定下胫腓联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胫腓钩治疗Weber—C型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2000年3月至2007年7月,应用LINK胫腓钩治疗Weber-C型踝关节骨折患者15例(胫腓钩组),应用螺钉治疗Weber-C型骨折患者15例(螺钉组)。根据术前X线片判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程度,经术中探查证实;胫腓钩组于下胫腓联合平面置钩,钩住腓骨.固定于胫骨上。螺钉组于下胫腓联合平面自腓骨向胫骨钻骨隧道穿3层骨皮质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结果:30例患者获得24~36个月随访(平均32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定疗效,胫腓钩组优14例,良1例.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现象。螺钉组中优11例,良1例,可2例,差1例,3例发生断钉。结论:胫腓钩治疗Weber-C型踝关节骨折能有效地复位和固定,并能提供下胫腓微动关节的生理功能。[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5.
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分离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踝关节闭合性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并提出对策。方法:分析1998年2月~2004年8 月手术治疗43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9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5. 6岁。根据 Lauge-Hansen 分 类:旋后外旋型21例;旋前外旋型15例;旋前外展型7例。28例未行下胫腓联合固定。急诊手术17例;伤后3~7d 手术24例,2例 为陈旧性骨折(伤后3个月手术)。结果:术后随访8~35个月,平均18个月。下胫腓固定15例中,10例在术后8~12周取钉;3例因 术后1~2年断钉而取出。另2例在术后2年内取钉。使用可吸收性螺钉中2例发生再分离,未固定者均未出现骨性连接和再分离。 术中应力位(Mortise)发现下胫腓分离6例,外旋侧位发现3例后踝小骨片。根据 Baird-Jackson 系统评分:优20例、良17例、可3例、 差3例,优良率86. 05%。结论:影响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有骨折类型与软组织损伤程度、术中判断与 内固定物选择、下胫腓联合固定与否、陈旧性骨折及术后功能锻炼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下胫腓联合分离保守与手术治疗的不同疗效.方法 对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67例分别行保守和手术治疗.结果 34例获随访,保守治疗组优10例,良3例,可2例,差0例;手术治疗组优l2例,良4例,可3例,差0例.结论 下胫腓联合分离保守与手术治疗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如果骨折能够达到解剖复位,术中拍片,无下胫腓分离影像学表现,无需进行下胫腓的内固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腓骨钩在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到2007年12月应用腓骨钩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9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随访6个月~2年,平均12个月.根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 Ankle-Hindfoot Scale)标准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评定:优7例,良1例,可1例.结论 下胫腓联合损伤影响到踝关节的稳定性时应及时手术治疗,确保下胫腓联合韧带得到修复.  相似文献   

8.
对收治的46例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都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通过对上述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按照踝关节的评分标准进行分析,治愈26例,有效12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7%。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的患者出现断钉2例,没有出现感染、关节不稳、创伤性骨关节炎、畸形愈合和骨不连等并发症的发生。应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治疗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手术治疗的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26例。患者外踝均采用钢板固定:内踝18例采用松质骨螺钉固定,1例采用三叶草钢板固定,7例采用克氏针固定;下胫腓联合均采用单枚螺钉经或不经钢板孔固定。结果:26例均获得1~3年随访,平均随访1.5年,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物断裂。骨折愈合时间为9~16周,无发生深部感染及断钉情况良率84.62%。结论:合并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部骨折,其术后功能恢复与骨折的复位效果、固定方法、锻炼的时机及术者的经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的影像学特点,分析漏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术后出现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2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率为47.9%,均经CT及X线检查明确诊断,其中单纯下胫腓间隙增宽9例,腓骨后移4例,下胫腓间隙增宽并腓骨前移、单纯腓骨前移各3例,腓骨外旋2例,胫腓间隙变窄并腓骨前移、腓骨内旋各1例。1例予二次手术,22例予石膏固定。术后随访6~28个月,均未出现皮肤并发症及深部感染,骨折愈合良好,未出现骨不连。根据术后踝-后足评分,优2例,良14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70%。结论临床遇及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时,要高度警惕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的发生,及时行相关检查,仔细判断踝关节相关参数变化,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胫腓钩治疗下胫腓分离的疗效。方法对23例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患者采用胫腓钩固定,参考Leeds评价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本组病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7个月。所有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疗效评价均为优良。结论胫腓钩固定符合下胫腓关节生物力学,固定过程中不损伤下胫腓关节连接结构,操作简单,固定可靠,解剖复位,是下胫腓关节分离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52例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下胫腓联合采用单个或双螺钉固定,手术后用石膏外固定6周.术后根据Baird-Jackson系统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本组52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4.5年(6个月~8年),骨折愈合良好,无切口感染发生.根据Baird-Jackson评定标准,本组优26例,良21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90.38%.结论 骨折的解剖复位,胫距之间正常的对合关系,应依据不同骨折类型处理下胫腓韧带损伤,是取得满意结果 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党兴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7):3074-3076
目的探究拉力螺钉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8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踝关节骨折脱位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弹性固定,观察组采用拉力螺钉固定。对比两组手术及恢复情况、关节形态和骨折愈合情况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胫腓骨重叠(TFO)水平、内侧关节间隙(MCS)、下胫腓关节间隙(TF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足踝功能障碍指数(FA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力螺钉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下胫腓联合分离较采用弹性固定治疗,手术时间较短,但患者踝关节恢复状况与传统治疗对比无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下胫腓联合螺钉内固定对急性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38例急性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6)和观察组(n=72),对照组采取三角韧带修复,观察组采取下胫腓联合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以及影像学测量指标水平。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至就诊时间以及受伤类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 2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影像学测量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感染,对照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观察组有1例患者因位置不佳行二次手术治疗, 1例患者发生螺钉断裂。结论急性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采取三角韧带修复或下胫腓联合螺钉内固定疗效相当,但下胫腓联合螺钉内固定的复位不良率更高,存在术后断钉风险,而三角韧带修复手术需要注意的细节较多。  相似文献   

15.
踝关节骨折脱位较常见 ,治疗要求高 ,只有骨折脱位获得精确的复位、牢固的固定 ,才能达到满意结果。本院自1992年以来 ,采用外踝钢板螺钉内固定法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关节分离患者21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1例 ,男15例 ,女6例。年龄19~52岁 ,平均35.5岁。开放性骨折脱位9例。左踝18例 ,右踝3例。双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13例 ,外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6例 ,三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2例。伤后到手术时间3小时~6个月。致伤原因 :扭伤4例 ,车祸伤8例 ,重物压伤3…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应用单侧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Pilon骨折的经验,并对本方法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估.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手术治疗的31例Pilon骨折进行随访,开放性骨折12例,闭合性骨折19例,按Rüedi-A11g(o)wer分型:Ⅰ型8例,Ⅱ型14例,Ⅲ型9例.合并腓骨骨折的Ⅰ型不予固定,Ⅱ、Ⅲ型位于下胫腓联合以上者用1/3管型钢板固定,位于下胫腓联合以下者Ⅱ型不予固定,Ⅲ型施行腓骨远端解剖钢板固定.胫骨固定:Ⅰ、Ⅱ型行闭合复位外固定器固定,Ⅲ型行切开克氏针、中空螺丝钉内固定后再用外固定器固定.结果:术后有29例(93.5%)获得优良关节面复位,30例(96.8%)肢体力线恢复良好.临床评分(Phillips & Shwart踝关节评分)66~92分(平均为79分),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8.3个月).结论:根据骨折类型,用单侧组合式外固定器固定结合选择正确的腓骨固定方式可有效地避免伤口并发症,更好地恢复关节面的解剖,且固定更为确切、牢固,有利于恢复关节间隙,是治疗Pjlon骨折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Ⅲ型Pilon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Ⅲ型Pilon骨折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我院骨科2000年4月~2006年7月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Ⅲ型Pilon骨折16例,均经X线片诊断Pilon骨折.6例不伴腓骨骨折者行有限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结合石膏托或外固定架固定;10例伴腓骨骨折者采用有限切开腓骨钢板螺钉内固定,其中2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者加用拉力螺钉固定,继以石膏托或超踝关节外固定架固定.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6~24个月,按Helfet疗效评价标准,总优良率为93.8%(15/16).结论: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Ⅲ型Pilon骨折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弹性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纳入时间段为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观察组采取弹性内固定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螺钉内固定方法.术后随访6个...  相似文献   

19.
叶长冬 《系统医学》2023,(17):140-143
目的 研究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治疗中实施手术治疗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3年5月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60例,通过双盲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实施传统短肌腱移位法治疗,研究组30例实施钢板螺钉固定内外踝、螺钉固定下胫腓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临床疗效、踝关节功能。结果 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2.46±2.72)周,相比于对照组(16.02±2.76)周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01,P<0.05)。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踝关节功能相比于对照组较为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治疗中采用钢板螺钉固定内外踝、螺钉固定下胫腓手术治疗具备良好的应用价值,可以缩短骨折愈合时间,还能够提高疗效,对于踝关节的功能恢复也有着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严重暴力所致的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若处理不当 ,晚期易出现创伤性骨关节炎 ,严重影响患足功能。我科近年来对部分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采用AO特殊形状钢板及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患者 2 7例 ,男 19例 ,女8例。年龄在 19~ 5 8岁 ,平均年龄 36 2岁 ,入院时间在伤后 2~ 6h不等。损伤情况 :单纯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7例 ,伴外踝骨折 6例 ,伴后踝骨折 3例 ,伴腓骨下段骨折 8例 ,腓骨无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 3例 ,16例为开放性骨折 ,伴有不同程度污染 ;6例伴有皮肤缺损 ,面积最大为 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