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HLA抗体的变化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血小板增加修正值(correct count index,CCI)无效患者体内HLA抗体的变化对临床血小板(platelet,PLT)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对90例CCI无效患者进行HLA抗体强度检测;同时观察输注行交叉淋巴细胞毒试验(CDC)配型血小板后患者CCI的改变。结果 (1)90例随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HLA抗体阳性率为63.3%,强度在10%~92%之间;(2)未成年组与成年组之间HLA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3)输注CDC配型血小板后,57例HLA抗体阳性患者中CCI有效52例(91.2%),33例HLA抗体阴性患者中CCI有效15例(45.5%),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4)动态观察5例长期输注CDC配型血小板患者,其HLA抗体强度随输注血小板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甚至逆转。结论 当患者出现随机血小板输注无效时,应首先检测其HLA抗体并输注CDC配型血小板;如HLA抗体阴性应同时考虑使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加的非免疫因素;对于长期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应动态观察HLA抗体的变化,预测临床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输注无效与抗HLA抗体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抗HLA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抗HLA抗体,并通过检测输注血小板前后的血小板数量计算出血小板增加校正值(CCI)来分析抗HLA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关系.结果 25名患者中抗HLA抗体阳性16例,占64%;血小板输注无效16例中,抗HLA抗体阳性15例,阴性1例.抗HLA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显著高于抗HLA抗体阴性患者.结论多次输血患者体内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榆注无效,其中抗HLA抗体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随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输注淋巴细胞毒实验(Lymphocyte cytotoxicity test,LCT)配合血小板后,其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抗体的变化,探讨HLA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有效输注方式.方法 选取5例由于HLA抗体阳性引起的随机血小板输注无效,需长期输注LCT配合血小板的患者,以每输注LCT配合血小板5个治疗量为一间隔期,动态检测患者的HLA抗体强度和特异性.结果 随着输入血小板数量的增加,5例患者的HLA抗体强度逐渐减弱,2例患者的HLA抗体特异性发生改变.结论 LCT能够解决由于HLA抗体阳性引起的随机血小板输注无效,但随着输入抗原的改变HLA抗体的特异性亦会发生改变,产生新特异性的HLA抗体,建立HLA相合血小板供者库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 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 ,对 87名长期反复输血而又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 ,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 ,在血小板输注前后计数血小板 ,并计算 1h和 2 4h血小板增值 (CCI)。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 (LCT)和SEPSA法对部分血小板抗体阳性且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了血小板配合性输注。结果 反复输血的患者 ,血小板抗体阳性比率 6 0 .9% (5 3/ 87) ;5 3名血小板抗体阳性者中 ,再次输注血小板时 4 6名输注无效 ;血小板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CCI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 ,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差异也有显著性 (P〈0 .0 0 1)。结论 长期反复输血患者 ,易发生同种免疫反应 ,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 ,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较好的解决因血小板抗体阳性引起的输注无效问题 ,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反复输血治疗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情况以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216例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将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随机分为配合性输注(28例)和随机输注(25例),比较两种输注方式的效果。结果 216例血液病患者中共检出血小板抗体53例(24.54%),其中HLA抗体阳性34例(15.74%),HPA抗体阳性12例(5.56%),HLA合并HPA抗体阳性7例(3.24%);有妊娠史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4.48%)高于无妊娠史患者(1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输血次数增多不断升高;配合性输注输血后1h和24h CCI显著高于随机输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反复输血血液病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血小板抗体阳性,本地区血小板抗体以HLA抗体为主,随输血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不断升高,交叉配型可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新乡地区已知HPA-1-18基因型的无偿机采血小板供者库,为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PRT)患者提供HPA相合的血小板,方法建立PCR-SSP检测HPA-1-18基因型检测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52名PRT患者,做血小板同种抗体筛查;应用HLA抗体特异性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对血小板同种抗体筛查阳性患者,采用已知HPA基因型的标准谱血小板做抗体鉴定,并对其进行HPA基因分型;采取HPA抗体无对应抗原的供者血小板进行输注。结果成功检测出150名无偿血小板捐献者HPA-1-18基因型。在52例PRT病例中,检出血小板同种抗体23例(阳性率44%),其中5例鉴定为抗-HPA(21.7%),分别为HPA-3a 2例;HPA-15b 3例;其余HLA抗体阳性18例。结论对PRT患者采用HPA基因型相合的方法进行输注取得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产生规律及临床意义,探寻肿瘤患者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对策。方法先用ELISA方法QUIKSCREEN试剂筛查反复输注血小板3次以上肿瘤患者的HLA IgG抗体,再将初筛阳性样本用PAKPLUS试剂确定HLA、HPA抗体,同时观察抗体阳性患者临床症状并判断输注疗效。结果116份样本中筛查出HLA IgG抗体44例,抗体阳性率37.93%。初筛阳性样本经检测确认HLA抗体18例,HPA抗体8例,未能确认8例,其中HPA抗体及HLA抗体同时阳性10例。抗体阳性率与血小板输注次数成正相关(P<0.01),且与输注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血小板输注次数相关,且与输注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8.
虞容  单筠  何吉  金蕾  傅启华  严力行 《检验医学》2003,18(2):111-112
目的分析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并寻找解决的方法.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223例临床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人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鉴定.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80例(35.87%),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阳性75例(33.63%),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抗体阳性1例(0.45%),同时含有HLA和HPA抗体者4例(1.79%).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抗体以HLA抗体为主;针对不同抗体,可采取不同方法选择血小板供者.  相似文献   

9.
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调查及其输注无效解决策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调查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发生率,并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解决策略,以提高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调查上海地区5家临床医院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统计紫癜、发热、寒颤等输血反应发生比例,并对这些发生输血反应的样本进行HLA和HPA抗体筛选。对抗体阳性患者进行HLA和HPA分型,并从建立的已知HLA和HPA型单采血小板供者库中寻找HLA或HLA交叉反应抗原组(CREG)和HPA相同供者,进行血小板同型(或配合型)输注。结果调查期间5家医院共输注单采血小板2194袋,发生各类输血反应53例,输血反应发生率2.42%,HLA和HPA抗体检测阳性率为24.5%。施行同型(或配合型)输注3例,其中1例24h血小板回收率超过80%。结论与手工混合血小板相比较,输注单采血小板可显著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临床血小板同型(或配合型)输注策略,对提高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解决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途径,改善血小板输注效果。方法对36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先进行HLA抗体与HPA抗体检测,然后分别在血小板供者库中找到HLA—I类位点3个以上抗原相合的供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结果365例PTR患者中HLA抗体和HPA抗体检出阳性率分别为75.0%和8.3%,HLA与HPA联合抗体检出阳匪率为16.7%。对27例仅有HLA抗体的患者选择HLA—I类位点3个以上抗原相合的供者,其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96.3%,对3例有HPA抗体的患者采用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其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100.0%。对6例有HLA与HPA联合抗体的患者,选择HLA—I类位点3个以上抗原相合的供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其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67.3%。结论对PTR患者进行抗体筛查,选择HLA相合的供血者及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十分重要,是解决PTR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并寻找解决的方法。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 ,对 2 2 3例临床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人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鉴定。结果 血小板抗体阳性80例 ( 3 5 .87% ) ,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抗体阳性 75例 ( 3 3 .63 % )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HPA)抗体阳性 1例( 0 .45 % ) ,同时含有HLA和HPA抗体者 4例 ( 1.79% )。结论 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抗体以HLA抗体为主 ;针对不同抗体 ,可采取不同方法选择血小板供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患者进行HLA-A、B抗原的基因分型研究,并对其血清进行HLA抗体特异性分析,以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血小板HLA、同种HLA抗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以48名有血小板输注史,并临床确诊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为对象,应用HLA抗体特异性检测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PRA表达阳性的患者再进行HLA抗体特异性分析;运用PCR-SSP方法对患者进行HLA-A、B抗原基因分型.结果 48名患者中HLA抗体表达阳性的有32例(66.7%).32例HLA抗体阳性患者中:PRA< 20%占15.6%、PRA(20%~30%)占15.6%、PRA(31%~40%)占46.8%、PRA> 40%占22.4%.结果表明在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低水平的PRA(20%~40%)较多.HLA-A特异性抗体中,-A9抗体占全部抗体的40.60%,其次分别为-A2(21.90%),-A19(21.90%),HLA-B特异性抗体中,-B40抗体占46.85%,-B7 (21.90%).HLA抗原以HLA-A2、A11为主,频率分别为0.296和0.164;HLA-B13、B19、B40频率分别为0.081、0.066和0.232.结论 在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HLA抗体占主要原因,研究血小板输注无效与HLA-A、B抗原、抗体的相关性,对临床血小板的输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找配型血小板输注、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便捷方法。方法对92例需要反复输注浓缩红细胞、血小板血液病患者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的检测,研究患者输血次数与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关系及血小板抗体的性质,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的病人建立档案,与血站固定的献血者的血液进行血小板配型实验,建立一个患者尽量与多个献血者配合相合的对应关系,并记录存档。对需要再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给予相合的血小板。结果92例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25例,阳性率27.2%,其中HLA抗体19阳性例,HLA和HPA同时阳性4例,KPA阳性1例;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有明显的正相关。对12例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共进行了35例次交叉配型血小极输注,CCI无效率分别为:配型前69.0%,配型后22.9%(x2=18.46,P<0.01)。结论在92例患者中,对产生同种抗体的部分患者,及时进行血小板配型并建立档案,加强医院与血站的信息沟通,可明显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和肿瘤患者输注滤白机采血小板的疗效,并探讨免疫性无效输注的干预方法。方法调查肿瘤及血液病住院且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523人次;分析血小板输血疗效,对于2次输注无效、排除非免疫性因素的患者,应用MACE分析有无抗-HLA和抗-HPA,以确定有抗体的患者应用血小板配合性输血方法。对存在抗体的患者应用SSP方法确定其HLA和HPA型。结果恶性血液病及肿瘤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67.7%(354/523),输注无效的患者中,非免疫性因素占69.23%(117/169);排除非免疫性因素后,抗-HLA阳性占输注无效的15.38%(8/52),抗-HPA阳性率为1.92%(1/52)。13人次采用配合性输注10次达到了输血有效。结论恶性血液病及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时宜常规做抗体筛查,对于可能反复输血的患者还应鉴定其HLA和HPA基因鉴定,选择配合性输注有利于提高这类患者血小板的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开展血小板同型或配合性输注是预防和治疗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良策.为此建立一定规模的HPA和HLA已知型血小板资料库,为临床提供匹配的单采血小板,是血小板输注安全有效的保障.方法 对所有供者库单采血小板进行ABO、HLA-A、B及HPA1-6,15基因分型.根据ABO、HPA同型和HLA同型或HLA交叉反应组相同(CREG)配型策略,编制数据库软件,建立上海市单采血小板供者资料库.结果 上海市血小板供者库至今已接受80人/次患者查询,共有78名患者找到合适的供者.HPA和HLA的CREG相同配合率为97.5%.其中50名患者接受了单采血小板的同型(或配合型)输注,47名输注有效(24 h血小板回收率>20%).其中更有15名患者同型输注疗效明显,24 h回收率>80%.结论 建立血小板供者HPA和HLA Ⅰ类抗原基因分型资料库,为患者提供HLA和HPA、ABO匹配的单采血小板,可以降低PTR的发生率,是解决免疫性PTR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部分血液病患者中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原因,探讨HLA抗体筛查对血液病患者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预防价值。方法通过ELISA法对63名接受单采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者进行HLA-Ⅰ抗体检测并随访2—4个月,检出HLA-Ⅰ抗体者予以输注配合性血小板,分别比较抗体阳性阶段输注随机或配合性血小板以及在抗体阴性阶段输注随机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63名患者中检出7例HLA-Ⅰ抗体阳性,其抗体强度在病程中有明显变化,HLA-Ⅰ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时平均CC I为(3.84±7.21)×109/L,输注配合性血小板时平均CC I为(14.01±14.05)×109/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中进行HLA-Ⅰ抗体筛查可以及时发现免疫性PTR高危患者,并通过配合性输注等措施有效减少免疫性PT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襄阳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及相关因素,为提高输注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对襄阳地区68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和同期60例健康体检人员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鉴定,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类血小板抗原(HPA)抗体阳性率。结果研究组PLT抗体阳性率29.4%,弱阳性率8.8%,阴性率61.8%;其中HLA抗体阳性率23.5%,HPA抗体阳性率10.3%,HLA抗体合并HPA抗体阳性率4.4%;女性PLT抗体阳性率(31.6%)高于男性(26.7%),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输血次数增加,PLT抗体阳性率增高(χ2=4.146,P0.05),当输血次数为4-6次时,增高幅度最大。结论襄阳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PLT抗体以HLA抗体为主,其次为HPA抗体。PLT抗体阳性率随输血次数增加而增加,并且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以便做好预防工作。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92名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及HLA抗体检测,并调查其临床情况。结果 92名患者由免疫因素导致的PTR为61例(占66.3%),其中HLA抗体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最常见(占40.2%)。在患者血清中多表现为GPⅡb/Ⅲa和GPⅠa/Ⅱa特异性糖蛋白抗体阳性。结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为免疫因素。因此提倡配合性血小板输注,以提高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比血小板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出血症状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25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9例; 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前后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型后输注的 1 h和24 h CCI、PPR数值明显高于配型前输注的.结论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血小板配型输注可以为患者选择适用的血小板,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避免滥用血小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以HPA配型解决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方案。方法 1)建立PCR-SSP方法检测HPA-1~5基因型检测方法,建立机采血小板供者库;2)采用微柱凝胶法和Capture-P法对32名血小板输血无效患者作血小板同种抗体筛查,并对2种方法比较;3)对血小板同种抗体筛查阳性患者采用已知HPA基因型的标准谱血小板作抗体鉴定并采取HPA基因型同型输注的原则寻找供者。结果 1)采用PCR-SSP方法成功检测出HPA-1~5基因型,并对1 000名血小板供者的HPA-1~5基因型定型;2)32例血小板输注无效病例中,微柱凝胶法检测血小板同种抗体阳性率为50%,Capture-P法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为40%;3)32例血小板输血无效病例中2种方法同时血小板抗体阳性13例,其中2例鉴定为抗-HPA,分别为抗-HPA-5b(P=1/84)、抗-HPA-1a(P=1/55)。结论对抗-HPA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采用HPA基因型相合的方法寻找供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