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垣治疗百病不但偏重升燥温补,也重视“降润清泻”,其治疗法则在《脾胃论》中自有一套完整的规律,从其一些代表方剂中可窥一斑。一、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对“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大热”之元气虚阴火上乘并重者,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之。方中人参、黄芪、苍术、甘草益元气以制阴火;石膏、黄芩、黄莲泻阴火以助元气,共奏脾胃健运、元气则复、阴火得敛;阴火得降,脾胃健运,则元气自旺之效。  相似文献   

2.
“甘温除大热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温除大热法,为元气虚发热而设,其理论渊源,始于《内经》而彰于东垣,如《内经》提出了“虚则补之”,“劳者温之”等治则,对内伤发热,明确提出了“温能除大热”;李东垣认为脾胃受损乃内伤发热之关键,阴火之生,根源在元气之不足,因此创制了补中益气汤等调补脾胃之方治疗内伤发热。后世薛己发展了东垣学术思想,提出阴虚补脾的方法。近代医家拓宽了该法的运用,使甘温除大热法不局限于气虚发热。  相似文献   

3.
3 益脾中医方剂组合的另一特点是“益脾”。古代医家注重益脾者,发端于张仲景。仲景而后发展这一理论的,以李东垣为代表。东垣在其原著《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夫元气、谷气、荣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据此可见,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维持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这是东垣内伤学说的一个基本论点。  相似文献   

4.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在临床各科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本文拟从车垣先生创建的巨著《脾胃论》入手,浅析其用药特点,供同道商榷。 《脾胃论》中共有63首方剂,除少数沿用前人之成方外,大多数为东垣自创,这些方剂都很有特色。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把补脾胃药与升阳的风药同用。内伤之病,脾胃元气不足是其根本,故用甘温益气之品以补中气之虚;又因为内伤病,脾胃元气虚则  相似文献   

5.
阴火证治验     
杜庆云副主任医师在阴火证治疗方面经验尤甚.笔记予以整理,供同道研讨。“阴火”语出金代李东垣,怄学发明》论日:“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又喜怒化恐而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人独盛,心火者,阳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今,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认为“阴火”是病理君相之火,其成因本于脾胃元气之不足。故东垣论其治法“谁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泻其火”,立其方药“补中益气汤主之…··又宜加黄柏救肾水,能泻阳中之伏火”…  相似文献   

6.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上卷之脾胃胜衰论,并且本方为该书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之一。李东垣将该方定名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与他本人的学术思想密不可分的。他认为“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而饮食不节则伤胃,劳倦过度则伤脾,脾胃受损使受纳运化失职,元气不足,终致阳气下陷,阴火上乘。故东垣以补脾胃,泻阴火,升下陷之阳气为法,创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对于方名中之“阴火”二字,历代医家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一般大热烦渴宜用寒凉的实火;有人认为是常见阴虚发热而用滋阴的虚火;尚有医者认为是“阴盛格阳”的假火。我们更推崇如下一种观点:即阴火为饮食,劳倦失于调节,致伤脾胃,脾胃中元气下陷所导致肾肝的相火离位,上乘脾胃,干扰心包,所以谓之阴火;手足厥阴经脉上下相连,故又称“包络之火”。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连建伟教授关于右关脉虚大的诊治。[方法]透过分析连教授学脉过程及其日常门诊病例,探索连教授临证对右关脉虚大的诊治,总结连教授右关脉虚大的脉理及其选方用药。[结果]连教授重视东垣注重脾胃的学术思想,且精于脉诊,认为右关脉虚大为右手关脉出现脉体宽大,按之空豁之象。主要因饮食劳倦及思虑过度,导致脾胃气虚,阴火内生,灼伤阴血,使气不能附于血而上浮于卫表。对此的治疗当遵《内经》“劳者温之”之训,以东垣甘温之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使元气足而阴火敛,并随病人证情而加减化裁。[结论]连教授善于继承东垣脾胃学说,临证注重脉诊,善于运用东垣补中益气汤加减化裁治疗右关脉虚大之证。  相似文献   

8.
脾胃内伤学说在发病学与治疗学方面的贡献,与金元时期李东垣的医疗实践和著述是分不开的。后世所谓补土派的形成,李氏是无可非议的奠基人。批判地继承、发掘东垣学说,对发扬祖国医学,促进中西医结合,都是有价值的。脾胃元气论脾胃元气论是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立论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李氏对正常人体机能活动的原则性认识。李氏认为,脾胃内伤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关键性意义。要认识和研究脾胃内伤学说的精神实质,必须从这里入手。以下分三点加以讨论。一、气者精神之根蒂历代医家对精、气、神都十分重视,一直誉为“人身三宝”。所不同的是,或更看重气,或更看重精,或更看重神。李氏属于前者。他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①由于李氏把着眼点放到气上,这便导致东垣学说详于气的变化而  相似文献   

9.
东垣《脾胃论》一书问世,对中医治疗慢性衰弱性疾病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批评东垣“擅用辛燥升补”者虽为数不多,但东垣“偏重了脾胃之阳而忽视了脾胃之阴”这个看法,似乎已成公论。笔者个人管见,这是一个误解。东垣在<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相似文献   

10.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经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素问、平人气象论),汉代医家张仲景说:“四季脾王(旺)不受邪”。金元医家李东垣进一步发展了脾胃学说,他在《脾胃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说:“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这就是说人身脾胃健旺,元气充足,抗病  相似文献   

11.
曾胜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0):1671-1672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长年的临床医疗实践中,依据《内经》理论为基础,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又根据他本人多年的临证医疗实践体验,创新立论,发明"内伤"一证,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补土派"的创始人,著作《脾胃论》。东垣认为脾胃是心肺肝肾四脏生理活动的中心,脾为后天之本,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精微物质,由脾胃化生而来,心肺肝肾的"升降浮沉"等运动,多是以脾胃为枢纽。所以,胃气一虚,五脏受病,就会产生"阳气下陷,阴火上乘"的病理状态,因此,东垣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观点。而阳气下陷则需上升,阴火上乘则需泻其虚火,究其病理,为脾胃受损所致。治则上,首先宜"益元气"为主,元气得以补充、旺盛,则阳气升而阴气降,创造"甘温除热  相似文献   

12.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一书。李东垣是金元时期四大医学流派之一,“补土派”的代表医家。“土”是指脾胃,又由于脾胃位于人体的中焦,故而后世也常以“中”指代之,因此补中益气汤意即补脾胃益中气之汤方。 李东垣最重视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作用,他认为,决定人体健康与否的关键是“元气”,而决定元气虚实的关键则是脾胃,并且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  相似文献   

13.
“阴火”即内伤之火,其实质为脾胃亏虚,元气虚损所生之内热。“阴火”理论是李东垣提出并应用于临床阐明病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学说。其产生机制复杂,涵盖内容广泛,自古存在诸多争议,至今未有定论,临床价值尚未完全体现。补中益气汤既是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的核心方,也是理解其内伤发热之“阴火”理论的关键。文章将通过探讨李东垣脾胃内伤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方剂“补中益气汤”的药物配伍特点及其理论基础,阐述李东垣脾胃观之“阴火”论的学术思想,以及“益气升阳”“甘温除热”的制方思想,浅析“阴火”理论的学术渊源,总结后世医家基于“阴火”理论的临床诊疗应用思路,以期为日后临床工作者应用“阴火”理论临床辨证论治、组方加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阴火之说,始于东垣。其云"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逸过度,而耗损元气。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旺。心火者,阴火也,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伐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由是观之,阴火乃脾胃虚损,元气不足所致。而脾胃虚损又因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或喜怒忧恐,劳逸过度而生。然而脾胃虚损,何以元气不足,元气不足又何以致阴火?阴火当何以法辨治?为此,笔者不揣愚陋,略陈管见。1脾胃与元气:脾胃地处中州,乃出入升降之枢纽。脾主  相似文献   

15.
笔者临证20余年,处治多种内科杂症,从脾胃病论治者十居二、三,且收到满意的效果,现举其要者,论述于次。 1 脾胃气虚,法宗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指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他认为不少疾病是由脾胃  相似文献   

16.
试论“阴火”之虚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垣所论“阴火”,一般理解是指因脾胃气虚、阴血津液不足所致的虚火,病变脏腑重点在脾胃,临床出现内伤热中证,治以甘温之剂。但脾胃学说是全面的,东垣在重点阐发脾胃内伤证论治时,还强调阴火的形成与心肾有关,虽然“阴火”以虚火形式呈现居多,但虚中挟实及纯属实火者亦有之。对此,从病变机理、水及脏腑、临床表现及治疗,东垣均有论述,故在学习和认识“阴火”理论时,应全面分析理解,不应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7.
1.吴鞠通《温病条辨》竭力反对用辛温之法,治疗外感热病。答: 2.刘河间、李东垣、张从正、朱丹溪并称“金元四大家”,他们在学术上各持独特的观点,相互争鸣不已。答: 3.李东垣重视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善用四君子汤补脾。答: 4.张景岳所论“真阴之病”,包括了水亏与火衰。答: 四、简答题: (每题5分)。 1.简述东垣对脾胃与元气关系的认  相似文献   

18.
李家生 《中外医疗》2009,28(26):190-190
补中益气汤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证;脾胃虚弱,气虚下陷证,脾胃虚弱,气不摄血证。临床活用其方,补中益肝治疝气,补中摄血疗崩漏,补中靖采止遗尿,补中升阳固滑泻,补中通阳治便秘等杂证。体现了“病阴阳者治脾胃,病上下者求之中”的观点。阐扬了东垣辨杂病治从脾胃之心法。  相似文献   

19.
东垣先生根据《内经》“损者益之 ,劳者温之”之义 ,制定了补中益气汤 ,大忌苦寒之药 ,选用甘温之品 ,治疗饮食劳倦、脾胃气虚、脾失健运、脾阳不固、内伤寒热之证。脾胃同居中焦 ,脾气主升 ,胃气主降。先生说 :“内伤脾胃 ,乃伤其气……伤其气为不足 ,不足者补之” ,以补中益气汤补气健脾治气虚之本 ,升提下陷之阳气 ,求浊降清 ,脾阳调和 ,使水谷精气生化有源 ,运化得健 ,统摄有力 ,辨证得当 ,施治疾病可除。1 外科手术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 ,男 ,50岁 ,1 996年 9月 1 6日于我院外科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第 4周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 ,…  相似文献   

20.
本文叙述了绮石先生的脾胃学说,并认为《理虚元鉴》不仅于虚劳论治有独到见解,调理脾胃之医律更值得推崇。绮石先生的脾胃学说博采众家之所长,融汇了各家之说,提出治脾胃顾虚劳不任攻伐,又补东垣忽视养胃阴之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