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90例PCI术后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模式遵循医嘱给予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治疗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并发症发生率(2.22%)显著低于对照组(13.3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心衰、心源性休克并发症发生率虽有所降低,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的切口疼痛、腹胀、腰酸背痛评分分别为(1.56±1.32)分、(10.27±1.46)分、(1.34±0.97)分低于对照组(2.69±1.43)分、(16.18±2.25)分、(1.89±1.21)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满意度(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82.2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分别为(59.48±5.12)h、(6.43±2.26)d、(4.89±0.18)万元均短于或少于对照组(69.13±6.27)h、(9.15±2.68)d、(5.27±0.16)万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表格书写、基础护理、介入护理评分分别为(92.47±4.58)分、(93.49±3.91)分、(94.09±5.17)分均优于对照组(87.19±3.72)分、(88.62±4.29)分、(90.26±3.9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疗对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的应用效果良好,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和综合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临床护理路径(CNP)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 方法 将28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40例。实验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按传统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结果 实验组介入治疗后局部血肿、尿潴留、便秘、睡眠困难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而患者健康教育达标率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减少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并发症及负性效应,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相关知识水平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7例行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1例,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焦虑评分、并发症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科学的管理模式,可降低患者的焦虑评分与心律失常发病率,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与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13例冠心病患者按入院单、双日随机分为实验组104例和对照组109例,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护理工作漏项、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舒适度、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护理工作漏项、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而患者舒适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行PCI患者实施护理,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又可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及并发症、负性效应发生率与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负性效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服务过程的满意度和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减少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与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病人行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入院先后次序,将60例AMI病人分为临床路径组和常规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病人实施常规护理,临床路径组病人采用护理临床路径。结果临床路径组病人的术前准备时间、卧床时间、住院天数较常规组病人缩短,医疗费和并发症发生率较常规组病人低,满意度较常规组高,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临床路径应用于AMI病人能使病人得到及时快速有效PCI治疗,从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AMI死亡率,同时提高护士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及护理工作的目标性和计划性。  相似文献   

7.
临床护理路径与护士分层级管理联合应用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将临床护理路径与护士分层级管理联合应用,推动临床路径顺利实施。方法利用现有资源,将临床护理路径流程任务制定到各层级护士的工作职责中,采取量化评价流程质量的方式,与护士绩效挂钩,实现护理活动的程序化和标准化。结果临床护理路径与分层级管理联合应用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行临床护理路径后各单病种的平均住院日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与护士分层级管理联合应用,有效控制了医疗成本,提高了护理质量,达到最佳的护理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EBN)与临床路径(CP)整合模式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7例行择期PCI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EBN与CP整合模式护理,出院时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术后负性效应、心律失常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较对照组低(P<0.05),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EBN与CP整合模式可缩短PCI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临床护理路径在心血管急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14年3月发表的20篇文献(共2209例试验组1068例,对照组1141例)为研究资料,以常规护理为对照,评价临床护理路径对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以住院时间为评价指标的文献11篇,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Z=32.33,P0.05);以患者满意度为评价指标的文献8篇,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Z=5.65,P0.001);以术后并发症为评价指标的文献14篇,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Z=9.32,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能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提高其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护理的优缺点。方法行急诊PCI治疗103例AMT,其中经桡动脉(TRI)介入组53例,经股动脉介入(TFI)49例。对比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天数,护理量,术后患者心理躯体舒适度等进行统计学数据与分析。结果 2组病例基本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并发症则经桡动脉组低于股动脉组,分别为3.8%和8.2%(P<0.05),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5),护理人员工作量也明显少于股动脉组(P<0.05),术后患者的心理躯体舒适度评估明显高于股动脉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与股动脉途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天数,患者恢复快,减轻护理工作量,节约护理资源,不但有益于患者,亦有益于护理人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将64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按CNP进行护理,比较两组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验组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CNP应用于AMI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可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控制医疗成本,保证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136例脑出血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相关知识知晓率、患者满意度、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相关知识知晓率、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天数、平均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Barthel指数、相关知识知晓率、患者满意度,降低住院成本。  相似文献   

13.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护理对比的体会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护理特点。方法:随机将98例患分成两组经桡动脉途径PCI48例,经股动脉途径PCI50例,比较两种径路PCI操作的疗效及观察桡动脉痉挛时,用药物预防及解痉的效果,术后卧床、体位、肝素应用及出血、血肿、肺栓塞和桡动脉血管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及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解痉治疗有效,术后1例穿刺部位轻微渗血。经桡动脉途径比股动脉途径PCI术后局部出血、血肿、肺栓塞和血管并发症少。结论:两种不同径路术后效果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PCI血管、出血、血肿、肺栓塞并发症少且无须中断肝素抗凝,无砂袋压迫,无需卧床,无体位限制,患痛苦小,患舒适感增加而且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肝硬化腹水规范化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12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治疗前后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意义、患者满意度、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等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健康知识、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能规范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围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对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围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生命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3个月,研究组生命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过程中实施围术期临床护理路径,能减少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心功能恢复效果,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护理路径中的变异原因及性质,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方法对65例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士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各时间段完成并记录护理内容及护理目标,在变异记录单上记录变异项目,并分析变异原因。结果变异原因有医务人员导致的变异占29.88%、患者需求导致的变异占28.74%、疾病转归导致的变异占24.14%、医院系统导致的变异占17.24%;正性变异占6.90%,负性变异占93.10%;可控性负性变异占59.26%;不可控性负性变异占40.74%。结论通过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变异分析,采取措施可以促进医疗护理质量的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LC)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入选的研究对象是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采用LC术的手术患者168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工作,实验组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管理,对2组患者术后临床不良反应、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住院费用和患者以及家属的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住院费用和患者以及家属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护理质量管理中使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诊疗、护理和康复,有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人均住院费用,促进健康知识的掌握,提高患者与家属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对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临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应用CNP护理,对照组按呼吸科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痰细菌培养合格率、出院前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及2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结果试验组患者痰细菌培养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和家属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结论CNP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研究。方法采用特尔菲法(Delphi)筛选临床护理路径管理评价指标,进行三轮专家咨询,构成临床护理路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综合评分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最后建立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结果针对临床护理路径管理过程,遵循流程持续改进原则,构建出一套临床护理路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结论为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和改进提供了可行有效的评价工具,对促进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和发展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三维DSA在血管变异条件下行PICC置入的新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8~9月行PICC置管受阻患者12例,在X线透视下应用三维DSA技术判断患者血管条件并且引导PICC至理想位置。结果:对PICC置管受阻的12例患者在采用三维DSA后,11例患者准确判断血管条件并成功置入PICC,1例锁骨下静脉闭锁患者建议植入输液港,均顺利完成全程化疗。结论:三维DSA可有效提高异常血管PICC置入的成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