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任浙江中医学院院长、杭州市中医协会主委、省中医学会会长、全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编审会副主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果评审委员、浙江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医报》社社长、何任中医基金会会长、浙江名中医馆馆长等职。曾任省第四届政协委员、五及六届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七届全国人民代表。现为浙江中医学院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全国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经金·成无己第一个阐注,<金匮要略>经宋·王诛重新发现.明·赵以德第一个阐注.两书虽都系晋·王叔和整理编次,其间由合而分,由分而合,合而再分,若即若离,绵延至今.但同中有异的是:两书发现的年代不同,发现后显晦的遭遇不同,因之在学术上被重视的程度,疏注的众寡,差殊更甚.<伤寒论>传世以后,有加例的,有阐注的,补亡的,订误的,删定的,还有为之证方合论的,分论的,以证类方的,以经分证的,编注之多,比"百家注杜"更有过之.而<金匮要略>编次后即默无所闻.由晋、唐至宋、元、明,疏注者仅赵氏一家.同是张仲景述作,同是王叔和编次,由于"伤寒"、"杂病"之分,好象挛生兄弟之肥瘠太甚了.后人疏注<金匮>与疏注<伤寒论>的,在数量固不能比拟,在版行传世方面,<金匮>亦瞠乎其后.  相似文献   

3.
4.
张仲景书,今所通行者有二:其一《伤寒论》,其一《金匮要略》也.据今本《伤寒论》自序称:"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隋书·经籍志》:"张仲景方十五卷."注、"仲景后汉人,梁有《黄素药方》二十五卷,亡."又:《医方论七卷》(无名字),下注"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疗伤寒身验方》一卷,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亡".又:"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按隋志所称张仲景方十五卷,较仲景自序所说卷数为少,若加入共余数种则又超出梁之《黄素药方》、《辨伤寒》等书,其卷帙亦有数十卷之多,均与自序不合.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论治不寐探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寐之理论始于《黄帝内经》,不寐之论治,源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对不寐类病证的认识以阴阳为纲,以六经为辨证体系,注重阴阳平衡,把握阴阳消长,和脏腑经络的联系更加紧密。与《黄帝内经》对不寐类病证广泛抽象的论述相比,《伤寒杂病论》对不寐类病证的论述更加详尽准确,其创制的多首有效方剂,理法方药完备,更具临床指导性。笔者从理论升华、治则治法、方证运用等方面对不寐的临床诊疗进行探讨,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从概念内涵、病理机制、诊断意义和辨证治疗4个方面对张仲景著作中小便利与不利的相关原文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比较分析,以明晰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内涵方面:对小便利在生理与病理层面的含义作出完善。病机方面:小便利与不利均为阳气虚损、水液偏渗、水饮停蓄及津液亏虚的外应,均可反映机体津液的盈虚通滞。但二者所提示的阳虚程度、水液偏渗的部位、水饮停蓄的病位及津亏的病理阶段有所不同。诊断意义方面:小便利与不利均为水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的诊治眼目,二者是蓄血证瘀血与热结程度、黄病虚实寒热病性及黄汗病病理阶段的鉴别要点。辨治方面:基于气难化津这一共同病机,八味肾气丸、五苓散等用于治疗小便利与不利是异病同治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丁素珍 《国医论坛》2002,17(6):42-42
张仲景 ,名机 ,字仲景 ,东汉南阳郡涅阳人 (据考详址为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西北三里许张寨村 ) ,生于公元 1 5 0年 ,卒于 2 1 9年 ,享年 69岁。仲景的生平事迹在较早的《后汉书》及《三国志》中均无其传 ,自唐·甘伯宗《名医录》始载 :“南阳人 ,名机 ,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 ,官至长沙太守 ,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 ,时人言 ,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 ,其言精而奥 ,其法简而详 ,非浅寡见所能及。”甘氏的这段话 ,其原始材料不知出于何处 ,但自后言仲景者多本于此 ,至今人们仍持此说。仲景一生 ,亦儒亦官亦医 ,可谓阅历丰富 ,但终还是名噪于医而…  相似文献   

8.
论张仲景著作在晋唐之际的隐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甫温《甲乙经》谓:“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一作“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晋·张湛《养生要集》言王叔和撰《张仲景方论》三十六卷。从皇甫谎言中可知,汉末至魏晋之际,曾有两种不同版本的仲景著作流传,一是仲景论广伊尹《汤液》的《伤寒杂病论》,一是王叔和编纂的《张仲景方论》。这就是后世流行不同的仲景著作传本的历史原因之一。永嘉丧乱和北族南侵,中原士人大量流入江东。从此南北对峙,天各一方,仲景宏论再无消息,除《肘后方》、《范汪方》、《僧深方》有少数仲景条文…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配用细辛方剂说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兴武 《四川中医》1997,15(8):12-14
细辛味辛性温。功专祛风散寒、除痹止痛、温通血脉、温化水饮和止咳逆上气,故《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张仲景在其所撰写《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剂中,配用细辛者计17方,前书5方,后书12方(与前重复者不计人张氏将这些方剂广泛地用于伤寒、杂病。其配伍严谨精恰,用量独重。被后世医家视为制方遣药的规矩准绳,影响极为深远。兹择其要者说之。1.祛寒邪[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二两,去书,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该方系科散兼施之剂,主治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原书指征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张仲景对方剂学的贡献。方法: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书籍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结果:张仲景对方剂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很多内容和方法都属于首创。结论:张仲景对方剂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其确立的治法,精当的组方,灵活的化裁,药物炮制的讲究,多种剂型的创制,对于指导当今教学和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配有石膏的 17个方剂分为四类 ,从四个方面作了简要的归纳分析 ,以求对仲景应用石膏配方治病的规律有所了解 ,从中既知配伍的常法 ,更晓配伍之变法 ,以便指导遣方用药 ,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宋以前目录学书籍及北宋校正医书局的史料记载,确认张仲景著作10世纪前载为“张仲号方”及“张仲景药方”“张仲景辨伤寒并方”及“张仲景杂方”;“伤寒论”之名见于752年王焘《外台秘要》,“伤寒卒病论”之名始于10世纪中叶;“金匮要略”及“金匮玉函经”首次出现于目录学记载为北宋校正医书局1066年整理定型之后,并非源自汉代。既往称汉代张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即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的说法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4.
对近年来有关张仲景及其学说理论研究领域的期刊文献进行了回顾与分析,从探讨学术态度和医德、学术思想与思维方法、治病用药原则、组方用药规律、释文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并讨论了研究的现状和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治喘经验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的治喘方剂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临床将其治喘经验归纳为五法,从中既知治喘常法,又知病证结合、辨证分析,以指导遣方用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的"表里"概念,与后世所说的表证、里证的概念不同.张仲景的"表证"概念,主要指"恶寒"一症,是外感病初起,风寒袭表而造成营卫不和的重要表现.至于其他表证的证候如脉浮、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身疼痛等症,张仲景则称为"病在表".至于"外"、"外证"的说法,有时等同于"表"、"表证",但更多的是指"在外的证候".关于...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关于"里"的概念,不是"非表即里",而是有具体部位,"里"是专指下焦而言。由于下焦是藏津液、营血、精气之所,因而这些功能失常所引起的相关病证均属于"里"。明确"表"和"里"概念的重要意义,就是确定表里同病的先后缓急治法。对张仲景"表"和"里"概念重新考证后,可发现张仲景的表里概念并非完全的相对概念,与后世的理解并不一样。对于"半表半里"与"六经皆有表证"的问题亦有重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饮食疗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如政  李青 《光明中医》2004,19(4):14-15
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开创了中医饮食疗法的先河。提出了饮食有节、三因制宜、注意禁忌的食疗原则 ,提倡食疗应选择甘温之品 ,以健脾益肺补肾为主 ,采用药食结合 ,或单以食疗 ,或与它法合用的方法 ,剂型以汤剂为主 ,兼用丸、散、膏、酊、栓等。既可用于外感诸症 ,又用于内伤杂病  相似文献   

19.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外治法就有所论述,虽然涉及的条文并不甚多,但对其具体运用却是匠心独到,我们现将其有关论述作一简要归纳分析,以启临证。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渊雅而又精醇,其论治能参悟机变.融古创新.全书除重复者共375方。方剂组方严谨.遣药精当.化裁有制,加减有法,被后世医家称之为“经方之祖”。对仲景的同方异用之法.笔者谈肤浅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