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改良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拾测抗磷脂抗体。该法特异性强,经心磷脂抑制试验,其抑制率达67%,经心磷脂吸附纯化后,各类抗心磷脂抗体(ACL)与相应的抗人IgG、IgA、IgM均无反应,沉淀线消失。该法重复性好,三次重复实验附合率达87%。本文对11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检测IgG、IgA、IgM三类抗心磷脂抗体及抗磷脂酰丝氨酸、抗磷脂酰肌醇、抗磷脂酰甘油、抗磷脂酸等五种负电性磷脂抗体,分析其阳性率及该抗体与疾病的相关性。本文发现各种抗磷脂抗体(APL)在SLE的阳性率十分接近,33~45%。但各类抗不同磷脂抗体的阳性率差异较大,5~32%。SLE患者的血栓形成与阳性抗磷脂抗体显著相关,分别是IgG-ACL(P=0.002),IgG-APA(P<0.05),IgG-APG(P<0.05)。抗磷脂抗体的升高还与SLE患者的血小板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有关(P<0.05);但异常APL与自发性流产的关系尚无统计学意义。本文还发现抗ds-DNA(Farr试验)的升高和阳性直接Coomb′s试验与升高水平的APL显著相关(P<0.05)。抗心磷脂抗体较其他四种负电性磷脂抗体的阳性率高且敏感。因此ACL可作为临床血栓形成的危险标志性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IgG、IgM、IgA型心磷脂抗体和抗β2糖蛋白1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中的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72例SLE患者、80例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抗IgG、IgM、IgA型心磷脂抗体和抗β2糖蛋白1抗体。同时分析这4个指标与SLE及其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在检测的372例SLE患者组中,抗IgG、IgM、IgA型心磷脂抗体和抗β2糖蛋白1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31.45%、14.52%、10.22%和29.03%,其表达水平分别为(90.39±35.43)U/ml、(41.25±23.16)U/ml、(32.27±15.77)U/ml、(61.42±21.69)U/ml,与SLEDAI积分呈正相关(P0.05)。在80例疾病对照组中,抗IgG、IgM、IgA型心磷脂抗体和抗β2糖蛋白1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7.50%、2.50%、0和1.25%。而在60例正常对照组中,4项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抗IgG型心磷脂抗体阳性与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和肾脏病变有关;抗IgM型心磷脂抗体阳性与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血栓形成和肾脏病变有关;抗IgA型心磷脂抗体阳性与血小板减少、血栓形成和肾脏病变有关;抗β_2糖蛋白1抗体阳性与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和肾脏病变有关。结论抗IgG、IgM、IgA型心磷脂抗体和抗β_2糖蛋白1抗体在SLE的发病及病情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定量和联合检测对SLE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判断预后及疗效观察等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银屑病和皮肌炎患者血清中3种抗磷脂抗体的水平。方法应用ELISA检测银屑病和皮肌炎患者血清中的抗磷脂抗体,并分析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与正常人相比,银屑病和皮肌炎患者3种IgG型抗磷脂抗体的吸光度(A值)均显著升高;而银屑病的3种IgM型抗磷脂抗体的A值均显著降低,皮肌炎患者的3种IgM型抗磷脂抗体的A值均显著升高。结论红斑鳞屑性疾病银屑病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肌炎在IgG型抗磷脂抗体表达上趋势相同,推测二者在发病机制上可能存在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A)是一组酸性磷脂的异质性自身抗体的总称,有IgG、IgA、IgM类,靶物质为各种带负电荷的磷脂抗原,包括心磷脂(cardiolipin)、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求一种可用于梅毒诊断及疗效考核的简便、快速、可靠的方法。方法建立检测抗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DIGFA),平行检测梅毒患者血清中IgM和IgG抗体,对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中特异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以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法为金标准,对临床上疑为梅毒患者的360份血清进行TPHA法和DIGFA法检测对比。结果用DIGFA法对已确诊为Ⅰ期、Ⅱ期和Ⅲ期梅毒患者治疗前血清中特异IgM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82.61%(38/46)、100.00%(24/24)和77.78%(t4/t8);IgG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60.87%(28/46)、91.67%(22/24)和88.89%(16/18);在Ⅰ期梅毒患者血清中特异IgM抗体的阳性率高于I{$抗体(P〈0.05),在Ⅱ期和Ⅲ期梅毒患者血清中,两类抗体的阳性率均较高,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8例两类抗体均阳性的梅毒患者经有效药物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1.5年、2年连续采血,经DIGFA检测连续观察的结果表明,IgM抗体出现较早,阴转较为明显和迅速,治疗后3个月的阴转率就达31.03%(18/58),1年的阴转率可达93.10%(54/58);而IgG抗体出现较晚,阴转缓慢,治疗后1年的阴转率仅为34.48%(20/54)。结论DIGFA是检测抗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有效方法,早期梅毒的诊断和疗效考核可检测IgM抗体,而IgG抗体的检测则主要用于回忆性诊断,不适用于判断是否治愈或再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5(IL-15)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15mRNA表达,并进一步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IL-15检测采用ELISA方法;PBMCIL-15mRNA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结果:①SLE组患者血清IL-15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活动期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②发生临床肾损害者IL-15水平明显高于无肾损害者(P〈0.05),出现血清抗dsDNA抗体阳性、低补体C3血症、高IgG血症者血清IL-15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无上述表现者。③SLE患者PBMCIL-15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活动期SLE显著高于缓解期(P〈0.05)。④SLE患者PBMC培养上清IgG、IgM和抗dsDNA抗体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SLE患者PBMCIL-15mRNA表达量与细胞培养上清的IgG及抗dsDNA抗体滴度均呈正相关关系(分别为r=0.645和r=0.715,P〈0.05),而与IgM.无相关关系(r=0.451,P〉0.05)。⑤SEE患者PBMCIL-15mRNA表达量与血清IL-15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726,P〈0.05)。结论:SLE患者存在外周血IL-15蛋白和基因表达异常,且与其分泌免疫球蛋白和自身抗体有关,提示IL-15可能参与SLE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L)IgG、IgM、抗β2-糖蛋白1(β2-GP1)抗体IgG、IgM及其他指标与狼疮性肾炎(LN)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方法:检测LN及无肾脏累及的SLE患者aCL(IgG、IgM)、抗β2-GP1抗体(IgG、IgM)、C3、C4、抗ds-DNA抗体、肌酐、尿蛋白等指标,判断其与LN和SLE疾病相关程度。结果:LN组与无肾脏累及的SLE组患者肌酐、尿蛋白定量和IgG型抗β2-GP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00、P=0.003);IgG、IgM型aCL、IgM型抗β2-GP1抗体阳性率、抗ds-DNA抗体、C3、C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SLEDAI评分分组,LN组IgG型aCL(P=0.048,r=0.318)与LN疾病活动呈弱正相关,而C3(P=0.005,r=-0.439)与LN疾病活动呈中等程度的负相关;LN组IgM型aCL、IgG、IgM型抗β2-GP1抗体浓度、尿蛋白定量、抗ds-DNA抗体、C4、肌酐水平与疾病活动程度无相关性(P>0.05)。无肾脏累及的SLE组以上各项指标与疾病活动程度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LN患者血清中C3、IgG型aCL与疾病进展相关,可作为LN疾病诊治过程中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抗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BCA1)抗体及探讨其致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机制。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75份SLE患者血清中抗ABCA1自身抗体。75份性别年龄匹配正常人血清为对照。观察抗ABCA1抗体阳性患者血清IgG对细胞胆固醇流出的影响。结果显示,SLE患者血清中存在抗ABCA1抗体,阳性率为29.3%,正常人中无一阳性(P<0.05)。SLE有斑块组的抗ABCA1抗体阳性率高于SLE无斑块组(43.8%和16.3%,P<0.05)。纯化的抗ABCA1抗体阳性SLE患者IgG体外可抑制THP-1细胞内胆固醇的流出,抑制率最高可达28.7%,正常人IgG抑制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实验表明,SLE患者血清中抗ABCA1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且纯化的抗AB-CA1抗体阳性患者IgG在体外能抑制细胞内胆固醇的流出,从而促进SLE患者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的抗SmD1抗体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SLE患者血清中的抗dsDNA抗体,ELISA定量法检测抗SmD1抗体、抗Sm抗体,同时用其它风湿病患者及正常健康人血清作对照。结果:80例SLE患者抗SmD1抗体阳性率为52.5,抗Sm抗体阳性率12.5,抗dsDNA抗体阳性率33.8,80例对照组抗SmD1抗体、抗S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0。结论:新的抗SmD1抗体在SLE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抗SmD1抗体可作为诊断SLE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四种自身抗体联检对SLE诊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核糖体P蛋白(r-RNP)抗体联检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49例SLE患者、33例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对照组)和40名正常人血清AN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r-RNP抗体。结果:AN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r-RNP抗体在SLE患者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正常人组(P〈0.01);ANA与抗ds-DNA抗体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自身抗体(P〈0.05);SLE活动期患者与非活动期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别(P〈0.01);抗ds-DNA抗体滴度与SLE-DAI呈正相关(r=0.57,P〈0.01);AN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r-RNP抗体联检的敏感性可达98.0%。结论:自身抗体联检提高了SLE诊断的敏感性,对SLE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抗体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50例SLE患者血清中的抗双链DNA(dsDNA)抗体,采用德国IMTEC公司抗核抗体谱线性印迹法检测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组蛋白抗体(AHA)、抗StuD1等其他自身抗体。结果:抗StuD1阳性率最高(82%),其次是抗R060KD抗体(80%)和AunA(72%);抗dsDNA、AHA、抗U1-RNP、抗R052KD、抗SSB的阳性率分别为44%、32%、58%、48%、24%。其他三种自身抗体阳性率很低。结论:SLE患者血清中可出现大量的自身抗体,同时检测多种自身抗体能提高对SLE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求抗β2-糖蛋白Ⅰ(β2glyeoprotein Ⅰ,β2-GP Ⅰ抗体IgG、IgA、IgM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临床的测定.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00例SLE患者、39例疾病对照组(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硬化症、干燥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肝病和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和30例正常人群血清抗β2-GP 1抗体、抗心磷脂抗体(ACL)IgC、IgA、IgM等指标,分析其与临床特点(如血栓、流产)的关系.结果 SLE组抗β2-GP Ⅰ抗体(IgG、IgA、IgM)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7.2%、95.7%、85.0%、44.6%.β2-GPⅠ抗体(IgG、IgA、IgM)与ACL抗体(IgG、IgA、IgM)两者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18、0.624、0.518、0.583,P<0.01).以SLE DAI为因变量对β2-GPⅠ抗体、ACL抗体、dsDNA、u1-RNP、Sm、SSA、SSB、Sc1-70、Jo-1、P.蛋白、PT、APTT进行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入选的自变量有β2-GPⅠ·IgC和dsDNA.结论 抗β2GP Ⅰ抗体在SLE中具有一定敏感性和较高的特异性,与SLE的血栓形成相关,且抗β2-CPⅠ抗体IgG是SLE疾病活动性危险因素之一.检测抗β2-GPⅠ抗体在SLE中存在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及尿IgG4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0例膜性肾病(MN)患者按照病理类型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组(52例)和继发性膜性肾病(SMN)组(38例);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3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抗PLA2R抗体表达和尿IgG4水平;分析治疗后不同转归的IMN患者之间的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率及尿IgG4水平差异。结果:IMN组的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率及尿IgG4水平均明显高于SMN组和对照组(P<0.05);SMN组的尿IgG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MN缓解组的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未缓解组(P<0.05),治疗后尿IgG4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及未缓解组治疗后均降低(P<0.05),而治疗后未缓解组的尿IgG4水平较治疗前不降反升(P<0.05);IMN复发患者的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率及尿IgG4水平均明显高于无复发者(P<0.05)。结论:IMN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率和尿IgG4水平明显升高,其变化与IMN的病情及远期结局均有关,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IMN的诊断、病情活动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早发性牙周炎患者血清抗牙龈卟啉菌脂多糖IgG抗体的滴度和亲和力,并探讨抗体滴度水平和亲和力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受试者为15名早发性牙周炎患者、16名成人牙周炎患者和14名牙周健康者。检测了血清中抗牙龈卟啉菌脂多糖IgG抗体滴度和亲和力。血清IgG抗体滴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其亲和力通过二乙醇胺分离,ELISA测定。 结果: 早发性牙周炎患者和成人牙周炎患者的血清中抗牙龈卟啉菌脂多糖IgG抗体水平显著高于牙周健康者(P<0.01),而在早发性牙周炎患者和成人牙周炎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早发性牙周炎患者抗体亲和力显著高于成人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组(P<0.01),而成人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早发性牙周炎患者和成人牙周炎患者的抗体滴度水平和亲和力之间不存在相关性。IgG抗体亲和力可以作为诊断早发性牙周炎的有效参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补体活化和低补体血症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15%~40%SLE患者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a PL)呈阳性。本文探讨SLE患者血清抗磷脂抗体与低水平补体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住院及门诊部诊治的SLE患者126例(SLE组)和健康体检者162例(健康对照组),根据SLE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将SLE组又分为SLE轻度活动组、中度活动组和重度活动组(n分别为48、52、26)。所有样本行抗β2糖蛋白1(β2GP1)抗体、抗心磷脂抗体(a CL)、C-反应蛋白、抗ds DNA抗体、补体C3、C4检测。观察a PL抗体与补体C3、C4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组血清CRP水平,各种亚型a PL抗体滴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LE轻度和中度活动组患者血清C3、C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SLE重度活动组患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LE轻度、中度、重度活动组三者相比,各类亚型a PL抗体均呈显著升高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LE患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与各类亚型a PL抗体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r=-0.205、-0.213、-0.207、-0.19,P0.05;r=-0.935、-0.933、-0.914、-0.929,P0.01);与a PL抗体阴性SLE组相比,a PL阳性SLE患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ds DNA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a PL抗体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相关,且与补体C3、C4水平呈显著负相关,a PL抗体可能激活补体C3、C4共同参与SLE患者的疾病活动。  相似文献   

16.
13种自身抗体检测对SLE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13种自身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抗核抗体(ANA)的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抗ds-DNA抗体的检测采用快速金标渗滤法;11种可抽提核抗原(ENA)抗体的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结果(1)223例SLE患者抗核抗体谱中,ANA、ds-DNA及抗ENA抗体SS-A/Ro60、SmD1、SS-A/Ro52和U1-RNP的阳性率较高,分别为95.06%、52.91%、50.22%、27.35%、24.66%和21.08%;Jo-1和P0抗ENA抗体的阳性率较低,分别为1.79%和0.90%;正常对照组仅ANA有5%的阳性率,其余抗体均为阴性。(2)抗体阳性的患者主要集中在10~50岁之间,1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患者比较少,平均年龄35岁。(3)SLE患者ANA-LIA的检测大多数患者的条带在4条以内,随着条带的增多,患者的数量减少。(4)抗ds-DNA抗体与抗SmD1抗体、抗核小体抗体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1),与抗SS-A/Ro60抗体的阳性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抗SmD1抗体与抗核小体、抗SS-A/Ro60抗体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P〈0.05和P〈0.01),与抗U1-RNP抗体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5)104例SLE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的异常,主要体现在IgG和C3异常。结论自身抗体的检测对SLE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具有重要意义,多项自身抗体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SLE的免疫学诊断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微量免疫荧光方法检测76例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和76例对照组患者的外周血肺炎衣原体IgG、IgM抗体;采用PCR法检测以上所有病人的鼻咽拭子。结果:两组患者IgG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差异显著(P<0.05)。IgG、IgM抗体阳性率在冠心病组(包括急性心肌梗塞)分别为75.4%、23.1%,而在对照组分别为52.1%和5.2%,差异显著(P<0.05)。PCR检测冠心病组(包括急性心肌梗塞)20例阳性,阳性率为26.3%(n=76);对照组4例阳性,阳性率为53%,两组显著差异(P<0.01)。结论: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心病可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中抗bFGF自身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中抗bFGF自身抗体的存在状况。方法:通过对封闭条件、酶标板类型及抗原用量等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中抗bFGF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采用建立的最佳检测条件对395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血清进行了bFGF自身抗体IgG和IgM的检测。结果: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慢性肾炎、皮肌炎(DM)、不明原因发热(FOU)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IPT)等患者血清中检测到了高滴度的抗bFGF的IgG、IgM自身抗体,各组的平均值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广泛存在着bFGF的自身抗体,对bFGF自身抗体的调查研究将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制的探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正常人和SLE患者血清中可溶型FcγRIIb(husFcγRIIb)含量,诱导表达并纯化人可溶性FcγRIIb,检测其与血清中免疫复合物结合力及对B细胞抗体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ELISA法检测人血清中可溶型FcγRIIb含量,IPTG诱导含有pET-sFcγRIIb的大肠杆菌BL21,镍琼脂糖磁珠纯化目的蛋白,可溶型FcγRIIb包被ELISA板,ELISA方法检测其与血清中免疫复合物结合能力,免疫磁珠法分选B细胞,分组刺激培养,ELISA检测培养物上清中IgM含量。结果:SLE患者血清中可溶型FcγRIIb浓度低于正常人(P<0.05);诱导表达并纯化获得相对分子质量(Mr)为41 500的重组蛋白;重组可溶型FcγRIIb可以与血清中免疫复合物结合,二者孵育后吸光度(A)值随血清中免疫复合物浓度逐渐增高,至受体结合度饱和时达最大;不同刺激条件下B细胞培养10 d,各实验组抗体浓度均高于细胞对照组(P<0.01),SPA组、SPA+husFcγRIIb组抗体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SPA+IgG型抗人IgM组抗体滴度明显高于SPA组(P<0.01),SPA+husFcγRIIb+IgG型抗人IgM组抗体滴度明显低于SPA+IgG型抗人IgM组(P<0.01)、SPA组(P<0.01)和SPA+husFcγRIIb组(P<0.01)。结论:SLE患者血清中可溶性FcγRIIb含量低于正常人,重组人可溶性FcγRIIb可以与血清中免疫复合物结合,抑制免疫复合物对B淋巴细胞的激活,减少IgM型抗体的分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急性期IgA、IgG、IgM抗体的变化规律。方法 使用套式RT-PCR检测此次病毒感染情况。用杆状病毒表达的汉坦病毒重组核蛋白(rNP)和糖蛋白(rGP)为抗原,使用ELISA方法检测了14例急性期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6l份系列血清中的IgA、IgG、IgM抗体。结果 14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中,ll例患者的血清用RT-PCR检出家鼠型汉坦病毒核酸。几乎所有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早期即有IgA、IgM、IgG抗体的迅速升高,抗rNP抗体滴度明显高于rGP。3种抗rNP抗体中早期IgG上升趋势最为显著,IgM与IgA次之,IgM与IgA上升趋势相近,但IgA的滴度明显高于IgM。抗rGP抗体中XgA变化最显著,IgG次之。IgM发病2周内总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是发病l周内滴度上升趋势明显,而发病第2周内则呈下降趋势。其中l例RT-PCR阳性的患者,早期IgM未测出,IgA的滴度却较高。l例重度患者,抗糖蛋白IgG、IgM和IgA抗体滴度均低于其他患者,且整个急性期一直维持较低水平。结论 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期IgA、IgG、lgM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抗糖蛋白和核蛋白抗体病患规律不同,检测IgM的同时检测IgA,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