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版《医古文》教材中,《养生论》一文有这样一句话:“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榖于旱苗者也。”查《说文》:“榖,楮也。从木,qiao声。”《汉语大字典》:“榖,木名。又称‘楮’,即构树。”知“榖”是树木的名称。如此,“望嘉榖于旱苗”则不易理解了,故疑“榖”为“穀”之误。  相似文献   

2.
《医古文》六版教材中的《内经两篇》节选得好。好在该文选集中了(内经)多种常见修辞手法,较充分地体现了(内经)的行文风格,可供学习和体会研读(内经)的方法。而且两文内容均为论治大法,不涉及具体证治,较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该文疑难词句较多,教学中感到注释有未尽如人意之处,特提出与同仁们磋商。一、一些词易与今义混淆,而教材未注。例如(索问·宝命全形论)(下简称(宝》:“制还石小大”。制,(说文):“裁也。”有裁断、裁决之义。(韩非子·难二):“管仲善制割,”制割即我断。(苟子·成相):“臣谨修,君制变…  相似文献   

3.
中医内科常见病类概况_(5)朱文锋,朱正华湖南中医学院(长沙410007)瘅病类瘅,通疸,指黄疸。瘅,又通火单,《说文》:“瘅,涝病也。”“,炊也,从火。”《素问·奇病论》王冰注:“瘅,谓热也。”本规范取瘅为热也之义。“瘅”,属病类概念,主要指湿热等...  相似文献   

4.
七篇大论是东汉郑玄解《易》之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篇大论是东汉郑玄解《易》之作孟庆云(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唐代医学理论家王冰,在次注《素问》时,补入了“七篇大论”(又称“运气七篇”,下简称“七大论”),历代以来,不仅因其阐述运气的内容深奥被称为“医门之玄机”,而就其来源和...  相似文献   

5.
李昕  龚谨 《河北中医》2009,31(6):928-929
清代医学家徐彬所注《金匮要略论注》(以下简称《论注》)成书于康熙十年,为现存较早的《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全注本,一经刊刻,即广为流传,堪称推广仲景学术之功臣。其注释颇具特色,就其形式而言,可总括为“先注后论,间以眉批”。由于徐彬于《论注·凡例》中自书“拙著有注有论,正义疏释,备于注,或有剩义,及总括诸证,不可专属者,见于论,更有经义可借以发本文之覆者,别具上方”,故诸学者多认为《论注》中眉批完全出自徐彬之手。然而我们详加考证后认为,《论注》眉批并不完全出自徐彬之手,具体考证如下。  相似文献   

6.
祝由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医疗法,渊源悠久。《素问·移精变气论》指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张志聪注:“对神之辞曰祝。”张介宾注:“由,病所由生也。”马莳加以总结说:“祝由者,祝其病所来,以告于神也”(《素问注释汇粹》第189页)。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7.
养生一词,起源于春秋战国。如《庄子》有《养生主》篇,是言道家养生哲理。《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四气调神论》两篇冠首文章,亦述及养生之道,归结二句话:“是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说明养生是随着天时阴阳而转变的,亦说明古人重视养生。晋代嵇叔夜著《养生论》,阐述了《内经》养生之法,以求长寿。《文选》李善注中引《养生经》所说:“黄帝问天老曰:人生上寿一百二十年,中寿百年,  相似文献   

8.
通览王冰对(素问)的全部注语,单列词语注释凡1838词,分析其训释术语,共计11类,具体如下。豆.某,谓某。如王注:“上古,谓玄古也。”《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注)。“真牙,谓牙之最后生者。”《上古天真论)“故真牙生而长极”注)。凡1010条,占总数55%。2.某,某也。如王注:“亟,数也。”《四气调神大论)“使气亟夺”注)。“敦,信也。”《上古天真论》“长而敦敏”注)。凡684条,占37.2%。3.某,口某。如王注:“乐色日欲,轻用日耗。”《上古天真论)“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注)。凡四条,占2.4%。4.某,…  相似文献   

9.
“藏象”一词,首见于《索问·六节藏象论人在整部《内经》中亦仅此一见,其云:“藏象何如?技伯日: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晚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藏象”二字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藏(《汉书·艺文志》作臧),①善也(《说文》),段往谓“凡物善者,必隐于内也”.②库臧也(《汉书·食货志》:“府臧不实句,即藏物之所,故又可作“仑”。@内臧也(《汉书·王吉传》“吸新吐故,以练五臧”),《周礼·天官医师》贾公彦疏云:“正藏五者,谓五藏肺心…  相似文献   

10.
浅谈子午流注与时间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子午流注与时间医学史广宇,杜国强河南省汝阳县人民医院(471200)主题词子午流注,时间因素子午流注是祖国医学中的宝贵遗产,笔者对于其理论基础及临床意义作以探讨,以教正于同道。1子午流注的理论基础《素问·八正神明论》云:“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  相似文献   

11.
“”字小考金栋,尹继增(河间市人民医院062450)《灵枢·岁露论》:“此所谓候岁之风,伤人者也。”文中“”字,《内经》)全书只见一次,遍寻历代字书、韵书如《说文》、《尔雅》、《玉篇》、《集韵》、《康熙字典》、《经籍纂诂》等,皆未载。然历代注家及工...  相似文献   

12.
中医内科常见病类概况_(8)朱文锋湖南中医学院(长沙410007)痹病类痹者,闭也,阻痹不通之义。《说文》:“痹,湿病也。”痹病,又称痹证,属病类概念。《中藏经·论痹》说:“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景岳全书·风...  相似文献   

13.
血从鼻出为衄,斯证见于《内经》。许慎《说文》曰:“衄,鼻出血也”。段玉裁援引《素问·气厥论》“脾热移于肝,则为惊衄”作注。笔者读《伤寒杂病论》,见仲景对斯证之辨治极其精妙,其中设有预测衄作之法,立有揭示衄因之条,置有治衄求本之方,创有察目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医学大家张锡纯(公元1860年~1933年)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载有“升陷汤”主治“参伍不调”之语。五版教材及目考教材《方剂学》对此均未作注释,而张氏原著也未明指,致使后学于此望文生歧,义理难圆。鉴于此,笔者反复考辨,推求本义,窃以为,“参伍不调”当指代“肝脾不调”。其中,“参”通“叁”为“三”,“伍”同“五”,均为“河图”生数,分别对应五行“木”和“土”。此句是张氏以《易》释医的思维体现,兹详论于次。《说文》云:“相参伍也,三相参为参,五相伍为伍。”又调礼·天官》云:“设其参而传其伍。”…  相似文献   

15.
谈“万物之纲纪”巫君玉(北京市中医医院1000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万物之纲纪”句义,历代诸注义约分两种:一为以阴阳滋生万物故称纲纪,如王冰注为:“滋生之用也,阳与之正气以生,阴为之主持以立,故为万物之纲纪”。后来姚止庵之注宗此意。一为以阴...  相似文献   

16.
《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但由于年代久远,辗转传抄,造成文句错乱,文义不属,给后人的理解造成困难。《灵枢·天年》中,“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高等医药院校本科教材《内经讲义》1984年12月第一版(即“五版教材”)解释:“‘使道’:一指鼻孔(杨上善注),一指人中沟(马莳注)。一般多从后说。‘基墙’:‘基’,星象家称地阁,俗称下巴。  相似文献   

17.
胡连玺 《山西中医》1995,11(3):48-49
再论太阳病为热证──兼答薛兴中同志商榷文太原市中医研究所(030001)胡连玺关键词太阳病,伤寒论,热证拙作《“伤寒”非伤于寒邪论》在本刊1993年第3期刊出后,喜读薛兴中同志《也谈标准太阳病、太阳病正治法及其他》一文(以下简称《也谈》文),对拙作中...  相似文献   

18.
在东坡留给后人数量空前、堪称“苏海”的文化遗产中,有许多养生的精华值得我们研究、继承和发扬光大.东坡养生的论著和经验极为丰富,重视修身养性,是他养生之道的一大特色.“思无邪”乃是东坡十分喜爱的养心诀和座右铭.“思无邪”三字为后世所注目,源于孔子评价《诗经》的名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古今学者对孔子这句话的解释和评价甚多,且不尽相同.而东坡则对此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相关的论著有:论思之“思无邪”(《思堂记》)、养生之“思无邪”(《续养生论》)、心斋之“思无邪”(《思无邪斋铭并叙》)、内丹之“思无邪”(《思无邪丹赞》)等等.  相似文献   

19.
合欢皮安神功效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注》云:“欲蠲人之忿,则赠以青裳。青裳,合欢也”。《养生论》:“合欢蠲忿,萱草忘忧”。都说明合欢有解郁之功效。合欢皮,其性甘、平。入心、肝经。《本经》云:“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日华子本草》:“煎膏、消痈肿并续筋骨”。《本草拾遗》:...  相似文献   

20.
1以《丹溪翁传》:“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教材注云:“以,用来。及物之仁,谓由爱己而及于众人的仁爱。”教材把“以”注为连词“用来”,恐非。“以”当是动词“有”之义。“以”是“有”义,许多工具书都有收录,如《古书虚字集释》:“以,犹‘有’也,古音‘有’读若‘以’,故‘以’可训‘有’。”《广释词》:“以,犹有,不完全内动词、”这也可从异文、互文得到证明,《吴越春秋人“苟前君无废,杜稷以奉,君也。”而《史记·吴世家》作“社稷有奉”。又今本《韩非子·内储说什篇:“立有间,无以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