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次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首次脑卒中后抑郁产生的相关因素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对首发脑卒中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并依据脑CT结果统计病变部位等相关信息.结果 全组108例,有32例(30%)存在抑郁症状,HAMD评分为24.2±4.3.抑郁的发生与年龄、性别、脑卒中的类型及侧别无显著关联(P>0.05),但是否伴有失语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首次脑卒中后发生抑郁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伴有失语患者易于并发抑郁症.  相似文献   

2.
伴运动性失语脑卒中患者抑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伴运动性失语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状况.方法 采用失语抑郁量表(ADRS)及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 对首次卒中伴运动性失语(失语组,66例)患者进行测评,并与无失语卒中患者(对照组,66例)进行比较.结果 失语组抑郁发生率(62.12%)明显高于对照组(25.76%)(P<0.01);失语组中、重度抑郁发生率(41.46%、12.20%)明显高于对照组(29.41%、0;P<0.05~ 0.01);且抑郁发生率随失语程度加重而显著增高(均P<0.01).结论 卒中伴运动性失语患者抑郁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且抑郁的发生率与失语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19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现状调查。结果:73例脑卒中患者有抑郁表现,发生率为36.9%,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有负性生活事件、心血管病史、抑郁症史、病灶数目、病灶部位以及脑卒中史。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有负性生活事件,心血管病史,抑郁症史、病灶数目,病灶部位以及脑卒中史。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可能是神经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抑郁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19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现状调查。结果75例脑卒中患者有抑郁表现,发生率为38.2%,经Logistic以多元回归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与负性生活事件、心血管病史、抑郁症史、病灶数目病灶部位以及脑卒中史有关。结论负性生活事件、心血管病史、抑郁病史、病灶数目病灶部位以及脑卒中史等是脑卒中后抑郁最有意义的相关因素。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可能是神经生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后抑郁障碍2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讨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机制与相关因素。方法对254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现状调查。结果254例脑卒中其中93例患者有抑郁症状,发生率为36.61%,其中左侧51例,右侧42例(P>0.05);皮质部位58例,皮质下部位35例(P<0.05);前部病灶67例,后部病灶26例(P<0.01);治疗前NDS为(19.28±6.28)分,4周时为(7.02±4.31)分(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有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负性生活事件,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可能是神经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致病因素。方法对181例明确诊断为脑卒中的住院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MESSS)进行评定。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45.9%。抑郁的发生与性别、年龄、神经功能缺损有显著相关性,与额叶、丘脑、左侧大脑半球有关(P<0.05),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卒中患者PSD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危险因素患者(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特征和西酞普兰的疗效。方法:65岁以上首次发作的老年脑卒中患者230例,于卒中15天后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明智能量表(MMSE)评估,对伴有卒中后抑郁的患者给予西酞普兰治疗,3个月后随访,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经随访评估合并PSD患者90例,占39.1%;PSD的发生率与卒中类型无关;脑叶和左侧半球与PSD发生具有相关趋势(OR>1,P=0.10);抑郁组与无抑郁组患者ADL及MMSE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抗抑郁治疗后,西酞普兰组患者的抑郁症状逐渐好转,HAMD及ADL评分明显改善。结论:PSD的发生率高达39.1%;PSD对ADL和MMSE可产生明显影响;西酞普兰治疗PSD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及焦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01—2014-12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98例,运用美国国立医院脑卒中量表(NIH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进行筛查,并根据患者一般资料找出发生急性期卒中后抑郁及焦虑的相关因素。结果 198例脑卒中患者共筛查出急性期卒中后抑郁患者22例(11.11%),急性期卒中后焦虑40例(20.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抑郁患者与年龄、婚姻状况和脑卒中合并其他疾病数量有关(P0.05);合并焦虑患者与年龄、婚姻状况、合并其他病种数量及脑卒中发病部位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同时合并两种及以上疾病和BI指数是影响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发生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的独立性因素(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发生卒中后抑郁和焦虑与患者年龄、婚姻状况、同时合并其他疾病数量及脑卒中病灶发生位置有关,同时合并两种及以上疾病和BI指数是影响该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心理干预及帕罗西汀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发生率、脑卒中部位与情感障碍的关系,以及口服帕罗西汀合并早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情感障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81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筛查,对脑卒中后同时出现抑郁和焦虑的54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接受脑血管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帕罗西汀和心理干预.采用斯堪的那维亚脑卒中量表(SSS)、Barthel指数(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及6周末进行评测.结果 181例患者中发生情感障碍81例(44.75 %),其中66.67%(54例)同时出现抑郁和焦虑,情感障碍的发生与额叶、左侧大脑半球、基底节病灶有关(P<0.05~0.001);治疗后治疗组HAMD、HAMA、SSS评分减少和BI评分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2~6周显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的发生与脑卒中部位相关;对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的患者应用帕罗西汀合并心理干预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程度,促进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 观察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 5 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评分 ,并同时行改良爱丁堡 斯堪的维亚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定。比较年龄、性别、卒中类型及发病情况分组的HAMD差异 ,分析两个量表评定结果。结果 HAMD总分大于或等于 2 0分的有 2 3人 (3 9 66% ) ,其中轻中度抑郁占 19例 ;抑郁与神经功能缺损、年龄、性别无相关关系 ;多次发病患者的量表评分明显高于首次发病患者 ;以绝望、睡眠障碍、运动阻滞和焦虑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结论 老年脑卒中患者抑郁以轻中度居多 ;患者的抑郁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关 ;反复卒中可导致抑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依据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全程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07—2013-09我院收治的21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进行评估,确诊脑卒中后抑郁患者52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导致患者抑郁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依据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接受全程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表(NIHSS)评分和护理后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结果本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24.8%。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家庭关系、文化程度、卒中部位均是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OR值1)。观察组全程护理干预后的HAMD和NIHSS评分较护理前均显著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GQOLI-74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全程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失语患者发生抑郁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卒中后失语患者抑郁问卷-医院版(SADQ-H)对175例脑梗死后失语患者进行抑郁诊断,收集并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Barthel指数(BI)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结果根据SADQ-H评分结果,抑郁患者102例(抑郁组),非抑郁患者73例(非抑郁组)。抑郁组女性、与子女同住、混合性失语、重度失语、有并发症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抑郁组(P0.05~0.01)。抑郁组BI明显低于非抑郁组;而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抑郁组(均P0.01)。多元Logsi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后失语患者发生抑郁的影响因素有失语程度、并发症、BI和NIHSS评分(OR=0.856~13.451,均P0.01)。结论脑梗死后失语患者发生抑郁的影响因素有失语程度、并发症、BI及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发生抑郁状态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为临床预后及制定康复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08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所有患者经吞咽功能评估,入院7 d后完成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评定,根据洼田饮水实验将患者分为有吞咽困难组和吞咽正常组,根据HAMD评分将吞咽困难组患者分为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组(总评分≥8分)和卒中后非抑郁(no-post stroke depression NPSD)组(总评分8分),抑郁组患者分为轻度抑郁组(8~20分),中度抑郁组(21~35分)和重度抑郁组(大于35分)。统计分析有吞咽困难组和吞咽正常组抑郁症状检出率;并对吞咽困难组中抑郁组与非抑郁组进行一般资料、相关病史危险因素的比较分析。通过吞咽功能分级及HAMD评分,进一步比较抑郁的严重程度与吞咽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吞咽困难组中有抑郁症状者36例,占69. 2%,抑郁检出率高于无吞咽困难组(35. 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将吞咽困难组伴有抑郁与不伴有抑郁的患者进行一般资料、病史、危险因素分析,比较发现糖尿病、吸烟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吞咽困难组各级别以及每级别的数量和评分,发现吞咽功能障碍级别越高,越容易出现抑郁,抑郁的程度越严重。结论伴有吞咽困难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有较高的抑郁发生率,吞咽功能障碍级别越高,越容易出现抑郁,抑郁的程度越严重,在进行吞咽康复治疗前有必要对吞咽困难患者的抑郁状态进行抑郁量表的检测评估;急性脑梗死中吞咽困难患者发生PSD可能与糖尿病史、吸烟史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脑卒中患者卒中恢复期血清BDNF含量与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确诊为急性脑卒中患者76例,男45例,女31例;年龄34~82岁,平均57.64岁;脑梗死43例,脑出血33例。于病程2周后采用17项版本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入组患者进行抑郁程度评分,并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BDNF蛋白含量。根据量表测评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脑卒中后抑郁组(PSD组)和脑卒中后非抑郁组(非PSD组)。结果本组患者中发生PSD 42例,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55.26%,其中轻度抑郁30例(39.47%),中度抑郁患者8例(10.53%),重度抑郁患者4例(5.26%);非PSD组34例。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提示PSD组患者血清BDNF含量较非PSD组患者明显降低(P<0.001)。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血清BDNF含量的表达变化与脑卒中后抑郁程度呈负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0.347,P=0.024(双侧)。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在脑卒中恢复期血清BDNF含量显著降低,且脑卒中后抑郁程度与脑卒中恢复期血清BDNF含量呈负相关关系。提示脑卒中患者血清BDNF含量在预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12例脑卒中的患者用CCMD3 、HAMD进行评定,统计分析抑郁症的发生率及与医学、心理等方面的关系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抑郁症发生率为51.8%.发生的相关因素有:年龄、卒中部位等,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是生物、心理因素协同作用所致,在临床工作中常见,应及时发现并给予相应的心理及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致病因素。方法对181例明确诊断为脑卒中的住院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MESSS)进行评定。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45.9%。抑郁的发生与性别、年龄、神经功能缺损有显著相关性,与额叶、丘脑、左侧大脑半球有关(P〈0.05),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卒中患者PSD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危险因素患者(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抑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机制及相关因素.方法对81例脑卒中(卒中组)和 70例糖尿病(对照组)患者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调查抑郁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结果脑卒中组的抑郁发生率(59.26%)明显高于对照组(10%)(P<0.01).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LD)量表,抑郁患者80±4.5,非抑郁患者84±6.2(P<0.01).欧洲脑卒中评分(ESS)标准,抑郁组 63.05±4.3,非抑郁组 69.17±9.6(P<0.01).伴言语困难者抑郁发生率(86.67%)明显高于不伴言语困难者(50.0% )(P<0.05).结论 PSD的发生与日常活动能力(ADL)依赖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有关,伴言语困难者抑郁发生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发病率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对比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的可行性.方法 对230例脑卒中患者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并把HAMD17项版总分>20分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帕罗西汀治疗4周,并分别于治疗后2、4周以HAMD减分率作为判断疗效指标,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结果 脑卒中后PSD发病率为36.52%,2组HAMD评分4周后较2周后显著减少(P<0.01),但4周后2组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4周后较2周后有显著改善(P<0.05),但4周后有效率2组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 60例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30例,予以口服抗抑郁药物及心理疏导治疗;对照组30例未进行抗抑郁治疗及心理疏导。2组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对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进行评分,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HAMD和NFDS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BI指数量表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抗抑郁治疗可以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同时促进其躯体功能康复,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后抑郁(PSD)与影像学上卒中部位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412例住院及门诊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后1个月内采取系统的神经心理学评估及头颅MRI检查.对所有的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根据头颅MRI及病人症状、体征定位.结果 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以左侧半球明显高于双侧及右侧,并以左侧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