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射频消融微创治疗1年后随访资料的分析,评估该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5~2006年间我院通过MRI及椎间盘复制腰痛试验诊断为间盘源性下腰痛、经过正规保守治疗2个月无效、采用射频消融微创治疗的患者术后1年随访。通过患者手术后7 d内与1年后症状改善率和主观满意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射频消融微创治疗对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治疗效果。结果 36例患者术后7 d内症状改善率为97.4%,术后1年症状改善率为70.2%,术后7 d内与术后1年患者症状改善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射频消融微创方法治疗间盘源性下腰痛术后短期内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1年后治疗效果会降低。  相似文献   

2.
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在颈椎病微创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用于治疗颈椎病的手术技巧、临床疗效及适应证的选择.方法 采用ArthroCare system 2000射频消融仪,在C形臂X线透视机引导下,对颈椎病施以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微创治疗20例.其中椎间盘突出症15例,交感型颈椎病4例,脊髓型1例.单节段者4例,双节段及多节段者共16例,其中多节段者均根据定位体征及MRI影像选作其中2个节段.结果 术后均随访1~6个月,20例中,其中显效16例,有效4例,近期有效率近100%.结论 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病创伤小、安全、近期有效率高,其适应证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3.
交感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而又复杂的颈椎病,近年来发病率升高,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及抑制症状。神经的反射又可以引起相关内科疾病。该病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明确,治疗方法多样。针刀疗法为中西医结合的新型特色疗法。该文通过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针刀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相关性颈源性内科病的针刀治疗、针刀配合其他疗法对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治疗三方面来归纳总结,分析针刀疗法治疗该疾病的机理及优势和不足点,以期为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交感型颈椎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和分析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12月~2007年1月共收治经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23例,影像学资料显示患者均有颈椎间盘退变和骨质增生,8例伴有颈椎不稳,1例有先天性骨结构异常,均采用手术治疗,行前路单个或多个(≤3)椎体次全切除,彻底清除增生的骨赘和退变椎间盘,用充填有自体椎体碎骨的钛笼或自体髂骨椎间融合,钛板螺钉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根据术后X线片、JOA评分和临床交感神经症状改善情况综合评定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75~150 min,术中出血量30~350 ml,平均70ml.随访3~36个月,平均13.5个月,其中7例术后交感神经刺激症状全部消失,12例主要交感神经症状消失,3例症状改善,1例症状无变化,有效率为95.7%,优良率为82.6%.JOA评分术前平均10.2±1.1分,术后3个月时平均14.3±1.3分,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平均神经功能改善率为59.4%;13例术后10个月复查X线片示钛笼或髂骨块均与上下椎体达骨性融合,无钛板螺钉松动、断裂、移位和钛笼沉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交感型颈椎病,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和分析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3-01-2011-09共收治经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反复发作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64例,均行ACDF术治疗。采用JOA17分法和交感神经症状20分法评估脊髓神经功能和交感神经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58月,平均35.3月。末次随访、术后1周JOA评分和交感神经症状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神经功能和交感神经症状改善的优良率分别为89.1%和84.4%。结论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反复发作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颈椎不稳与交感型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不稳与交感型颈椎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3年7月至2007年12月手术治疗的318例颈椎病患者,根据其临床症状分为无交感症状组(A组,n=284)和有交感症状组(B组,n=34).测量两组患者在颈椎前屈后伸位X线片上C2-C7椎间角位移和椎体后缘滑移情况.并分别统计交感症状与颈椎不稳以及性别与颈椎不稳间的相关性.结果:A、B两组颈椎不稳的发生率分别为21.8%(62/284)和55.9%(19/34),统计学分析表明颈椎不稳与交感症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在无交感症状的颈椎病患者中,男性和女性的颈椎不稳发生率分别为21.4%(37/173)和22.5%(25/111),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有交感症状的颈椎病患者中,男性和女性的颈椎不稳发生率分别为27.3%(3/11)和69.6%(16/23),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不稳与颈交感症状密切相关,重建颈椎稳定性可能是交感型颈椎病治疗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神经妥乐平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神经妥乐平针剂与扶他林+弥可保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5例确诊为交感型颈椎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为神经妥乐平针剂静脉注射,剂量为6ml qd,连续14d;对照组30例,为口服弥可保500μg tid+扶他林25mg tid,连续14d观察第1、2、4、8、12周病情改善程度。结果在治疗的第1~12周的各个时间点,治疗组病情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出现副反应结论神经妥乐平用于治疗交感型颈椎病,临床疗效上明显优于扶他林+弥可保,为交感型颈椎病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似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颈椎节段不稳在交感型颈椎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Li C  Liu X  Ma Z  Yi X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0):730-732
目的:探讨颈椎不稳定在交感型颈椎病中的作用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伴有交感型颈椎病表现的混合型颈椎病12例,观察颈椎不稳定、围领制动效果,MRI表现及手术的治疗效果等指标。结果:颈椎X线表现:7例出现颈椎不稳定。围领制动效果:5例经围领制动后症状明显缓解,7例经围领制动后症状轻度缓解。MRI:7例在不稳定节段脊髓可见异常信号。手术效果:7例术后交感神经症状明显缓解,治疗效果为优,7例均为节段不稳的患者;4例术后交感神经症状轻度缓解,治疗效果为良;1例术后交感神经症状稍有缓解,治疗效果为中。结论:颈椎不稳定是交感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手术治疗颈椎不稳所致的交感型颈椎病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为了规范和推广椎间盘疾患微创技术,由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微创学组定于2012年10月25~27日在北京举办"首届椎间盘疾患微创技术讲习班暨第八届全国PLDD微创技术交流学术会议"。内容包括:椎间孔镜、射频消融、臭氧、PLDD等椎间盘介入微创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颈椎病、腰椎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现代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本病发病机制复杂,且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工作及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综合近年来国内外所发表的期刊论文,对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发病机理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其治疗方法加以概括,探讨各种治疗方法的治疗原理、治疗效果,以期为交感型颈椎病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1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992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提出交感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颈段颈椎病中医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共治疗上颈段颈椎病患者65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三组,手法加牵引组、手法组和西药组分别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颈部疼痛、上肢痛麻、头痛头晕、交感神经症状及颈椎活动进行评分,对三组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手法加牵引组、手法组能显著改善颈部疼痛、上肢痛麻、头痛头晕、交感神经症状以及颈椎活动受限症状,而西药组能显著改善颈部疼痛、头痛头晕、颈椎活动受限症状,而对上肢痛麻、交感神经症状改善不明显。手法加牵引组总有效率87.5%,手法组总有效率78.2%,西药组总有效率72.2%。结论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上颈段颈椎病,能明显改善颈部疼痛、头痛头晕和颈椎活动障碍,能纠正上肢疼痛麻木以及视力模糊、目胀、耳鸣、多汗、胸闷不适等交感神经症状,是防治颈椎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12例,其中脊髓型8例,神经根型4例.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运动范围、置换节段活动度、相邻节段活动度进行影像学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NDI脊髓功能评分及颈部疼痛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椎小关节阻滞术和颈椎经皮激光间盘臧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对颈间盘膨出型同时伴有交感神经及周围神经刺激症状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三科对32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至少3个月,最长2.9年,平均随访1.4年。术前常规给予X线片及颈椎MRI检查。分别行颈椎小关节阻滞术和颈椎PLDD术,术后均给予药物治疗,术后患者无一例并发症。在临床随访中以改良的Macnab标准进行评估。本次回访为颈椎病所致临床症状,包括交感神经及周围神经刺激症状。交感神经症状包括眩晕、头痛。周围神经刺激症状包括颈痛、不适及上肢疼痛、麻木等。根据l临床满意率进行评价。结果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多因素分析,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前提下,颈椎小关节阻滞术与PI,DD术比较效果要差,其OR值为4.027,95%置信区间为2.349~6.910,也就是说PLDD术的疗效要比颈椎小关节阻滞术好。PLDD术优于颈椎小关节阻滞术治疗(P〈0.01)。结论经随访,颈椎PLDD术优于颈椎小关节阻滞术。  相似文献   

14.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能够为有症状的颈椎病患者提供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颈椎融合可导致相邻节段椎间盘内部应力增加,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CDR)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颈椎前路非融合技术,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另外一种外科手段。目的:比较ACDR和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6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置换组,26例)或ACDF手术(融合组,35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及24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及影像学评估,同时记录患者并发症及二次手术情况。结果:最终,52例患者(融合组29例,置换组23例)获得平均15.3个月(12-24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颈痛、上肢痛VAS和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置换组术后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屈伸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融合成功率为90.5%。置换组中2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假体有〈3 mm的前移,l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融合组中1例患者发生邻椎病并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结论: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ACDF均可明显缓解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间盘置换还能减少手术邻近节段代偿活动度的增加,有望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刃针闭合松解联合牵引下复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5月至2009年5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5例,采用简单随机法,根据SAS统计软件生成随机数字表,将6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42~73岁,平均(61.3±6.4)岁,病程8~42个月,平均(23.8±13.8)个月,治疗前颈椎功能评分4~17分,平均(11.45±3.31)分。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44~76岁,平均(62.4±8.8)岁;病程7~43个月,平均(24.4±16.8)个月,治疗前颈椎功能评分4~18分,平均(11.40±3.24)分。治疗组给予刃针闭合松解联合术后牵引复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牵引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0、20、180d进行随访,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对比两组颈椎功能评分,其中包括颈肩臂疼痛、颈部活动受限、颈部压痛、上肢麻木、上肢肌力下降等。结果:①治疗后10d,颈椎功能总评分治疗组为(15.43±3.46)分,对照组为(13.17±3.18)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各项症状评分比较:颈部压痛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活动受限、肌力下降改善更为明显(P<0.01)。②治疗后20d,颈椎功能总评分治疗组为(18.00±2.94)分,对照组为(15.90±2.89)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各项症状评分比较:颈肩臂疼痛、肌力下降、上肢麻木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尤以活动受限、颈部压痛改善更明显(P<0.01)。③治疗后180d,颈椎功能总评分治疗组为(16.63±3.32)分,对照组(12.67±3.42)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各项症状评分比较:上肢麻木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尤以颈肩臂疼痛、颈肩活动度受限,颈部压痛、颈肩上肢肌力下降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与传统牵引相比,刃针闭合松解联合牵引下复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较快地获得颈椎功能的改善;能有效缓解颈肩臂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及上肢麻木,且长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应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4个椎间盘行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术后以Odom分级标准评价疗效,以JOA评分评价脊髓功能,以VAS评分评价颈、肩部及上肢疼痛情况.X线片测量假体椎间盘间隙角及颈椎过屈、过神位活动度,观察异位骨化、骨赘形成及假体松动等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0~48个月.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满意.Odom分级评分:优18例,良2例.脊髓功能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肩部及上肢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体活动度与上、下位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单节段于术后24个月发生异位骨化.未见假体移位、松动、下沉等并发症.结论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患者术后恢复快,颈椎稳定性和活动度无明显受损,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Prestige LP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患者15例,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1、3、12个月随访时JOA评分、NDI脊髓功能评分、颈部及上肢疼痛VAS评分、置换节段活动度、颈椎运动范围、颈椎生理曲度等指标。结果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1、3个月及12个月时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3个月及12个月时颈椎的总活动度、置换节段活动度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假体移位或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应用Prestige LP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早期临床疗效良好,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19.
马明  张世民 《中国骨伤》2014,27(9):792-795
颈椎病是最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但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这不仅对患者造成严重的身心痛苦,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青年颈椎病的发生多由于颈椎长期处于不良的学习工作姿势造成,同时心理因素也不能忽视。青年颈椎病实际上为颈椎病的早期阶段,发病常因颈部肌肉等动力平衡失调引起,临床症状以颈肩部的疼痛不适为主,影像学上常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和颈椎失稳。防治青年颈椎病应以预防为主,临床确诊后,尽早行综合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治疗多采取非手术治疗,同时加强颈部的康复训练。目前关于青年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有待更深入的研究,这将有助于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在临床中将更好的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低温等离子射频盘内髓核消融术联合胶原酶盘外溶解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具有头痛、头晕、颈肩臂痛等症状的颈椎病患者56例,年龄33~61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28):胶原酶盘外溶解术组(C组)和低温等离子射频盘内髓核消融术联合胶原酶盘外溶解术组(R组).两组手术均在CT引导下进行,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划线法评价疗效.结果 C组患者头痛、头晕和颈肩臂痛缓解率分别为86%、79%和93%,R组分别为96%、93%和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温等离子射频盘内髓核消融术联合胶原酶盘外溶解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优于单独应用胶原酶盘外溶解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