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常见急症,心源性休克是AMI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约20%,病死率60%~80%,约1/2发生在发病后24h以内。对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抢救是广大医务人员共同关心的阃题。现将本院2006年收治的16例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起病急变化快,而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重并发症之一。病人多表现为胸痛、胸闷、气短、汗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濒危症状,如果抢救治疗不及时,死亡率较高。2000年6月我院CCU病室成功的为一名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塞伴心源性休克的病人进行了静脉溶栓、抗休克等抢救治疗,使病人心肌得到再灌注、休克纠正,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心脏泵功能衰竭,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各重要器官和周围组织灌注不足而发生的一系列代谢与功能障碍综合症,最常见的病因是急性心肌梗塞所致的心源性休克。其病死率极高,因此,早期积极治疗。护理非常重要,现将我科2000年-2007年收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休克当属中医“厥证”“脱证”的范畴。历代医家对厥、脱证有不同的分类,但共同之处是将分为寒(阴)厥、热(阳)厥及脱阴、脱阳。《素问·厥论》说:“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景岳全书》说:“厥有二证,阳厥、阴厥也。阳厥者,热厥也,必其先自三阳传入阴分,故其初起必因头痛发热,自浅入深,然后及于三阴,变为四肢逆冷,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应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抢救了大量的危重病人,本例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抢救成功,兹将该病例介绍如下。   申某,男, 64岁,病案号 510625。中医诊断: (1)中风恢复期 (肝阳上亢,痰浊阻窍 ); (2)厥脱证 (阴阳俱脱 )。西医诊断: (1)脑 血栓形成恢复期; (2)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泵衰竭Ⅳ级; (3)双下肺炎。患者因右侧半身不遂、失语 6年,加重伴意识障碍 1月于 1997年 2月 14日入院。既往有冠心病史。入院时查 T36.5℃, P60次 /min, R20次 /min, Bp18/12kP…  相似文献   

6.
心源性休克是内科急危重症,其病死率极高.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9例心源性休克患者(心肌梗塞5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1例,中毒性心肌炎1例,高血压性冠心病2例),均获成功.  相似文献   

7.
8.
我院从1994年起,应用大剂量参麦注射液配合西药常规治疗,抢救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源性休克23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小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1.1病例选择:诊断标准采用1979年WHO规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诊断还应符合下列条件:①收缩压降至10.7kPa以下或原有高血压者较基础水平降低10.7kPa以上。②伴有末梢灌注不足的表现:如病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沥,尿量减少(每小时rtZOml),神志迟钝,甚至昏厥。收集1994年1月~1997年1月我院内科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患者经1~4周治疗,45例治愈出院,3例因送治时间过晚,错过最佳抢救时间,最终死亡。结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死亡率的关键是及早发现患者的异常病变,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平时要注意预防和观测,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几率。教会患者及其护理人员鉴别急性心肌梗死指征的能力,以便在患者发生异常情况时能做出及时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10.
心源性休克的诊断要点及其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休克分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心源性休克( Cardiogenic Shock)是指由于严重的泵衰竭,使心排血量急剧下降,引起周围循环衰竭,重要器官、组织(如脑、心、肝等)灌注不足,组织缺氧和重要生命器官功能受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病因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疾病、右心梗死、瓣膜穿孔、乳头肌功能不全、严重瓣膜狭窄、心脏压塞、肺栓塞、心脏外科手术后等。1诊断要点 ①心电图示AMI;②心肌酶谱动态变化符合AMI;③血压≤10.67/8.0kPa(80…  相似文献   

11.
12.
笔者自 1997年~ 2 0 0 0年抢救冠心病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多例 ,均获得满意的疗效 ,介绍如下 :患者在急性期 4 8h以内的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人 ,应用扩冠、抗凝、溶栓的同时 ,给予参麦注射液 4 0ml,4h1次 ,视血压情况或每 6hiv4 0ml参麦注射液 ,最大量可达 160ml/d ,3天后改为 4 0ml日 2次iv ,使血压维持在 10 0 / 70mmHg。 1周后在总体输液量减少的情况下 ,改为参麦注射液 4 0ml加入 5%GS150ml中iv ,有利于心梗病人的心功能恢复及血压的稳定。1 典型病例患者男 ,4 9岁 ,住院号 2 112 0。入院日期 2 0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休克病人院前急救水平。方法:平卧抬高头及下肢,畅通气道并给氧,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抗休克及对症处理。结论:健全的急救机制以及合理有效的抢救方案是提高病人存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休克病入院前急救水平.方法:平卧抬高头及下肢,畅通气道并给氧,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抗休克及对症处理.结论:健全的急救机制以及合理有效的抢救方案是提高病人存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我病区是心血管病专科 ,为使护理人员对心源性休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以便更好地观察病情 ,护理患者 ,现将笔者多年来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1 发病机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 ,约有 2 0 %伴有心源性休克 ,它起病迅速 ,常于发病后数小时或 1周内与疼痛同时出现 ,原因是由于心肌广泛坏死、缺血、缺氧引起心功能不全 ,使心脏排血量降低 ,心肌收缩力减弱 ,导致周围血管功能障碍 ,引起血压下降而发生的。2 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表现梗死前血压正常者血压下降 ,收缩压降至或低于 10 .7kPa,或原有高血压收缩压比梗死前下降 10 .7kPa以上者。具有周围循环…  相似文献   

16.
生脉散合参附汤治疗心源性休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连更 《山西中医》2002,18(5):16-16
1 适应证 :辨证属元气欲脱 ,阳气衰微之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心源性休克。2 方药及用法 :生脉散合参附汤加味 ,东参 10~ 15 g,麦冬10 g,五味子 6~ 9g,熟附片 15~ 30 g,山萸肉 30~ 12 0 g。水煎频服 ,酌情应用 1~ 3剂。瘀血明显加丹参、赤芍 ;肿甚加猪苓、泽泻。3 体会 :临床上大多数心源性休克与心衰并存 ,病机特点为心阳暴脱 ,元气欲绝。主要表现喘逆加剧 ,呼多吸少 ,烦躁不安 ,头部冷汗而粘 ,肢厥 ,脉微欲绝等。故用生脉散益气复脉 ;参附汤回阳救逆 ;重用山萸肉收敛固脱 ,温补肝肾 ,张锡纯谓山萸肉“其补气分之力远不如参 ,而其挽救…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观参麦注射液对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对30例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内科常规治疗和内科常规治疗+参麦注射液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应用参麦注射液2周后,患者血压升高,并保持较平稳状态,同时左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参麦注射液是治疗心源性休克的安合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心源性休克抢救、治疗的经验及教训,并分析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0年5月收治心源性休克30例的抢救治疗方法和转归。结果:30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治愈17例,死亡13例,治愈率56.7%,死亡率43.3%。结论:治疗心源性休克重点是及时进行病因治疗,维护心脏泵功能,纠正血流动力紊乱,改善微循环障碍可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